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七十年 【壹】读后感摘抄

晚清七十年 【壹】读后感摘抄

2020-11-2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晚清七十年 【壹】 读后感 

  《晚清七十年 【壹】》是一本由唐德剛著作,遠流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TWD 35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晚清七十年 【壹】》精选点评:

  ●三星半。有重复,也有启发。

  ●里面的观点之间都读到过 再看就觉得无聊了

  ●东扯点,西扯点,感觉还没入题,还有,本人肯定黑会吹牛

  ●【2014.6.2 — 2014.6.11】

  ●就是百家讲坛的水准。

  ●完全西化是中国的现实,超越西化是未来的理想。

  ●作者的语言风趣,但是修辞过了头,史学的严谨性就有问题。 应该参考,批判接受

  ●本书由数篇史学评论组成。研究性文章,为他人写的序,以及作者自己的演讲稿皆收入其中。文章不算深入,也必定算不上客观。其不客观与大陆的主流声音偏差颇大,贬低毛抬高胡适是其特点,因此某种意义上本书确实给在下很大启发。集权专制确实是自秦以来中国政治固有的特色。但作者的“气数”之说在下却不以为然。制约中国政治发展最主要的大概确是深厚的文化,无论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还是“打倒孔家店”,怎样的观点都无法摆脱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正如一个人无法揪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球。

  ●超出想像的不喜欢。有的观点是有趣的,但不建立在扎实的史料的基础上充满了臆断一样的叙述,这样的观点有何意义?

  ●第一册就是个大杂烩,东扯西扯,七拼八凑,很没意思。简体的《从晚清到民国》把第一册删的还剩一章不是没有道理的,本来就是凑出来的这么一本集子,所以导致了很多与题目无关的文章掺在里面。 我觉得第一册完全没必要买,浪费钱(强迫症除外)。

  《晚清七十年 【壹】》读后感(一):书评

  晚清七十年第一本给我震撼很大,使我对我国近代史有了全新的看法,并能从独特的视角去剖析许多历史事件,虚虚实实,混沌缥缈。第一册中,完全推翻了以前对历史的认知,有关于奴隶制,封建制,以及我们生活在太平年代之类的概念。我记得有本书叫《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春秋战国》,书没看过,但书名很应景,接近唐德刚的说法,即我们身处于中国3000年历史中的第二个转型期。上次转型期是从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结束于前汉武帝铁盐案,历时200年,中国社会从封建制度转变为中央集权文官制,其后稳定,这一中央集权文官制一运行就延续了2千年,至今未止,想来唐老说的真没错。而如今这次转型,始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从此以后中国2千年都未曾变过的社会,却是十年一次大变,不信,仔细想想,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到火烧圆明园……到中日甲午,八国联军打北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到80年代末,90年代末,房地产的崛起,可以说,我们如今仍就存在于转型期。如果说2千年前的那次转型是出于内因而转的话,中国这次因外因而起的转型最早可能在2040年左右进入平稳期,作者在书里也是这么认定的。

  《晚清七十年 【壹】》读后感(二):历史爱好者请不要错过

  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很高,评论中则褒贬不一。这种现象,让我反倒觉得,这应该是没有被注水的一本书。因为版本和内容的原因,既无注水的机会,也无注水的必要。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觉得对于几乎任何事物这句话都是适用的。

  在Ipad上看完这一册的,几年前初读时觉得唐老的观点很新鲜,而今由于全然忘却,便翻出来再读。

  唐老在这本书中谈转型、谈史学观、谈文化发展、谈导师风采,谈得轻松自如,谈得不亦乐乎。虽然全书充斥着个人的观点,可谁又能否认,写出来的历史不都是“一家之言”么?

  对于我这种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而言,唐老这样的书反而读起来会非常有趣。仿佛是长途列车上偶遇一位阅历丰富的老者,一旦打开话匣子便会滔滔不绝地跟你讲他的经历、他的故事和他的感想......

  比起严谨的行文,繁复的考据出来的学术型史论,我还是偏爱这样一本个人观点鲜明,纵有偏颇也另读者有自己思考空间的作品。

  之所以在这本书下附上自己的拙见,是怕万一有人捧起此书却因某些评论而又放弃。

  如果您是想做研究,估计读此书可能收益不大。

  然而如果您和我一样纯粹是个历史爱好者,喜欢读奇文,喜欢侃大山,喜欢偶有所得便洋洋得意而不拘泥考据的话,请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

  就像不要因为害怕而拒绝一位善谈的老者。

  如果我的一番谬言能够让您抛开预设的偏见亲自翻开这本书来确认是否适合自己的话,也就不枉我冒着被领导发现的风险给您写下我自己读后的意见。

  2015.05.26

  《晚清七十年 【壹】》读后感(三):有英雄的时代,并非是幸运的

  近现代的作品里,有一拨人的作品是我非常喜欢的——生于晚清民初年间,受过最传统的四书五经教育,大学时代转进西学,甚或负笈海外,学有所成,又投身于烈焰红炉之中,辗转于五四内战抗日等国难家祸。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49以后,远离大陆,港台海外,飘然而去,免遭赤祸而有一二精力著书立说。

  这批人,毫无疑问是百年来中国最杰出的一批人才,对于华夏文化,知根知底,对于西学文化,亦颇多建树。而且因为一生辗转海外国内,身处东西方文化冲突之间,多年战祸里的求索思量,到年老之时,竟能以一颗较为平和之心,评说当年旧事。不完全的民族主义,也不完全的膜拜西方,比起现在的作品来,动辄中华民族主义,又或动辄全盘否定当年种种,情绪高则高矣,但是未免太多的情绪,太少的思量,而且局限于个人才华,即便是一家之言也是无多少可看之处。

  对唐德刚有印象的第一本书应当是《袁氏当国》,记得里面唐德刚评孙中山,替孙氏庆幸,真因为被袁世凯所代,而没有机会真正施政中华,最终保全了国父一生美名。当时的时局,怕是任何人都无法调理,多年折冲混战总是不免。

  《晚清七十年》的第一部,其实涉及真正晚清的部分很少,大多篇幅用于追述中国政治制度的根底,以及一些民国人物的评说。唐先生这本书,老实讲,读完以后理路记得并不十分清晰,反而记得很多的片语只言。比如说到晚清时代大英帝国:

  “英语民族为什么能建立一个‘日不没’的帝国主义大帝国,和一个‘超发展’的民主和中国呢?卑之无甚高论,实在是因为他们善于解决自己内部的问题。他们搞‘等富贵,均贫贱’,用不着‘阶级斗争’。他们搞‘攘内安外’也不需要‘西安事变’。他们要把讨厌的最高领袖赶出唐宁街或白宫也用不着‘三大决战’和’苦挞达‘。爱国青年也无需打什么’红旗‘或穿什么’褐衫‘或’蓝衣‘。他们的政治领袖也不半都是些混沌水、和稀泥的庸才。但是搞搞混沌水、和和稀泥,不但能解决自己内部的问题,还能向外扩张,克敌制胜,建立空前未有的殖民地大帝国……”

  我突地想到了最近的村长事件,想到了在中国,也许一亩地,都需要一个英雄,用壮烈换取一份不叫公平——宁可称为糊口的底线。在一个国家,这等事情都需要有英雄的时候,又能有什么荣耀可言?在仰视英雄之时,能不为这样的国家而心痛?我宁可生活在一个国家,也许政界人士都是庸才蠢货,可是不需要什么耀眼的明星英雄,便安居乐业。而不是一个到处都是神话光环的英雄人物,被全民寄予维持公义的国家。

  从个人角度而言,我并不想活在英雄的时代。战国是英雄的时代,民国也是。这两个时代,恰恰是普通百姓的悲剧。而在当下,各种坚韧不拔的人物逐步成为民间的英雄,是否在告诉我,这又是一个不幸的时代?

  《晚清七十年 【壹】》读后感(四):历史三峡,当乘风破浪

  读罢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第一卷,获益良多。纵观全卷,可见“三大阶段,两次转型”的主线贯穿其中。虽偶有不经之言,但戏谑之中亦不乏洞见,文字功力令人叹服。

  现梳理文中主要内容:

一、 三大阶段,两次转型

  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五阶段划分体系,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中并没有“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而应当分为“三大阶段、两次转型”,具体如下:

(一) 第一阶段 封建制:西周

  ? 经济:土地归天子所有,不许买卖

  ? 政治:贵族世袭制,阶层不流动

  ? 反驳“奴隶社会”论:

  片面依靠文献记载,证据不充分

  没有奴隶暴动的记载

  奴隶生产效率低,不会是主要生产力

(二) 第一次转型:商鞅变法——汉武帝盐铁专卖

  ?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

  ? 政治:废分封,立郡县

  ? 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特点:国家机器建立于先,大规模工程建设于后

  ? 郡县制起源考:

  土地私有化:人口增加à生存空间紧张à土地私有化à列土分封,以民为本à争夺土地,仁政à不复有仁政

  “县”:“悬之”,春秋时期,诸侯不愿分封新征服的土地,另设地方长官管理,使其成为独立的地方单位而直属于中央

  “郡”:秦始皇之前均与军事有关,多在边境,归戍边军官统一管辖,独立机构,只听中央号令

  起先,县比郡地位高,但随着征战日多,郡的地位渐高于县,形成郡县两级制的行政体系

(三) 第二阶段 帝国制:秦——晚清

  ? 经济:土地私有,自由买卖

  ? 政治:中央集权文官制,

  ? 文化:儒家

  ? 特点:

  国家高于社会,国家机器行政效率高

  宗法传统、家长制,政府承担一切责任,行使一切权力

  力量“一边倒”,阶层可流动,超稳固结构

  中产阶级克星(传统大地主属于官僚阶层,从不造反,不是中产阶级)

  ? 评价:集权不是极权,中古时期仍是较好的制度

(四) 第二次转型:晚清——今

  ? 经济:农业经济à工业经济,分配制度趋向平等

  ? 政治:君权à民权,代议制政府

  ? 文化:思想专制à思想开放,科学研究,教育普及

  ? 特点:西人东来,倒逼转型

  帝国主义==扩张主义,滥用暴力、追求暴利

  英国对华政策的三个阶段:印度第二à政治妥协、经济领先,独占à门户开放,列强均势

  胡适:恢复先秦文化传统、全盘西化,一辈子言必称美国

  孙中山:盎格鲁萨克逊民族的传统à斯拉夫和日耳曼民族的传统

(五) 第三阶段 民治 二十一世纪中叶以后

二、 第二次转型期的历史启发

  基于对第二次转型期的反思,作者提出了几项颇有价值的启发:

  ? 转型期阶段论: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且各阶段有各阶段的主题和若干副题,每个阶段应当集中精力完成主题;上一阶段的副题可能变成下一阶段的主题,上一阶段的成果可能变成下一阶段转型的阻力。

  ? 转型的途径:西方国家在城市中产阶级的带领下实现了现代化,但也面临着个人主义滥用的危机;中国大陆的“秦制度”传统根深蒂固,似无扶植中产阶级之愿,或许会开辟一条全新的历史道路,走向国家—社会关系的调和。

  ? 转型期的阵痛:转型是痛苦而漫长的,可能中途转向,兜几十年圈子,而且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翻车多在家门前,不应掉以轻心。

  ? 转型的社会参与:以外交学、目录学、历史学的转型为例,可知各行各业都需要无数无名英雄带领启蒙,“一个‘登月计划’,需要八千本博士论文”。

三、 结语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晚清七十年》时丝毫不觉枯燥,作者的妙谈时常令人捧腹。私以为,“三大阶段、两次转型”的划分法优于传统的五阶段划分,尤其是对“封建制”和 “奴隶制”的辨析,一洗中学教科书不知所云的混乱概念体系。作者关于帝制阶段的评价也颇见理性,有助于增进我们对历史的客观认识。

  在对第二次转型的反思中,作者给想“跑步进入现代化”的人们浇了盆凉水。第一次转型经历了两三百年,浸染多少鲜血,这第二次转型又岂能轻易完成?转型之路需要探索,既不能因袭业已落伍的“秦制度”,也不可盲目照搬自身难保的西方制度,而必须凝聚中华民族的智慧,探索一条全新道路。这是莫大的挑战,需要无数人贡献力量,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现代化之路上的无名英雄;这其间将遭遇种种坎坷,一不留神就会陷入泥潭……

  但,漫长的历史记忆里,中华民族什么没经历过?第一次转型后,我们缔造了中华帝国,创造了举世无双的汉唐盛世,维持了两千多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在那样一个运转不息的“超稳固”结构里,凝聚着多少先人的智慧?先辈可以做到,后辈凭什么不能!这固然是极具艰难的挑战,但又何尝不是千年未有的机遇?作为青年人,我们应当有信心,有决心,在这惊涛拍岸的“历史三峡”处,乘风破浪,谱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雄浑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