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口能够如许过》的读后感年夜全

《糊口能够如许过》的读后感年夜全

2020-11-18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生活可以这样过 读后感 

  《生活可以这样过》是一本由『德』亚历山大·冯·舍恩堡著作,华艺出版社出版的212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8年6月第一版,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可以这样过》精选点评:

  ●外国的思想有点难理解。

  ●心态很重要,知足者常乐。

  ●的确值得一看的书,让你对生活产生思考,离自己“幸福”更进一步~

  ●还不错,给了生活一些启发。只是里面提到的许多都是欧洲的生活,不太切合国内实际,不过有启发就好。

  ●把所有需求都摆出来,按“没有这些需求是否也能感到富有”的标准来衡量一下。

  ●不忍卒读

  ●无聊啊要写糊弄人的东西随便翻翻

  ●翻译的不错

  ●没意思

  ●总的感觉就是一没落贵族失业后抨击物质财富的同时赞扬精神财富的重要意义(或者说展现自己精神财富)。重点要吐槽的是翻译,玛色拉蒂,阿斯通马丁,雷瑙,卡迪尔…………我觉得有些名词(比方说品牌)的翻译应该是约定俗成的,敢问译者是本地人么?……当然,本书还是至少传达了一种很有意义的信息:追求幸福需要脚踏实地。

  《生活可以这样过》读后感(一):随性而为

  将自己假设为一个物质贫穷的人,阐述如何获得精神和物质的双丰收。平和的心态很重要吧,作者把那些富人都贬得一钱不值,告诉读者其实生活的本质是健康、快乐、轻松,自在。

  “一句话,作者在本书中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并恰当地确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以便使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质量和更高的品位。”

  书中很多观点都在教育着我,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位,量体裁衣,这样才不会增添不必要的烦恼。生活质量和品位本身,不仅仅是用金钱衡量的,这样的价值观与某人恰好吻合,该书正在让我更快的接受这一观点。

  《生活可以这样过》读后感(二):自由和快乐

  国庆出去玩期间读完这本书的, 无论外界环境怎样始终保持有品味的生活是一门需要我们学习和掌握的艺术。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哟个简单的道理:人们应该怎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并恰当地确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以便使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质量和更高的品位。”举了例子,我们现在在上开心网,我们应该是开心的,但是有人却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有了压力,身价不够高,车子不够好,车子多了怕被警察贴条,习惯性的经常登陆,问问你的内心,为什么要这么频繁的登陆呢,希望这本书可以给你一些启事,正是因为你以为你获得了,你才害怕失去,当一个人被束缚住的时候,能开心吗?生活中也这样,你很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但这些也许才是阻止你快乐的原因。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老子在几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让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想法,你的人生也许就完全不一样了。改变我们固有的模式,反思我们对快乐的定义,是不是每年都要外出旅游一次,穿名牌的衣服,把喝星巴克当成小资生活,现在就问问你自己,当你做这些被贴了标签的事情的时候,你是否迷失了你自己,其实你可以过得更简单,少一分物欲,你就会多一分快乐。 希望每个人都自由快乐。。。

  《生活可以这样过》读后感(三):乌鸦在歌唱

  一直以来觉得西方人比较阴郁和冷漠。什么上帝死了,西方的衰落,丧钟为谁而鸣,在加上他们对于所谓非民主或者或准民主国家,说白了就是对于非欧罗巴人种的恐惧和偏见,发出的近乎诅咒的刻毒言论,实在让我们这些天性平和的东方人感到不解和恼火。

  这些人实在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净是做些不可理喻的事情。

  难怪他们发明了手枪,炸药,汽车,飞机,电脑这一班没有感情,简单实用的东西,他们孤僻冷漠的性格就是坐在一部冰冷的铁壳子里拒绝往来和交流,面对一部没有人情味的机器谈情说爱。所以他们才拍得出经典的爱情电影,恰恰是他们简单直接实用主义一个绝妙的讽刺,因为爱情这个东西是以自由和屏弃亲情为前提的,所以我们中国人就拍不出好的爱情电影,而在实用领域却显得很艺术。这就是文化差异吧。

  此书的原名是生活的艺术,我们现在的翻译者已经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想象力了,也可能是怕撞车,于是就弄了个这样庸俗的中文名字,想当年我们的大师是怎样把魂断蓝桥和红菱艳的名字永久的留在人们的心里。作者是一位自称的没落贵族后裔,名字里有个冯字,说是拥有匈牙利和俄国血统的德国人。这位昔日的贵族子弟和编辑在失业之后索性就当了名副其实的作家,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于是痛披当今的许多弊端,很象是一个没钱吃肉的人宣称吃素时尚,于是就让刚吃的起肉的人也和他一样做时髦的素食主义者。

  西方人很象乌鸦,整天的号丧,好象永远处在一种不安全的感觉里,我看这既是他们悲观的天性又是害怕失业和破产的布尔乔亚的双重心理作祟。

  摘录几行书中的话,请君自辩。

  几乎没有人把住房看做同自己面子有什么关系,或者说把自己的住房看做是自己地位高低,权势大小的象征,而是更多关注自己住房的格调。

  一辆汽车可以成为一种完全没有什么实际用途的东西,纯粹是供人享受的奢侈品,有的人却恰恰喜欢这样。如果有谁看不起一个德国人的汽车,汽车的主人要做出非同寻常的反应。

  度假会使人变的愚蠢。度假结束了,钱花完了,还惹了一肚子气,花了那么多钱却没有得到修养和享受。

  当一个人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穿着上,就令人恶心了。

  我们的文化消费就象看电视不停的更换频道一样,不停的变换口味,可是却有人在那里指挥着怎样变换,难免有强加人的时候。

  如果我们从早到晚都坐在电视机前看新闻和娱乐节目,,脑子里就会堆满垃圾一样的东西,新闻媒体对观众和读者喂食过度。

  今天个人电脑里已经有可书写程序,通过电子途径到达数已千计的图书馆,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有通过便携电脑进入因特网,可是能写出一篇思想连贯文章的人寥寥无几,他们大多数人已经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只不过把从别人那里抄袭的东西拼凑而已。

  象世界主义(就是时尚杂志的英文名字)和时装之类的报刊宗旨就是象中产阶级宣扬上层社会的生活,让读者们自己幻想有一天也过上那样的生活。

  象成功的诀窍和一切都是可以得到的之类的书,只是来骗取少不更事读者更多的钱。

  怎么样,你如何看待他的观点?

  作者讽刺了我们大多人正在追求的一切,感觉是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又落伍了,总也跟不上人家的潮流。我们买车买房,他们说住到小农舍去,反对汽车污染环境,我们刚会上网,就说上网多了人就傻,我们刚从田地里来到城市他又赞美起英国乡绅的生活,我们刚吃上肉他就说吃肉胆固醇高,我们送孩子去学钢琴奥数,他又说孩子最需要的不是钱是自由,我们刚买本都市丽人学学时尚,他又说那些东西都是欺骗,我们才去旅游几天,他就告诉我们旅游是无所事事的英国贵族发明的打发时间的游戏,你以为用高级化妆品,拿LV,坐协和,住高级酒店,在巴厘岛晒太阳,吃龙虾挺风光啊,过时拉,庸俗俗!

  哎呀呀,是真的吗/

  批判资本主义弊端是西方知识份子特别是欧洲知识分子的通病,对于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缅怀是所有人的心声,在工业化时代,人越加孤独,我们只是在经历他们从前的事情,但是我们谁都知道回去是不可能了。只有完善和调整而已。就象不可能再回到中世纪,那个倾听灵魂的时代,那个传奇和罗曼司的时代。

  在书的结尾,他谈到了一个没落的演员,一座没落的城市,两和没落的国家,看的出这位贵族后裔的无奈的叹息,我想,什么是真正的贵族精神呢,或者说怎样才能在相对贫困中保持尊严和格调呢,

  高贵奢华不在于财富,也不在于打扮,而在于摆脱了粗俗。

  埃尔莎夏巴瑞利

  《生活可以这样过》读后感(四):没错,凶手就是你

  最近我和很多网络上的朋友一样,渐渐被开心网的世界困住了。

  尽管是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但一切似乎都显得很真实。你可以把好友买来当奴隶,让他们为你唱小曲、挖煤赚钱,也可以每天靠停车日进万金,买跑车到处炫耀。

  就像所有游戏一样,当你投入越多的时间,你便其中获得越多的成就感。当你的奴隶越来越多,当你的车子越来越高档时,你会觉得很爽,很有成就感。仿佛现实所给予你的亏欠,一下子就得到了补偿。

  但是,最近我却觉得有些疲累了。尤其对于停车游戏,以前看着每天因停车不断赚进钱而乐翻天,现在却因为担心车子太多会被警察贴条(不但要没收收入,还要交养路费),每天必须经常性地登陆,停车。

  就像被什么绑住一般,好像没有一开始那么开心了。甚至,觉得成了压力。

  很奇怪的感觉。明明是来找开心的,为什么会变成不开心呢?!

  当我读完亚历山大?冯?舍恩堡的《生活可以这样过——后工业化时代的生存艺术》时,我终于明白了。

  作为长期为《老爷》月刊、《时代》周报、《时装》周刊撰稿的亚历山大?冯?舍恩堡不仅很懂读者的阅读心理,更重要的是他亲身经历过丢失工作,金钱减少这件事。因此,《生活可以这样过》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读起来很容易懂(有点像周刊的专栏文字),更重要的是,它很实在。全书的观点其实也很简单,简而言之就是“学着做自己”。

  亚历山大在书里对我们脑子里很多认为已成定则的例子进行了剖析,比如“全身心在工作上的员工是好员工吗”,“在餐厅享用美食是对自己好”,“汽车是为了让生活更方便更节约”,“旅行是犒赏自己的最佳方式”……他从背后对这些观点进行一一分析,并提出另外的可能。他让我们对身边的很多文化现象产生了另一种解读方式,并以此自省。

  比如度假旅行,亚历山大的解读便很有趣——

  “科学的调查研究早已证明:几乎每一个度假回来的人,都比他度假之前要变得愚笨一些。”(P84)

  开篇就出现的结论,让人像被当头打了一棒。原本认为旅行是为了增长见识,让自己更聪明的观点在亚历山大的眼里似乎成了可笑的笑话。随后,亚历山大告诉我们,你知道当旅游还没有成为流行前,是哪些人在旅游吗?——信使,朝圣的人,商业上跑买卖做生意的人,罪犯以及拦路抢劫的强盗。因为在过去,远行意味着危险,所以,没有足够的理由,一般人是不会从事这种荒诞的行为。

  后来,当英国贵族中一些有闲钱的纨绔子弟为了消磨时间而外出吃喝玩乐后,普通的人因为羡慕而渐渐开始追随。加上近几年商业化宣传的兴起,旅游更成了一种时尚。相应的,一些诡异的现象也随之出现,比如一年省吃俭用,却在旅行中大手大脚;去的地方并不一定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吃到自己想吃的;为了赶飞机,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在等飞机;甚至,因为虚荣心而出现了“假装旅游度假者”……

  和很多东西一样,旅游也成为“面子问题”中重要的一环。我也时常在生活中听某些朋友向我不断说着他最近去了哪里,吃了什么好吃的,买了什么特别的,可当我有机会真的去了那些地方,吃了那些东西,买了那些物品,我总觉得,我所参与的部分与他们所说的部分似乎是两个世界,他们说的,更像旅行书、美食杂志,时尚paty……

  我们渐渐不能用很简单的语言描述我们所在的世界了。因为担心被别人看不起,因为怕被人认为贫穷,所以我们不断地用他物制成盔甲,伪装自己。我们渐渐看不清眼前站着的这个人的面目,我们所看到的,是他(她)穿着什么名牌,用什么香水,吃什么美食,开什么跑车,玩过什么地点。而这个人会不会做一手好菜,他会不会运动,他是否有独特的见解,甚至他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我们却无从知道。

  有时我会想,如果我们继续这样下去,很多很多年以后,当我们碰到一个人,我们会不会这样称呼他——

  “嗨,阿玛尼*2+prada包包+香奈儿+鱼露+香槟+月球漫步+奔驰跑车,好久不见了。你一定没看今天首映的国际大导演新片吧。”

  如果被叫住的人是你,你会快乐吗?

  我们正渐渐地以面目模糊的状态生活,而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无非是流行、合群等等看似合理实则荒谬的理由。当我们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都像画册里走出的一样,梳着一样的发型,穿着一样的衣服,吃着一样的美食,玩着一样的旅游圣地,甚至是看一样的书,听一样的音乐,欣赏一样的电影,追逐一样的剧集,那么,一百个这样的人和一个有区别吗?

  亚历山大在书里就是揭示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因为被流行鼓吹的物欲,我们渐渐将很多东西抓在手里,却因为抓得太多,得到的太容易,反而不去珍惜,进而使满足感不断下降,甚至成为一种负担。就像开心网于我而言,它已从游戏的快乐变成了舍不掉的压力。

  然而很多时候的我们,似乎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却不知如何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可以这样过》就是一本很棒的书。当你翻开这本书,你仿佛遇见了一个侦探,他就像日本推理小说里明智聪慧的神探一样,站在你的面前,斩钉截铁地告诉你:

  没错,把生活弄得这么复杂,这么糟糕,这么累的凶手不是别人,就是你!

  如果你愿意改变一下,你的人生其实可以这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