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血》读后感100字

《绿血》读后感100字

2020-11-11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绿血 读后感 

  《绿血》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2开图书,本书定价:2.30元,页数:4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绿血》精选点评:

  ●严歌苓太会讲一个故事。第一部长篇,让人看到什么是天赋和语言表现力

  ●07/05/2013-07/06/2013 KL

  ●讲述的太乱了,就像糟糕的剪辑,结局小嫚的信让我伤感的猝不及防

  ●“植物和军人有些相似。军人是肉体的防护林带。”“叶绿素是植物的血,军人的队伍像强大的绿色血脉,流动、循环……” 杨燹、乔怡、廖崎、宁萍萍、田巧巧、桑采、季晓舟、黄小嫚,丁万。他们是军人,上过战场——虽然是文艺兵却参与了正面战争。而在战场上的战斗之外,每一个人也需要为自己的人生斗争——这是包括主角们在内的人类的必修课。宁萍萍为爱情,杨燹为责任,桑采为原则,季晓舟为爱好,乔怡为思想的自由…… 以那个时代为背景的创作总让人不由自主地总结出主题中的一个:时代对人格的破害,人格的扭曲。在这个故事中,我很惊喜地看到一群友爱、积极、奉献、团结的年轻人。正直的杨燹,独立的乔怡,热心的田巧巧,坚定的宁萍萍..外号“小耗子”的黄小嫚是这一主题最明显的代言人,杨燹甚至直接说过,她是被时代迫害的,“而我们每个人都掺了一

  ●气 严歌苓86年的长篇#《绿血》严歌苓# 像是芳华的前文本 或者说 是芳华小说的雏形 人物悲壮情怀浓重 男女主深知相爱 还非得为了保护在混乱年代中命运不幸的小曼而分开 别离前的心愿是“以后通几封信 不用太多 知道你好好生活着就好” 气到吐血 时代背景下的伟大 如今是别扭 还不如芳华里面大家自私自利

  ●这时店堂门口又进来几个年轻人,看上去不过二十岁左右。其中四个少女象竹笋一样亭亭玉立,柔弱娇嫩。两个小伙子显然在充当"骑士",一进门就替她们占了座位。他们大声谈笑,话语中显出他们的类别:一个骑士言必称尼采,另一个大谈罗丹、米开朗基罗、梵高与修拉。四个姑娘动辄"诗经"、"子日"、萨特与弗洛伊德。他们的谈话居然能够互不相干,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管把时髦的论点尽量发挥,使得那桌"时装青年"有关"活着有啥搞头"的讨论戛然而止。似乎整个店堂由于他们的到来变得亮堂了,也变得怯生生的了。他们生而逢时,浑身有一种隽永灵秀之气。

  ●这是第一部她的作品,后来看过不少,印象最深的还是它,自卫反击战。

  ●严歌苓的第一部长篇,结构很特别,三个时空穿插着叙事,刚开始读有点摸不着头脑,越到后面越发现设计的巧妙。我可以理解杨燹娶黄小嫚是要弥补时代的过错,但是难以认同他的选择。也许这样的人只存于那样的时代吧。

  ●二十多岁的严歌苓。结构混乱,看的心烦,不断闪回回忆,最可怕的还是两段回忆穿插着来……好在坚持到最后了,也许纸质要比电子书的呈现状态好一些。故事是一个好故事,语言确实是80年代的风格,随时饱含热情。果然严歌苓的作品都很适合拍电视剧。

  ●20171124起读。

  《绿血》读后感(一):我是黄小嫚

  被妈妈逼出了精神分裂,我很难过书里面我最像黄小嫚,就算我想做一个甘于奉献的田巧巧都不行,因为一犯起病来行为古怪。我和老公感情很好,但是读到这本书里杨燹和黄小嫚相处的情节,我就会想老公对我是不是也有同情的成分在,想到这就忍不住鼻子发酸、流泪。

  上面只是我写书评时的第一感触,细想想,想做一个甘于奉献的田巧巧,那希望像田巧巧那样英年早逝吗,当然不。所以,还是尽情享受活着的每一天吧。

  《绿血》读后感(二):关于《绿血》

  最先开始看到严歌苓的作品是文学杂志上的一个小短篇《少女小渔》。觉得读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对所有世俗、人情世故仿佛都了然于胸。觉得笔锋还是很尖锐的。后来慢慢看了《床畔》(这个是在《收获》上看到的,连载发表,当时叫《护士万红》)还有《陆犯焉识》,很多上个世纪那个时代的烙印,带有特殊的部队文工团的印记。至少在最开始的这一个阶段,都觉得严的作品将世故写得很透彻。巅峰是《雌性的草地》。但是从《老师好美》开始,到《妈阁是座城》,却觉得她的文风越来越让我感到油腻。已经过时的人情世故的集中突出的描写,总让人觉得有点儿过了头。这点远远比不上门罗。(也写人性,但是是细微的波澜不惊的描写,十分淡然。)《绿血》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后来在学校图书馆竟然找到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没有再版?)严早期的作品。期待很高,但是以后的作品再往回看,觉得只是重复的故事拿出来写了又写。包括黄小嫚,某些情节极像《芳华》中的何小萍。乔怡,某些程度上是严本身。这个包括《芳华》中的萧穗子,还有《雌性的草地》中的沈红霞…… 还有在某种程度上总是想在叙事方式上造势,然实际作品并无太大突破。只是故事讲得好。

  《绿血》读后感(三):绿血

  “植物和军人有些相似。军人是肉体的防护林带。”“叶绿素是植物的血,军人的队伍像强大的绿色血脉,流动、循环……”

  杨燹、乔怡、廖崎、宁萍萍、田巧巧、桑采、季晓舟、黄小嫚,丁万。他们是军人,上过战场——虽然是文艺兵却参与了正面战争。而在战场上的战斗之外,每一个人也需要为自己的人生斗争——这是包括主角们在内的人类的必修课。宁萍萍为爱情,杨燹为责任,桑采为原则,季晓舟为爱好,乔怡为思想的自由……

  以那个时代为背景的创作总让人不由自主地总结出主题中的一个:时代对人格的破害,人格的扭曲。在这个故事中,我很惊喜地看到一群友爱、积极、奉献、团结的年轻人。正直的杨燹,独立的乔怡,热心的田巧巧,坚定的宁萍萍..外号“小耗子”的黄小嫚是这一主题最明显的代言人,杨燹甚至直接说过,她是被时代迫害的,“而我们每个人都掺了一脚”,因此他愿意照顾黄小嫚一世。这样的举措放在现在看既“圣母”又“中二”,但是在那个时期又显得那么自然。你不需要像做阅读理解式地反思,但是这些细节会始终如约而至打动到你,然后你忍不住问:

  天上的星星为何

  像人群一般的拥挤

  地上的人们为何

  又像星星一样的疏远?

  《绿血》读后感(四):《芳华》的前文本吗…………

  严歌苓《绿血》

  我不知道后来对于严歌苓的反感是从哪来的,是不是不断分析之后产生的审美疲劳,还是为了辩驳而辩驳到最后自己也分不清了,总之从一开始解除严歌苓的惊艳到后来越读越无趣,越感到做作。

  这本严歌苓二十几岁时候的小说如果不是被我从中文系图书馆的故纸堆里刨出来,估计多少年了还是躺在那里,借书卡除了2001年一位前辈的名字就从出版那年到了现在。看得出那时候的严歌苓语言远不如后来精致,但是我是第一次从严的小说里读出了感动,有流转的情感。不管是《扶桑》还是《小姨多鹤》,我读后最初的感受是这个人太会抓住人心了,感到阅读畅快淋漓的快感,但是很快忘了它,我惊叹过的是技巧,到后来读多了严歌苓,这技巧反而让我诟病起来。到了《芳华》,严歌苓又想起了青春往事,想要一改风格,放下技巧,重新复述一遍青春时候,我感到远不如《绿血》来得真挚纯粹。

  黄小嫚这个人一遍遍地写,《芳华》里严歌苓自己说总是写不出满意的小嫚,但是《绿血》里的小嫚比《芳华》里的丰满多了。作者似乎写多了已经分不清自己写得是哪一段,不知道哪些已经倾倒给了读者哪些却还没有,许多文本交叉重叠,仅仅《芳华》中,小嫚这个人物莫名其妙,莫名其妙地卑微,莫名其妙地疯了,莫名其妙地好了,我在论文里批判这点,原来是《绿血》里写过了,严歌苓忘了,现实和故事交叠,痛苦和青春已经无法分开。

  《绿血》里乔怡的心路展现得细枝末节,曲折细致,后来的严歌苓已经写不出这些情绪了。小嫚的疯了与好了都有了缘由,杨燹的陪伴给了她力量最终她决定离开杨燹生活,她是战争和时代留下的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