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恩读后感100字

阿恩读后感100字

2020-11-04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阿恩 读后感 

  《阿恩》是一本由(挪威)比昂斯滕·比昂松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1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恩》精选点评:

  ●比昂松的文字很干净,干净得过分,似乎可以见到看挪威的每一寸的空气。爱情也和文字一样,含含蓄蓄的,仔细闻一闻却有种中国古典的味道。但故事的核心却是个切切实实的悲剧——母亲瞒住了阿恩,用爱情将他留在了土地上,而那些未来的可能性,一下子就碎裂了。

  ●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

  ●感觉还好啊,一种完全没见过的风格...挪威的环境使然?翻译一般。情节也简单,略奇怪,但是整体没有陈旧之感。

  ●一个简单的故事。

  ●简单,平凡,真实的力量,会心一击

  ●第一篇文章居然很打动我。小清新的文笔。不知道是远方重要呢还是爱情重要呢。

  ●作者是比昂松,19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挪威国歌的词作者,所以在《阿恩》这本书中,也可以经常见到或欢快或悲伤或充满寓意的歌曲歌词的出现。而男女主人翁也是以歌曲为媒,进而相遇、相知、相恋。 故事以平淡缓和的节奏展开,以比较压抑的悲剧开始,以淡淡喜悦却又充满遗憾的结局结束。阿恩通过读书,读很多的书,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实现了自我救赎,最起码摆脱了其父尼尔斯的荒诞不羁、酗酒无度与暴力矛盾;但又在母亲的依恋与不舍中,最终困于那一片高地中,过着平淡、充实的小美好式田园生活。

  ●乡村的淳朴与善良,极具民族特色的人文风貌,不过这翻译确实太一般了,特别是对于歌词的翻译,简直是句子的堆砌,原文应该是非常优美的

  ●翻译得很粗糙,有时会有不连贯的问题。但是原文肯定很有诗意吧。作者用了很多隐晦的方法来描述亲情爱情,不错看

  ●感觉翻译的较一般。妈妈为了怕自己孤独强行把孩子留在身边这样真的好吗。读下来觉得还是第一章最好

  《阿恩》读后感(一):陡峭的悬崖也能被绿色所覆盖

  我没有能力质疑经典,只好怀疑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肤浅。读这本书,我竟是费了很大的劲读,而理解,仍然还在一知半解。

  开头的第1章节“悬崖如何变得郁郁葱葱”,读这章文字,宛如进入到一个缤纷的童话世界,悬崖、橡树、小溪、杜松、欧石楠、杉树、桦树......全都富有了生命的色彩,这些树们在千方百计装点悬崖,它们要给悬崖穿上一身郁葱的外衣。然后第二章,阿恩的出生,虽然他出生在这片悬崖所处山间的平原上,但看起来阿恩的出生与这片悬崖无关。我开始搞不懂悬崖与阿恩的出生有多大的关系。第一章过渡到第二章之间给我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接下来的章节,从阿恩的出生、成长,到最后的成家,可谓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小说描写了阿恩作为私生子,有一个脾气暴虐的父亲,这使阿恩从小敏感、多思,向往离开家,到更远的地方去。他读过很多书,很会唱歌(也许是继承了父亲很会唱歌的基因),但是他的心灵仍然感觉虚空,直到有一天遇到了伊莱,他心中的爱情之歌复醒了,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爱情的期盼和憧憬,虽然他私底下为伊莱购置很多爱的信物收藏,却匮乏表达的勇气,直到有一天,阿恩的妈妈带着伊莱参观了阿恩的房间,才使得阿恩对伊莱的爱天光大白,至此,这段原本羞涩隐秘的爱情宣告有了一个美满的结局。两个年轻人幸福在彼此的幸福里---他们在收获的季节里收获了爱情,走进了婚姻。

  文字散发出清新的田园气息,特别是环境描写细腻,让人有一种恬静之感。而就在小说的中间又说到悬崖,最后说到悬崖---“即使陡峭的悬崖也能被绿色所覆盖”。----方才领悟,原来作者是在用“悬崖”作草蛇灰线呀,更深刻地表达出一种民族性的高贵勇敢和乐观精神。也许这是使其成为经典的重要理由。

  读这本经典,我只能理解到这里了。

  《阿恩》读后感(二):糟糕的版本

  《阿恩》本该是田园诗一样爱情故事,但是这本书的翻译很糟,究竟有多糟——我没有比较比昂松先生的其他译本,但是把一篇传世美文译的如此寒酸(我本来想说破烂),真是敷衍过头了。主人公阿恩是一个自由创作的歌者、吟游诗人,翻译人员甚至没想过把文中的诗歌翻译成韵文,它们不但不能朗朗上口,而且意思也七零八散,美感丧失殆尽。破坏程度等同于把诗仙的《静夜思》译成:月亮又大又圆,看到它就想起了家乡的霜糖大馍馍,家乡啊大家乡,人生最幸福就在于躺在床上蘸着月光吃馍馍。诗歌的翻译本来就困难重重,先把这个问题搁置。

  《阿恩》的这个中文译本用千疮百孔形容都不过分,里面的人称混乱,在人物交谈的时候经常分不清是谁在讲话,我遇到好几次这样的情况,每回都翻到前一页重新读再三,最后确定不是我走神,而是真的没交代清楚。一般来说如果说话前不出现“XX说”就会以:

  “。。。”

  “。。。”

  “。。。”

  的形式表示,这是你来我往的对话。但是《阿恩》里面却出现了谈话在“”之外,话语和景物描写混在一起。或者下引号走得太远把别人的对话也括进来了。这种错误即使我一个外行人也能看得很明白,那些专业编辑们忙到这种程度么?

  如果翻译得当的话,这应该是一本很美的书,青葱翠绿又带有朦朦胧胧的诗意忧伤。在山峦之间生活的人们,心纤细得像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灵和仙子。《阿恩》的故事简单:错误的婚姻给两个家庭带来灾难,而发自内心的真爱让两个家庭伤口愈合,皆大欢喜。

  书里最美一处,是少年阿恩在黄昏的阴影里目睹两个少女湖边告别,她们依依不舍,又哭又笑,其中一个在船离岸之后还站在船舷上,披着头发,注视着彼岸。黑红浓艳的晚霞下,映着晚霞的湖水上,渐渐变暗的暮色中,少女伤痛欲绝的表情应该被重重幕影遮住却凸显得历历在目。阿恩感到震颤,他好像体味到夕阳残照中的眼泪和被湖水涟漪般放大的悲哀。

  鉴于这个译本只有装帧可取,所以本人不堪重任、言尽于此。

  《阿恩》读后感(三):悬崖如何变得郁郁葱葱

  撇开粗糙的翻译不论,《阿恩》还是让我感受到了童话般的意境。以及在平静的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主人公的困惑以及忧郁。

  阿恩的出生毕竟是不幸的,而这不幸又源于父亲的对社交以及利益的苛求,毕竟阿恩的母亲玛吉特并没有丁点让尼尔斯感到虚荣心上的满足,在充满家庭暴力环境下长大的阿恩又适时地遇见了探险家的儿子克里斯丁,于是阿恩心中的冒险精神被彻底激发。父亲去世后阿恩的冒险道路又遇到了母亲的阻力。

  文章最终并没有说阿恩如何披荆斩棘最终和好伙伴克里斯丁一起踏上冒险道路,相反,比昂松在书中又安排伊莱这个人物,他们的相爱最终使得阿恩留了下来,正如同玛吉特和牧师所说:“如果现在能有个迷倒他的小女孩,我肯定他会留下的。”最终阿恩和伊莱结了婚,快乐生活在了一起。

  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我深思比昂松的用意,伊莱的出现到底是对阿恩探险的阻碍,还是这本就是命运的相逢?亦或是说,阿恩理应活在坎本,和妻子母亲生活在一起?

  假设阿恩注定是要远游,那么他无疑是想逃避枯燥生活所带给他的枷锁、父亲的死给他挥之不去的阴影,是的,他的父亲尼尔斯,那个教会他唱歌的男人温柔地待他,却又是那样怒不可遏地对待自己的妻子。父亲死后阿恩通过唱歌来抒发自己的忧伤,而坎本毕竟太小了,无法容下他想象的翅膀所以他要去冒险。但从这一层面来说,阿恩最终的结局象征着历经重重阻难最终不得不安于平凡的人。

  那么以玛吉特的观点来说,阿恩的冒险又显得那么不必要,因为她老了,而且受够了丈夫尼尔斯的折磨,即使她爱他,她更不希望她的儿子像他一样四处鬼混,甚而将阿恩伙伴克里斯丁从美国寄来的信件偷偷藏起,直到结尾也没有告诉阿恩真相。或许,未来阿恩的生活必定不会有大风大浪,但是也很幸福。

  或许这正是比昂松想要的结局吧,波吉特与伯恩,最后在阿恩与他们的女儿伊莱的婚礼上终于找到了彼此之间想要的爱情,一切都皆大欢喜。

  这就是生活,不管你曾经想要多么的浪遏飞舟,多么想在人生中做点别人看来一文不值,你却觉得意义非凡的事,多么想在短短的一生中搏那么一次,让世界知道你的名字。

  可是生活本来就是平淡的,他不会时不时给你一大棒子抑或突然就给你一捧金子,他只会像首歌一样,缓缓唱给你听,你开始可能不屑于这种浅斟低唱。但是你终会明白这就是幸福。

  就如同本书第一节里,悬崖再如何变得郁郁葱葱,也终究是那条小溪流过的悬崖一样,亘古地站在那儿,而你就一直活在这溪流之上。

  《阿恩》读后感(四):诗人比昂松

  挪威作家比昂松这个名字很早以前就听说过,也知道他最有名的作品叫做《挑战的手套》,但对于这部作品我除了知道名字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另外关于比昂松我还知道两点,一是他是挪威国歌的词作者;另一个就是他是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与他同时代的两位世界级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和易卜生都没有获奖。对于托尔斯泰倒是没什么,因为诺贝尔委员会压根就没打算把奖颁给这位“否定一切文明”的伟大作家;而击败他的老乡易卜生,比昂松则有点幸运的成分了。这两位都是挪威伟大的戏剧家,易卜生老师还有“挪威戏剧之父”的称号,当然比昂松的成就也不在易卜生之下。1903年,两人同时获得提名,成就也是旗鼓相当,本来可以下个双黄蛋,但诺奖并没有那么做,最后,诺奖委员会考虑到易卜生年龄大了,恐怕还会像前两届诺奖得主一样不能出席颁奖大会从而让诺奖一直冷场,就决定把当年的奖项颁给比昂松。由此可见,一个作家是否得诺贝尔奖,除了和他的文学成就和奋斗有关系之外,还需要那么一点运气。

  所以有人为一些未能得到诺贝尔奖的大师鸣不平,但其实有很多作家未能获奖并不能全怪诺奖。有一些大师在生前不太为人所知,自然就无法获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弗兰茨·卡夫卡,也有一些作家真的只能怪生命太短暂,比如卡尔维诺,如果他不是出了车祸去世,他是一定会获奖的——每当想到卡尔维诺我都会想到阿尔贝·加缪,如果他的车祸提前两年发生……这种因为去世而失去诺奖的遗憾在中国几乎成了一个国家的遗憾,如果不是老舍的自尽,川端康成即使获奖也要晚几年;而沈从文也有同样的遗憾。好在,莫言老师还算身体健康。同样,也希望贾平凹们身体健康,多活几年。

  有点扯得太远了。还是回到比昂松。比昂松的这本《阿恩》既不是他最有名的小说,也不是最能代表他文学成就的戏剧作品。但是这部作品仍然很出色,仍然能够代表他的文学水准。这部小说给人的整体感觉很清新,小说里不时出现的歌词和美丽的景色都让我们似乎置身于一个诗的世界。小说的故事倒并不复杂,十万字的篇幅也给了它很多的限制,但是整个故事的寓意却颇深。在这短短的十万字之中,时时穿插着的歌词和故事就像一个个的谜题,引领读者不得不去思考其中的含义。实际上,这些谜题的主题包含了自尊、寂寞、自由和爱情。虽然含义深刻,但整部小说仍然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主人公阿恩因为自尊受到了挑战,就去寻求内心的平静,但他向往自由的远方,最后却因为爱情留了下来。于是,在这十万字的小说当中,比昂松把一个少年在成长中可能遇到的人生困境和解救都探讨了一遍。所以这部小说就具备了诗歌的所有特点:画面美丽、语言精炼、主题深邃却又不易读得懂。

  小说平淡缓慢的语言方式时常让我想到沈从文的《边城》,二者都是那么安静却内心激荡,都是着笔于一个安静的小地方,都是无关宏大主题和历史事件。最重要的是,二者都有着极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但依然都会打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读者。正应了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