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今日记(上)典范读后感有感

日今日记(上)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1-10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日本日记(上) 读后感 

  《日本日记(上)》是一本由[美] 唐纳德·里奇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日记(上)》精选点评:

  ●好多日本风景的描写不错。毛姆原来一直口吃。胜新太郎、三岛原来如此。老一代同志基本都结婚了。期待下卷

  ●翻译实在难以认同,但是读久了也习惯了。可以一瞥到日本上流社会和大作家们的私生活诶,关于国外文豪们的描写也相当有趣。

  ●没有太多的介绍日本 只是叙事性的记事 但是描写三岛由纪夫的文字有趣的 禁色可以说是三岛自己的经历

  ●译者用功了。致敬!

  ●颇显散乱,果然不及纪德

  ●都说翻译是二次创作,一旦翻译就会偏离作者想要表达的“本真”。好的翻译就是缩短两种语言之间的距离。可惜周成林差的还太远。行文非常不通顺,当然也有唐纳德的原因,毕竟是写给自己看的日记的关系,所以可能当初就没考虑这么多,但看着实在不爽。

  ●翻译看着头疼,加上作者本身就意识流,作者自我的灵魂世界我反正是进不去的了。PS 序言不是说是同性恋吗?搞毛异性恋,你老婆是有多伤心

  ●这本书并有从宏观的角度是诠释日本的种种,所以这也是此书的最大亮点,从细节点滴中体现,唐纳德里奇是个很好的记录者,见解独到,并且观察入味。

  ●下何时出。。。

  ●日本

  《日本日记(上)》读后感(一):好看

  真是本好看的书,翻译尤佳。

  封面也好看,有日本风味,没有腰封。腰封有多讨厌,没有腰封有多难的,大家懂的。

  翻译很难的。里奇以西洋眼观东洋身段又放得低,会心处让人忍俊不禁,但里奇以视角称奇文笔并不见长,中译本能读得如此赏心悦目翻译功不可没。

  里奇这面西洋镜亦是很合格的西洋“照神镜”,已进或将进神龛的各路神仙,纷纷现出原型——可爱可亲亦或可笑的人形,八卦控们千万不能错过。

  里奇不但能观也很能扒的,扒开正装不够,底裤也时隐时现。或许扒了人家又不好意思?删了又删修正又修正。虽然是洁本,但还能荤素不忌,里奇先生心里自然清楚飞过的鸟总能留下痕迹的。因而此书既羞羞答答又暗潮汹涌基情四溢,同志与非同志都值得一看。

  总之这是本“三上”佳品,不深奥不低俗,既悦目又八卦。兼有帅哥美女靓照多枚,有些尺度颇大。就先八到这了,欲知详情大家自己找书看吧。

  《日本日记(上)》读后感(二):东京问答:唐纳德·里奇

  浮世恹恹,宜听硝烟骨折 答少女问,东京恰如一场宿命 禅师潇洒,有血腥,有美,却无挂碍 鸟脸的老者,嗜含煤气管如吃香烟 礼貌的青年,好刀一把往肠腹里捣 圣塞巴斯蒂安,分付他人再谈 手掌翻覆二十世纪的总总 电不至于尽,影不至于空 起码有人,美美丑丑,在眼前来去如风 文学在塔顶,我欲攀登,未觉天生残疾 浮世恹恹,宜听硝烟骨折 答夫人问,东京恰如一场宿命 1959,作家莫拉维亚来访,他道 “噢,同性恋真走运。你们跑下海滩 找天真的渔民小伙,回来的时候 容光焕发。但是,噢,我们这些异性恋 希望,然后失败。这么难,这么难。” 而我,即同性恋。一个必须被强奸 才能兴奋的人。强奸不必令你惊讶 被动才是纵火般的幸福。帝国主义何在? 在他的红唇,胸膛,手臂的肌腱,毛发与阳具 浮世恹恹,宜听硝烟骨折 答情人问,东京恰如一场宿命 忆童年,公园离离树影婆娑 那个男人(是在梦里吧?)拥我入怀 他的面目呢?他的温度呢?他呢? 年年梦碎,我的头发尖叫着渴求抚摸 爱一个人如穿雾。彼时我还年轻 墓地遍是玫瑰。君不见,目送英俊少年们 排队入婚姻,而我老去今安在? 乡下男孩有红裤子,我有电影,有文学 还有东京。我说,“我没有使命,永远不会有。”

  《日本日记(上)》读后感(三):四十年前

  唐纳德初到的时候接触了旧日本,一个经历了战争的野心和惩罚的地方,有活下来的人、活下来的文化及残留下来的产业。一切似乎都还冒着刚被轰炸过的青烟,好在日本人不像我们那样在意,民族性情使日本人淡然接受了一切……

  故事开始了,被赋予了一个日期,也赋予了那年里奇的年龄。一个年轻人的讲述成了这本书的开篇,一页一页,或间隔几年的空页,或被抽去当了某个小说的素材。日记如此地翻过,于是,我们看到了里奇的“四十年前”。

  “我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他那么年轻(怎么能死)!后才反应过来那是四十年前的印象了…” 人生如此,文字间看不出时光荏苒。梁文道曾说:“读书的一个好处是不觉老之将至”,拿到这里,记日记似乎也大同小异:我们接手一个来自美国的青年,二十出头,同性恋,经历过失败的异性婚姻,接待过他认为很老很老的毛姆,然后在不知不觉中说了一句“他比我大十岁,50岁…”…我们猛然去注意日期,又减去书最开始的年代,一晃那么多年过去了。

  我们还是能看出差异的,我说的是里奇不同年龄的差异,尤其是当我从最开始的里奇那里看到我的影子的时候。人生都会度过,有始有终,而我们都在飘。

  但至少获得里奇那样的人生算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了。

  二十年很短,但能让人从二十岁变成四十岁,以此类推。

  《日本日记(上)》读后感(四):现世今生,风物与人

  唐纳德?里奇,1924年出生于美国,1947年,随军来到日本东京,并在此生活了近半个世纪,成为著名的日本电影与文化研究者,以独到的领悟,向西方传播东方文化。里奇对小津安二郎电影的论著尤为引人注目,如此平和、深厚、温文尔雅。这个高大的美国人能在小津电影中看出“生而为人、因此受苦”的生之哀怨与达观。而在里奇的这本《日本日记》中,我们了解到他不仅是评论家,还是小说家,拍过许多电影,一直热爱旅行,通晓绘画、音乐、建筑。总之,十分的艺术人生。而且,他是同性恋。

  但上述概况并不是《日本日记》的主体,很多只是从编排者的介绍中稍稍瞥见。国内翻译出版的也只是完整日记的上部,从1947到1989年。里奇也不是每天都写,有时几年都不写,所以日记也不算他的自传,他也有自己的回忆录,名曰《观照自我》。

  那么这部日记的主体是什么呢,简而言之:风物与人,所见所遇。风物当然是日本的风物,能乐、舞乐表演、电影、文学、玩偶、风月场,甚至婚礼、葬礼以及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细微方面,并在此间展示了日本风随物转的逐步变迁。人则是日本人与造访日本的西方人、普通人与名人纷至沓来,学生、妓女、出租车司机、川端康成、铃木大拙、三岛由纪夫、毛姆、卡波蒂……

  里奇载物记人的风格,是《日本日记》的魅力所在,毫不多愁善感,非常实事求是,聪明、客观、幽默、精妙。他见证了1947年战争大火焚烧过后的东京、无家可归的饥民,但只描述现象,不给与评论。也许是因为他废墟与新生并见:“就在这些废墟中,新木已泛出黄色光泽,人们正回到这座城市。”“似乎,他们也在等待着这一切过去,这样他们可以继续生活。”三岛由纪夫是里奇的好友,对于三岛的剖腹自杀,里奇在日记中没有流露出丝毫伤感与震惊,他了解三岛:“当我得知他的自杀,这就是我首先想起来的——他已知道没什么可救的。他的自杀可能是一则政治宣言,一则美学宣言,但它也是一则绝望的个人宣言。”“一个真正的浪漫主义者,乃是将实物跟应该有的东西作比较,然后以人格的力量,依靠自己觉得更好的那些标准而生活。”“当他也有力量靠着它们去死,我们再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作为占领军的一员,里奇的朋友吉恩会感到内疚、质疑,但里奇不,他自己从不怀疑任何一个机会,他佩服吉恩,但不会以他为榜样。就像铃木博士对里奇的评价:“非常现世,非常今生。”他对此欣然接受,“我没有使命,永远不会有。” “在我的理想世界,没人会发誓效忠任何东西。”

  正是这种“现世今生”的心态,使他卸去了历史的重负,获得了一种心无旁骛、真心体验的态度。对于日本,他深知自己是个局外人,但毫不猎奇,从不把日本客体化、他者化、异化。对于风物,总是能够细细地观察、欣赏,无论是寺庙外山间旅馆的简朴小住,还是九州岛漫长的火车之旅都能让里奇乐在其中。这样他就与日记中描述的某些来日本寻找所谓“真正的日本”,见到了又觉得“真正的日本”不可理遇的西方人形成鲜明对照。对于日本人本身,即使不能欣赏,里奇也能看透、接受。就像他对作家、文化人林肯?柯斯坦的犀利评价:“林肯和日本人都以同样的方式看人。人也是一种货币。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做什么。”“林肯多像日本人。从别的国家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之后,他们也总是看不起剩下的东西。当他们得到他们想要的,他们就说坏话。还有什么更为自然?这个世界像日本和林肯这样的人是真正的现实主义者。”

  而身处东方,浸淫其中,里奇的视野也更加广阔,双重视角看待事物更显深刻。日本草月流插花掌门人勅使河原宏学童时想拍电影,但迫于流派压力,继承了家业,也处理的很好。里奇对此评论:“他做了一件或许典型但我依旧觉得令人钦佩的事情。因为他不能改变他的环境,他改变了自己。”“我的西方自我说,他背叛了自己。但是我的东方自我很想知道,他的所为是否显示了一种更高的智慧。”

  而里奇看人的最大优点在于一视同仁。对于他采访的一位难民,他能看出他“虽然衣着褴褛,但却令人起敬。”对于名人,我们看不到他笔下流出的羡慕,甚至是特别的钦佩与尊敬。他只把他们视为人,平等的人,如实描述事件以及自己的感受。在他笔下,川端康成是有着“鸟一般的轮廓”的中年男子,而“跟三岛一起,你变得客观,冷静看待自己。是他造就了这一强烈氛围,因为他对内在一致的坚持。跟三岛一起,就是参演一出戏。”德国艺术与电影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慢吞吞,大块头,很优雅,这是可以抱起一只小猫而不吓着它的那类人。”演员三船敏郎,“好人三船,老实人三船。都很真实,都在那儿。也都在表面。有没有比表面更多的东西?”

  读过《小津》,我以为里奇就是小津那样的人,或者至少小津电影风格那样的人,不然他的理解与诠释为何那么贴切。但里奇说过:“你不一定要成为你欣赏的人。”他对人的描述,聚焦停靠在自己感想上的思索,让我想起了普鲁斯特,而对人那种精微入里的评价,那种冷感与距离,又有几分张爱玲风味。简?奥斯丁是里奇喜欢的,他把自己想成“机智而冷酷的班奈特先生。”别人在书里称他为“浪荡子”,他也觉得恰当的很,那代表“机智,满不在乎,世故之人。”且“看穿表面并拒绝遵守乏味规则。”因此,即使经过编排删节,以及文体本身不可避免的主观性,《日本日记》也展示出了足够的睿智与深刻,现世今生,风物与人,栩栩如生,充满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