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读后感100字

《河岸》读后感100字

2020-11-03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河岸 读后感 

  《河岸》是一本由苏童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87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0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河岸》精选点评:

  ●结局好。看到后面想到苏童的另一个短篇三盏灯。

  ●真是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里面父子俩的偏执让人感到万分恐惧,特别儿子砸理发店一章。后面慧仙收藏了日记本,也算是耐人寻味了。

  ●像一个荒诞的故事,却有了一个让人信以为真的结局。像一只负隅顽抗的鱼,向无法抗争的命运发出赢弱的残喘。这其中夹杂着少男少女的成长,河与岸的矛盾对立,折射着一个时代的荒谬与可笑。

  ●没有他别的书好看

  ●“别去管你爹的出身了,管好你自己就行,东亮我劝你一句话,千万要记住,历史是个谜,历史是个谜啊!” “空屁。”

  ●#读书#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是从他们父母身上买得的,学会了或者没有学会什么,都会体现在他们如何教育孩子身上。

  ●主线是文革时期烈属认定问题如何把一个孤儿捧上天又在他成为有用但不检点的干部后摔向地面,托庇于船队;支线是从岸上来的孤女被船队收养后又回到岸上,因为被船民惯坏了尽管美丽但也受到岸上人的逐渐冷淡

  ●开始觉得还不错,河与岸的对立设置的还可以。看着看着觉得内部的语言风格很不统一,甚至会出现一秒切换不太接的上的感觉。

  ●一般

  ●一个在河里一个在岸上剩下的一个在飘荡

  《河岸》读后感(一):河中有岸 人生无岸

  讲述了一条流放船在河上和岸上的故事,展现了库文轩、库东亮父子的荒诞命运,书写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生存境遇。

  小说的文字有两处深深地敲打着我的内心,一次是库文轩在调查组认定其不是邓少香遗孤后,妻子与其渐渐反目成仇,最终决裂。另一处便是库东亮对慧仙内心深处留藏的爱情。

  我们并非生在那个时代,很遗憾今天的文字也难以令今人对那段过往有其充分了解,同时也更加庆幸,我们躲过了那个混乱的岁月,那样一个阶级斗争会毁掉家族几代人的年份。苦难可能是最能显示并看出人们互相之间的感情,然而历史长河中,有太多的人在苦难中迷失了自我,放弃了人本该有的坚守。从小到大,从来未曾有家人,长辈教导我遇到这些该往哪走、该如何做,但家庭的过往和父母的言行早已深深地影响着我的价值观,告诉了我自己该如何面对困难,如何经历苦难。

  另一处为之打动自我的便是库东亮对慧仙的蠢蠢欲动,文中以东亮第一口吻描写了其面对慧仙时的内心状态和起伏变化。我从中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面对自己心爱之人的波动,渴望触碰又害怕触碰的感觉,期待遇到又害怕遇到的无奈,每逢彼此余光的对接都是自己内心的心跳,那种感觉今天想来更是痛苦中夹杂着一丝期待和美好。其实,现在的我并不想过往的回忆,过去的这些故事。

  苏童的文字并非我第一次拜读,早年的《妻妾成群》《红粉》如今里面的人物故事却忘的一干二净。但每次读苏童都感觉像是在倾听着一段任性而优雅,滑稽而忧伤,真实而病态的狂想曲。这部扛鼎之作再次让我爱不释手的从头到尾,关于父子之情,成长的烦恼,妄想的爱情,政治的变异,以及人性的扭曲,将近三百页构思工整精妙,文笔优美饱满,情节更是入木三分。读到最后合上书本满足未完成的画面和想待续的期望。

  写于2017年4月24日

  《河岸》读后感(二):河岸

  库东亮的父亲库文轩一直被认为是烈士邓少香的遗孤,稳坐油坊镇书记的位子,而突然到来的一个烈士遗孤调查组认定库文轩是冒牌的,把他列为阶级异己分子,父亲的地位一落千丈,随之而来的是父亲被隔离审查,发配到向阳船队改造,母亲与其离异。伴随着父亲的倒台,库东亮也没有了往日的趾高气扬、专横跋扈,他成了众人嘲笑的对象,七癞子和他姐姐也敢公然抢他的奶油面包,而他也由此获得一个代替他姓名的外号“空屁”。父母的离婚给了他两堆不幸的礼物,一堆是父亲和船,一堆是母亲和岸,他只能选一样,他必须选一样。他选择了父亲。

  由于库东亮对船队一切的讨厌使他很孤单,无事可做的他开始研究母亲留下的工作手册,并在船舱里悄悄地监视父亲与每一个女人的对话,而当自己龌龊的行为被父亲发现,导致父亲大发雷霆并把他赶到岸上。再次回到岸上的库东亮同样也没有什么好的待遇,粮油加工站里的所有女工和农具修理厂的男工都讨厌他,提防他。他更是他母亲的一个不受欢迎的客人。看透了这一切的库东亮知道虽然母亲还是在岸上,但岸上已经没有了他的家。于是库东亮与岸上生活彻底决裂,他没有了对重回岸上生活的幻想,安心地与父亲漂流在金雀河上,过着鱼一样的生活。

  回到船上的库东亮开始逐渐习惯河上的生活,同时他在船上也找到了很多乐趣,听河水说话,收集河流上的漂浮物,用罐头打捞别的东西。然而当漂亮的慧仙出现后,库东亮被迷住了。已经经受不了任何风言风语的父亲在听到库东亮调戏妇女的谣言后选择了喝农药自杀,自杀未遂的父亲随后又绝望地发现惟一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鱼形胎记已经模糊的几近消失,不忍看见父亲绝望的库东亮决定再次上岸。他为了给父亲一个安慰,把即将迁走的邓少香烈士纪念碑拖到了船上,这块沉重的纪念碑是他送给父亲惟一的一件礼物。抚摸着这块刻着邓少香浮雕的纪念碑,父亲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父亲把纪念碑当做了自己的母亲,而最后父亲选择与母亲一同长眠于金雀河。

  《河岸》读后感(三):粗暴简单却执着的喜欢

  朋友对我说,苏童有本书,叫《我的帝王生涯》,很好看。

  在书架上找到了,却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

  河岸。

  贯穿主人公库东亮一生的河岸。全书描写了从他十三岁到二十六岁在河岸度过的时光。

  一个是他与父母曾生活的岸上,一个是他与江慧仙相遇的船上。

  全书花了大段笔墨来写江慧仙姑娘。

  她刚出场时,还是很有观众缘的女孩。

  扎着小辫子的漂亮女孩,似乎是领导的孩子。打扮与油坊镇工作人民不同。她干净,可爱。声音好听。手里拿着布娃娃,身上披着军用雨衣。手里拿着小黑板,写着她的名字——慧仙。

  她有多可爱多招人喜欢,从船队人们争着宠她,争着欢迎她来自己船上,从势力的姑娘腊梅花笑着抱她就看得出。那时她也不过六岁。

  库东亮对她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情愫,那时他不过以为自己想要个妹妹。而这一点私心也很快被父亲库文轩看穿。于是六岁的江慧仙终于不能住在他的七号船上。

  库东亮不能照顾她,却一直执着的帮慧仙记录着生活日记。他用水葫芦作为自己的代号,江慧仙则是一朵向日葵。这种隐秘的暗示直到他后来上岸,裤脚触碰到了一株向日葵都会羞红脸。他记录向日葵的成长,记录她对每件事物发表的看法,记录别人对慧仙的评价。记录慧仙成了小铁梅,上了岸,她再也不会回到船队上。

  于是他想象。他对她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祝愿。

  “毛主席来到了油坊镇,亲切接待了向日葵。”

  后来,尖锐又傲慢的慧仙被调到了人民理发店。库东亮便去了店里,常常一坐就是半天。

  她已经十九,他二十六岁。

  她已经有些世俗,刻薄,尖锐或者圆滑。而他对她的喜欢,仍然是一颗赤子之心。

  库东亮在人民理发店犯了事,包里那本记录慧仙成长的工作手册不翼而飞。

  在上岸的夜晚他听在小窗前听到他们在嬉笑。居高临下的审视他的日记。

  “水葫芦永远爱向日葵!”

  末章是故事的高潮。父亲沉河,七号船成为孤船。

  昏昏沉沉之中,等了数年的库东亮终于等来一盏红灯——江慧仙曾经最珍视的,她演小李铁梅的那盏红灯。

  她用这盏灯来换库东亮的工作日记。

  这大概是一个年轻姑娘用来证明回忆曾经的资本。又或者是纪念被人喜欢的旧时物。

  我一直坚信她对待库东亮与他人不同。

  她看见他时,眼睛是会亮的。

  然而最后人们告诉库东亮,她和县文工团的小朱结婚了。

  而故事的结局,库东亮犯了大事,再也不能上岸。

  我想以后的故事,他们再也不会见面了。

  不知道有一天她还会不会记得那一年的燥热之夏,她牵着他的手上岸找妈妈,寻人启事贴满了整个大街,有人恶意的在上面画了一条鱼,于是他就掏出笔,巧妙地将鱼改成了向日葵。

  他的向日葵。

  《河岸》读后感(四):血统、宿命与人的异化

  《河岸》的故事发生在文革70年代,由父亲库文轩的“烈属”身份被否定开始,导致“我”(库东亮)一家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家庭决裂,我跟着父亲被组织安排(下放)到向阳船队,过上了离岸十三年的荒诞生活。苏童将批判笔锋直指历史对“出身与血统”的认同,更控诉了历史对人的命运的操控与剥离。小说正面解构了“宿命”与“出身”的意义,为读者揭示了意识形态话语操控下的人格悲剧。

  在文中,“鱼形胎记”成为连接“光荣烈士邓少香”和“光荣出身的烈属身份”的一个纽带,然而当专案组将父亲划为“阶级异己分子”时,烈属的光荣血脉自此便褪去了光环。于是导致父母决裂,原先的父亲“库书记”被孤立、被嘲笑、被边缘化,我们可以看到权力话语可以轻而易举使一个家庭单位的伦理结构瞬间崩塌。之后,父亲被流放到向阳船队,金雀河分割了油坊镇(岸上)和向阳船队(河上)两个半隔离的世界,它们对立而又相互联系,并形成一种等级秩序。船民的出身也都是有“污点”的,他们同样没有符合革命话语的“出身”或血脉,所以他们被监视,被管束,成为掌权者“规训与惩罚”的对象。

  同样,倘若“胎记”作为一种权力符号的话,那么它即可以被剥夺,也可以被赋予,被赋予言说身份的则是慧仙。慧仙本是岸上的弃孩,吃船队的百家饭长大,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被革命宣传队选为“小铁梅”,从此她从革命样板戏中获得了身份归属,一路靠着赵书记、柳部长等靠山,从“河上”回归到了“岸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比“我”和慧仙的命运,虽然看似截然相反,但实际上都是权力话语的木偶罢了,不过是悲剧的殊途同归。

  人性在这种宰置性的力量下开始异化,最能集中体现的是父亲对自己的阉割。由于父亲掌权犯过太多的“生活作风错误”,于是以“剪掉自己的生殖器”的方式试图挽回自己的光荣身份。这实际上是一种病态意识形态的隐喻(苏童小说中常见的笔法如《米》中的五龙、《罂粟之家》里的刘老信、《妻妾成群》中的陈佐仟)。父亲的阉割情节更演变为对“我”的青春生活的残酷镇压,父亲不允许“我”勃起,不允许“我”看女人,父亲的行为和镇压他的历史话语实现了共谋。在文末,“我”与傻子扁金争抢烈士纪念碑的事件,标志着“我”终于被这套话语系统同化了,历史的暴力最终在“我”对傻子扁金的殴打中显现了出来,“我”成为了历史的帮凶。

  故事的结局,父亲绑着邓少香的墓碑投河自尽,这种自杀并非是一种对历史的反抗,而且卑贱到骨子里的屈从和愚昧。库文轩的死是人的谋杀,却强加到历史名义之上,罪犯在历史掩护集体肇事,于是凶手成为了无物之阵。

  阶级出身这一名词是中国革命时期的畸形产物,并造成了宿命论的观念。库东亮只不过是文革一代的众生相。文中苏童借“老尹”之口道破了命运的谜底——“别去管你爹的出身了,管好你自己就行,东亮我劝你一句话,千万要记住,历史是个谜,历史是个谜啊!”

  苏童用一个谜去解答另一个谜,这种讽刺妙不可言,一切不过是“空屁”罢了。

  另,《河岸》创作于2007年,2009年出版。现在十年过去了,2017年,严歌苓《芳华》被拍成电影,木匠的儿子刘峰即使是英雄也要蹬三轮,高干的儿子陈灿最后做了地产商。

  来回来去这点东西,挺没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