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莲花亦倾城》典范读后感有感

《心若莲花亦倾城》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1-0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心若莲花亦倾城 读后感 

  《心若莲花亦倾城》是一本由贾琦著作,29.80元出版的24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若莲花亦倾城》精选点评:

  ●作者文笔流畅,描写细腻,可以更清楚的了解林徽因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一个女子淡淡的一生,表面光彩羡煞旁人,其实其付出很少人看到。

  ●出身名门,一切荣耀都集中在她身上,女建筑师,诗人,艺术家,可谓一代才女。作者用简约如莲的笔触把林徽因的传奇一生完美诠释。

  ●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来回答,你准备要听吗?!

  ●梦回四月暖烟迷,归梁燕,雨初晴。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文人墨客那点事 不过如此 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仿佛已成了街头巷尾茶余饭后议论的最多题材 但 历史到底如何 我们不得而知

  ●文笔很美,很轻盈婉约,虽不能完全体现出林徽因的性格和她的人生轨迹,但是字里行间似林徽因的诗,把她的一生写得很美。

  ●快速的读完了,没有我期望的那样好!或许是我报了太大的期望,所以现在会感到有点失望。不过我喜欢这个题目,心若莲花亦倾城!

  ●在四月读一读人间四月天

  《心若莲花亦倾城》读后感(一):最美不过林徽因

  阅过本书后,你才会闻到一股从文字中透出的沁香。这香味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最能读懂林氏味道的安然静听。世上写这奇女子的书太多,已让人目不暇接。本书避开从某个视角切入的“旧习”,将林徽因分解成一个寄情于世的浪漫女子、一个寓思于文的知性女子、一个化泪为歌的感伤女子、一个尘浮于空的轻柔女子……千面的侧影,千面的思绪,千面的百感交集,才是林徽因本真的模样。

  《心若莲花亦倾城》读后感(二):遇见:林徽因

  这本书将林氏味道保存至真、至全,仿佛让读者在那清新的荷塘边散步,一不留神便撞见忽现身侧的婀娜伊人。

  作者或许不是最了解林徽因之人,但他抓住了林徽因身上最独特之处,这便是她的入林为木、遇水化莲之个性。由此,本书的每一章节、每一段落、每一字符,都力求将林徽因散落人世的状态呈现给读者,这便是作者最为用心之处,也是本书最具亮点之处。若说字字玑珠,不免有些自视甚高,但对林徽因人生、内心、才情的撷取和描绘,不乏精心酝酿之功力。

  或许在读完此书后,你会发觉眼前的林徽因有些陌生,疏离你曾对她的认知与理解。其实,这便是这旷世罕见的女子的真容。她让众人倾慕之处,便是她不凡于世的形影。作者呕心选字之意,就是让林徽因“现出原形”,而她的原形,即是无形。

  翻阅这溢满了林氏味道的书,你便在荷塘边邂逅一缕悠然飘至的芳魂。

  《心若莲花亦倾城》读后感(三):追溯旷世才女的前世今生

  说林徽因在中国家喻户晓并不为过,因为她是“中国一代才女”,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以前是,现在仍是。目前关于这位旷世才女的书不胜枚举,无论是正统严肃的人物传记,还是各类关于林徽因的作品鉴赏,都少不了一份优雅和淡然弥漫在文字之间,这或许正是大家闺秀带给人们的感觉。而最近上市的《心若莲花亦倾城:最美不过林徽因》,则是近些年看到的一本十分别致的关于这位传奇般的大家闺秀的书。书中的文字飘渺而淡然,典雅而温润,让人误以为作者也是一位温柔女性,其实作者贾琦是一位典型的小资男,他用一种矜持、典雅的追溯方式带读者回顾了乱世中,一代旷世才女一生的爱恨情仇。让在观看佳人的同时,也以一种新的方式了解了那个时代。

  贾琦的这本林徽因传,从头至尾透露着一种美好的诗意,让人能够很轻易的感受到作者对林徽因的喜爱之情。都说诗从心生,诗是心的言语,有时情到极致,任何言语不能表述时,用诗来抒发情意是绝好的一种方法,这是诗人明白的,也是作者贾琦了解的。他一定是爱极了林徽因的,这感情让人想起了金岳霖对林徽因的守候。而贾琦的整部作品在用诗穿针引线,他是用诗歌来表达他对多年前的那个才女的理解和爱慕。无论是说到林徽因,还是徐志摩追求她的过程,以及她和梁思成的感情,或者她和一干友人的情感,亦或是在战争年代颠沛流离,表述到恰当的时候,作者都会引用这些人物生前所做的诗歌。可见,贾琦不仅了解他作品中的这些民国人物,熟读文中人的作品,还深切的理解了那时那地这些人的心情,适时在书中引用,做承上启下的过度是非常适宜的,也凸显了他的研究功力。

  文中时而以第三人称叙述,时而又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转换却并不突兀不凌乱。就我所见,凡是情深、情切之时,作者喜欢用第一人称,这是可以理解的一种率真的做法。有很多演技精湛的演员在扮演一个角色的时候,长久不能分清自己是剧中人物还是真实的自己,这是因为太投入了。虽然说写作还不至于到这个份上,但这是一种很实用的方式方法,而且能够做到情真意切。在《心若莲花亦倾城:最美不过林徽因》一书中,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贾琦使用了一种场景还原法,譬如说在加拿大与梁思成举行欧式婚礼时的场景,是用一种第一人称的表述方式带我们回到了几十年前梁林中西合璧而神圣庄严的婚礼现场;再比如婚后的蜜月之旅,作者又带着大家跟随梁林的步伐游历欧洲几国,那时那地的心情和幸福的感觉作者虽然没有详尽的表述,但在读者看来却一览无余。还有阔别四年,梁氏夫妇归家与老夫相见的场景、与金岳霖做邻居时的场景……《心若莲花亦倾城:最美不过林徽因》在贾琦的手中做得像是一场戏剧颇有些情趣,读者像看戏剧一般读完林徽因的整个人生。

  在出版物极为繁荣的今天,在各类人物传记数不胜数的当代,我们不妨尝试用有别于传统形式的方式方法去表述过去的人和过去的事。

  《心若莲花亦倾城》读后感(四):出淤泥而不染

  首先,这是一部林徽因的传记,但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知识常识普及本。所有与这个女子有关的人,都可以在文学或者是历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所以如果你把这条线以她为主干散开,你会发现有很多分支。

  有关莲花最有名的句子想必所有人都不会陌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虽然她出生于大家庭,家境优越,高贵典雅,但是作为二房却无法在文学和性情上与父亲林长民企及的母亲也把自己内心的忿忿不平转加给了女儿,让她成为了夹芯板,不知所措。

  她的才华与天赋不容置疑,因此深得父亲的喜爱。而国外的游历与留学使她有更整体的全局观和开阔的眼界,跟随父亲一路耳濡目染也肩负起了国家的使命感与责任心,使她小小年纪就有了自己的想法。

  独自在国外,少女的心情窦初开,于是她生命中的几个男人是不得不说的。

  徐志摩可以说是她的初恋。陌陌心动,锦瑟无端。他们在英国剑桥大学的那段两小无猜的感情可以说乃至最后林徽因都无法忘怀。可是他们的相遇注定是一场错过。当时已经有一个贤惠可人妻子的徐志摩面对爱情时愿意割舍一切,却被理智的林徽因斩断情丝。我们常常都说如果是真爱,那就应该放弃一切一定要和那个人在一起,所以我可以说她爱的不够深又或者她过于理性吗?

  我想说,她爱是爱的,可是她担负不起接受这份爱的后果,因为她的身上背负着太多的责任和太多人的期许与愿望。她无法违背这些深厚的情谊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所以在所有的利弊面前,她选择了梁思成。

  梁思成是谁?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发表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具有民族忧患意识和革命意识的梁启超的儿子。他本就单身,年龄相当,出生正气,愿意和她携手走共同的人生之路,再者两家本来就有了婚约在先,于情于理,这是对所有人最好的选择。林徽因不傻,她知道什么选择对她来说是最好的,也是对所有人都皆大欢喜的。所以她权衡再三,哪怕徐志摩离婚回国,她还是坚定地选择梁思成,叫了梁启超一声"爸爸"。

  这对小夫妻共同留学,共同追求建筑之梦,共同生儿育女,教书育人,他们相敬如宾,不断在学术的道路上探索,并且为当时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他们是领路人,也是开拓者。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份与使命,所以他们没有一刻懈怠过。但是他们也会有困惑的时候,也会有不知道前路在哪里而迷惑不堪的时候,这个时候,作为长者的梁启超在信中写到,希望他们可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做到那里是那里,如此则可以无人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但是徐志摩和林徽因的默契是天生的。他们在泰戈尔来访时的完美搭配,舞台上表演的天衣无缝,你怎么不感叹为何天意弄人?梁思成对于她来说是亲情,是左手握右手的依靠与相伴,而徐志摩则是那个"亲亲的我走了,正如我亲亲的来"的赋予爱情所有想像的浪漫情人。可是生活是柴米油盐,不能每天吟诗作赋。徐志摩接受现实后,依然是她身边最好的倾听者和探讨者,这份情谊欲说还休,但是彼此都明白。

  可是徐志摩因意外过世的时候林徽因大受打击,她说,无论生活如何对待你,你都不能抛弃纯真。她说,无论身处何方,你仍得相信,往昔留又回音。

  她说的并不隐晦,往昔都在心间流淌,都有记忆在回荡。她亦敢爱敢恨,她和冰心之间的心结始终没有解开,虽然冰心对于我来说,只是语文课本中"致小读者"的一位老奶奶而已。

  而金岳霖的出现更是帮助她从徐志摩过世的阴影中走出来的良方,他就像一位兄长,守候她,爱护她,但是不掠夺。

  这样的爱情无疑是值得歌颂的,我很爱你,可是我们相遇的时间有些些晚了,所以我们不能长相思守,所以我不能成为你的另一半,但是我愿意成全你,用我的方式来爱你,不占有,只是爱护着你,希望你好。这样的一种崇高爱情没有人会不动容,而正是因为徐志摩做到了,金岳霖做到了,他们之间才会有长长久久的情谊而没有演变成一出八点档苦情家庭伦理剧。

  这本书中有林徽因写的诗歌,年鉴,有当时他们彼此之间的交往信件原文,把原来的历史重新呈现在你面前,仿佛你跟着作者的文字引领,重新回到民国,看着那个莲花一般的女子的传奇又动容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