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形与文明》读后感摘抄

《宅形与文明》读后感摘抄

2020-11-24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宅形与文化 读后感 

  《宅形与文化》是一本由阿摩斯·拉普卜特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156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200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宅形与文化》精选点评:

  ●应当放到当时的语境中去读的一本著作。现在读可以作为了解一个思想发展和变迁的参考。

  ●经典书,在文化先行的思路下研究形式

  ●建筑人类学?

  ●读不懂,以后再读吧。

  ●不错

  ●极端排他的物质决定论和文化决定论的解释都不可信,要采取中间立场。作者认为后者是首要因素,前者是修正因素。

  ●书好,翻译也好

  ●是一本很好的书,书中在全球范围内,从地理、气候等等各个方面比较了各地的民居不同,最后得出结论,影响住宅 “结构” (我所理解的宅形)最大的因素使文化。 不过最近正在看《人类社会的命运》,所以对于客观条件又如何影响文化很感兴趣。

  ●需通过每次驳斥后的重申来使得自身观点变得清晰,还是有点失望。

  ●宅形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物质影响力的结果,也不是任何单一要素所能决定;它是一系列“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产物,而且这一“社会文化因素”的内涵需从最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同时,气候状况(物质环境会鼓励某些情况的产生而使另一些情况成为不可能)、建造方式、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创造理想环境的工具)等对形式的产生起着一定的修正作用。社会文化影响力可称为“首要因素”其他各种因素称为“次要”或“修正因素”。

  《宅形与文化》读后感(一):很实在的《宅形与文化》

  译者的能力很强,用词也很到位,一边听课一边读书很愉快。我希望能在书中不光看到乡土建筑如何如何,还能看到转变过程中一个人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中有没有有趣的现象。

  蓝皮书真贵。

  《宅形与文化》读后感(二):文化决定论时代的产物

  赶着60年代那一批浪潮,反思民粹和文化对精英和上层建筑的意义。只是所居实例大多有选择性,过于强调文化的决定意义,论点在当时有新意,只是论证牵强,论据缺乏一手资料的支撑。

  看看还行,算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追忆和回顾,可以算是时代的一个记号。

  《宅形与文化》读后感(三):溯源

  透析了村落与城镇建成的各种相关因素:气候、物质、经济、技术等,重点讲述文化在建成中的意义。同时也追溯了相关的历史渊源。似乎摸到了村落与城市的本质。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把地理、文化、建筑、规划、人类学等等都贯穿到一起了。

  翻译功底也非常深厚,语言流畅,通俗易懂。

  《宅形与文化》读后感(四):低估了这本书对中国传统民居研究的影响

  中国传统民居研究的时间线索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1940-1941刘敦桢先生对四川,云南,西康的传统建筑进行了调查,发表《西南古建筑调查报告》,1944年刘致平有《云南一颗印》的文章。1957年刘敦桢发表《中国住宅概说》,首次将民居作为一种建筑类型进行讨论。60年代前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浙江名居调查》,以建筑学视角进行广泛、深入地调查,为此类经典著作。80年代,刘敦桢主编,各位前辈参与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出版,本书是中国建筑史研究至80年代的经典著作。20世纪80.90年代及以后。Amos Rapoport的《House Form and Culture》写成于1969年,有一版翻译出版于1991年。此时正是刘致平著,王其明补《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出版一年之后。又成立中国民居学术委员会,举办会议,有台湾,香港的建筑史研究者如徐裕健,李乾朗等共同参与。对民居营造与技术的专项研究有不小的影响。另民居形态研究已有平面、结构、外形、气候地理、民系语系等分类法。而这本书正是补足民系语系分类中进一步研究的建筑文化方面的重要参考书。2004年杨昌鸣《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探析》着重讨论建筑文化圈的内容。华南民居研究则以2012熊伟的博士论文《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补充。常青教授近几年来关于“风土建筑”的谱系研究都与本书有直接关系。国内对本书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也有借鉴。例外的可能是80年代末陈志华先生“乡土建筑研究与保护”运用人类学的相关概念,多是受到费孝通先生的影响。

  暂且就这些,后面还有的话会修改补充。

  本文内容为梳理,主要参考了陆元鼎先生、肖旻老师对中国传统民居及华南民居研究的文章。

  《宅形与文化》读后感(五):单一要素决定论要不得

  拉普卜特的观点很明白,就是在研究原始及风土建筑形式的时任何的单一要素决定论都是要不得的。当然由于大多数人会率先从物质性要素开始推演形式的成因,所以他首先对这帮人开炮:气候决定论要不得,材料技术决定论要不得,场地决定论要不得(甚至他自己都不清楚到底有没有人是这一派的)等等,最后对“反物质决定论”的宗教决定论也加以批评了,原因是我们没说要对物质要素视而不见,上述要素都是重要的影响因子,但并不是最重要的。那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其实前两章这种火力全开的文风乍一看还挺酷酷的。

  【章节概读】

  第一章,对宅形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做了定义。研究对象是原始型和前工业化风土型建筑,前者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人参与营造的宅形,后者是匠人这一行业介入后所建造但居住者仍占主导地位的宅形。然后是研究缘由和研究方法,讲的废话。

  第二章,有关宅形的理论,即火力全开的一章。通过举大量大量的反例,告诉大家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物质性条件不一定能够完全决定宅形,有的例子挺生僻,所以挺多人觉得说服太牵强。不过看起来还是很有意思,很有史料价值和猎奇价值。

  第三章作为精髓,提出的是拉普卜特自己的假说:社会文化影响力才是影响宅形的首要因素,它体现在文化、风气、世界观、民族性,以及家庭结构、血缘关系、社会等级等方面。而物质影响力并不能作为首要因素被归结,而是被划为“修正性因素”。以此他列举“生存限度”与“生存模式”的影响因素,涉及恒常与可变,但都无法逃离社会文化影响力的范畴。

  第四章和第五章,对影响宅形的“修正性因素”详细的阐释了,即最主要的气候限定和技术限定,感觉比较常规,没有太多有意思的内容。

  第六章感叹彼时的当下,原始性与风土性建筑的重要特征已消失了。其实我没太明白他对宅形这种历史性研究该怎样和当时的时代问题有所关联,因此看起来挺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