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便是一场寻食典范读后感有感

人生便是一场寻食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1-04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人生就是一场觅食 读后感 

  《人生就是一场觅食》是一本由古清生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40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1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就是一场觅食》精选点评:

  ●现在有两种书觉得都可以翻翻,一种是写书的书,一种就是美食书,一般都看写城市里的美食的书,这本主要写乡野食材的觉得蛮新鲜的,跟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性格有关吧,美食也写的豪放些

  ●治大国如烹小鲜,人生在世,食是心灵的避风港

  ●真心不喜欢。 作者自己认为菜分家常菜和文人菜,可他写的既不家常也不文人。 他既不见多识广也不博文强记。故弄风雅,吃个野菜还赋诗。有种小镇青年刚穿了件lv的感觉。 看的我难以忍受,弃之!

  ●口水 意淫佳品

  ●如果不在里面介绍他认识的人的背景,做什么的之类的,感觉会更好,现在就有点要靠他们拉高自己身价的意思。很多文章别的集子里面都有了,再拿来凑数觉得也不咋地

  ●写吃物,还是喜欢汪曾祺先生的散文,要不就和菜头的杂说。

  ●真是写的寡淡无味,半本放弃了。

  ●就是作者写的回忆散文,里面记述了一些食物的味道,有些地方还找了出处和材料。但是作者既不会做饭,也不是大吃家,所以写的东西更偏向于日记。可读性还行,内容完全没有。

  ●武汉的过早,神农架的洋芋

  ●中国食文化博大精深

  《人生就是一场觅食》读后感(一):烂书看完,堵心一个月

  看起来很厚的一本书,其实只有224页正文。这224页正文里,有59页是画得粗糙潦草、不知所谓的卡通画。这比例已经超过四分之一了。翻两页就有一页是画。真后悔买了这书。

  正文有不少打着散文旗号做的广告,而且是赤裸裸的那种。比如第八页,第一行,悍然写着:“山西老陈醋集团董事长郭俊陆”。

  这书油墨质量不好,有股恶臭,沾上水,字就都掉了。光顾着做人情广告,印刷就不在意了,能省就省。

  本来买了本烂书无所谓,下次不买这位作者的书就是了,没这么多时间跟他理论。不过看到作者古清生在微博上号召他的亲友给在各大网站上刷分,把所有差评“盖”过去,这时我觉得必须要站出来说话了。没买的别被作者亲朋好友打的高分骗了,这就是一本烂书。

  《人生就是一场觅食》读后感(二):没有终点的 “口乞”之旅

  人生是什么?在哲学家看来,人生是“一次次无法重复的选择”;佛家给出的答案是“一钵饭,一瓢饮,一张床”;诗人感悟到的人生是“一本太仓促的书”;那美食家眼里的人生呢?大抵是一趟没有终点的淋漓尽致的“口乞”之旅吧。如若不信,且看古清生的这本《人生就是一场觅食》。

  “湿漉漉青翠多雨的江南春光,金阳光纷洒的辽阔北方,吃的一勺饭,品的一道菜,维系万年农耕。只是这样,一路走一路吃一路写,我的文字关乎中国美食,味蕾上的中国,它有无穷无尽的味道。我还会走下去,还要吃下去,活到老吃到老,食无止境。”这是古清生在自序中的一段文字。作为吃遍大江南北的美食家,他觅食着华夏美食的千滋百味,述说了自己最真切的感受。既然《人生就是一场觅食》,那何所觅?觅何食?食之何味呢?

  觅无定途。在书中,作者的足迹辗转于山村野炊,霓虹灯火,既有“边食边旅”中的恣意洒脱,也有“城市味道”中的惬意考究。食无所定。儿时甜滋滋的桔扭子、绵脆焦香的青瓜烙、开胃爽口的懒豆腐、神农架的“黄金果”、柔韧剔透的水晶饼……无一不是作者所觅之食。味无定蕾。在人的舌头上有一万个味蕾,酸甜苦辣咸,各种味素在舌蕾间游走回旋,促成了觅食中的一次次奇特体验。

  中国是一个把“吃”诠释得淋漓尽致的国度,这从“吃”的造字上便可得到验证:左边是“口”,右边是“乞”,这说明“吃”是向自然觅食索取的过程。对于这一点,古清生早就注意到了,他多年前的一个中篇小说,便是以“口乞”两字为题的,在没有终点的“口乞”之旅上,他终将怀抱着“食无止境”的信念,渐行渐远。

  ——《文汇读书周报》http://www.chinaqking.com/wxwh/2013/307144.html

  《人生就是一场觅食》读后感(三):半生只为吃行走

  半生只为吃行走

  ——读《人生就是一场觅食》

  彭忠富

  人生是干什么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古清生告诉你,人生就是一场觅食。这话一点没错。食色性也,获取食物,养活自己是人类的本能,不然人类何以生存下去,更别说繁衍子孙后代?人生就是一场觅食,把这句话大声地喊出来需要一些勇气,作为书名更让人钦佩。这就是古清生的可敬之处了。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形成了灿烂的饮食文化,不少文人雅士都乐于将自己咀嚼出来的味道写成文章供人分享。沈宏非、古清生和方八另等人,在报刊上开辟专栏,与读者分享自己的味觉记忆,遂成为美食文字的烹饪师。

  古清生出生于湖北大冶,成长于江西遂川,做过地质队员,1994年北漂到北京卖文为生。2004年到神农架研究自然生态,种生态无公害茶,著有《旅食天下》等20余种。《人生就是一场觅食》是古清生最新出版的美食随笔集,全书分为吃表达、味道江湖、边食边旅、城市味道和快意麻辣五个部分,收录了四十七篇文章,这些文章短则千把字,长则五六千字,多为关于中国乡土及乡土美食的记忆,记录了古清生这些年来一路走一路吃一路写的美食历程及体验。另外根据文字意境配上了五十九幅精彩插画,这些插画幽默风趣,多为简笔画形式,它们跟文字相得益彰,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

  在《爱江山,因为爱美食》的自序中,古清生谈到:“行走在中国大地上,我爱这块国土和故乡,亲人以外,就只有书中记录的各种美食了。中国是地球上盛产美食的国度,作为一个美食作家,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将经历多少年多少代精心制作,传承下来的美食用文字记录下来。”古清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已经整理出了百万字十卷本的美食丛书《味蕾上的中国》,本书就是这套丛书中先行出版的文集。

  其实对美食作家来说,他们接触到的食物都差不多,可供张扬个性的地方有限。因为酸甜苦辣麻,就摆在那里,你不能张冠李戴,硬把酸的说成甜的。但是因为个人学识修养不同,关注的侧重点不一样,因此美食文字才会千变万化。在讲述方式上,作为一个有着饥饿记忆而又热爱研究自然的人,古清生跟别的作家大不一样,他不喜欢用典,不喜欢讲述美食背后的民间故事。他热衷于将各种植物食材与动物食材的科、属、种一一考证出来。例如辣椒和土豆都是茄科植物,黄鱼是石首鱼科,羊属于牛科等。这些生物学知识的汇入,让普通的美食文字多了些严肃的学术性,对于研究食材的专业人士探索和研发新食品应该大有裨益。

  这样的写法是好还是不好,当然见仁见智,只有等读者去判断了。但这就是古清生美食文字的特色,例如《扁豆》一文的末尾,古清生这样写道“扁豆属于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蝶形花科,扁豆属。它在我的记忆里,永远在篱上与乡土阳光在一起。”

  一直在路上,半生只为吃行走。在路上,古清生与你同行。人生就是一场觅食,吃好吃坏,吃荤吃素,全在你的掌握之中。也许你读完本书之后,还能领悟出其他的人生哲理呢?

  《人生就是一场觅食》读后感(四):生命只需一碗白米饭

  生命只需一碗白米饭

  ——读《人生就是一场觅食》

  很早就在天涯里认识古清生了,他与人合著的《中国可以说不》风靡一时,引发众多争议。不过在天涯里的古清生,时常写些美食散文。他的美食散文并非那种纸上谈兵的掉书袋,而是行走之后的花开花落,与人文地理有着密不可分的纠结。古来文人,大多有行游天下之举,不像现代的读书人蜗居在家。走在路上,吃喝自然难免。人不好吃,天诛地灭。所以古清生说:“中国五千年文化,就是一部食文化。”

  记得那时候,他的美食作品如《大嘴吃八方》、《左烧烤右煨汤》、《鱼头的思想》、《味蕾上的南方》、《食在江湖》、《坐在黄河岸边的小镇上品饮》一本本写将出来,让人垂涎欲滴。恨不得把他书里写下的菜肴变成现实里可口的食物,所谓民以食为天,大家都喜欢吃。不过局限于各种原因,不能随心所欲地吃喝,故而美食随笔能够随风潜入夜,成为饕餮者的心头之爱。

  《坐在黄河岸边的小镇上品饮》是老古走黄河时一路吃喝的产物,从黄河入海口到黄河源,边旅边食,行吃合一,就有了这本书;《鱼头的思想》,在一个吃鱼头的时代,一个鱼头所承载的功能有多么大?一个思想的鱼头,可以说它接近中国知识分子,或者它索性与思想没有什么关联,与鱼头也没有什么关联,乃是一批有杂文倾向的美食文章;现在流行什么思想,思想就俗得跟鱼头一样,可以剁椒,也可以水煮,还可以熏腌和腊制。

  来到京城,避居草房,以读书消磨漫漫的长夜。正好华文天下出版了古清生的美食随笔系列,取来一册《人生就是一场觅食》,在孤灯的照耀下,随着作者一路走来一路吃。《人生就是一场觅食》分为五个部分,乃是“吃的表达”、“味道江湖”、“边食边旅”、“城市味道”、“快意麻辣”。开篇即云:“人生从甜开始。”童年时代好吃糖果,吃不完的掷在床底下。不久,发现蚂蚁一队队地汇聚成一条黑线。糖,永远给人以快乐。可是,人生从甜开始,却以苦来结束吧。

  大米饭很平常,现在的人家几乎顿顿作为主食。可我小时候,北方的主食一般为高粱米与小米,大米罕见。古清生在“饭”一文里,写到:“有时候,生命只需一碗白米饭。”这话说的突兀,让人好生琢磨。想起一文钱难倒英雄汉,那么一碗白米饭救活一个人,或者便是古清生的意思罢。老古乃是吃货,书写出来,还有亲身的厨房经验。他是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吃到老,食无止境。

  譬如他用荷叶、茶叶等做白饭,“吃了茶饭,精神之至,有晴空远眺的爽朗。”他在吃白饭之余,还有文人的抒情,“我喜欢吃用鱼汤煮的烫饭,烫饭在冬天吃,吃得热乎乎,神清气爽,冬寒就给打败了。”我以为,对白米饭的怀念,其实源于我们对饥饿的恐惧。在21世纪之前,中国大陆的饥饿一直没有断绝。根深蒂固的白饭经验,乃是中国人饥饿传统的漫衍。

  那些适宜做食材的瓜果蔬菜,在老古的笔下情致宛然。写扁豆:“八里桥市场忽然来了许多扁豆,想起南国与篱笆,河流与山冈,秋天的芒草与枫叶,便买一些扁豆来细做。”写莴笋:“只有到了冬天,我才愿意吃莴笋,它好像生就了一种冬天的萧瑟与惆怅,并且在干枯和冷的天气里,传达缕缕人生莫测而挥洒不去的清苦。”写地衣:“泡在水桶里,洗净了炒瘦肉丝,差不多重复儿时的记忆,湿漉漉的地衣,它含着大地的气息。”与普通吃者不同,扁豆,常人哪里会联想起“南国与篱笆,河流与山冈,秋天的芒草与枫叶呢”,但,老古能够。

  老古的饮食文字固然富于文化意境,笔下带有抒情的调子,有诗歌的创作,有心情的摹写,亦有散文化的典故征引。但其最大的特色乃是能将其文字化为一盘盘油汪汪或清淡淡的菜肴,让文字的触觉化为嗅觉,触摸到饮食的大道。说起来,人类的狂者总想征服世界,其实,征服世界,首先要征服人类的味觉,对于人生的不满足,亦是部分因味觉得不到满足而已。人生就是一场觅食,生命只需一碗白米饭。

  《人生就是一场觅食》(古清生著·九州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