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札记读后感锦集

国史札记读后感锦集

2020-11-17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国史札记 读后感 

  《国史札记》是一本由林蕴晖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3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史札记》精选点评:

  ●看过的是“人物篇”。锋芒不露,秉笔直书。

  ●人相食,要上書的!

  ●“散布“与”编造“,两个用语的不同让林抓住了要害

  ●共党的立场同尊重历史事实、追求历史真理的科学立场从根本上说是完全不一致的

  ●功夫扎实

  ●該書實為林蘊暉之力作。林氏曾著國史《凱歌行進的時期》,卻囿於環境所限,有些史實未能便於展開,卻於此書中都暢快淋漓地解釋透徹。不得不承認,該書實為補内地著國史之最好注腳。

  ●不做高论却尽显功力

  ●大三时读的一本书。书中理清了许多共和国史上的重大事件的内幕。

  ●《国史札记》里唯一可读的一本,可视为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第二卷 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国内删节选本

  ●这本书其实还是蛮有意思的,算是启蒙了。我竟然唯一带了这本课外书去参加毛概的考试,虽然没用上,还是怒刷95

  《国史札记》读后感(一):我们对于国内治史的态度应当有所改变了

  我记得有位香港学者(名字我忘记了)曾经无不戏谑的说大陆没有真正治史的学者,他们著作千篇一律,不过都是样板文章罢了,但令他意外的是,当他到大陆访问时,却不得不改变了他的看法。

  我相信许多人,包括原来的我,见识过宣传样板和海外著作后,对国内任何著作都有了怀疑,的确过去某些人的拙劣表演和阐释今天回想起来都会觉得好笑,但是当我接触过一些人的著作和讲座后,我的看法不由得发生了改变。

  虽然不能否认,在今天市面上的绝大多说著作依旧没有跳出中国特色,但已经有很多人在为此付出努力了,林蕴晖在我眼中也算的上是其中之一。比起海外的臆测和演绎,我觉得像林老等人的文章更有几分稳重和冷静,比起国内大多样板,又多几分严谨和客观。也许还是那句老话,我们每个人都以为看到了真实的历史,但实际上看到的也只是宏大历史图景的那一小块儿而已。我相信随着档案和记录的不断解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还会有新的诠释和注解。

  《国史札记》读后感(二):即使无法改变,公开总是好的。

  我对历史基本上是门外汉,对朝代顺序,人物关系,谁和谁是一伙儿,谁谁和谁谁闹翻了搞不太清楚。也许从内心深处觉得,搞清楚这些事干嘛?除非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但我们又不是小说家,不能随便去猜测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通过他做的事说的话来评判。这本书好在提供了很多史实,比如在讲邓小平和苏联的苏斯洛夫在50-60年代,在会议上打嘴仗的事,就引用了很多双方的原话(其实我只记得引用苏方的原话)。有一点印象很深刻,苏联当时(五六十年代)主张列宁的与帝国主义共存的外交原则,而在邓小平主笔(不知道他真这么想,还是只能这么写)的社论里,则主张解放全人类,彻底打败帝国主义。想想我们那时口气也真是大。

  看这书的一点痛苦的地方是,有一种无力感。眼睁睁看着错误被犯下。另一点痛苦的地方是,引用的史料里,各种空话套话和谩骂。想干嘛,为啥这么干,能说人话说清楚么?政治是从根本来讲(我认为应该是)人对人的,而不是一个主义对一个主义的。这不是写书人的过错,只是描写的事让人不爽。而且每天晚上七点打开电视,看到的听到的是差不多的东西,就更不爽了。

  有人怀念那个年代,说虽然穷,但是人们单纯。我想,同样的话可以用在任何时间地点。你总会忘记不愉快的事,在脑海里营造一个温暖模糊的记忆,来逃避现在面临的种种问题。虽然现实逐利的社会,不若单纯精神的社会,但是人们也不太会被热情冲昏头脑干出一些疯狂的事。

  豆瓣有41人评价看过这本书,不过看了也是白看。想娱乐?想增加谈资?想长知识?也许只是让你看得更清楚了。你的手脚被绑在椅子上,嘴巴被胶带封着,你说,请帮我把眼镜擦一擦。

  《国史札记》读后感(三):谈一点缺陷

  本书是一本论文集,其中的主要内容围绕1949~1958这个时间段展开(即毛泽东和刘少奇在共和国未来的建设路线上的分歧),虽然书中还附有几篇关于改开的论文,但是跟本书主题没有太大的关系。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感受谈几点不足。

  1、有些琐碎和重复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这是一本论文集。所以常常会出现前后重复的现象,虽然这本书还是有重点的,但离“系统”还有点差距。当然,如果你在购买之前就知道这是一本论文集的话,那这也算不上缺点,这里提出来只是给大家提个醒。

  2、史料来源薄弱

  本书中所有的史料,几乎都来自已经公开发表的资料,如《毛泽东传》、《毛泽东年谱长编》、《毛泽东文集》、《陈云传》、《陈云文集》、《彭德怀传》等等,有时会用到一些《党史资料选编》之类的,但是直接动用档案的情况,非常少(我猜只有少数几篇电文是从档案里摘抄的)。作为国防大学的党史教授,他应该能查阅很多档案的,而这些档案恰恰是普通人无法接触的。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我不清楚。

  本书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大量的引用了回忆录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都缺乏别的资料的佐证。恕我直言,在我看来回忆录就是写出来给自己洗地的东西。人的回忆录中往往会夹杂着非常多的主观判断,所以可靠性不是很高,需要借助档案的帮助才能判断真伪。而林蕴晖先生的这本书中恰恰缺少档案的佐证,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对书中一些内容持怀疑的态度。

  如果本书是一本由民间党史爱好者撰写的著作,我会认为这本书非常出色。但是它不是,它毕竟是由专业党史学者编写的作品。我觉得它离优秀还有点差距。

  3、部分内容缺乏史料佐证

  很多历史学者都爱自行脑补,这一直令我很费解。一件事一件事的去考证就真的这么难吗?就像本书中最后一篇论文,作者的推测确实合情合理,但是,就是没有多少直接证据的支持。那么充其量只是一种推测,作为一篇论文来说,我觉得不合格。

  虽然说了这么多缺点,但是我觉得把这本书当作建国史的入门读物还是可以的。毕竟,现在要找一部严肃的建国史真的不容易。

  《国史札记》读后感(四):如何读懂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政治

  前几天买了这本书,睡觉前拿来翻看,已经读了几百页。这本书叫事件篇,估计以后还会有续篇。林蕴晖是国史大家,他,还有王年一等治国史的前辈,代表了国史学界的一种良史传统。较之意识形态挂帅的国史论著,更加可信,较之以西方的剪子裁剪49年后史料的某些新秀的论著,又更加踏实。

  这本书汇集了林在国史方面对重大事件的考证和记述,包括很多高层权力斗争的考证,权力是政治的主题,但我们官修的国史著作却总是回避这个主题,把政治简化为意识形态的变换,在我看来,抛开了党内政治斗争,就无法抓住49—76年间中国政治发展的线索。

  这几天读的主要是关于建国初年毛刘分歧的一组文章,包括在理论方面的确立新民主主义秩序、如何看待剥削、如何看待合作化过程中的争论等,包括在组织方面,高岗如何利用毛刘分歧四处活动谋取利益等。书中对高饶一案作了大量考证,高饶事件牵涉极大,目前在大陆可见的专著似乎只有《死亡联盟》一种,本书的几篇文章,铺陈开来,也足以构成一本专著。在材料方面,本书用了张明远、张秀山的回忆录,这两人都是当年高岗“五虎将”的成员,实际上,两人回忆录皆己公开出版,但值得注意的是,林著用了大量未刊稿,还用了他和沈志华对高岗秘书的采访记录。这些材料都很珍贵,总的来看是证明了高岗事件上,后来决议中写上的很多罪名实际上不符实,他的很多活动是受毛授意,或得毛暗示或受毛默许的。读了这些文章,可以明白:四九年前后,毛对把刘作为接班人的想法开始改变并在一系列问题上与刘有了分歧,高岗敏锐地感到这一变化,开始利用毛改组中央机构、五马进京的时机开展活动,策划了所谓批薄射刘、伐安倒刘的会议,但高岗的做法虽然暗含毛的心意,但从党的组织原则来说,做的有点过,何况当时毛的权威并未如十年后那样达到顶点,更重要的,我认为是49年以后,党内山头的分野还不十分明朗,这一切,使毛不能也不愿公开支持高岗,再加上邓陈林等中央、军队和地方大员并不支持,而且邓陈还向毛出卖了高,相反,刘则该检查就检查,恭顺谦和,最后,高成了这场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而饶漱石,似乎基本上是被拉进来陪绑的,当然,这一点也可以存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高层一些人对刘作为二号人物的不服和不满。

  不过,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林著似乎还有继续研究的余地,这就是,上面说的这些论述基本上是在高岗的立场和视角上进行的,然而作为另两个主要当事人刘毛的视角的叙述则不足,似乎毛刘就是被动应对而己,尤其是关于刘为维护自己的地位作了哪些努力的研究明显不足,或许是因为材料不足,或是囿于刘贤高恶之成见,或是其它原因。总之,是留下了开拓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