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工夫与东亚工夫中的明清变化(上卷)读后感精选

天下工夫与东亚工夫中的明清变化(上卷)读后感精选

2020-11-1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上卷) 读后感 

  《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上卷)》是一本由[美] 司徒琳 主编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上卷)》精选点评:

  ●读完这本书,我认识了一票像梦特娇、皮尔卡丹、英国保罗、马克华菲、鳄鱼恤、VEROMODA这样知名的世界品牌学者呢!!!”

  ●印象中有幾篇不錯的文章,不過老外研究偏概念的居多,比較適合初學者架構一個淺淺的認知;另外這兩本書為什麼要分開!?

  ●时间的政治性应用与朝鲜、蒙古等对清代时间的理解和运用。

  ●上卷没有下卷好。

  ●最后一篇有多好,整卷翻译就有多差

  ●高铁上刷了下··

  ●: K248.07/1621#1

  ●独特的视角带来的立体历史体验

  ●新清史学派的文献汇编,其中关于俄罗斯与清朝对中亚的官僚化,确实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能不能好好翻一下呢?把翻译当作梳理史料的过程不就行了?

  《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上卷)》读后感(一):个人之见

  新清史的观点好像是研究东亚史要去“中国中心主义”,我的理解是东亚史的主角不只中国一个,至少还有草原和东北亚两个主角,实话说接触了一些边疆史研究后觉得有些道理。

  我想起世界近代史领域去“欧洲中心主义”的情况,我读了一些相关的一些书籍后,还是觉得不能忽视欧洲的影响更大这个事实。

  东亚史领域的情况应该也是一样的,主角不只中国一个是真的,但中国的影响更大或许也是真的。

  《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上卷)》读后感(二):至少有两个不同的学者群体

  整本看下来有了更多的认识,发现新清史这个运动至少有两个不同的群体。

  一个群体是所谓“满洲学”专家,这个群体有为满族写国族史的倾向啊,他们关于清朝有独特的“满人特性”的说法有道理,但隐隐约约的从“中国中心”变成“满洲中心”,也不见得高明到哪里去呀。

  一个群体是世界史学者,15世纪后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到一起,明清不是孤立的存在于东亚,所以应该把明清的历史放到全球的范围去理解。这种视角很有道理。

  《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上卷)》读后感(三):翻译纠错《与中国时间斗争、时空的国族化:李朝后期的记时》

  译者可能不懂韩文,涉及到朝鲜时期的很多专有名词出现了翻译失误。兹纠正于此,供参考。

  1.原作者 Haboush, JaHyun Kim的名字非“金载炫”而是“金滋炫”。

  2.p145,非《三国史纪》而是《三国史记》。

  3. p146,非《三国遗史》而是《三国遗事》。

  4. p151第五行,非“华洋洞”而是“华阳洞”。

  5. p152第二段,非“朝鲜皇室”而是“朝鲜王室”,除了大韩帝国时期,李氏一族从未自称为皇室。

  6. p156. 此页英祖让大臣所读之诗并非是肃宗亡灵所作,而确实是肃宗御制诗。但文中译文引用诗歌原文有字词误,原诗应为“高皇锡我朝鲜号。 祸惨龙蛇孰再造? 侯度恪谨三百年, 如天圣德若何报?”。参见实录原文:http://sillok.history.go.kr/id/wua_12503023_001

  7. p158. 非“甲子史祸”而是“甲子士祸”。

  8. p161注释一:非《授教辑录》而是《受教辑录》,非《授校订例》而是《受教定例》。参见“朝鲜时代法令资料数据库”: http://db.history.go.kr/law/

  9. p162. 此处似为金滋炫老师本人的失误,漂到中国的朝鲜水手携带的非刻有“崇祯”年号的马牌,而是“天启”。实录原文参见:http://sillok.history.go.kr/id/wua_10606012_001

  10. p165. 非“郑若镛”而是“丁若镛”。

  11. p169参考文献里,非“孙海宗”而是“全海宗”。

  《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上卷)》读后感(四):明清变迁的独特视角

  首先,这是一本学者讨论文集,是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世界史与中国史时段中的清代形成会议中观点碰撞的结晶。其次,此书是后现代主义和新清史观点为主的学者观点的文集,如果要看叙述明清变迁宏大历史场面的读者不免失望,因为后现代主义和新清史学者们是以解构历史和传统观点为使命的,所以价值主要体现在观点独特上,而不是体现在史料的齐备和充分上。再次,翻译的不好,文章本来就充满理论术语,所以读起来并不轻松。

  上下册分为两个部分,简言之,上册是从明到清时间的重塑,通过满人,汉人,朝鲜人,蒙古人,传教士和民间百姓对明清变迁前后时间正朔的运用,来体现不同族群对明清变迁和大清构造的适应和理解。满人通过继承辽金蒙古等历史上原有的历史记忆来实现其跨越族群构建帝国的“天命”。汉人通过把满人入关视为周朝唐朝般的再现来适应和理解事实上的异族统治。朝鲜人通过继承明朝时间记录来体现其争夺儒家文明正统的决心,并在其中慢慢显现摆脱中华文明的独立的意识和精神。蒙古人通过满人塑造的时间正朔被融入满人建构的大清帝国模式内,消磨了自己的历史传统,但蒙古人在融入满人所构造的蒙古时间下又坚持着自己独有的计时方法,也显示其蒙古特性等等。

  下册我只阅读了司徒琳的总论,讨论的是世界历史时间中清的形成,其实争论的也就是在清代前期是否形成一个与以前中国王朝所迥然不同的现代帝国,也就是清代中国是否被众多西方学者描绘为在日益具有挑战性的生态条件下,引领广大版图和众多人口达到几近完美的前工业化社会经济繁荣的顶峰(本书第25页),随着西方中心论的瓦解和破除,众多西方学者(比如佛兰克,彭幕兰,王国斌)有一种观点,认为清代的中国,十八世纪的康乾盛世的中国是非常成功和优秀的国家,他们和同时期的西方一样非常成功,甚至更过之。西方超越中国,只是历史上的一种偶然因素,而不是必然,中国在清代已经实现了向近代国家的转变,只不过由于偶然因素,才落后于西方。显然我并不赞成这种观点,这也体现出西方学者对中国历史的隔靴搔痒,因为在这些学者运用所谓近代化近代国家来描绘中国明清模式时,虽然目的是破除西方中心论,但实际上运用的标杆确还是西方中心论的,比如有西方学者运用俄国和奥匈帝国在近代的成功模式,来突出清代在构造一个多民族的大帝国民族国家近代国家时也同样成功(虽然清代在构造多民族帝国时也确实非常的成功),显然没有什么可比性,因为它们的发展环境和历史传承都大为不同。中国的发展模式和环境及文化背景和西方明显不同,所以用西方近代模式创造出来的所谓近代化来描绘清朝的进步和突变显然没有多大意义,只能隔靴搔痒而已

  在这点上,我还是比较同意司徒林的观点,中国的清代确实在很多方面,比起明代中国有了巨大的进步和飞跃,但这并非是西方意义上的近代化标准之路,它并未突破中古时期的中国农业社会和环境,虽然在很多方面它已大大突破和进步。

  缺点么就是西方学者很多观点并没有什么实际和确凿的证据支持,只能说是观点独特,比如说汉族在面对满人征服时,为何把征服者视为周唐再造,而不是汉明等其他王朝时,作者给了很多解释,却未有多少证据证实,也就是纯粹是作者自己的个人臆测而已,我到认为汉人之所以视满人为周唐再造,是因为唐帝有胡族血统,而周文王为西夷,从古代中国的文化认同上,汉化的蛮夷也就不再是蛮夷,而是华夏的正统了。

  西方学者擅长的是比较史学,从宏观世界史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历史,多有奇思怪想。缺点是观点很多很独特,但往往是隔靴搔痒,没有多少论据支持,这点是我们值得注意的。中国的学者往往资料充分充沛,细节论证本国历史自然远超西方学者。但由于对世界史知识的缺乏,所以往往缺乏宏大世界观下研究中国历史。这是双方可以互相补充和完善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