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草原的炎天读后感精选

呼伦贝尔草原的炎天读后感精选

2020-11-0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呼伦贝尔草原的夏天 读后感 

  《呼伦贝尔草原的夏天》是一本由安宁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伦贝尔草原的夏天》精选点评:

  ●清新,自然,想了解草原的可以一看

  ●作为一个在草原之外成长起来的人,了解草原了解离自己很近的生态环境里的人和事以及各种各样暖在心里的情景,真的让人对这片草原上的人充满了敬佩和由衷的一种理解。

  ●很喜欢这种真实记录的生活点滴,对于我这样一个从未到过草原的人来说,可以猎奇,也可以创造一个平行世界。

  ●2016年3月26日读,2016-95,图73。

  ●草原日记,多是报流水账,而且没有狼!一般般~

  ●静不下心看这种感悟一样的文字,还是喜欢安宁的小说。

  ●依然是一种平静的感觉

  ●不是游记,是真实的生活。

  ●虽然我身在内蒙,但却不曾遇见作者笔下的草原。通过流水账似的日记,跟草原上的人们一同生活一段时间,挺有意思的。不过,作者时而为赋新词强说愁,不是很喜欢。倒不如平实地叙述描写就好。

  ●锡尼河西苏木镇上的牧民,让我看到了家乡人的影子,作为一个蒙古人,我的内心永远住着一片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的夏天》读后感(一):读者评论——《反思生活的文本》

  收到安宁的书稿《呼伦贝尔草原的夏天》,正好是节后刚上班,手头事不多,一口气读完,意犹未尽,又在网上找到安宁的作品读,书稿阅读中曾有几次让我泪眼婆娑,说是草原小镇少数民族的当下生活,其实也是当前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读着书稿,我像是回到了山东老家,书里的人和事其实在很多地方都在发生着,安宁对镇上蒙古族牧民生命状态的观察皆细致入微,充满了人性关怀,让我想起我从小在北京长大的爱人在我山东老家用柴火烧水做饭的情景,感同身受啊。作为安宁作品的最初的读者,我感到很是幸运,感谢安宁给我反思生活的文本提醒,我想一本书对读者能达到这种效应,实属不易,确实是一本好书。——中华书局出版社编辑 罗明钢

  《呼伦贝尔草原的夏天》读后感(二):旅行生活

  最开始看到这本书,以为是一本关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图册集,翻看了才知道是一本流水账的生活日记,讲述了她在呼伦贝尔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朴实的最接地气的生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以了解他们那个地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最难以想象的是他们是如何在零下三四十℃的冬天露天如厕解决大事的,也许都是习惯了吧。最好的旅行不在于简简单单的拍照取景 吃那些有名的特产,而在于贴进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吃当地人的日常伙食,我们熟听的 橄榄树,歌词里写的是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流浪 为了田间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但作者三毛说这并不是她最初写的歌词,她说如果流浪只是为了看这些,那不流浪也罢,让她倾心的更是那种流浪的生活气息 自由自在,还有那些亲爱的人们。总体来说,挺喜欢这本书的,朴实大方,真实。希望以后可以用更好的文字去写出自己的旅行日记。

  《呼伦贝尔草原的夏天》读后感(三):带我们抵达真正的草原生活,并洗涤不安的灵魂。

  市场上关于草原及蒙古族的书籍,大多为史料整理,风光描摹,或者旅行指南,极少有关于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及80后90后一代人真实生活的文学作品,安宁的这本书以质朴细腻并让人动容的文字,真诚记录了远离城市视野的蒙古族人们的快乐与悲伤,可作为城市喧嚣中生活的人们的心灵净化剂。

  但此书绝不是一本旅游指南,尽管它可以给予旅行者草原风土人情最详尽的指导。作家对于草原牧民生活细腻温情又不乏犀利的捕捉及描写,提升了此书的可阅读性、文学性及镜头感。

  作家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此种文体因亲切私密,而没有距离感,可以很快将读者带入草原原汁原味的生活之中。

  安宁利用两年的寒暑假,飞往草原,断续将文字写成,所以其中的故事,因为时间的参照与观望,而具有了比小说更能打动人心的力量。

  作家并非以游客的视角,来观察草原及其上生活的牧民,而是因其爱人系这个草原小镇上走出的蒙古族,有了将视野扎根在这第二故乡的深度与广度。作家安宁本人成长于山东农村,所以她对牧区生活的观察,便因为这种对比,而有了更新颖的角度及体验。

  近100张游客们无法体验到的当地牧民的原生态生活精美照片,为文字做了更为完美的参照及注解。

  毫无疑问,此书中的文字,将以最真诚的方式,带我们抵达真正的草原生活,并洗涤净化我们在城市中,浮躁的灵魂。

  《呼伦贝尔草原的夏天》读后感(四):《呼伦贝尔草原的夏天》作者自序和后记

  自序

  我是如何想写这样一本耗时漫长的书的?最初的冲动,已经看不清晰。只模糊记得,那时的人生航向,飘渺而且动荡,种种迷茫、惶惑与忧烦,缠绕在一起,充溢了我的心,而且,始终无法安静地放下。

  但尽管写作之初,就知道这是一本所耗“成本”不菲的书,我还是凭借着一股对草原的热爱与深情,一次次坚持下来;或者,更准确一些,是草原对我灵魂的召唤与吸引,让我一次次奔赴于它。从2010年7月,到2012年2月,利用寒暑假,我4次飞抵这片广袤的草原,记录下草原标本——锡尼河西苏木上,蒙古族牧民们的喜乐与忧伤。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相比于其他民族,他们保有更传统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如长调一般,悠长,饱满,深沉,无边;或者,如呼麦,原始,野性,粗犷,神秘。但这同样是一个离现代文明并不遥远的民族,他们在日渐蚕食草原的诸如开矿、建造渡假村等等的商业化进程之中,也经受着种种物欲的诱惑与冲击。所以我笔下记录的草原,或许,是最真实且祛除了符号化的蒙古族牧民们的生活状态。

  感谢命运,赐予我一个蒙古族爱人,并将抚育了他的这片呼伦贝尔草原,也附赠给我,作为生命中的第二故乡。锡尼河西苏木,是一个完全坐落在草原上的小镇,它更像草原上的一株草,一朵花,或者一滴露珠,微小到只有三四百户人家,而且其中的一些牧民,也在慢慢地迁走,或者因为游牧的身份,去寻找比此地更为丰美的水草。但它同样有自己的温度与芳香,并努力地,以让人动容的姿态,一日一日地,生活下去。这里有从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迁徙而来的古老的布里亚特蒙古族,也居住着与蒙古族在习俗上比较接近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其他民族语言、文化及生活方式的融合,让这个小镇,更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情与魅力。

  幸运的是,小镇所处的草原,尚未被旅游完全地开发,那些破坏了草原风景的所谓别墅,离锡尼河西岸,尚有一定的距离,而开矿的一声又一声的炮响,也还只是夏天鸟叫时的背景与点缀。天空一尘不染,河水清澈见底,牛羊成群结队,而草地,更是绸缎一般,碧波荡漾,浓密茂盛。它隐匿在呼伦贝尔草原安静的一角,犹如一滴露珠,隐匿在草叶之下,世界是怎样的,与它又有什么关系呢?

  书中的故事,皆源自真实。正因为真实,且历经了时间的参照与观望,才更具有小说所无法表达的真诚和深度。事实上,真实的生活,永远比小说更为曲折,也更加深沉。在这片草原上,悲伤,痛苦,包括死亡,丝毫不少于其他任何一个小镇。在某种程度上,因为人烟稀少,这里的人们,更容易陷入孤独与忧伤之中,就像大多数蒙古族的歌曲,都浸着浓浓的感伤。但是,他们比我们幸运的是,拥有可以消解一切悲伤的广阔的草原。当人可以抬头仰望整个的天空,俯首注视孕育希望的大地,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够放下,或者忘记?

  此书的名字,为《呼伦贝尔草原的夏天》,但是我却用了一半的篇幅,记录了与绿色的草原遥遥相望的白色的雪原。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毫无疑问,草原最美的当是夏天,可是很少会有人知道,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冬天,当整个草原,被积雪覆盖,所有的旅游景点,都完全关闭,蒙古族牧民们,又有怎样的生活。而在这样长达五六个月的冬天里,所有草原上的生命,又是如何坚韧地行走下去,一直到,冰雪融化、草原重新被染成无边的绿色的夏天。如果,你想知道生命在夏天时的奔放与热烈,那么,就一定要去看一眼,他们在寒冬里的坚强与抗争。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蒙古族个性中的豁达、宽容与坚韧,是草原最美好的夏天,与最寒冷的冬天,一起铸炼而成。而那些在草原上生长起来的故事,也唯有历经这样两个对比鲜明的季节,方能磨砺出犹如草原夜空上,那满天繁星般,迷人的光泽。

  愿这抚慰了我们灵魂的草原,与天地日月,同在,并永生。

  是为序。

  后记

  这是一本没有结局的书。所以,尽管写作已经结束,但是其中的每一个故事,依然在继续,其中的每一个人,也依然在生活之中。这片草原,不管茂盛还是衰败,盛夏还是寒冬,离去的终将离去,而留下的,也终究会留下。从此意义上说,结局,反而无关紧要。而其中所记录的过程,或许,恰是生活的真义。

  写下这篇后记的时候,我即将离开草原。而新鲜的故事,依然随了草原上清冽的空气,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一直觉得,人的悲欢,皆与我们灵魂中的孤独感有关。而草原上的故事,因为人烟稀少,更是植满了孤独。邻居家夏天时捉到的那只狍子,因不愿束缚在后园里,竟是将绳子一圈圈缠绕起来,“上吊”自杀。而镇上一个高大的蒙古族女人,因无人陪她喝酒,竟是醉醺醺地坐在草原上,捉了一只同样寂寞的青蛙,与其开怀畅饮。另外一个男人,在去年秋天近两个月的打草生活中,随身所带的收音机坏掉,收不到节目,但他依然开着,津津有味地听那嗤嗤啦啦的噪音,并因此觉得人生富足;看到人来,不管是否熟识,他都真诚地挽留,希望他们陪自己再多待一会,不管说些什么,于他,那都是一种值得回味的幸福。

  但尽管孤独,草原上的人们,依然驻守在这片水草丰美的大地上,不管每年蜂拥而至的游客,给予过他们多少关于外面世界梦幻般的想象,他们始终不曾被诱惑着,跟随离去。世界风云,途经此地,如大风吹过,不过片刻,便风停叶止,安静如初。世事如何动荡不安,人生如何痛苦艰难,皆可以被这广袤的天地包容,接纳,或者慰藉。

  我终究还是要回到城市的热闹之中,我停留的时间再怎样地长久,也只是路过,犹如一片云朵,路过一株大树,云朵已过,而大树依然。我当然还会再回到这里,像一只迁徙的候鸟,用草原上可以涤荡所有尘埃的绿意与清凉,洗去一路追寻的疲惫。只是,这样的来与去,所生出的根系,尚不如一朵马兰花,结实而且坚韧。

  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曾经来过,也曾经记录,在并不遥远的将来,依然会为草原魂牵梦绕,并飞回它的怀抱。我所写过的书中,有一本,独属于它,即便是记忆模糊,文字却可以帮我提醒,并将那过往的生活,重新植入我的心中。

  不,它们已经在我的心里,植下了根基。我所历经的此处的生活,它们与我的人生,交错缠绕,共同构成生命中,一程在马背上,俯视大地的从容时光。

  2012-1-31 深夜于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