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鱼的读后感年夜全

灰鱼的读后感年夜全

2020-11-03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灰鱼 读后感 

  《灰鱼》是一本由刘忠波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灰鱼》精选点评:

  ●读过,还会再读吗?不知道咧。

  ●灰鱼,在读,推荐

  ●十年生涯,两个世界,岁月已久,幻化不真,唯世间情爱未变,他仍然激昂地去崇拜,狂热地去幻想。 如果梦境耽于谎言,请用游戏来吐露秘密。——《灰鱼》

  ●人生短短数十载,恍然人到中年回忆过去,尽管爱恨情仇,留下的只有悲凉和无奈,最开始来自心里对这个世界美好的憧憬和理想,终究抵不过时间的伤害,最终只剩下麻木的自我,就像刘红线,本来心中最后一丝希望是给祝未来生一个儿子,可是最终也还是向现实妥协,向爱情低头

  ●很悲哀

  ●人痛恨真实的曾经,但好就好在我们可以给记忆涂上染料,日子便着上熠熠光彩,人就能和自己保持一致。 刘红线也好,谁人也好,早熟的孩子长成无知的大人,汩汩流水冲刷羸弱的灰鱼,周而复始,日日如新。 只不过所谓梦境把彼此间这种微薄的东西牢牢刻在骨刺之中,刻在彼此呼吸的空气里,无法挣脱

  ●刘老师的悲伤情调太浓重了,我自己都陷在其中不得自拔。尤其是后半部分,人的成年变成了一件悲哀又无奈的事情。

  ●颠覆形象,并且更加喜欢他

  ●小说的前半部分是回忆形式,直接诉说了一次被谎言破坏的生育

  ●本来想分几次看完,但是越来越好奇刘红线是不是真地心甘情愿。有爱的时候人不在,人在的时候却只有负担。第一次读刘老师的小说,感觉丰富但意犹未尽,同时颠覆了老师在自己心中的形象。每章都有那么几句话让人深思,内到思想,外到封面,都能看出作者的用心和诚意。

  《灰鱼》读后感(一):无题?

  不知道为什么 他的语言很吸引我 在他前半部分的作品中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味道 当然了 史铁生老师的《命若琴弦》还是我读过的最震撼的小说 至今都在冲击着我 这本书是13年出版的 13年我正好上大学 如今几年过去 我不由感慨 从前我自负有几许才华 却偏偏选择了理工科 读大学选专业又选了最应该冷静的数学 身上所有的浪漫都被慢慢冲刷消磨着 最后的最后我不知道自己会是什么鬼样子 大学四年 就完完整整的读过《狼图腾》这一本小说 杨绛老师翻译的《堂吉诃德》也只是粗浅的读了前半部分 没能坚持读完 想来惭愧(不过里面那首格利索斯托莫的歌 那首长诗还是非常好的 尝试着背过 也没能完整的背下来 就更惭愧了其中的那句 “狠心的姑娘 既然越使我苦恼她越舒畅 那么 在我的坟上 也不要悲伤” 也是我很喜欢的)好就也没这么走心的抒情写点东西了 所以今天就立个flag 从今往后 要认真生活 重拾阅读的快乐

  《灰鱼》读后感(二):记忆、梦境、十年

  曾经很喜欢回忆,想要依赖回忆过一辈子。

  曾经很喜欢做梦,每天在日记或者博客里面记录每段光怪陆离却又真实可感的梦境。

  然而,十年之后,回忆和做梦的习惯,正在与我渐行渐远。

  “我们曾经是诗歌,现在却都成了小说。”回忆与梦境是诗的语言,现实却是赤裸裸的平铺直叙,主谓宾错不得一丝半毫。在《灰鱼》里面,十年前的记忆如行云流水,刘红线美得不染纤尘,每一条鲷鱼都闪闪发亮,就连谎言都可以被说得无比感人。而十年后,世界却是一片聒噪,充斥梦碎的声音,连鲷鱼的鳞片也变得灰暗。

  曾经我热爱怀念,曾经我痛恨现实。曾经我可以写下充斥有关热爱与痛恨的文字的无数纸张。但现在我才明白,我所面对过的“现实”,根本称不上现实。真正的现实,可以让人无声无息地噤声,也可以让记忆或幻想无声无息地枯萎。长久浸泡于这个现实的我,已然失去了热爱与痛恨的能力,也忘记了如何回忆、如何做梦。这是在记忆长久到可以用“十年”去总结纪念的时候发生的。

  记忆、梦境、十年,这是《灰鱼》最吸引我的三个要素。而《灰鱼》也唤醒了我的这些“技能”。为什么要忘记回忆,为什么要放弃做梦。为什么要停止思考停止写作,为什么要在现实里面沉沦,放弃心底的对抗。人生里面已成过去的十年只会越积越多。而无论是记忆与梦境都是上天最为慷慨的馈赠,是用来抵抗未来一个又一个十年的解药。

  对于记忆,或许不可避免都要经历从痛恨到沉溺到畏惧到遗弃再到坦然的过程。今天,坦然接受记忆的存在,坦然接受记忆的自净、美化与扭曲,其实就是坦然接受时光的流逝,坦然接受未来与过去之间的过渡。正因为有了记忆的沉淀,才能有这份坦然。坦然与逆来顺受是迥然不同的。就像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我爱这漫长的岁月”,也正如我用了很久的微博个人简介,也是非常向往的状态:“慢慢地迈向听朝,静静地怀念昨日”。谨记Wyman给的座右铭,待记忆酿成美酒,我们来一醉自救。

  在《灰鱼》里面,这一封想象出的信我读了很多很多遍:

  “我捧起双手念诵道:

  刘红线你好。我很好,在这里的一切都很好。两周洗澡一次,四周休息一天,只是偶尔晚饭的馒头有些嚼不动。我学会了刨地挖沟渠,和朋友们一起将水引进盐碱地里。一块块盐碱地经过清水的冲刷变成了耕田。我们每个人都充满了自豪感。超强度的劳动并没有磨灭我的意志,反而激发了我的思念能量。我把思念刻在脑门上,随着汗水滴进耕田里,思念随之发芽、生长、结果。我思念你,我一天比一天思念你。”

  这是最好的时光,真实的幻想,是差点被抛弃掉的浪漫主义。

  这是我们不可磨灭的记忆和梦境,每一个夜里,都能听得到它们在沙沙作响。

  《灰鱼》读后感(三):回忆是条衔尾蛇

  一直觉得剥桔子吃桔子与解读人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步你会进行一个选择,要吃个什么样的桔子的问题也许是可笑的。也许大多数人不过只是随手拿起一个。但也不能排除精挑细选的可能性。是饱满是光鲜是充盈或是满是褶皱?我们每一天都在做着选择,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位旅伴,看的同时在被看,做选择时被选择。选什么样的桔子走什么样的路,但你难保每一次都捡到好的。

  然后你会剥开桔子的外衣。每个桔子都是不一样的。有的皮好剥,三下五除二,你就能看到外衣包裹下的晶莹剔透的内瓤;有的皮难剥,你千辛万苦,弄折指甲,结果剥得汁水横流,你和桔子都很受伤。剥的人,有的小心翼翼,有的漫不经心。可是你知道桔子会怎么想?

  把一个人的内心比作一个桔子是一个无聊又有趣的比喻。何止人与人之间如同海上的孤岛,你会发现,每一个人的每一个部分,都如此相似而不同。每一片都是货真价实的自我,而每一瓣都无法独立成型。每一瓣果实之间的脉络,徒劳而坚定地践行着自己的义务。吃桔肉不是为了吃橘络,但如果没有它们,人心之间,连不起串分不了瓣。

  这也是我看《灰鱼》的感觉。

  祝未来不是祝未来,青林子不是青林子,刘红线不是刘红线,林带也不是林带。

  不喜欢一一对应的说法,但如果所有的人物没有一条橘络把他们串连起来,那么小说还能被称为小说吗?

  这条橘络,我可以说是记忆吗?

  每个人都有对自己对别人的记忆种种。祝未来是幸运的,他有着辉煌的过去和富足的今天,但是他在青林子的摩托车后座上找到了也找不到自己。一个中年暴发户,也许只能靠金钱来购买对往昔风华的追恋。追求的那一刹那他成功了,成功之后又失落了。青林子是幸运的,关于往昔他并没有太多的荣誉感,似乎现实与过去之间不构成一种激烈的对抗关系,但就是在关于过往平和琐碎的叙述中,一种恍如梦中的似曾相识浮现了。到了最后他失去了林带,其实失去的是一种乡魂,一种记忆,一种过去。

  刘红线和林带是两个奇怪执着简单的美丽生物。他们表达哀伤和失望的方式无助而又相似。她们的执着不露疯狂,却又滴出血来让人看。寂寞、怅惘,空索、凌乱。她们是如此的敏感,敏感得让人不敢用过多的笔墨去描绘和形容。

  所以你看青春,是不是条衔尾蛇。你永远可以说自己在青春的尾巴上,可是回忆却不断地挑起你的感慨,刺激你的多巴胺,让你在命运的解释之中不断轮回。

  就像祝未来是你的未来,青林子是你的现在。

  或者我们再乱一点。祝未来青林子刘红线林带胡皮克刘地方,是每个人对待周遭世界的不同侧面。

  在不断地怅惘青春。在不断地寻回青春。

  以回忆的形式来诉说。注定断裂而琐碎。但每一个细节每一种感触都那么真实。

  所以昨天下午今天早上,我行走在校园里,看着春花盛开。深刻地体验到了时间和记忆的不确定性和永恒性。

  你会记不起大段的故事,但永远会铭刻瞬间的激动。

  你不再会对过去的自己做出一种斩钉截铁的评价,有的只是小小感怀。

  在无数琐碎处寻回了青春,又在指尖让青春毫不留情地流淌而过。

  一弹指,一刹那。

  回忆吧,回忆。

  多少人的青春在这里沉醉,

  然后走上熙攘的路程。

  朦胧的是你的倦怠,云光和水。

  他们的自己丢失了,随着就遗忘。

  《灰鱼》读后感(四):记忆是一种宽恕

  【就冲书里的作者照片也要给五星呀!】

  意大利童话里有一个巨人,凶狠无比,有预言说,能杀死他的,唯有昨天的他自己。聪明的年轻人把巨人的相貌画在山岩上,第二天巨人看到,立刻变成了石头。

  我们最不能接受的人,就是昨天的自己。真实是最伤害人的东西,过去的自己懦弱、丑陋、可笑可憎,最可恨的是,那个让人难堪的自己已经无法改变。

  幸而个体的生命史亦如社会的集体历史,像小姑娘般任人打扮,那张眉眼平淡的脸上可以随意涂抹油彩。我们通过这种方式,与自己达成和解。连日记也是一种烟幕弹式的写作,“我”假装出一种完全的袒露姿态,试图在假想的读者面前,展示一个“我”希望呈现的自己。

  刘忠波在新作《灰鱼》中说:“我怀疑过去的时光能否真正地被铭记,历史能否真正地形成,所有缅想、嗟叹和伤怀不过是虚构,不过是不得不存在的个人生命史的替代物。”

  小说《灰鱼》中,每个人都用记忆描画了一个满意的自己:

  青林子眼中的自己真情而内敛,无力地对抗着虚伪浮华的世界。他对姑姑刘红线满怀感情,却被庸医胡皮克欺骗,害她流了产。他在内疚中逃离家乡,做了导演,怀才不遇,幸而美女演员林带愿意和他一起为理想奋斗。但是他一无所有,爱林带却无法表达,眼看着她在各种老男人中周旋,他却只能与她保持所谓的朋友关系。或许由于被他伤透了心,或许由于受到了金钱的诱惑,林带嫁给了庸俗的暴发户祝未来,他终于痛失所爱。

  林带眼中的自己是美丽、深情而苍凉的。她不在乎青林子的贫困潦倒,甘愿为了他去和老板们逢场作戏。但自私的青林子却一再辜负她的情意,只把她当做拉投资的诱饵,故意与她若即若离。伤痕累累的她最终委身下嫁祝未来,为青林子筹到拍电影的五百万资金。

  刘红线的记忆里,情人祝未来一直深爱着她。侄子青林子和庸医胡皮克合谋害她流产,失去了儿子。她孤苦痴情地等待祝未来出狱,与他同甘苦共患难。只是因为她再也生不出孩子,祝未来才抛弃了她。她设法促成了祝未来与林带的婚事,让林带代替自己给祝未来生下了儿子,完成了一个女人的心愿,也终于把对祝未来的爱全部变为恨。

  祝未来对自己的记忆是,一个曾经蒙冤入狱的英雄,县城中曾经的传奇人物,白手起家变成巨富。刘红线、青林子和胡皮克共同谋害了他未出世的儿子,害他戴上了绿帽子。衰老臃肿的刘红线不再能理解他,只有美人林带能安慰他。最终他靠实力打败了情敌青林子和胡皮克,赢得了美人芳心。

  胡皮克的记忆则是,十年前自己是一个德艺双馨的好医生,文艺多情,志存高远。他爱上了刘红线。为了刘红线的幸福,他在青林子的怂恿下给刘红线做了流产手术,却因手术失败被医院开除。伤心欲绝的他重整旗鼓,把一个小药店变成了大医院。他与美人林带惺惺相惜,却被财大气粗的祝未来横刀夺爱。

  记忆是一场罗生门。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真实嵌入虚构,时间模糊了两者的界限。或许记忆本无所谓真实与虚妄,记忆无关乎事实,它只反映出我们愿意怎样看待自己。

  “对于每个人而言,理解内心的精神世界都并非易事,脑袋愈思考,心灵愈发危机。”如果每个人拿起所谓灵魂的手术刀,像牙医观察一颗蛀牙那样审视自己,像司汤达描写于连那样尖锐无欺,我们就会变得更高尚、更纯洁吗?如果记忆像上帝之眼一样纤毫毕现,不被歪曲,不受蒙蔽,我们就能更智慧、更幸福吗?

  记忆是一种宽恕。剔除掉不愿记住的,压抑掉无法接受的,我们像园丁修剪枝条那样修剪记忆,过往于是变得有条有理,温暖如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冷酷的现实蒙上温情脉脉的面纱,人生才变得不那么难以接受。

  岁月如沉疴,人人都像带病的灰鱼,负累沉重,艰难游弋。没有人需要真相,我只需要记忆作膏药,涂抹在生活的伤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