《反复》读后感锦集

《反复》读后感锦集

2020-11-10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重复 读后感 

  《重复》是一本由[丹麦] 索伦·基尔克郭尔著作,東方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复》精选点评:

  ●重复。重复。

  ●这无比复杂的奇异的伦理学!以及神奇的体裁……虽然其核心“重复”,我似乎并没怎么get到……约伯跟上帝嗷嗷完什么都double了,嗷嗷的时候他仿佛与上帝站在了一起。重复,回归的,然而恰充满了无以言表的激情,毁了一切又重新拥有一切,但无论如何看起来都像是重生啊为何是重复是要在一个神学的背景下吗……版本一般校对太差小bug略多。

  ●有若干我可以理解的思想性语句,但它们是分散的,被模糊的严肃论证割裂,以至阅读几度受阻。虚构了一种诗人的意识,不难发现恋爱中的常见心境。写给同知者的信充满了解释,可我吃不透。绝对超越的关系否定了神学。“如果一个人选择了重复,那么他是在生活”。我没有勇气去相信生活是一种重复。后悔花时力读完的情绪更多一点。

  ●很传统的写作方法,分裂出一个思考的自我来静观另一自我在行动中的激情。宗教经验上的重复一定既是喜剧又是悲剧,正如克尔凯郭尔为了永久地保存对雷吉娜的爱情而将她抛弃也是正义与懊悔并置。但无法完全赞同他对约伯的解释(也可能我没读懂)——全知的后代读者固然可以把苦难称为一种考验,然而当事人如若视苦厄为考验,便暗藏了一种企求重获一切的私心。后人的任何一句注脚都是不约伯的。

  ●极致的慢引导丰富变化的美和美学。恋爱的青年—浮士德—克尔凯郭尔—靡菲丝特。但重复和心灵准则的类化互相抗拒,除非眼睛不再正视这些与那些个体的差异性。因为崇敬重复的心灵中没有值得尊敬的个体存在。

  ●第五十二页,难道不是这样么,一个人的年龄越大,生活就越来越多地展示出其欺骗性;一个人越是变得聪明,一个人学会了越多的方式去适应变化,他就越是在生活中一团糟,他就得承受越多的苦恼!一个小孩子根本无法想办法去适应变化,但总是能够安然无恙地从中脱身……囧囧囧囧囧囧

  ●“我没有什么可遗弃的,我不欺骗任何人,我不因为对任何人忠诚而使之伤心,我的灵魂不因为我必须使别人伤心而伤心。在我回家的时候,没有人审视我的表情,没有人盘问我的形象。没有人向我的本质存在套取一个解释,我甚至自己都无法给别人一个解释:到底我是在喜悦之中感觉到至福,还是陷入困苦悲惨,我是赢得了生活还是丧失了生活。”

  ●去希望需要青春,去回忆需要青春,去重复则需要勇气。

  ●是本好书,可惜看不懂;克尔凯郭尔是接近神的人,可惜我远远没有这样的力量去孤绝……

  ●看不太懂,但是感觉是我不喜欢的类型。「如果一个女孩的爱情不是牺牲性的,那么她就不是女人,而是一个男人,那么我就总是会想在“让她招致报复或者嘲笑”中找到一种愉快。」「我马上感觉到这之中的麻烦并且安慰他说,我写字能够快得和跑马相比,因为我只是写每个单词中一个字母,却能保证能够读出我所写的一切…在他结束了这一讲述之后,我为他朗读了一遍,而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曾让我做他的文书了。」

  《重复》读后感(一):重复

  如何发展出一个成熟的形象——殷小烽,需要许多手段和描绘。形象要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和想象,并且试探自己的态度,最佳的那一个会在重复之中产生。最佳的创造:一个整体上不可分割的印象,与人格结合在一起,是谁超越了谁呢。里尔克,成了故事的诗不可读,成了诗的故事可以重复,因此摒弃了逻辑,只要情感在那就会发挥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情感值得信仰。

  《重复》读后感(二):作者根本不是克尔凯郭尔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努斯为这年轻人给出了忠告,而这年轻人最终决定离开爱人,以便在理想的形式中对她回忆。《重复》其实蕴含了基尔克郭尔本人与瑞吉娜·欧伦森间的婚约故事。

  《重复》的形式可以算是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两个故事贯穿编织在一起:在一条线索中,“重复”被作为一种空洞而平庸的现象展示出来,而同时,另一条线索则关联到《旧约》中的约伯的故事(上帝剥夺了约伯的一切,而又把一切重新给予了约伯),基尔克郭尔也是把“重复”作为一种渊源于宗教基础的伦理范畴来强调。

  这只是一部小说,谁能解释一下

  《重复》读后感(三):备忘|克尔凯郭尔的“重复”

  希腊人认为,认识是一种回忆,因为整个存在着的存在都曾存在;而一个人如果认为生活是一种重复,那是因为那曾经存在的存在现在进入存在。二者的运动是相反的,回忆指向过往,它所做的向前的运动是一种真正的重复,而如果使已发生的再次发生,是向后的运动,是具有“超越性”的。

  然而,在理论假设之后,假名作者在此基础上以一位诗人的爱情经历为中心,以助产士的方式在论辩中和自己的体验中认识到,情感的、诗性的和审美等方面的任何重复都是不可能的,人只能忍受回忆中的理想永不可及和重复的消逝。拯救的方式是宗教和信仰,只有精神的重复是可能的,如果可以像约伯一般坚持自己的断言,生产出“考验”这一范畴,并通过它,那上帝的神恩才能使重复再次降临,“我”又成为“我”,现实的一切于我也会复旧,甚至予我以双倍。(这对《约伯记》的信件式论述实在如他提到的电闪雷鸣一样发人深省!)

  值得注意的是,克尔凯郭尔在此还提到了与重复含义相反的“那令人感兴趣的”(Det Interessante),隐约提到了“第二自身”的分裂(和unhemlich感)以及特别论述了“闹剧”,结尾还谈到“例外”与“那普遍的”之间的辩证关系,都有更多的发散思考空间,在此仅先备忘。

  《重复》读后感(四):重复的爱是唯一幸福的爱

  《重复》的前半部是“康斯坦丁`康斯坦丁努斯”关于“重复是不是可能,它有着怎样的意义,一样东西是不是通过被重复而赢得或者失去”(p3)的讨论。比较了“希望”、“回忆”和“重复”的不同,并以隐晦地方式解释年轻人为什么离开女孩:康斯坦丁认为“她不是他的所爱者”(p11),认为女孩只是年轻人创造力的源泉。并且回应了《非此即彼》一书的目的,即从诗人角度证明独身生活的美好,同时从法官角度证明婚姻的审美性,并且两方面的证明都成功了,再次指明诗人就是法官。[“在我们以这样一种方式互相理解了之后,他把话题转为去证明婚姻的审美有效性。他非常出色地得到了成功,恰恰就像前一次他成功地证明了独身生活的完美那样”。p29 ]

  书的后半部[从68页开始]是年轻人以书信的方式进行回应,指出康斯坦丁提议的残酷(康斯坦丁提议年轻人展现一场新的爱恋,付钱给一个女裁缝表演一年的情人关系,用这样的方式让女孩彻底死心),指出诗人虽然逃离了女孩,但并不是像康斯坦丁所说的那样“不爱她”。相反,年轻人辩解道:“如果她继续不断地爱我并且永不再爱任何别人,那么她就是对我忠诚。如果我继续不断地只是想要爱她,难道我这样就是不忠诚?”(p83)。年轻人并不是一个不忠诚的爱人,而只是恐惧婚姻。年轻人对法官、或者康斯坦丁的回应是“要想象您真正地像我爱她这么深地爱她”,以此指出后者的冷静客观的指责和建议对诗人是不公平的。在最后的信中,当年轻人得知女孩和其他人结婚的消息,他非常痛苦,但同时认为是女孩让他重新成为了自己,让他获得了自由。年轻人以不太轻松的口吻写出安慰:“我又重新是我自己........难道这不是一种重复吗?难道我不是双倍地得到一切吗?难道我不是重新获得了我自己?....... (只有)永恒中的重复是真正的重复。” (p104)。年轻人以《约伯记》来解释自己的痛苦,他与上帝的关系如此紧密,以至于将他的爱情也视为了一场考验。他指出“上帝爱人”,而不是“惩戒”的“暴君”,指出上帝当然允许人抱怨,理解人类的各种弱点。生命如鲜花一样美丽而脆弱,所有一切都将消逝,唯有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趋向永恒。上帝与约伯互相理解,他们和解(p94)。约伯代表了人对上帝信仰的最佳例子(之前的《非此即彼》(下卷)中的亚伯拉罕也是关于信仰的最佳例子)。也许,年轻人通过约伯,写出自己的痛苦,他将自己献身给上帝。[我所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年轻人认为爱女孩和爱上帝是冲突的?是不可兼得的?]

  也许只是一个justification。但它将心理学实验或者思想实验演示得很好。本书的写作和《非此即彼》又形成对照,《非此即彼》是从诗人开始写,然后写法官对诗人的回应与批判。《重复》则从年长、理性的康斯坦丁开始,然后写感性的年轻人对康斯坦丁的回应。两部作品从结构上是相似又完全相反的。注意作者在两部作品中都明确写出诗人就是法官。理性的、感性的,伦理的、审美的探讨,都是一个人的思想实验:“这就像一个人与自己或者与一种观念在说话”。(p68)

  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有一瞬间我在想,有没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作者本身具有多重人格......他或许只是通过不同的笔名和人物创作展示出了不同的人格......或者这只是天才创造的写作风格。

  结论:重复是不存在的,不可能的。但是重复是一种超越,需要勇气。生活就是一场重复,是美的。重复的爱是唯一幸福的爱。爱情是不断地获取共鸣。通过重复,相爱者互相得到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