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律》读后感100字

《模拟律》读后感100字

2020-11-19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模仿律 读后感 

  《模仿律》是一本由(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 32开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模仿律》精选点评:

  ●所有的行为和振动都溯源到与模仿挂钩,是无可救药的生物本能和物理定律存在的目的与前提。别扭到挑刺似的找论证的漏洞,如果有天能摆脱心证或者找到心证就好了

  ●读完也不知道自己懂没懂?

  ●放弃了……

  ●我太菜了8...这本书我没看明白

  ●难懂

  ●因为对meme(弥母)理论感兴趣,而去读的这本121年之前写成的关于模仿的书,感叹作者的博学与颇有远见的预言。

  ●很棒的剖析。

  ●看得我要死要活,啃什么学术作品…… 不过确实很有用

  ●有点儿意思~(事儿说明白就行了,哪那么多例子好讲~!!!差评~!!!)

  ●没想到这么早就有人用达尔文进化论方式来研究心智和信息互动,1843年生的人,差不多鸦片战争时期凸^-^凸

  《模仿律》读后感(一):摘录《模仿律》

  @模仿一直存在,而文明的进步是的人服服帖帖地模仿的行为更加个性化,更加理性化.

  @梦游症状态使很多都市人的典型心态.都市街道的喧嚣扰攘,商店橱窗的陈列展示,生存的狂野莽撞,都像磁力线一样地影响着都市人.

  @社会是模仿,模仿仿佛是梦游症。

  @考古学家做了很多贡献,他们加深并扩宽了人类模仿力的范围,几乎把每一个民族的文明都归结为对其他民族的模仿,归结为无数模仿的组合。

  @后人能记忆起来的历史,来自于成功的事情和对成功的事情的模仿,剩下的东西就是被时间的沙漏无情地筛出的,淹没在人类的记忆中。

  《模仿律》读后感(二):世界是由模仿组成的

  这是一本社会学书籍也是一本哲学书籍,书中很有趣的将世界看作是由不同层面的模仿组成,物理学里通过对震动的模仿,重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生物学中通过对基因的复制,模仿,才能使物种得到繁衍。同样社会科学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复制,模仿。作者还分析了模仿与创新的关系,认为创新就类似于生物界的基因得变异,使得优秀的物种得以存活。

  本文作者曾经对犯罪等社会现象进行了大量统计研究,因此很多的论述都有充足的统计依据,不但如此,作者还具有较为深厚的物理,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因此,其理论很具有说服力。不过译本读起来还是有些晦涩。

  以下是该书简介: ( 个人认为第2条很值得注意 )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G.Tarde)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一书。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

  1 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2 几何级数率: 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

  3 先外后内律: 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模仿律》读后感(三):人是历史中的人,无法摆脱其时代而单独存在。

  这种教科书级别的书应该细细读个大半年的,但因为时间关系,我只在两周里草草翻了一遍,在此略略谈一下感想。

  本书的作者塔尔德在早期的法官生涯中注意到了犯罪行为中的模仿现象,并对其产生了研究的兴趣,从而有了后面的理论成果。

  “模仿”一词在书中的涵义与我们所认为的有很大不同,作者扩大了“模仿”的词义。“模仿”代表的是副本以同样的方式对范本进行重复的复制。副本从范本而来,带着范本的基因,也无法摆脱范本的影响。扩大至社会层面,也就是:人是社会中的人,是历史中的人,无法摆脱环境与时代的局限性。

  塔尔德提出的模仿律为市场营销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当下的时代,意见领袖、网红等所谓的权威的背书、推荐,对舆论以及受众的购买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就如作者反复强调语言在模仿的过程中发挥着强大的载体作用,现代传播手段作为新的载体,更扩大了影响的范围,加快了接收、处理和输出信息的速度,于是也扩大了模仿的范围,加快了模仿的速度。但人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毕竟有限,信息过载容易对大脑产生压力,并造成错误的结果。这在《娱乐至死》中也有提到,并延伸到了媒体对人的控制上。上世纪的人们在大众媒体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变化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反省的态度,值得如今的我们借鉴。我们生在科技发达的时代,对身边的很多技术不以为然,因此很难察觉到我们是怎样被技术所影响、所改变的,科技钝化了我们的某些感官,这是必然的牺牲,却可惜。

  同样的,在媒体报道犯罪行为的时候,也同样报道了犯罪手法。对于潜在的犯罪者而言,当下发生的事情具有暗示的力量,当他们听说别人在做什么事,便会觉得自己也能那么做。这是一种潜意识的鼓励,让他们变得更大胆。我们不能将相似犯罪的发生率与媒体的报道直接挂钩,但也不能否认这种可能性。这时候,潜在犯罪者将自己与范本放在平等的高度,只有这样,范本才能激起他们模仿的欲望。因为人更倾向于模仿同等或相邻阶层的人,就像一个跨国经济罪犯不会引起一个小偷的模仿。而如今我们能看到相差悬殊的两个阶层互相模仿的现象,是因为当世界越来越平,阶层间的距离正在缩短,但并不代表阶层不存在。

  另一方面,已被成功实践的犯罪手法为潜在犯罪者提供了模仿与借鉴,这种方法已经在他人的试用中被认为是有效的,其可信度上升了。这也是引起模仿的原因之一。

  关于此书的感想暂时写到这里,希望之后能有时间重新拜读这本大书。本书中关于中国的内容也很有意思,值得与现在的情况比较一下。

  《模仿律》读后感(四):(译)模因论的先驱——加布里埃尔·塔尔德及其《模仿律》

  文:Paul Marsden,Graduate Research Centre in the Social Sciences,University of Sussex

  译:犹在镜中(豆瓣)

  “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每一个发明和发现都要经受一个人脑子里旧信息的干扰,这些旧信息是别人传下来的。达尔文关于自然选择的理论有什么价值呢?在于它宣告生物体的竞争吗?不是的。自然选择的价值是,它首次与变异性和遗传性的思想结合起来了。自然选择是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不过它只开花不结果,直到它与变异性和遗传性的思想结合起来。从这里出发,用达尔文种(genus)和属(species)的术语来表达,我们就可以说,发明仅仅是一个属的层次,是多次的重复发挥干扰作用的结果。 ”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模仿律》英文版382页,以下同)

  有一种解释模因论(Memetics)的概念的方式,是建立在自然选择论的理论基础上,用前进上升的差异繁殖(differential reproduction)这一特征去解释人类社会世界(social world),这也是社会世界的一大特征。(Marsden 1999) 社会世界的繁衍可在多个层次发生;被客观化的个体行为被复制,之后变成典型的、惯常的一种行为,因而成为惯例常规,进而该行为本身变为可繁衍的。之后通过典型的交互作用,产生制度,又可以反过来服务于它本身的传播。(cf. Price and Shaw 1998)通过这种多层次的社会学繁殖,我们在自我繁衍的同时又被社会世界所繁衍。这种观点是建立在自然选择论的理论基础上,本质上遵循了效果法则(Law of Effect ),在一定程度也可能受到了模因论的启发。在这个变异繁殖的数量多于自然选择繁殖的数量的世界里,模因论也为这些行为、常规和制度占有了一席之地。

  但是,这种模因论的研究方向并非首创。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加布里埃尔·塔尔德就在他的著作《模仿律》(Les Lois de l'Imitation)中提出了类似的研究路径,和上述的模因论研究方向极为相似。(作者注:本文所出现页码均引用自1903年翻译,1962年重版的英文版《模仿律》)本文旨在利用已有的塔尔德范式,从模因论的角度进行相关建构的梳理熟悉,这种范式对当代模因论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有一定的的理论意义。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于1843年3月12日出生于法国南部多尔多涅省的萨拉, 并在此开始了其地方法官生涯 。在其早期职业生涯中,他发现一些特定的罪行会迅速在社会中传播并像流行文化一样被效仿。这类犯罪行为流行病似的特性可能是社会世界的一个普遍的特征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兴趣,于是塔尔德在1880年至1901年先后在Revue Philosophique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其中就包括他在1884年发表的名为《达尔文式的自然观和社会观》(Darwinisme naturel et Darwinisme social)文章,他在文中发展了这一观点并提出了一个社会学的普遍研究路径。

  总的来说,塔尔德所提倡的是一种研究社会世界的新角度。不从个体或群体的角度入手,而是从被用来划分个体或群体的结果、行为和观念入手。通过观察此类特征是如何进行差异繁殖的,塔尔德认为也许可以推演出某种关于社会世界范式的规律或法则。1890年,塔尔德在《模范律》一书中阐释了他这一论点,初步提出了一系列“法则”,同时为研究者提供了解释社会世界的范式。塔尔德与其他社会学范式例如其同胞涂尔干( Emile Durkheim )的结构社会学的最大的不同在于社会组织和对社会关系的描述。他认为社会组织是作为一种实现最终繁衍(propagation)目标的手段。

  “不过,自我繁衍是社会存在物和生物的首要需求,却不是自我组织的第一需求。组织只不过是繁衍的手段,而繁衍的生成性重复(generative imitation)或模仿性重复(imitative imitation)则是其手段。”(74)

  塔尔德利用生产性重复提出了一个发明过程,他结合现存的模仿也就是利用各类重复充分的冲突来解释这一过程。与此同时,他又用“模仿性重复”去指示跨越时空的发明和模仿的繁衍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包罗广泛的将模仿解释为社会世界中重复的过程与结果的观点,与被许多模因论学者所采纳的更为严格的术语截然不同,这些学者往往都遵从心理学家,将此类术语仅仅用于研究观察过的各类社会行为。相反,塔尔德则希望拓展“模仿”这个法语词更为广泛的含义,吸纳更多更深层的含义,从而用来指代在社会繁衍的广泛的物体以及对他们繁衍起作用的各类过程。“不管他们愿不愿意,消极还是积极。”(xiv)

  塔尔德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社会可以被有效地解释为模仿的生涯,世代流传的各类发明的轨迹,而这些发明需要受到反模仿(counter-imitation)的不断选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方能流传。

  “社会中一切相似性的社会根源是各种形式的模仿的直接地或间接的结果——这些模仿有风俗模仿或时尚模仿、同感模仿或服从模仿、感知模仿或教育模仿、无意识的模仿或有意识的模仿,如此等等。当代人解释教义和制度的方法,其优势就在这里。这个方法必然会更加普及。”(14)

  对于人类来说,最重要最普遍的就是模仿。塔尔德曾解释道,我们可以这样给社会下定义:社会是一群倾向于互相模仿的人组成的。

  社会是什么?我做了这样的回答:社会即模仿(society is imitation)(74)

  塔尔德所提出的社会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确认影响物体能否成功繁衍的变量,从而解释为什么有些模仿能脱颖而出。

  “我们的问题是要弄清楚,在同样构想的100中语词、神话思想、工业流程等革新之中,为什么一成的革新能得到传播,九成的却被忘记。”(140)

  对此,塔尔德提出了模式化模仿之间的差异繁衍的普遍法则,他将模仿分为逻辑的和超逻辑的两大类。明确来说,其提出的“逻辑模仿律”的主要内容为:一种发明的起源会涉及到现存的模仿的再结合,这种起源会被社会情境和再结合涉及到的力量所影响。

  从起源发展到被模仿,这是成功的,能让发明更加兼容地适应现存模仿这一大环境。

  这种选择实际上是吸纳模仿通过“替代”而实现的进步,有“逻辑决斗”或者“挣扎”这两种选择;又或者这种选择可以被看作通过发明的“积累”而实现的进步,是一个模仿逻辑联合的过程。

  塔尔德同时指出将有竞争力的这些模仿理解为一种力量的效用是十分重要的,这种力量被倾注了大量对这些模仿的繁衍的兴趣。尽管他没有将这种观点表述为某种术语,但是我认为这一极具洞察力的见解可能为解释模仿的差异繁衍方式这一方面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

  塔尔德“超逻辑的影响”的内容如下:目的的传播走在手段传播之前。也就是说,在塔尔德看来,目的的模仿会先于行为的模仿。例如,定下变富的目标,这种目的的模仿一般都会先于实现这一目标的行为的模仿。

  模仿的传播一般遵从分层的弥散模式,也就是从高位到地位辐射。例如最初与名流或特权阶层的相关的风俗习惯会向下层平民传播并被模仿。

  塔尔德也做了很多有关模仿传播的普遍规律的调查。举例来说,他认为在民主社会里,公众舆论正在不断地成为权威,因为公众之间越来越像,而传统的专家权威逐渐式微。与此同时,他认为“这个包括生产性重复在内的模仿活动的强度与人口的密度成正比。”因而城市的模仿的传播和发展才快于乡村地区。之后,塔尔德还提出了在社会传播种,风俗的水平传播将向时尚的水平传播过渡。

  尽管塔尔德主张的社会学研究路径不如涂尔干的结构研究出名,但他那本五百多页组成的著作对应用社会学尤其是乡村社会学和医疗社会学的研究仍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同样地,塔尔德提出的范式奠定了市场营销的研究范式,在心理学上还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鲍尔温(Baldwin)和米德(Mead)。对模因论领域的研究者来说,塔尔德的许多理论已被运用于实践,但是仍希望这篇对这一模因论的一大先驱的简介能够激励后来者进行“生产性重复”甚至能够重新定义模因论这一领域。

  ————————————

  1.对《模仿律》原文的翻译参考了何道宽先生所译的中文版《模仿律》

  2.根据用词的不同,笔者将reproduction译为繁殖,progatation译为繁衍;而后进入逻辑模仿律统一译成传播。

  3.笔者才疏学浅,翻译错误在所难免,见谅。后附上原文链接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