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精选

菊与刀读后感精选

2020-11-03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菊与刀 读后感 

  《菊与刀》是一本由本尼迪克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菊与刀》精选点评:

  ●再读的时候写评论

  ●也不算读过 图书馆借阅室五 北12列a面6列3层 大概翻了一遍 读不下去 以后想看再来吧

  ●标题太美了

  ●其实书中的日本人和我了解的日本人不太一样,准备再读一遍看看,分数会改。

  ●过誉了,不认同作者的某些观点,日本毕竟是中国几千年的邻居。

  ●西方人眼中的日本和东亚,但是文字太过于乏味

  ●没去过日本,写出来也很牛了

  ●旁观视角固然重要,但也不能不去置身其中。

  ●匆匆翻过,感觉到了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亲缘性,很多地方很像,但显然作者对中国文化有些许的误读。感兴趣的是日本人“自我训练”和教育子女的部分,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人对“恩”的看重,日本人心理确实十分细腻,引用《哥儿》的例子太形象了,国人有一部分性格也是如此,把恩情看作资本与要挟,难免沉重。还会再看,许多内容有待实际体验与观看,纸上得来终觉浅。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抗日剧,就会发现不少日本士兵在蒙受失败后甘愿刨腹自杀,他们对天皇这套符号系统保持着高于一切的崇拜。倘若有人劝言缴枪不杀,从他们的逻辑来看反而更加深了耻辱的程度。从童年的“不知耻”到成年的“知耻”,他们一方面以刀为荣崇尚武力,强调自我责任;另一方面又以菊为美崇尚优雅,强调自由意志。在一个男性占据统治的社会,女性的视角往往更能剖析文化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比如妻子和艺妓的角色。不过,作者的最终目的其实是为美国在二战结束后如何接手日本而出谋划策——当天皇宣告了战败投降,他们心中的战火不得不被熄灭。

  《菊与刀》读后感(一):过了多少年还是那样经典

  这本书出版已经有五六十年了吧 再版无数次

  作者没去过日本还能写出这样深刻的书来

  不得不佩服

  这本书是为美军占领日本司令部做政策参考而写的

  无意中成了一部经典

  了解日本就是从这本书开始的 接下来的宫崎骏 村上什么的

  都是从这本书开始的

  《菊与刀》读后感(二):准备好所有思绪,免得别人问你的时候,像一个傻瓜。

  买了精装四色插图典藏版,想让这纸张,配得上印象中日本简约、务实的印象。

  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精神力量,一直是想要了解的,值得庆幸的是,书里对此有更加多维度解释。

  尽管预料到会有很多值得学的地方,但是文中还是比较客观讲述了每种观念形成的前因后果。印象深刻的是节俭,一个人如果不节俭,就变得软弱涣散,贪图享乐。

  读书带来的收获,与其他形式大为不同,总有意想不到效果。

  《菊与刀》读后感(三):菊与刀

  用了2天半的时间读完了由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所写的《菊与刀》这本令人震撼的书。作者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通过社会、人类学、历史、宗教、人情、战争等视角多方面向读者展示了日本社会。

  本书之所以叫《菊与刀》,具体地说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家徽、优美的代表,它被解释为“掩饰起来的意志的自由”;而刀是武士道的象征,意味着勇气、征伐、忠义、名誉,它被解释为“自我责任的态度”。因作者是美国人,所以在本书中,在很大程度上将日本文化和美国文化做对比,或者将日本的某种文化和亚洲某个国家的文化做对比或类比,从而衬托出日本的文化。

  读完本书之后,不仅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同时也能让读者更好并且全方位、更透彻的了解日本。

  《菊与刀》读后感(四):要想了解日本文化,这本书是入门读物

  题记:日本和中国隔海相望,历史上的渊源纠缠不清,可是我对日本的了解却少之又少。这本书在读本科的时候,我的导师就告诉我,如果我想了解日本文化,这是一本高屋建瓴的著作。可惜那时候我费了老大力气,还是看不懂。

  现在离本科毕业已经十几年的时间,我在美国也生活了十几年,读研究生期间还去旁听过人类学的课程。做助教的时候教过来自日本的留学生,这次读这本书,才能理解一点书中描述的异国文化。

  1.这本书的写作背景

  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二战太平洋战场开打。美国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日本有这样的印象:无论美国说什么,做什么,日本都要对着干。

  那时候的美国急需了解日本:

日本人想要干什么?有没有可能不入侵日本而让他们投降?我们该不该轰炸天皇所在的宫殿?日本的战俘又是什么样子?对日本军队和本土民众进行什么样的宣传才能减少我军伤亡,同时削弱日本战到最后一人的决心?

  如果能充分了解敌人,无论在军事战略还是外交政策上,都能提供很大的帮助。于是文化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临危受命,放下偏见,研习日本文化,为官方提供一份详尽、公正、客观的研究报告,描述日本文化。

  这份报告从1944开始准备,到1946年正式出版,就是本书《菊与刀》。

  看名字就知道,日本文化是多种矛盾的共同体。这本书如果只是描述日本文化当中的矛盾的话,肯定成不了传世之作。本尼迪克特的了不起之处在于,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她深挖出了日本文化矛盾共同体的根源。比如严密架构的阶级制度,耻文化,恩文化等等。

  2. 人类学是个什么样的学科?

  社会学和人类学一般都在一个系里。作为读社会学出身的我,斗胆简略形容一下这两门学科的差别:社会学家研究人类行为还是从人的视角来研究的,人类学家则是从猴子的视角来观察人类行为。

  比如,看到两个人握手,社会学家会自动开始分析:这二人的关系应该是认识,但是不亲密。他们只在生活当中的一个领域(工作,或者浅尝辄止的社交场合)有交集。(上班下班都混在一起的两个人见面不可能握手。)

  而人类学家则会这般解读:这两个人通过手掌接触的行为表明自己手中没有武器,他们在向对方传递善意。

  所以人类学家研究异域异族文化,立足点更高更远,研究成果会得到更宏观的图像。

  3.本书的可读性非常强。

  因为作者是美国人,这本书的一大亮点是不停的对比美国文化和日本文化。我觉得因为这点,以前我看不懂这本书。现在对美国的了解多了一些,再读这本书就觉得顺畅无比,每一句话都有理有据有节。

  同时因为是中国人,中国和日本文化当中有诸多相似之处,让我在大学时期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概念特别模糊。

  就像这本书的序言作者李永晶写的:

由于中日文化的历史渊源,《菊与刀》中的许多描述可能引发中国读者似曾相识之感;因此是否能读出中日文化的真正差异,对中国读者而言就成了试金石。

  我在豆瓣阅读的这本电子书里面做了很多批注,批注内容以解释美国文化为主。如果有同学感兴趣可以去看看,我觉得可以帮助理解。

  人和书之间也讲缘分,十几年前被我束之高阁的一本书,现在重续前缘。

  4.本尼迪克特的研究成果,为日本战后重建提供了战略指导作用。

  好吧,这算是我主观臆想的推论。

  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在战后作为盟军驻日陆军总司令掌管日本那六年当中,推出的改革方案,政策执行的方法,都和这本书的研究成果一一契合。我不知道麦克阿瑟是参照了本尼迪克特的研究来制定的方案,还是他天赋异禀,和这位科学家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

以下举几个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