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机》读后感锦集

《我手机》读后感锦集

2020-11-1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我手机 读后感 

  《我手机》是一本由晓白·朝西·曾帅著作,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55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手机》精选点评:

  ●垃圾书,大烂书,豆瓣书托真无耻

  ●gute idee

  ●听完作者的讲座采去看的书,书不如人精彩。

  ●写于09年的此书基本上判断了未来媒体的发展

  ●另一个我?

  ●泛泛而谈

  ●身边的科学史

  ●有朝西的签名!

  ●手机媒体

  ●就是书的插图有些不够好

  《我手机》读后感(一):你在经历怎样的时代?

  中国一流大学的传媒学院都在向学生推荐《我手机》,中国移动、3g门户、MSN、Nokia、Google……那些最具创意精神的大公司,都在流行《我手机》。

  它讲的是一部机器,但其实是一个时代

  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的时代

  那就是——手机和它命名的时代

  首先,这是总结手机文化的书,它深度解析了手机这个人人都有的小机器在社会+财富+文化+传播+美学发生过的巨大影响力。其实,它是一本讲未来的书,因为未来的所有人都会变成手机人,未来会被手机来命名。

  “手机人、手机人,不用手机你不是人。”新周刊的副主编何树青说,“我在五六年前所见过的通信保守派分子在今天纷纷落网,成为手机人的一员。无手机,即无社交、无工作、无生活。被社会定义的残疾人,还将包括手机没电的人、收不到彩信的人、手机不能上网和看电视的人;而最具魅力的人,显然包括永远处于开机状态的人、声音动听的人、资讯第一时间知道的人。”

  “手机控制了公众的生活,滋生了依赖性,许多人的电视时间、工作时间、吃饭时间、等待时间纷纷统一为手机时间。”

  手机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每个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的方式。不论是政府部门、商业部门、社会部门,各行各业的管理者、员工还是自由职业者,概莫能免。

  那么,未来的手机将会怎样?未来的手机人会是怎样?

  未来世界的主人,你必须看这本《我手机》。

  《我手机》读后感(二):泛泛而谈吧

  写论文时整好写到手机的人性化趋势,拿来一读

  开篇就把我惊着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个开头借用罗杰斯的《传播学史》借用的相当之明显啊,而且都是作为开头部分,这印象实在是不妙啊

  里面的观点:手机的人性化进化趋势

  手机的核心是“有价值的信息和体验”

  手机对把关人模式的打破,手机与自媒体

  没有什么有意思的观点,都是泛泛而谈,闲暇可以翻一翻吧

  《我手机》读后感(三):手机进化论

  昨天看到一篇关于此书的书评,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书评人 骆飞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或许不会想象到,有一天,非生物的机器进化将会表现为对生物的置入。就手机进化而言,《我手机》的作者描绘了一幅既美好又有点骇人听闻的“手机人”图景:手机将成为人体的器官之一,完全融入到人的身体中去,并根据人对信息沟通交流的需求,自动进行调整,眼睛成为手机人的摄像头,血液流动产生的动能用于发电……简言之,“机器越来越像人,而人则越来越不像人。”媒介预言家麦克卢汉在上世纪60 年代曾经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著名论断,但想必连他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这种延伸会伸进自己的身体。如果这一图景真的变成现实,“我是谁?”———这一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恐怕就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命题了。

  Web2.0的各项技术应用已经宣布了自媒体时代的来临,用CNN的实践来解释就是“I Report”,也就是人人都是记者。而手机的功能进化(拍照、录像、3G等)则不仅仅令自媒体而且令个性化的信息接受终端臻于极致,这是令习惯了大众传播的我们为之欣喜鼓舞的变化。但这种爱的背后也有怕,“我,即是媒体”同时意味着“我,即是偷窥者”,每个人都在手机的“鹰眼”之下无疑也意味着我们生活在一个“偷窥狂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将(甚至是正在)战战兢兢地生活在“楚门的世界”。

  手机进化的另一个让我们既爱又怕的现实是,手机不仅仅在其功能意义上捆绑我们,而且在其身份意义上同样让人为之疯狂。从早期的大哥大到如今的皮草手机、紫檀手机以及浸润了Prada、Armani等奢侈品要素的手机(通常是限量版的),我们发现手机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商品拜物教的载体,甚至成了物神化的图腾。如果说单纯作为电话的手机就已经让我们习惯了撒谎,习惯了空间模糊的身份错觉,那么这种介于附属品和珠宝之间的手机又无疑在豢养着人们变形的自尊与虚荣。

  手机代表的是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缩写是I,I代表着信息时代(Information),代表着创意时代 (Idea) ,更代表着我时代。无论是狂热的预言,还是我们的怕与爱,或许都如作者所言,是对手机的低估。但既然这个时代已经来临,爱与怕也便是人之常情,毕竟,有点爱,我们可以好好享受;有点怕,我们可以保持清醒。

  《我手机》读后感(四):手机和它提前开启的时代

  得承认,我们并没有准备好进入手机所代表的时代,它就到来了。

  贫困人口的数字依然巨大,许多人在饥饿和可医治的病痛中,就算是计算机网络已经出现数十年,全球四分之一的人才刚刚习惯电脑互联网,信息社会发展迅速,可知识产权等问题还在和落后的法律僵持,社会道德、隐私、青少年保护等等面临的挑战还没有告一段落,手机,就这样突然到来了。

  但这也许就是信息社会进阶的独特方式——

  一波尚未过去,一波已然来临。而后来者是如此强大,强大到让人畏惧的地步。

  从来没有一个物件,与每个人发生如此紧密的联系。它是电话,随时联系到你,你也用它联系世界,它让你有安全感,它是闹钟吵醒你,它是音乐播放器,它是数码相机、DV,它是日程记录,它是GPS,它是最新的地图,它是游戏机,它随时上网,阅读,看电视、电影,它是地铁票,可以买东西。未来,它会联系所有的信息产品,它是枢纽。

  也从来没有一个物体,在改变着这个地球上的每一个物体:在21世纪的这一百年,这个星球将经历相当于以往2万年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大多数都将汇集于一个小小的物体:手机。

  在这刚刚开始的第一阶段,围绕着它,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就产生出以万亿美金为单位的财富价值。开始,它是工业产品,紧接着,移动运营商成为世界经济团体中的巨头,随之,无数基于手机应用的软件服务、互联网服务疯狂成长,不知道有多少Google在internet上的财富神话会诞生在手机上。

  它的神奇,让未来在今天就发生。对信息传播,人们最极致的想象是什么?随时随地的,成本低廉的,所有人可以拥有的,视频、图像、文字、声音全具备的,可以和所有信息产品连接的……还有什么信息功能是手机没有具备的?请记得,这才是不及弱冠之年的手机,它的加入,使人类在信息传播的想象力版图上,瞬时扩展百倍。

  有许多被制造的“时代”,但不知道有什么,可以如手机一样,在一个新时代的定义上,如此彻底和不容置疑。手机天然的多重意义,让它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剧烈,放在一个稍长的时间段来看,以往的世界战争、文化运动、工业革命都无法与之相比。它与计算机联合起来,成为了完整的互联网革命,与之前的时代,划出了一个泾渭分明的界限。

  手机时代,i是这个时代的缩写。

  I是Information。能够随时随地传递任何类型信息的手机,让信息时代开始展示出“地球村”的基本风貌。正如前文所说,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场景,因为手机的到来,变成可实现的事实。

  I是Idea。手机时代是一个创意时代的到来。手机给出的想象力空间,让每一个有价值的创意,有更多的机会变成财富或是影响力。

  I是以“I”——也就是个体的我。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美学,手机时代的美学是“个体美学”,它让每一个人从外在到内心得到充分的表达。它最大可能地释放个人,最大限度地表达个人。

  ……

  文字归纳不了手机,解读不了它的全部,只能用省略号。这些看似狂热的预言,其实仍然在低估手机,但谁也不必急于判断,这一个时代的钥匙,就在你手里。

  现在,该你把它插入大门的钥匙孔,扭开,跨过i时代的门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