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与秦朝文化读后感100字

东周与秦朝文化读后感100字

2020-11-19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东周与秦代文明 读后感 

  《东周与秦代文明》是一本由李学勤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周与秦代文明》精选点评:

  ●东周考古发现汇总,成书年代较早,系统性深度性不够

  ●读完东周与先秦文明挺久了,李先生去世的消息,让我再次想起这一部巨作,再一次研读,读过一些历史书,小说形式地读史,但是考古类型的还是第一次,从文物上来介绍推断当时的人民生活,对于我这种对古文物无丝毫了解的人都能吸引其中,可见李先生功力深厚,当时的青铜器、玉器、丝织品及货币、简牍、帛书画、文字等,当时社会,政治,经济都在这些文物细细诉说出来,力推!

  ●科普的比较到位

  ●展现考古成果揭示的古代文明,先分国,再分类,琐碎而难成系统。不过李先生的文笔算是流畅了,毕竟这段历史缺环太多,不好讲。

  ●标题党,作为资料索引很不错

  ●得過且過

  ●东周考古大综合,确有受益。

  ●把字全看完而已,基本上没记住。业余的,看这本书还是感觉吃力,尤其是不喜欢记东西的人。

  ●当年张光直邀请李学勤撰写此书,是从考古学的角度,来描述东周和秦代文明,此书与张光直《商文明》、许倬云《西周史》为一系列。

  ●本科时读过的,全忘了。。。那时真的眼界不行读书都没眼光

  《东周与秦代文明》读后感(一):喜欢春秋战国史的朋友,不可不读

  我从少年时期即一直深爱《左传》。李学勤先生的这本书,总结了近一个世纪和春秋战国遗迹有关的重要考古发现,讲述考古学是如何印证《左传》及《竹书纪年》的史实记载的,千百年下,令史料文字变得几乎可以触摸,“起死人而肉白骨”,信非虚誉。

  本国史的学习,令你觉得自己是跨越数千年,生生不息,不断演变的一种生命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再孤独。这么一个独特的分子,固然不是什么“螺丝钉”,而是自有个体存在的尊严与完整性;不过了解自己这个分子的宠辱乃至消亡不是存在最终的答案,所属的生命力量依然以其一贯的活力和形态美延续下去,难道心中不会油然而生一种坦然?这就是考古的安慰了。

  李先生的文字平实自然,毫无虚浮之气,读之润泽心田,可以疗燥热。老一代学者真有不可及处。

  《东周与秦代文明》读后感(二):《东周与秦代文明》读后小记

  《东周与秦代文明》读后小记

  本书学术大佬儿李学勤作

  本书不止于读一遍,因为此书的写作已经

  具有了手册的结构和规模。想必对此历史

  阶段重要考古发现不熟悉的同志,都可以

  把它速读之后当作手册来时时查用的。但

  此书还不是手册,因为规模和细节并不够

  到一翻览而妍媸毕备事无巨细的程度。另

  外,也是作者屡次提及的,修订的速度总

  是赶不上考古发现的日新月异。由此也可

  看出李先生的特点,他并非那种一本书主

  义者,一生都要不断修订补充一本名山事 

  业的书,他不可能成为容庚的金文编,不

  可能是杨宽的战国史。因为他不仅仅限于

  这段历史的研究。更何况,上博简的出现,

  清华简的出现,里耶简的出土,马王堆帛 

  书的终极整理,都会使得他的兴趣不断游

  移,因为汉及其以前的历史充满了太多的

  解释空间,每一次材料的发现都是对人们

  想象力的挑战,各路英豪迫不及待,又战

  战兢兢,正所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东周与秦代文明》读后感(三):大家小書

  考古学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我们“还原”民族与国家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上的东周时期,包括春秋、战国两段,时代久远,当时流传下来的文献也有不同的历史层次,这就使得后人对这一段历史有一定的模糊感。相传周公制礼作乐,西周的礼乐文明,总是让后人无限景仰。然而,春秋时期,礼乐逐渐崩坏,到了东周,更是式微,周天子的权威不再,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战乱频仍。强秦最终一统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实施暴政,然而也在创造文明。我们今人要想去了解东周与秦代真实的历史,必须借助考古发现。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一书,根据出土文物、考古发现,结合传世文献,对东周与秦代社会所创造的文明进行介绍,可以让我们全面地了解当时社会文化状况。该书分为两个部分,纵横结合,分别以诸侯国和文物形态为单位,逐章介绍相关内容。本书主要优点有三:一是语言凝练、朴素,可读性强;二是善于爬梳研究现状,观点鲜明,逻辑严密,结论严谨,学术性强。三是分量适中而内容全面。

  《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初版,文物出版社1991年增订版,耶鲁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英文版,日本研文出版社1991年日文版(题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与文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新版。

  《东周与秦代文明》读后感(四):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

  是文乃一小記,寫於2017年,李學勤先生方逝,舊文重刊,以茲紀念。

  書名寫的好像是本通俗讀物,其實不是。這本書是一次對周秦考古工作的一次規範性總結,其中對考古報告的大段轉述和出土文物的介紹,一般人估計是讀不下去。

  該書原是由哈佛大學教授、著名人類學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編纂耶魯大學出版社的“中國早期文明叢書”,向作者約稿而成。

  第一部分是對東周及秦考古成果的分域介紹,對每處遺址的規模和大致情況都有說明,還對出土遺物中就重要的或較特殊的部分揀出來作相對細緻的解說,如平山三器和秦石刻作為古文字和古文獻材料的重點介紹;第二部分則是對不同文物種類所做的分類匯述,由於“文字”分出單獨的一章,故青銅器等以介紹器形及其歷史為主,璽印、簡牘等作為今天古文字領域的主要研究對象,亦有對挑選的文物形制和內容的簡單說明。

  作者在序言中指出:“考古學,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古文字學,是廣義的歷史科學的一部分,其目的在於重建已被湮沒遺忘的古代歷史,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自從王國維在二十世紀初提出歷史研究的“二重證據法”,即地上傳世文獻和地下出土材料相結合地研究古代史的方法,中國古史研究——尤其是上古史的部分——就非常注重文物和文獻的互證。對以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辨派”認為上古史是“層累的造成”的疑古之說,其有一定的時代和學術意義,但這種時常拋開古器物而考據文本的歷史方法是否符合學術發展,李學勤先生專門撰文討論應否《走出疑古時代》。

  從考古學自身來說,今天的分析手段和考古理論相對以往已經非常發達,但田野考古的技術手段無論如何也不算完善,出於一些基本的考慮,除了對古代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和有能力完成的保護性挖掘,今天我們呼籲考古的克制,並且謹記郭沫若和吳晗執意開挖明定陵的考古史悲劇。考古工作既不能為滿足考古學家的好奇而不顧現實條件的限制,也絕對不能為以動地方旅遊經濟為目的盲目挖掘。如同做學問,能證則證,不知者闕疑;考古也是,不能挖的絕對不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