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涅瓦洋火盒》的读后感年夜全

《密涅瓦洋火盒》的读后感年夜全

2020-11-1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密涅瓦火柴盒 读后感 

  《密涅瓦火柴盒》是一本由[意]翁贝托·埃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4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密涅瓦火柴盒》精选点评:

  ●Eco思考死亡时,也先抱怨不公平,没道理,一辈子积蓄那么多学识经验情感体会,就这么化为乌有,实在浪费。后来又反过来想,如果陈腐的思想一直留着,又该是个多无趣的世界啊。这个观点其实很好译成中文,无非是「老而不死是为贼」。所以,你是否明白,为何人们更容易为年轻的生命落泪呢。

  ●90年代的专栏,看得我意兴阑珊

  ●人名脚注好多啊。

  ●专栏小品文集 #优秀的厕所读物

  ●读本书有个曲折的心理过程:诶《密涅瓦火柴盒》书名有意思找来看看——天辣鲁厚得可以用来打人——鼓起勇气看吧毕竟是艾柯老师的名作——思想斗争3年后终于翻开——咦居然这么好读?!果然是像记录在火柴盒上的,什么内容都有,时政、社会、新闻类的、写作类的,有无论什么年代都存在的思索,也有稍显过时或是小注水的,但反过来也正好反映了九十年代意大利社会方方面面,让大家了解到二十多年前意大利人民看报纸读了点啥;连艾柯都会遭遇杠精,“您的《玫瑰的名字》是因为电视才走红的”如果他还活着面对近期正热播的同名电视剧不知道会作何感想;“老师,我现在还不敢妄下结论。不过我已经开始怀疑您也是个混蛋了。”“不错,”我对他说,“果真是孺子可教啊。”这段师生对话对话是不是真的啊哈哈哈

  ●完全就是成打的正确观点。鉴于坚持自己持续一贯符合逻辑观点的不易性和这个人人都感到有必要在任何事件上拿出自己观点的时代,我给它五颗星。

  ●他的随笔很风趣,挖苦与讽刺的味道很浓,随便翻翻,很有趣的。

  ●不了解一些政治历史背景的话,读起来有些无趣~

  ●俏皮

  ●一写十年的专栏,最需要的不是才情,是毅力。翻看一下,还有内容,没有骗稿费,难得。对靠写专栏混饭吃的家伙们有参考价值。艾柯有那么牛吗?看完他的小说和学术专著再下结论就有点太迟了,只就随笔说,有点过誉了。2010.3

  《密涅瓦火柴盒》读后感(一):睡前必读,安心入梦前的开怀一笑

  (这是为了凑足140字才能发表而写的闲话,没办法。事实上,每晚睡前看了几篇埃科的文字后就再无任何想说的话了——他把该说的都说到了最透彻的程度。可谓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看完每篇文章后,直觉得皓月当空,繁星璀璨,人间值得。)

  进入正题了。

  此次不是书评而是勾划的金句。有图有真相,以下:(持续不断更新中)

  《密涅瓦火柴盒》读后感(二):一盒火柴

  有一個很老的笑話,說一個小盆友去買火柴,為了確認買來的火柴是好用的,小盆友一根一根的試,試完了才放心地回家去了。

  《密涅瓦火柴盒》產自意大利,一盒標配135根火柴,由著名火柴設計師Umberto Eco曆時10年純手工打造。2000年在意大利上市,2009年引進國內。

  根據當天的天氣和Mr. Eco的心情,火柴頭被賦以8種不同的顏色。火柴或長或短,長的能燒5分鍾,短的不到1分鍾。

  在曆經十餘年甚至二十年後,這盒火柴還好不好用,我們也應該像那個小盆友一根根的去試。火柴能不能點燃,已經不取決於火柴師Umberto Eco的技術和工藝水准了,更多的取決於劃火柴的我們自己。有些火柴年代久遠,再加上水土不服,已經點不著了;還有一些火柴,竟然可以反複點燃,小盆友要是買到了這樣的火柴,回家就不用挨罵了。

  挑幾根火柴,來試試火力:

  * 當我們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時,意大利人也是這麼想的,至少曾經這樣想過。參用<拉杆箱究竟為何失衡><最新消息:布雷佐裏尼逃亡國外>等

  * 當我們的電視上充斥著各種自曝節目的時候,意大利人的電視上也是,至少曾經是。參用<八卦曾是嚴肅的><科拉多與當今國情>

  * 沒事可以常去圖書館的書架上<用指腹讀書>;分辨一本書屬於<查的書與讀的書>的哪一種;分辨一本<Betzeller>是否為"金字形神塔式作品",或是很快就要變為”曾經暢銷的書“。

  . 書名叫“密涅瓦火柴盒”是因為有人把密涅瓦牌火柴的紙盒子拆開來當便簽紙用:)

  . 這本書翻譯得很好

  《密涅瓦火柴盒》读后感(三):有趣的埃科

  【映照肺腑之言的绝顶好镜——言与行】

  1.庸俗之词可以脱口而出:“词语本身是无辜的。只有当我们使用不当时才会让它们变得庸俗。”同理现在每年的流行语。

  2.专业水准:对于“在其位,司其职”而感到惊讶,却存在着一些拿着钱却不干自己分内事的人。某些地方做的好,被提拔后却做着力有未逮的工作。

  3.姑娘们,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连堪称模范父亲、完美丈夫及理想情人的但丁,都不愿承认从圣经来看,女人在男人之前开始使用语言。教皇反对让女性担任祭祀。人们花了无数世纪才忘却耶稣和他的使徒属于犹太种族。夏娃与蛇的对话是圣经里人第一次进行对话。

  4.美国大学中的新霍梅尼主义:把一些词列入“政治正确”,不应该被使用,因为这侵犯了别人的权利。然而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行为,一边打着尊重所有人的旗号,一边却走向了新霍梅尼主义——一种极其微笑的狭隘主义。

  5.上演《马耳他的犹太人》:一部作品的价值不应该由某个时代的的社会或道德纪念,就算它承载着一些相当“危险”的社会或道德理念。

  6.关于足球的倒错心理:说着热爱足球,把大量世界花在讨论足球评论上,却不愿意抽一点时间和自己的孩子一起踢踢球。哈哈哈哈我觉得追星在一定程度上也处于倒错心理的边缘,单纯看脸的不算。

  7.爱德里克,还是爱中庸:《侦探德里克》在德国大收欢迎,归根结底是因为观众喜欢比平庸的观众还要平庸的人物。哈哈哈哈这点不能认同,观众还是喜欢从各种作品中实现幻想。

  8.八卦曾是严肃的

  9.拉杆箱究竟为何失衡:现在是中给人带来不便的一些东西始终存在,而人们却未想过去改变。“愚蠢是普遍存在的。”就像豆瓣一次又一次的更新。

  10.雪茄:一种标志:禁烟战争规模浩大,却没人反对雪茄。关于吸烟的争论首先流传于上层社会,于是人们不在高级酒店吸烟,却会在抵挡餐馆吞云吐雾。久而久之,这种现象就演变成了一种社会差异。

  11.为何举行反儿童色情犯罪大游行:游行原本发生在当某个少数群体的权利不被大多数人承认和接受时。当针对某些已取得共识的问题上集体发表看法进行游行,可见人们如今的政治生活遭到怎样的空前毒害。

  《密涅瓦火柴盒》读后感(四):通往埃科思想花園的隱秘小徑

  y 亂

  人們大概無法想象,如果沒有小說《圍城》的成功,以及八十年代同名電視劇的熱播,錢鍾書這位學貫中西的大學問家,在今天的普羅大眾中會多少知名度。同理,人們也無法想象,如果沒有小說《玫瑰的名字》的絕佳口碑,以及英國老牌影星蕭恩?康納利主演的同名電影風靡全球,翁貝托?埃科這位集哲學家、符號學家、歷史學家、文學批評家和小說家等無數頭銜於一身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是否能夠像今天這樣享譽世界。

  一流的學者若想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必須在普羅大眾與學界精英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當然,與錢鍾書晚年以註解宋詩、英譯毛選、醉心文言以韜光養晦不同,埃科卻在牢牢掌握學術話語權的同時,深諳大眾傳播之道,用極為考究的敘事手法,深入淺出地講解古奧而深邃的知識,與民同享,與眾同樂。《玫瑰的名字》的經典魅力自不用說,而埃科的時評、雜文集《密涅瓦火柴盒》,則為讀者另辟一條隱秘小徑,讓人們能夠通過一篇篇精巧的千字專欄文章,一步步走近他的思想花園,近距離地窺探這個學者關於寫作、正義、政治、人生、未來等等發人深省的觀點。

  1.拒絕人云亦云

  初看到《密涅瓦火柴盒》的書名時,也許不少書迷都會在心中發問,埃科這次又在“標題黨”了?就像《玫瑰的名字》與玫瑰沒有多大關系一樣,《密涅瓦火柴盒》也並不是一本講述智慧女神雅典娜(羅馬名密涅瓦)的書。實際上,為了避免讀者對書名的過度詮釋,埃科老老實實地在書的前言中,講述了書名的來歷。原來,“密涅瓦火柴盒”是埃科在《快報》周刊上開設的專欄,同時也指一種裝有密涅瓦牌火柴的紙制小盒。埃科常常利用火柴盒背面記下他在火車上、酒吧中、餐廳裏的見聞,或是欣賞商場櫥窗、逛書店時閃過的一絲靈感。

  其實,目前內地的書刊、雜誌的專欄並不少,可是真正能入的了讀者們法眼的屈指可數。關於專欄文章的書寫,埃科這位專欄作家的教父,除了與所有寫手一樣,用隨身攜帶的紙片記錄“在讀報、欣賞商場櫥窗、翻閱書店裏的書籍時閃過的一絲靈感”,而且更加嚴格遵循一條原則——拒絕人云亦云。

  為此,埃科打了一個比方:當一個人殺害了自己的母親,而公眾都認為這是一項罪惡的舉動時,他便沒有必要寫文章再譴責這個人了,因為那樣做無非是簡單地激發一下大眾的同情心。但如果大部分公眾都認為這個人的弒母行為是正確的,並且符合法律程序的話,那倒是值得寫上幾句自己的看法。埃科寫專欄文章的心態,便是一定要“發前人之未發”,必須用逆向思維,至少不是用惰性的煽情思維,去解讀某個社會事件。埃科的這個觀點,倒是為內地所有靠廉價煽情來碼字糊口的專欄寫手們,好好上了一課。

  2. 中國影子

  埃科曾經於1993年和2007年兩次到中國訪問。在這本《密涅瓦火柴盒》裏,雖然沒有專門談論中國的文章,但也處處都有中國的影子。這並不僅僅表現在,文章常常拿中國的人口、文化、歷史作為或褒或貶的比喻和參照,更重要的是,文章所探討的問題與中國語境下的現實,表現出高度的契合。中國讀者甚至可以直接用其中的觀點來解讀中國社會的各種現象。

  在《一場訴訟》裏,埃科說,否定論者經常用各種推理來“否定”諸多關於二戰期間存在滅絕猶太種族行為的證據。他舉了兩個論題:其一,否定論者試圖用一些枝節問題來證明,被納粹殺害的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的日記是偽造的。其二,否定論者認為,德國集中營死裏逃生的幸存者,關於營內死人衣服堆成了高約三十五至四十米的小山,在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的。

  針對這種企圖用細節的“不合邏輯”,來否定整個迫害事件的作法,埃科壓住心中的怒火,理性地指出其中的謬誤。他認為,“從數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完美的推理,然而從常理的角度來分析,這番言論卻站不住腳。因為他們沒有考慮到一點:任何一個人(尤其是那些剛剛經歷了某種殘暴,並且在一段時期內都對此無法忘懷的人)都有進行誇張的本能趨勢。這就好比某個人講述某次經歷,說到自己突然頭髮倒豎,而我們卻非要依據毛髮學的理論證明頭髮無法直挺挺地垂直立起一樣。”

  讀到這裏,中國的讀者不難聯想到,當下諸多置疑南京大屠殺的否定論觀點。從數學的角度妄圖否定整體的歷史事實,這種分析看似理性,實則是一種經過精致包裝後的虛偽與偏見。

  3.被毒害的童年

  時下的中國人,不論自己對政治無知或者討厭到何種程度,都不可避免地生活在政治環境裏。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思維向度、價值取向,都多多少少透著政治味、官僚味。試舉一例:現在不少人判斷年輕人“成熟”與否的關鍵標準,竟然是其能否像職業官僚那樣,隨口講出一套空洞無物卻又滴水不漏的官話。

  原因何在?仔細檢視我們的童年,不難發現蛛絲馬跡。如同社會學裏那個著名“五只猴子”的實驗,我們早在孩提時期就已經被學校、老師、教科書、各種媒體,充分地涵化、馴養成為只求功利、不問是非的政治動物。一些“猴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爬到了樹的高處,露出了醜陋的尾巴,這才乖乖地自我反省,求得人格的悔悟與救贖。其他的“猴子”最終如何,便見仁見智了。

  在《我的墨索里尼頌》一文裏,埃科例出了兩篇歌頌臭名昭著的意大利法西斯統治者墨索里尼的文章。一篇文章中稱:“我之所以在禱告中牢記領袖墨索里尼……是因為他給了我工作的第一動力。他指揮了‘向羅馬進軍’運動,把破壞分子趕出了意大利。他讓我們的國家變得強盛、威嚴、美麗而偉大。”另一篇文章則是為法西斯表忠心:“我將投入戰鬥,如果祖國需要,我還將奉獻出我的生命……意大利必將榮耀地走向燦爛輝煌的勝利。”寫到這裏,埃科一頓筆,不無慚愧地坦白:“這些文章的作者正是我本人,第一篇寫於八歲,第二篇寫於十歲。”

  埃科自我剖析,當年他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並不是為了敷衍,還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他曾自問,自己是真的敬愛領袖墨索里尼嗎?為什麽自己沒有真的在祈禱時想起他呢?或許自己是一個沒有良心,謊話連篇的孩子?但是,盡管有這些超過同齡人的深入思考,年幼的埃科還是寫下了這些文章,因為“小孩子天生狡猾”“他們明白只要這樣做就能得到社會的贊賞”。當然,經過數十年的歷史沈澱後,這些文章無疑非常的“政治不正確”。埃科自況道,“我越是明白今天的文化氛圍之優越,就越是不能原諒當年那些毒害我的童年,向我灌輸死亡榮耀感的人。”

  回想起來,中國的年輕一輩,有幾人沒有喊過,要像革命先輩那樣,為了某個組織、某種主義,以及抽象的國家和人民,而“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犧牲生命”一樣的誓詞?有幾人沒有被教育要熱愛這、熱愛那,卻從不要求熱愛生命、熱愛自由、熱愛真理?這樣的童年,當然是被毒害的。不過,如果某些鄉原帶著官僚式的口吻說“這是中國人揮之不去的‘國情’,不用鼓吹也不必鄙薄,大家只能作為既成事實來接受”,那只能說明,這些人的生理結構與常人很不一樣,將毒藥喝出了蜂蜜的味道。

  4.“自己人”和“其他人”

  本人曾經讀過一本關於日本人的心理學史,書中寫道,日本領土雖小,但是因為山地較多、平原很少,區域之間界限鮮明,從氣候、口音、風俗、普遍性格與心理都有較大差別。近代以前的日本,不少地方的人,局限在自己熟悉的區域內,以“自己人”為友,以“其他人”為敵。而這種蒙昧時代的產物,在現代日本仍然大行其道。

  埃科則在《博西不如我,不是高盧人》一文中,精確地指出了這種現象:“亞韋茨教授還談到人類有一種生理傾向,總是在試圖構建一些‘自己人’和‘其他人’的圈子……那些出生在距離我們城市幾十公里以外的人都會被我們看成是‘其他人’”。越是文明開放的社會,地域性的狹隘主義就越是無法成為主流。而在思想封閉的社會,則是將地域排他性與實現自我的歸屬感混為一談。

  5.民主的悖論

  《民主如何摧毀民主》一文提出的“民主悖論”,並不完全等於波普力圖跳出的那個“多數人的暴政”。而是指,原本“從群眾中來”的候選人成功當選後,其職位越是顯赫,其遭到暗殺或者私生活遭到侵犯的幾率就越大,因此他們就越需要受到極為嚴密的保護,甚至與普通民眾隔絕。這樣一來,“那些對世界負有重大責任的人物往往對於現實世界一無所知。”選民通過選票將自己的權力過渡給了高層的政治人物,希望他們能夠代表自己的權益,結果這些人物一旦身居高位,卻不由自主地“脫離群眾”,而成為某些特殊利益的代言人。

  具有百科全書一樣頭腦的埃科,甚至想象出了這些候選人脫離群眾的演變史。如果候選人在競選的過程中遭受了無端的攻擊,乃至在執政後仍然被惡意中傷,無論其意志多麽堅定,內心還是無法容忍。“於是,你會怎麽做呢?你會讓自己躲藏在忠誠於你的那個小圈子裏,這個小圈子裏的人會安慰你,讓你別去理會可惡的造謠者,同時再次向你表示他們對你的忠誠及愛戴。”一旦這個圈子閉合,政治人物便給自己築起了一個安全而舒適的堡壘,讓各種監控都遙不可及。不管“第四權力”有再多的批評與意見,也無法動搖其維護特殊集團利益的決心了。打著民主招牌的國家尚且如此,某些自甘專制的國家豈不是更加不堪?

  從古老的羅馬帝國到遙遠的未來世界,從電視、雜誌、書籍再到網絡……可以說,《密涅瓦火柴盒》一書十分完整而又輕松地展示了埃科萬花筒一般的知識涉獵。當然,書中更有他的令人捧腹的自我剖析,對出軌言論毫不掩飾的抨擊,對環境汙染、人口問題、自然災害的盛世危言。在書的末尾,埃科似乎洞悉了讀者的好奇心,用一句句“混蛋”,十分調皮詼諧地談出了自己對死亡的看法:

  “當你感到自己的大去之期不遠時,不妨堅定地相信這世界上充滿了混蛋,那些在舞廳裏瘋瘋癲癲的男女青年是混蛋,那些自以為揭開了宇宙奧妙的科學家是混蛋,那些妄圖用一劑藥治療社會百病的政客是混蛋,那些只知道炒作花邊新聞的媒體是混蛋,那些生產汙染性產品的企業家也是混蛋——這麽一想,難道你不覺得死亡是一個讓你脫離這個混蛋世界的,極其幸福而輕松的時刻嗎?”

  【約稿、轉載,請豆郵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