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惭尺布裹头归?平生读后感100字

无惭尺布裹头归?平生读后感100字

2020-10-30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无惭尺布裹头归?生平 读后感 

  《无惭尺布裹头归?生平》是一本由徐复观 著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014-7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惭尺布裹头归?生平》精选点评:

  ●说了些与海外汉学家交往的事情,并反反共

  ●这样的书能在大陆出来,厉害啦!

  ●极为动人,文字和文字之后的情感,皆真挚醇厚。书后所附的历年著述表更是有用。

  ●徐复观生平材料丰富,晚年日记详细,可以看出其乡土感情浓厚。

  ●所追求的很有意思(比如民评),不过政治方面我实在是看不清,还是不容易理解啊……

  ●前一百页写得最好的是《我的读书生活》和《五四运动的一个角落》 2017.9.10

  ●江阔云低

  ●真性情中人,唯其赤诚,方能如此。

  ●不完整的回忆。黑胡适,梦毛好笑

  ●

  《无惭尺布裹头归?生平》读后感(一):方圓十里之間

  本書可以當做傳記來讀。我的一些感慨有四:一、我的家鄉與徐先生同屬一縣,相距約在十里,故對徐先生寫故鄉的內容十分熟悉,也十分感動,又為徐先生能與黃侃、孔庚、熊十力、聞一多等人打交道而感到興奮。諸位鄉賢對我具有一種特別的激勵作用。二、徐先生在抗戰勝利以前,徘徊于政治與學術之間,年過四十方在熊十力起死回生之一罵下,走上學術之道路,以後著述頗為豐富。又告誡後學者,不怕學問做得慢,學問要做得實。固我亦不必擔心當下為生計所困,不能全力讀書也,唯須擔心用力只是浮在表面,做給人看。三、徐先生之學術,是帶有目的之學術,其人生經歷與學術思想是不可分開的。有人說,學術有“無用之用”就足夠,過於強調功利目的反而有害,我以為不然。只要做到誠心,功利地讀書治學都毫無問題,心性之學也未必不如考據之學實在。四、人生再勤勞亦不為過,然需愛護身體健康。徐先生晚年之日記,令我這個一百六十斤的胖子慚愧不已。

  本書記載的很多的事跡,讀來很有趣味,又意味深長,特別好讀。本書買來四日,我就以龜速讀完了。

  《无惭尺布裹头归?生平》读后感(二):抄錄數語

  余英時題簽。定價79.徐氏全集26冊。前十二冊為專著,後爲散篇文章。

  後附徐氏最後日記,從八零年到八二年。徐氏稱其無寫日記的習慣,到晚年才開始寫了一兩年,結果很快因為癌症過世。附生平年表。又附徐氏著作系年表,計著作37部,文章不計其數。

  徐氏23歲由湖北武昌國學館畢業,即從軍。25-28歲留日,五十歲前在軍隊、政府,從上尉營副到總裁秘書。1944年,41歲拜熊十力門下,同時任蔣介石侍從室秘書。五十一歲開始為教授,六十六歲退休。曾被國民黨開除黨籍。因曾為蔣氏高參,故與毛氏交惡,且非共。但為教授后熱心傳統文化,極有見地。抄錄其語錄幾則:

  第一次我(徐復觀)穿軍服到北碚金剛碑勉仁書院看他(熊十力)時,請教應該讀什麼書。他老先生教我讀王船山的《讀通鑒論》,我說那早年已經讀過了,他以不高興的神氣說:“你並沒有讀懂,應當再讀。”過了些時候再去見他,說《讀通鑒論》已經讀完了。他問:“有什麼點心得?”於是我接二連三地說出我的許多不同意的地方。他老先生未聽完便怒聲斥罵說:“你這個東西,怎麼會讀得進書!任何書的內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什麼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的;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受到書的什麼益處?讀書是要先看出它的好處,再批評它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譬如《讀通鑒論》,某一段該是多麼有意義;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太沒有出息。” 這一罵,罵的我這個陸軍少將目瞪口呆。腦筋里亂轉著:原來這位先生罵人罵得這樣兇!原來他讀書讀得這樣熟!原來讀書要先讀出每一部書的意義!(徐復觀,2013,無慚尺布裹頭歸,頁51)

  在浪費了無數精力以後,對於讀書,我也慢慢地摸出了一點自己的門徑。第一,十年以來,決不讀第二流以下的書。非萬不得已,也不讀與自己的研究無關的書。隨便在哪一部門里,總有些不知不覺被人推為第一流的學者或第一流的書。這類的書,常常是部頭較大,內容較深。當然有時也有例外的。看慣了小冊子或教科書這類的東西,要再向上追進一步時,因為已經橫亙了許多庸俗淺薄之見,反覺得特別困難;並且常常等於鄉下女人,戴滿許多鍍金的銅鐲子,自以為華貴,其實一錢不值;倒不如帶一隻真金的小戒指,還算得一點積蓄。這就是情願少讀,但必須讀第一流著作的道理。第二,讀中國的古典或研究中國古典中的某一問題時,我一定要把可以收集得到的後人的有關研究,尤其是今人的有關研究,先看一個清楚明白,再細細去讀原典。因為我覺得後人的研究,對原典常常有一種指引的作用,且由此可以知道此一方面的研究,所達到的水準和結果。但若把這種工作代替細讀原典的工作,那便一生居人胯下,并貽誤終身。看了後人的研究,在細讀原典,這對於原典及後人研究工作的了解和評價,容易有把握,并常發現尚有許多工作需要我們去做。第三,便是書中的摘抄工作。一部重要的書,常是一面讀,一面做記號。記號做完了便摘抄。我不慣於做卡片。卡片可適用於蒐集一般的材料,但用到應該精讀的古典上,便沒有意思。書上許多地方,看的時候以為已經懂得;但已經摘抄,才知道先前並沒有懂清楚。所以摘抄工作,實際是讀書的水磨工夫。 (徐復觀,2013,無慚尺布裹頭歸,頁54)

  一個人讀了書而腦筋里沒有問題,這是書還沒有讀進去,所以只有落下新來再細細地讀。讀後腦筋里有了問題,這便是叩開了書的們,所以自然會趕忙地繼續努力。(徐復觀,2013,無慚尺布裹頭歸,頁55)

  一無所有的生命,是彼此容易直感直通的生命。大家一天老一天,彷佛不知不覺地自己有了些什麼,學問、聲名、地位,有的越多,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就越來越遠。當年衝口而出,邊走邊談,在談話中,加不進半粒砂子的情境,我知道在餘年中是無法再現了 。(頁192)

  《无惭尺布裹头归?生平》读后感(三):徐复观:《无惭尺布裹头归?生平》读书摘记

  徐复观出身于穷苦的农村家庭,他称自己为“大地的儿子,真正是从农村地平线下面长出来的。”【《生平》,5】父亲科举考试失败,二三十年没有考到秀才,于是把希望寄托于他身上,自小即严加管教,教他以应付科举为目的的课程,这引起徐复观的反感。母亲对他则慈爱得多。12岁时,徐被送到县城住高等小学,后因为高少庵教员的夸奖以及在中学入学考试得了第一而过于骄傲,骂了学监和校长被开除学籍。他骗父亲说学校没有毕业的价值,不如在家自己用功。后来父亲在亲戚口中得知被开除的真相,气得要死,让徐复观再回到学校去。起初点名册上没有名字,但他依然跟同学一起上课,一直到毕业考试的前两个月,册子上突然有了自己的名字,最终“以最优秀的学生入校,以倒第六名毕业”。

  1918年,徐复观考进武昌省立第一师范,取得相当的进步,尤其喜爱作文。在李希哲先生的课上,徐复观的作文总是得倒二三名,徐复观心里觉得先生没有看懂他的文章;等到把旁人的文章看过,有确实比他作得好。后来他在同学桌子上看见一部《荀子》,觉得很有意思,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日以继夜地看子书。到了第三学年,他有一次文章得第一,后来常常是第一第二,也知晓文章好坏要有思想才有内容,而思想是要在有价值的古典中妊育启发出来。一直到民国十五年十二月,徐复观在陶子钦旅长的一个营部当书记时,陶子钦送他一部《三民主义,》才接触政治性的东西,并痴迷于马恩主义。大概从民国三十一年到三十七年,以“由救国民党来救中国”的想法才接替了过去的马恩主义。【《生平》,48-50】

  1923年,徐复观从师范毕业。由于小学教员的工作难寻,由于是几个同学联合起来,向县的劝学所所长汤老四大吵大闹,结果每人以半价待遇的教员分发到一个位置,徐复观则分发在县城的第五模范小学。但由于待遇不足以维持生活,陷入经济窘境,于是跑去武昌参加国学馆的考试,被黄季刚先生定为第一名。后来,原第一师范校长,此时在国学馆教《周易》的刘凤章先生介绍他到汉川一家私立小学教书,在民国十四年下季,徐复观当了四个月的小学教员,上课之余用功看郝懿行的《尔雅义梳》。1926年,国学馆毕业后,徐复观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营部中尉书记。1927年,任武汉商民协会宣传部长、民众团体联席会议主席。国共分裂、清党,被捕,因十八军军长陶子钦曾为徐复观父亲门生得免,并在陶子钦的帮助下,徐复观担任省立第七小学校长。

  1928年,胡、陶集团派送他们的子弟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徐复观也得以赴日本留学,就读成城学校日语班(因胡、陶反日运动,报送陆军士官学校后来作罢)。十月入明治大学研究部,朱秀经济,大量吸收社会主义论说。次年,由于经济来源不济,岁末于弘前联队入伍。故而向陶子钦请求援助,陶提出的条件为进入陆军士官学校就读,于是1930年中,徐复观正式就学于日本士官学校,中华队二十三期。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学生集体退学,众人推举徐复观为首。后来学生代表遭日本宪兵队单独拘留,在中国学生集体绝食后,获释、回国,比正式修业时间少六个月。归国以后,徐复观速出可取,四处碰壁,曾约了三十十个人,开了两三次会,成立名为“开进社”的政治团体,没多久就消散了。1932年,徐复观任广西警卫团第一营上尉营副,历任浙江省保安司令部上校参谋、湖北省保安处第一科科长,战地党政委员会战地政治指导员,荆宜师管区少将司令,重庆中央训练团兵役教员,军令部联络参谋,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办公室高级参谋,军政联合秘书处副秘书长,总裁秘书等,参与过庐山会议、娘子关战役和武汉保卫战等,1943年还曾驻延安五个月。

  期间,1944年,谒熊十力先生于北培勉仁书院,拜入门下。而这番遇到熊十力,改变了徐复观的一生,他这样回忆道:

  我决心扣学问之门的勇气,是启发自熊十力先生。对中国文化,从二十年的厌弃心理中转变过来,因而多有一点认识,也是得自熊先生的启示。第一次我穿军服到北碚金刚碑勉仁书院。看他时,请教应该读什么书。他老先生教我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我说那早年已经读过了,他以不高兴的神气说:“你并没有读懂,应当再读。”过了些时候再去见他,说《读通鉴论》已经读完了。他问:“有点什么心得?”于是我接二连三地说出我的许多不同意的地方。他老先生未听完便怒声斥骂说:“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它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这一骂,骂得我这个陆军少将目瞪口呆。脑筋里乱转着,原来这位先生骂人骂得这样凶!原来他读书读得这样熟!原来读书是要先读出每一部的意义!这对于我是起死回生的一骂。【《生平》,51】

  1949年,徐复观随蒋介石至溪口。五月迁台,定居台中,在蒋介石的支援下,在香港出版《民主评论》半月刊。而其家人则留在大陆,是年10月,徐复观全家被扫地出门,“白天无一碗一筷,夜间无一被一单”,母亲不久就过世,家里的土砖房子也被拆了做水库,从祖父祖母起葬在山上的坟一起被挖掉了。1950年,由于徐复观不能认同蒋介石的接任安排,未再接受党政职务;次年,不能认同国民党改造的内容,未主动办理国民党的党员归队。

  1952年,徐复观任台中省立农学院兼任教授,讲授“国际组织与现势”。次年出版译作《中国人之思维方法》,在农学院改为专任,授大一“国文”。1955年,任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此后著述不断,以《民主评论》为阵地参与议政。57年,被开除国民党党籍;66年,《民主评论》停刊;69年,由国民党运作,被迫自东海大学退休,发表《无惭尺布裹头归》,赴香港。1982年,徐复观逝世。

  vU=":?0???M?

  《无惭尺布裹头归?生平》读后感(四):徐复观《无惭尺布裹头归?生平》摘要

  徐复观出身于穷苦的农村家庭,他称自己为“大地的儿子,真正是从农村地平线下面长出来的。”【《生平》,5】父亲科举考试失败,二三十年没有考到秀才,于是把希望寄托于他身上,自小即严加管教,教他以应付科举为目的的课程,这引起徐复观的反感。母亲对他则慈爱得多。12岁时,徐被送到县城住高等小学,后因为高少庵教员的夸奖以及在中学入学考试得了第一而过于骄傲,骂了学监和校长被开除学籍。他骗父亲说学校没有毕业的价值,不如在家自己用功。后来父亲在亲戚口中得知被开除的真相,气得要死,让徐复观再回到学校去。起初点名册上没有名字,但他依然跟同学一起上课,一直到毕业考试的前两个月,册子上突然有了自己的名字,最终“以最优秀的学生入校,以倒第六名毕业”。

  1918年,徐复观考进武昌省立第一师范,取得相当的进步,尤其喜爱作文。在李希哲先生的课上,徐复观的作文总是得倒二三名,徐复观心里觉得先生没有看懂他的文章;等到把旁人的文章看过,有确实比他作得好。后来他在同学桌子上看见一部《荀子》,觉得很有意思,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日以继夜地看子书。到了第三学年,他有一次文章得第一,后来常常是第一第二,也知晓文章好坏要有思想才有内容,而思想是要在有价值的古典中妊育启发出来。一直到民国十五年十二月,徐复观在陶子钦旅长的一个营部当书记时,陶子钦送他一部《三民主义,》才接触政治性的东西,并痴迷于马恩主义。大概从民国三十一年到三十七年,以“由救国民党来救中国”的想法才接替了过去的马恩主义。【《生平》,48-50】

  1923年,徐复观从师范毕业。由于小学教员的工作难寻,由于是几个同学联合起来,向县的劝学所所长汤老四大吵大闹,结果每人以半价待遇的教员分发到一个位置,徐复观则分发在县城的第五模范小学。但由于待遇不足以维持生活,陷入经济窘境,于是跑去武昌参加国学馆的考试,被黄季刚先生定为第一名。后来,原第一师范校长,此时在国学馆教《周易》的刘凤章先生介绍他到汉川一家私立小学教书,在民国十四年下季,徐复观当了四个月的小学教员,上课之余用功看郝懿行的《尔雅义梳》。1926年,国学馆毕业后,徐复观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营部中尉书记。1927年,任武汉商民协会宣传部长、民众团体联席会议主席。国共分裂、清党,被捕,因十八军军长陶子钦曾为徐复观父亲门生得免,并在陶子钦的帮助下,徐复观担任省立第七小学校长。

  1928年,胡、陶集团派送他们的子弟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徐复观也得以赴日本留学,就读成城学校日语班(因胡、陶反日运动,报送陆军士官学校后来作罢)。十月入明治大学研究部,朱秀经济,大量吸收社会主义论说。次年,由于经济来源不济,岁末于弘前联队入伍。故而向陶子钦请求援助,陶提出的条件为进入陆军士官学校就读,于是1930年中,徐复观正式就学于日本士官学校,中华队二十三期。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学生集体退学,众人推举徐复观为首。后来学生代表遭日本宪兵队单独拘留,在中国学生集体绝食后,获释、回国,比正式修业时间少六个月。归国以后,徐复观速出可取,四处碰壁,曾约了三十十个人,开了两三次会,成立名为“开进社”的政治团体,没多久就消散了。1932年,徐复观任广西警卫团第一营上尉营副,历任浙江省保安司令部上校参谋、湖北省保安处第一科科长,战地党政委员会战地政治指导员,荆宜师管区少将司令,重庆中央训练团兵役教员,军令部联络参谋,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办公室高级参谋,军政联合秘书处副秘书长,总裁秘书等,参与过庐山会议、娘子关战役和武汉保卫战等,1943年还曾驻延安五个月。

  期间,1944年,谒熊十力先生于北培勉仁书院,拜入门下。而这番遇到熊十力,改变了徐复观的一生,他这样回忆道:

  我决心扣学问之门的勇气,是启发自熊十力先生。对中国文化,从二十年的厌弃心理中转变过来,因而多有一点认识,也是得自熊先生的启示。第一次我穿军服到北碚金刚碑勉仁书院。看他时,请教应该读什么书。他老先生教我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我说那早年已经读过了,他以不高兴的神气说:“你并没有读懂,应当再读。”过了些时候再去见他,说《读通鉴论》已经读完了。他问:“有点什么心得?”于是我接二连三地说出我的许多不同意的地方。他老先生未听完便怒声斥骂说:“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它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这一骂,骂得我这个陆军少将目瞪口呆。脑筋里乱转着,原来这位先生骂人骂得这样凶!原来他读书读得这样熟!原来读书是要先读出每一部的意义!这对于我是起死回生的一骂。【《生平》,51】

  1949年,徐复观随蒋介石至溪口。五月迁台,定居台中,在蒋介石的支援下,在香港出版《民主评论》半月刊。而其家人则留在大陆,是年10月,徐复观全家被扫地出门,“白天无一碗一筷,夜间无一被一单”,母亲不久就过世,家里的土砖房子也被拆了做水库,从祖父祖母起葬在山上的坟一起被挖掉了。1950年,由于徐复观不能认同蒋介石的接任安排,未再接受党政职务;次年,不能认同国民党改造的内容,未主动办理国民党的党员归队。

  1952年,徐复观任台中省立农学院兼任教授,讲授“国际组织与现势”。次年出版译作《中国人之思维方法》,在农学院改为专任,授大一“国文”。1955年,任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此后著述不断,以《民主评论》为阵地参与议政。57年,被开除国民党党籍;66年,《民主评论》停刊;69年,由国民党运作,被迫自东海大学退休,发表《无惭尺布裹头归》,赴香港。1982年,徐复观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