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明旗帜与小中华认识》读后感1000字

《年夜明旗帜与小中华认识》读后感1000字

2020-11-19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 读后感 

  《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是一本由孙卫国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 32开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490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精选点评:

  ●当年孙老师课上睡了不少,有点后悔

  ●思大明

  ●中朝关系史上扛鼎之作

  ●很好的研究,明朝灭亡之后,朝鲜依然感念明之恩德。暗地里祭明骂清

  ●“礼失求诸野”。彼时大明文华星散,一隅海东硕果存焉。须眉翻汉书常激起一腔热血,读明史却惊得满脊冷汗。当然,令我最大跌眼镜的是,“得天下之正,惟汉与明。”这一说法最初竟然出自朝鲜学者成海应之手。孟森先生,我高估你啦。。。“皇明之世,闺门正与于上,权柄不移于下,将帅不敢恣,直士奋舌强谏,朝廷清明纯粹,比汉又过之!”“自三代以来,居天下之正者。皇明也!”

  ●开山之作,诚如某条短评所说,如果能有些近些年来的历史社会学的东西,包括人类学的内容作补充,可能会使讨论的理论基础更加坚实,例如论雍正帝写的大义觉迷录时凸显的族群认同危机问题。现在看来可能会觉得讨论的深度不够,但这也是因为作者铺得太开的原因,然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功劳不得不承认,到目前为止,如果想要系统性全面性深度姓又不缺可读性地了解明清中韩关系问题,此乃必读之书。

  ●字里行间里还是感觉作者为了证明而证明,有些地方总觉得很牵强

  ●孙博士的这本书十年前就见过,十年后才真正拜读。真的是国内目前为止还非常少有的对朝鲜李朝小中华意识以及思明现象的统合性研究,深入分析了朝鲜尊周思明现象背后的动因,小中华意识的理论依据。希望以后能见到国内更多类似研究的出版。抽空憋一篇书评,立个flag. 2018.07.01—2018.07.26

  ●言语通畅,通过这一视角,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所谓“汉文化”圈中中日韩越的关系。但个人有先有观点而后堆彻材料的观感,以及看了题目就知道正文内容的既视感~

  ●个人自己第一受葛兆光影响颇深,第二便是孙先生,看来以后要专走着一块了。

  《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读后感(一):似可从中一窥近年韩国的民族意识

  花了一天多点的时间看完,总体感觉作者梳理的很流畅,似乎是论文改编而来的?如果是的话那会是个很好的范例。

  李氏朝鲜深受朱子学说影响,将中国春秋以来的华夷观作为其与中国交往的一种指导原则,从而采取不同的对策。

  对于明朝,朝鲜历来秉承恭谨的“事大”态度,是中国最为恭顺的藩国。在李成桂立国以来朱子学说成为立国准则,中华正统观念广为流传,慕华思想为人所接受的朝鲜,认为自己是“小华”,而作为宗主国的明是“大华”。

  光海君”通虏“被废与仁祖反正正说明了这种儒家正统观念对朝鲜是如何影响深重。

  1592年日本的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明神宗出兵击败日军。使得朝鲜的“番邦”得以“再造”,而后又有明毅宗在崇祯十年的”出师救援“之恩。这使得朝鲜历代朝野对明有一种难以报答的感恩情感。日后孝宗创立大报坛,英祖将孝宗所立的大报坛由独祭神宗扩大到三皇并祀,宋时烈创立华阳洞万东庙等都是基于这个情感。

  因此明亡之后朝鲜虽然在现实上臣服于由边陲而最终入主中原满清,但内心仍然以明为正统,认为满清是膻腥、胡、虏。私人文书中使用明朝正朔,祭祀使用清赐谥号都体现了这一点。

  总而言之,李氏朝鲜在明朝灭亡后,因为自身是明朝说册封,正统性来源于明朝,因此在谋求正统的心理下,加上历代所尊崇的朱子学说华夷观的影响和感恩求报心里之下,打出大明旗号,并用自身的小中华意识来对抗臣服于“胡人”的满清之事实。这都是在华夷正统观的影响下谋求正统的心理体现。

  而近年来韩国日益发展的民族意识,也与谋求自身的正统有关。在原本的作为华的中华比自身落后,与自己经济政治文化日益发展之间。原本的小中华意识已经不足以政府在国民中争取支持了。独立的民族意识因此蓬勃发展。“汉城”的改名,与发掘弘扬朝鲜独特的民族文化都是体现。

  这也是必然之路。

  《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读后感(二):所有人只考虑的一个问题

  我知道,这本书评论区肯定会有很多人拿着历史来讲今天的事,无论是站在正方还是反方。但我无意于此。

  读整本书之后,与其说朝鲜王朝在尊周思明的过程当中追思中华正统或者继承中华正统,倒不如说这是对于自己正统性的一个思考和坚持过程,但是问自己我是谁的前提是得先活着。以小事大,从来跟道义没有任何的关系,只是关乎生存。孔夫子把它讲出来,就给了这些小国一个活命的同时,让这些小国知道并没有因为事大而失去了自我。以朝鲜事明朝, 军事上的力量肯定得排在第一, 此为不得已;加之明朝的正统性给了朝鲜王室和朝鲜王朝一个自我的认识,并且在壬辰战役当中,对朝鲜有活命之恩,不救合理,救了便生出了更多的情谊。

  这种感恩的情绪还没有退却的时候,清王朝却从昔日的藩属变成了宗主国。首先还是活着, 对外是关乎着整个国家会不会被大清吞灭,一个不小心招致的可能是大军临境。对内则是李氏王室得告诉自己的国民,我还是那个身份清明的王室。朝鲜两班得势力无须再表。尊周也好,思明也好,王室和文士互相影响就这样持续了很多年。(我不敢妄自猜测,对于那些在明朝灭亡几百年之后生活在难事不断的土地上的普通百姓来说,大明或者崇祯记歌词到底意味着什么。另外我也不能妄自猜测朝鲜王朝和两班贵族对明朝的‘思念’到底有几分真心,毕竟历史已经成为历史)

  尊周思明,也不是只在朝鲜。清朝持续了多少年,反清复明的口号就持续了多少年。这些口号只在民间流传,而不是在朝堂上。 首先也是得活着,活下来之后这些在被称为夷狄的满族统治下中国汉人也开始考虑我是谁的问题, 并不是说明王朝到底有什么值得思念或者尊崇,那也并非是一个所有姓安居乐业的朝代,只要需要个你我不同,大明这个单词让我方辩手能够列出更多的论点。

  清朝政府也是不易吧,多少代君王坐在那个椅子上,其实并没有坐得很自信,最根本还是对于我是谁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统治着整个天下,其实工作做的还是不赖的,但多少觉得自己理亏,是一个外来人。所以对内也需要拉拢,对外也需要施恩,当然他们也知道胡萝卜跟大棒很配。 我个人多多少少觉得清朝自己的不自信多少助长了反清复明/尊周崇明的一个长期存在。反观朝鲜,从最初的木华到认为自己便是小中华,似乎对自己的自信更多了一些。

  --------------本书梗概

  打心底里朝鲜慕华贬清,因为自我定义是夷,慕华意在变夷

  王室尊周思明- 肃宗创建大报坛到大报坛独祀神宗到三皇共祀

  儒林思明 - 宋时烈与华阳洞万东庙

  明遗民,遗民的定位(明将后代,九义士)以及朝宗岩大统庙

  正朔 - 文书(公私),祭祀,谥号。 天启vs崇祯

  修明史,辩正统

  大清的feedback

  《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读后感(三):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中国人在世界许多国家被看扁已经不是个新鲜的话题,虽然我们在D的领导下经济腾飞,但国人(国人在此指大陆人)在外形像不佳,不受欢迎(虽然在某些地区受欢迎,但差不多是因为在外的中国人手里有钱可以被他们狂赚的缘故)。而我们周边国家,曾经是“中华文化圈”的国家也很是瞧不起我们:韩国疯狂抢夺我们的文化资源,日本不承认他们对我们所作之事,越南等国不惜弱小国力与中国争夺南海。很多人会对此感到诧异,我们明明已经经济腾飞富强地足以“中国不高兴”,也足以让西方人发出“当中国统治世界”的臆想,可为什么现实情况却还是如此之坏?

  我们可以把时光退回到一百年多前,外人在鸦片战争之后大量访华,西人对中国大加嘲笑,以至于就有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羞辱之事。但羞辱不仅仅限于西方人,一衣带水之日本也对中国极尽羞辱。在日本人眼中,清国的城市街道“堆满垃圾粪土、泥尘埋足、臭气刺鼻,污秽非言可宣” ,而“中人辩发垂地,嗜毒酒,甚食色,妇女约足,人家不设厕,街巷不容车马,皆不免陋者”, 下人“情体下贱,又不懂礼节”,总之是一副“脏乱差”和“仪礼尽失”的样子,让当时的日本人感到十分厌恶。这类相关的对中国人不雅的描写在日本人的游记中很常见,他们有时甚至会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指责中国,“中国人不知廉耻,白昼路上放屎”而“日人尊儒教,此等不恭,人人耻之”。一些人就会认为是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对外关系屡屡失败,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跻身世界强国有关。但是深层次的原因并非如此。

  我们在把时光往前推一百年。清朝中叶,乾隆五十八年(1793),出使清国的朝鲜燕行使金正中对丧礼中吹拉弹唱感到诧异,就追问当时的士人,有丧之家,又是吹竹弹丝,又是丧车前有乐队,这有什么经典的根据?在他们的追问下,汉族士人严诚和潘庭筠不得不向洪大容承认,是因为中国“《(朱子)家礼》遵行者少,此皆俗礼”。这样一说,使得出使清国的朝鲜使者自我感觉,纯正仪礼在宗主国失坠了,倒在朝鲜国却仍然坚持着,使得朝鲜使者对失去纯正礼仪的清国感到很是鄙夷。

  而这些漂流到日本的商人则直接受到了日本人的奚落。日本人在观察到漂流至日本的清国商人的服饰“髡头辫发,上衣下裳”便直接嘲笑他们“贵邦之俗,剃头发,衣冠异古,此何得谓周公之礼?”他们甚至对他们表示,清国的皇帝始祖的画像很像古代日本的武士首领源义经,认为清国皇帝是日本人,而在这种不可证实的传闻中,以及在奚落中国人之后,日本人似乎很是得意。

  日本人和朝鲜人对清国人的奚落都处于康乾盛世时期,似乎与之前“落后就要挨打”一因相抵牾。在此,我们不得不想出其他的原因来。同时,西方人因为其首先完成文明转型而看不起落后的未转型国家,这可以理解。可为什么曾经是中华文化圈中的的“东亚”诸国也对中国极尽羞辱呢?

  笔者认为,首先,东亚诸国(以韩国、日本为例)在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在西方完成近代化转型之后,极尽赶超,国力空前强大,跻身世界发达文明国家之列,而中国还是步履蹒跚,虽然解决了综合经济的问题,但是其他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在文明上停滞不前。于是他们似乎就有种暴发户的心态,面对曾经的辉煌而现今败落的中国,极尽炫耀之事。同时,又由于民族主义泛起,他们一再的不承认过去出于“朝贡体系”的事实,对我们极尽嘲笑之能事,以满足自己幽暗的心理(这一点上韩国最为典型)。

  其次,也似乎是最为深层次的原因。中日韩三国都受中国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经过朱紫阳改造过的儒家影响。他们恪守“华夷之大防”的标准,认为,明朝在永历皇帝死于缅甸之后,满清以异族入主中原,以“辩发左衽,服马蹄袖,戴绒帽,为犬羊之服”破坏了几千年“布文章、正等位、秩上下、裨贵贱”的中华衣冠制度,从此,“中华文明”就在中国断了根。而本国(李氏朝鲜、江户日本)却依然奉明朝正朔,承袭华夏,行朱子之礼仪,俨然有一种以华夏自居的心态,他们贱清朝而贵明朝,比如朝鲜在对待前往明、清两朝的使节称呼上就有体现。他们称呼前往明朝的则称为“朝天使”,皇帝为天子,北京为上都,明朝使节为天使。前往清朝的使节为“燕行使”,而在此思想下,以至于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就已经有了“日本型华夷思想”,即是,因为日本的礼用人物自与圣人之道相合,日本该称为“本朝”,清国则是“异朝”。同时对韩国(李氏朝鲜)而言,整个清朝,朝鲜虽然表面臣服,清朝也对其施极尽“德化”的政策,但在文化心理上一直与清国有隔阂,处于一种独立抗拒的状态。朝鲜被日本吞并之后,日本在朝鲜不断灌输“日本中华论”,这不断没有被韩国人接受,反而在韩国民族主义的催生下,韩国是中华正统的思想越发浓厚,形成与日本争雄之势。

  可会有人问,少数民族的清朝已经灭亡了,其后建立的政权也革除了“夷狄”的因素,是汉族意义上的政权,他们的“自居中华”的思想该告一段落了吧。可是这些人又会遇到一些事实,比如韩国近年来不断抢夺本属于中国文化的归为自己名下的行为,日本认为“敦煌学在日本”的论断以及否认二战罪行的行为等等,显然,这种思想还未到一段落。而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了?笔者看来,由于在清朝之后的国家有“汉族复兴”的一段时间,但是主要时间都在被以意识形态浓厚的政府所控制,在他们的眼中,中华传统都是糟粕,应该弃之如敝履,在文化的灰烬上重新建国。尤其是后一个政府,认为他D未诞生之前之事全是糟粕,“封建”,对传承“中华”的传统文化极尽侮辱,摧毁。这些则更加深了韩日两国自己加之于身的“历史责任感”,中华在中国之不存已久矣。因此,在他们眼中,这些 赤 色 分 子与夷狄并没有多少区别,中国还是处于“夷狄”统治之下,而他们有责任继续担当中华的角色。

  还有人会问,KMT之后的台湾没有延续中华之烟火吗?笔者在此揣测,所谓台湾保存有中华之说,都是对大陆为能保存甚至摧毁自己的传统感到愤恨、厌恶而产生的臆想。不过,由于笔者未亲临台湾,未能感受真正的台湾风情,所以以上仅停留于猜测而已。

  《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读后感(四):这是一个有关政权合法性的问题

  1.引

  今年年初笔者偶逛书摊,看到中华书局出版的一本书,名字叫《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这本书的角度很有意思,讲的是清朝时朝鲜李朝的士大夫对待中国的一个看法,就是清朝时代中国不再是华夏,而是充满“膻腥胡臭”的地方。

  由于之前对朝鲜历史不太了解,只知道朝鲜从唐朝开始,就一直对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成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而在明朝和清朝皇帝的眼中,朝鲜是中华朝贡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藩属国,而且对中原王朝表面上礼仪完美,但自从读了《想象异域》一书之后,对这个现象又有了重新认识。

  之后又在一家书店发现了一本书,专门就是讲述朝鲜王朝的“尊周崇明”思想的来龙去脉,而因这本书,我对明清时代的中国和朝鲜半岛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

  2.从“朝天”到“燕行”——朝鲜王朝使臣心态的转变

  对比明朝和清朝对待朝鲜王朝的态度,以及朝鲜王朝对待明清的态度,会有一种很有趣的感觉。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明朝与朝鲜王朝之间的互动。

  明朝对待朝鲜王朝的态度,从一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来。朝鲜国王死后,继任国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向明朝皇帝报告,然后明朝皇帝赐给朝鲜王国谥号,这样朝鲜国王的人生才算完整。而明朝皇帝派往朝鲜半岛宣誓谥号的官员,一般是宦官。

  不仅如此,每当朝鲜王朝的朝天使去往明朝都城时,明朝会限制朝鲜使臣的行动范围,而且到后期越来越严格。

  但朝鲜王朝普遍对明朝皇帝评价很高,而且到了清朝,认为自古以来,得天下之正,莫过于大明。

  再来看清朝。

  虽然在17世纪初清朝为了斩除明王朝的羽翼,派大军攻入朝鲜,朝鲜最终在清朝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被迫对清朝称臣,但是其内心是十分不服气的,这表现在朝鲜国王对清王朝赐给的谥号是弃之不用的。

  虽然清朝对朝鲜实行德化政策,例如派往朝鲜的官员都是侍郎级别的官员,而且只能是满洲人。并且历代清朝皇帝一再对朝鲜的贡赋进行减免、并且严格规定清朝使臣接受朝鲜王朝的礼物。

  3.明朝对于朝鲜的三大恩

  面对这一切,朝鲜王朝表示并不领情,在他们看来,明朝之于朝鲜,犹如君父;而清朝起与白山黑水之间,原来是不发达的,在朝鲜人眼中,女真乃是蛮夷和藩属,纵然清朝对朝鲜实行种种德政,但这些都是小小的惠,明朝对于朝鲜,是“再造藩邦”之功,属于大恩。

  从现存的史料和历史遗迹来看,在朝鲜人看来,明朝对于朝鲜,有三大恩典,分别对应着三位明朝皇帝。

  第一大恩典是赐予国名之恩。朝鲜太祖李成桂曾经奏请明太祖朱元璋,在“和宁”和“朝鲜”两个国号被选中择一,明太祖选择了“朝鲜”,这个国名让朝鲜君臣喜出望外,也为后来尊周崇明思想在朝鲜的盛行奠定基础。

  这里要解释一下为何朝鲜君臣为何如此认为。在朝鲜半岛具有自己独立意识之前,他们一致认为自己国家的第一个朝代就是商周时期的箕子所建立的箕子朝鲜,这代表着朝鲜历史上并不一直是蛮夷状态,而箕子时期的国号就是朝鲜。而现在明太祖把朝鲜半岛的国号从高丽变成朝鲜,这是对他们文化上的认可,这也为后来朝鲜以“小中华”自居提供了可能。

  第二大恩典是明神宗的“再造藩邦”之恩。明神宗万历年间,立国二百多年的儒教国家--朝鲜,遭受了日本的侵略,当时号称好几年没有上朝的万历皇帝决定“抗倭援朝”,这场战役历时七年,最终以丰臣秀吉死去为契机,战争结束。

  而后来几十年以后,明朝灭亡,而朝鲜深以为是明朝的这次出兵,才使得“神州陆沉”,沦为蛮夷之地。后来的日本NHK纪录片《朝鲜半岛两千年》也是这种观点:明朝的这次出兵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为了弥补亏空,明朝统治者不得不加重对于农民的赋税,从而导致明朝末流寇横行,使得后金政权有机可乘。

  为了缅怀明朝对于朝鲜的不世之功,后来的朝鲜国王建立了大报坛,用来祭祀明朝东征将士。在朝鲜英祖(1774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的诗句:

  “忆皇恩,忆皇恩,再造藩邦是皇恩;

  忆皇恩,忆皇恩,命将东援是皇恩;”

  这仅仅是英祖怀念大明的一部分,而在这首诗中,不仅是明神宗,而且还对崇祯皇帝有特殊感情。

  在朝鲜官方以及士大夫群体中,称呼明神宗为“神皇”,称呼明朝为”皇明”,称呼崇祯帝为“毅宗”,这就提到了第三大恩,这件事与崇祯帝有关。

  当英祖从清朝人张廷玉的《明史》中知道,他的先祖朝鲜仁祖大王被后金兵马围困时,崇祯帝不顾自己内外交困,让山东巡抚出兵援救朝鲜。

  这样英祖就把大报坛的祭祀范围由明神宗扩大到崇祯帝,之后又把祭祀对象扩大到明太祖朱元璋。朝鲜英祖是这样认为的:“高皇(明太祖)有大造之恩,神皇(明神宗)有再造之恩,忘其大本,似为未安。”

  4.朝鲜对清朝年号和谥号的抵制

  朝鲜从一开始,就从文化上鄙视清朝,试之为戎狄,然而面对清朝对朝鲜的高压政策,朝鲜上下只能暂时放下情感,采用一种现实主义态度,根据《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一书中描述:在皇太极称帝时,朝鲜上表,用崇德年号,而非崇祯年号。然而这一切只不过是朝鲜的一时之计而已。

  此时的朝鲜,从官方到两班(朝鲜的统治阶层,只有两班贵族才能参加朝鲜科举),大多是时候,都以使用清朝年号为耻。根据《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一书的记载:”朝鲜所用正朔至少有三种形式:遵行清朝正朔、使用崇祯年号、用干支纪年。不同场合用不同的纪年方式。“

  第一种是清朝与朝鲜往来的文书中,用清朝年号,而官方场合,例如科举放榜时,也是采用清朝年号。

  第二种是个人场合,例如朝鲜国王个人是不用清朝年号的,朝鲜肃宗三十九年(1713年),朝鲜肃宗采纳臣下建议:”当以崇祯后几年书之。”

  而两班则是:“士大夫家祭祝,不书伪号(清朝年号),而寻常书札,若举大明必称皇朝,不以前代视之。”

  甚至后来有人在家祭中使用康熙年号,被视为家贼。成均馆儒生间的诗文唱和,都是用崇祯纪年书写之。

  第三种是与清朝以外国家交往时,尤其是日本。朝鲜采用干支纪年法,不用年号。

  5。为何朝鲜这样做?政权合法性的来源

  明清易代,是近代东亚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代表着传统华夷秩序的崩溃,而“蛮夷”清朝入主中原,对朝鲜王朝的统治者来说,是一场深刻危机。

  对内,朝鲜王朝内部党争不断。对外,明清易代时,又连续遭受日本和后金的侵扰,可谓是内外交困。

  不过这些都不是事儿,关键是自己视为“皇朝”的明朝,竟然被朝鲜一向视为蛮夷的女真给彻底消灭,而朝鲜王朝的合法性是来源于明王朝的,明王朝的灭亡,不吝于一场空前的政治地震。

  原来的王朝合法性来源没了,只能寻找新的政权合法性来源,在这重重危机中,朝鲜王朝只能一遍又一遍加强对明朝的认同,以缓解现实中的统治危机。

  因此我们在史书中一遍又一遍地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康熙皇帝认为:“自古得天下之正莫过于我朝。”因为清兵入关之际,就打着为明朝复仇的旗号进驻北京。自崇祯帝死后,明朝已经灭亡,而清朝是应吴三桂之请,“救万民于水火。”如此一来,清朝倒是有恩于明朝。

  而朝鲜君臣认为,自古得天下之正莫过于大明,朝鲜李朝学者成海应认为:“春秋以来,得天下之正统者,唯汉、唐、宋、明四朝。四朝之中,又以唐高祖篡夺隋朝皇位、宋太祖陈桥兵变,皆非正途。”因此只有汉、明得国最正。而”皇明之世,闺门正于上,权柄不移于下,将帅不敢恣,直士奋舌强谏,朝廷清明纯粹,比汉又过之。”

  成海应认为中国历史上明朝是唯一一个没有任何瑕疵的完美王朝。他在强调明朝的同时,又否认清朝的正统地位,批评清朝破坏了几千年的中华衣冠制度,清朝“辫发左衽,服马蹄袖,戴绒帽,为犬羊之服”,这样的算是正统吗?

  接下来的朝鲜王朝,一再的崇敬明朝,把明朝同历史上的周朝比肩,而自己相当于鲁国在周朝的地位。中国史书有云;“周之礼,尽在鲁矣。”,因此自从明朝灭亡,朝鲜就以小中华自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