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读后感精选

傅斯年读后感精选

2020-10-22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傅斯年 读后感 

  《傅斯年》是一本由王汎森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72.00,页数:3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傅斯年》精选点评:

  ●“同入兴亡烦恼梦,霜红一枕已沧桑”,陈寅恪的这首悼亡诗最好地体现了自己读完全书的感受。傅斯年是新一代的佼佼者,但也承担着新一代学人identity的认同痛苦,尤其晚年随着日军来袭,这种问题会迸发得更明显。事实上,傅斯年固然是在政治立场上与共方走上异路,但同时期许多知识分子投身于大陆,很大程度上恐怕也是被这种认同问题焦灼得太久太久了。王汎森这本书可谓是述而不作,尤其对傅斯年的东夷说,似乎并没有流露出作者自己的判断。我不好判断这样做好还是不好,但我觉得,能把千头万绪的问题讲得如此透彻,已经非常厉害了。

  ●太喜欢傅大炮了!他在乱世中活得如此率性,实在难得!有惺惺相惜之感。20180720-0807

  ●二十世纪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一个世纪,任何一个个体都需要经过两个世纪以上的意识交叉,文明消受,苦难历练。一些重大事件还未来得及光芒的全然释放,另一个重大事件又随之应运而来,让后来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山东聊城之光!!

  ●好多关于西南联大的文章里都有傅斯年,了解一下这位当年的学术领导。

  ●Again,一流学人的传记只能由一流的学者完成,一部出色的传记必然也是一部出色的学术史。同样学贯中西,同样曾任中研院院长,同样终身以历史研究为志业,大概没有人比王汎森更有资格、更适合写傅斯年的传记。傅斯年先后获赠的几个绰号“胖猫”“搬家先生”“傅大炮”,生动地反映了一代学霸的形象,也完美勾勒了一个风云时代的侧影。胡适在傅氏逝后评价说,“像这样的人,不但在一个国家内不容易多的,就是在世界上也不容易发现有很多的”,“中国今日何处能得这样一个天才最高的人?”这真是一个终极拷问,但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我来说是一本励志书。

  ●作为从小读周作人长大的人,始终不能原谅这位傅以渐的后代。

  ●虽然是博论 但王此后的研究路数得以充分体现 以人物为主又不局限于个人 试图从个人观看所在的社会断面 著者能够和人物处在同一高度 既不仰视又不俯视 刻画了五四一代学人在传统和现代 学术和政治之间的矛盾和摇摆 让今人对他们即便不认同却也敬重 而此两对矛盾迄今尚未能得以良好的解决 时至今日距五四正百年 但五四所遗留的问题和带来的反思是永恒的 著者文字简明扼要 没有通常译文的艰涩之处 又含有深度不失之浅显 不足之处 若是只读一本王氏著作 印象还不错 但几本之后会发现思路和方法基本一致 缺少变化 著者思想能及傅斯年 但对章太炎便比较隔膜 学力也明显不足了

  ●书本身来说可能由于有翻译的问题,有一些表达不清,啰嗦。不是什么缺点。但是也有找到明显的校对问题?? 傅斯年这个人实在是太迷人了。作为一个五四青年的典型人物最后思想突转的时候共情达到了巅峰啊。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傅斯年》读后感(一):盛世的书籍,乱世的黄金

  老实说,最近几年学术书整个儿走向都偏贵,一些古本老本基本都转入二手市场,以“封神”后的价格售卖,而翻新重出的基本都是精装,内容几乎没有增减,价格却增了数倍乃至十倍,每每看到硬纸板右下角印着的天价,我便不由得心疑:这一块纸板大略五块足以,莫非单那一堆写满了肉麻感谢的新版后记便值几十大洋?

  然而(注意这个词),即便某些不法出版社盲目哄抬物价,我还是咬牙切齿的照单全收。“买了吧,总能用得上”,这句话成为了自己坚持不懈剁手的最大动力。而且(注意这个词),精神的财富是无价的啊!

  还未旧书能看尽,匆匆新书又开封。今晚开了《傅斯年》,这大概是我最不了解的一位五四同仁了吧。第一次听这个名字来自于栗老师,在《天地玄黄》里感悟到了他们的师友风义,四月在文研院听五四讲座的时候,王提出的“社会”概念在我心里留下了痕迹。今晚简单翻了几页,果然,精装版的书就是不一样,才七十,真值(拼命打脸)!

  内封的一句献给余教授下了一大跳;关于五四新旧立场(准确的说是新立场旧做派)的论述也十分有趣;最好玩的当然还是胡博士的催稿信了哈哈哈哈,对了,其实一直想问他是什么字体来着……

  但是正经的说,这本书读起来一定不会太轻松。希望读完能留个书评。以上。

  另外,前几天某人说到了我看书重“叙述风格”的特点,言语之中颇有轻视之意,在此处我也一并回复:在我看来,历史本就是一种叙述,除非能够脱离文本构建一套专属于历史“真实”谱系。

  2019.8.9

  《傅斯年》读后感(二):傅斯年果真失败了吗?

  

马克斯韦伯有两篇著名的演讲,分别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用来总括傅斯年的一生,甚为妥当。但傅斯年这样一个横跨学术与政治的巨星,坊间其传记一直乏学术性可陈,直到王汎森的《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以下简称《傅》)问世。

《傅》一书是应余英时建议作的博士论文,自然深合学术规范。但与某些诘屈聱牙的博士论文不同,《傅》写得清通流畅,一派生机,洵为人物研究、学术传记之典范。可读性堪比另一篇著名的博士论文——杜维明的《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应该说,译者王晓冰对此也深有贡献。

全书分为六章及结语,并有附录及附论若干。以傅斯年的学术、政治历程为主干,勾勒出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痛与梦,同时映照出现代中国的困境与挣扎。傅的一生,正如其爱用的习语——“一团矛盾”:早年组新潮社、为学运领袖;壮年又倡“为学术而学术”,埋首著述并创立中研院史语所;中年疾呼“书生何以报国”,入国民参政会并“两蹶名王”,震动天下。只是从此几乎再无学术著作问世;晚年执掌台大,最终“归骨于田横之岛”。《傅》抛弃那些“可爱”的八卦而以“可信”的材料再现了傅斯年为学术和政治撕扯的一生。

傅斯年自述“我本以不满于政治社会,又看不出好路线来之故,而思遁入学问,偏又不能忘此生民,于是在此门里门外跑来跑去,至于咆哮,出也出不远,进也住不久,此其所以一事无成也。”《傅》一书的结语,也名为“一个五四青年的失败”。然而,傅斯年(及其前后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们)果真失败了吗?风雨苍黄的中国现代史远未终结,现在得出结论可能还为时太早。

(王汎森著,王晓冰译:《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

  《傅斯年》读后感(三):《新思潮之傅斯年》话剧

  【第一幕】 时间:1918 年 地点:北京大学中文系 人物:北大学生:梁、方、许同学 傅斯年 蔡元培 (教室内,下课时,同学们聚在一起聊天) 方 哎,听说了吗,傅同学居然在朱蓬仙教授的课上反驳他,他可是太炎弟子啊! 梁 那又如何,错了就是错了,还不让人指出来?我当时就在场,张同学拿到了讲义,孟真回去看了,竟列出来 30 多条错误呢,我当场就签字了。 方 你是说集体签名交予蔡元培先生?没想到是真的。 许 (面向方)你可真是在状况外,下午蔡先生就要来考量我们啦,说是怀疑其他教授互相攻诘。(转向梁)孟真一个人肯定应付不过来,我们也得参加。 梁 (点头) 方 那你说傅斯年怎么就这么厉害? 梁 人家小时候虽然家庭衰败又屡遭变故,但他可是正经读过私塾的,那些四书五经,老庄孔孟,我们这没几个辩得过他,更何况人家还积极学习新文化,之前还写作响应胡适先生的《文学改良刍议》呢。 许 听说他还跟罗家伦他们一起组织了新潮社,专门创办了月刊来提倡新文化呢。 方 这么说来,傅斯年傅孟真同学可称得上我们青年间的领头人啊! 梁、许 (点头,颇以为然) (梁方许下场) 念白 傅斯年,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傅斯年幼时是在家庭完全衰败又屡遭变故 中度过,这段时间的私塾教育奠定了他的传统国学基础。1918 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傅斯年,在新思潮的冲击下,展现出他学术上的锋芒,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念白同时,傅领着同学上场,接着蔡上 场,傅作阐述状,蔡连连点头,接着蔡下场,同学们围着傅,作众星捧月状)

  【第二幕】 地点:北大 时间:五四运动前夕 人物:蔡元培 傅斯年 方同学,许同学,梁同学 其他同学,卫兵 (北大西斋大饭厅,蔡元培演讲) 蔡 (神情激愤)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相互勾结,牺牲中国权益!日本正式提出议案,要我们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永久地交给他们!这就是威尔逊之流的公平和正义!同胞们,列强已经在巴黎出卖了我们,他们出卖了中国,出卖了四万万的中国人!现在就(重读)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家存亡,匹夫有责,匹夫有责啊! 傅 (暗暗发誓,咬牙握拳)作为一个山东人,作为一个中国(重读) 人,此辱此仇,必!报! (教室,傅被许同学,梁同学和其他同学围在中间) (方同学走入) 方 同学们,最新消息,现已查明,去年九月和日本人签署借款条约的,就是驻日公使章宗祥。 许 章宗祥? 方 就是这个卖国贼! 傅 (深吸一口气)看看这个报纸吧,巴黎和谈我们失败了。 (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他们或握拳或嗟叹,都看向傅)

  傅 今天(重读),日本人妄图接管山东一切权利的阴谋就要得逞了,而我们的外交失败了。如果山东被日本切分,我们国家领土的完整就会被破坏,领土不整,国家必亡。大家想一想,我们该怎么办呢? 许 上街游行,冲击东交民巷外国领事馆。 梁 要冷静,千万不要忘了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傅 我们的目的是爱国,我们这么做,是向北洋政府施压!是夺回山东的权益! 念白 巴黎合约中国痛失山东来了五四运动的风雷,青年学生们高 举“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旗帜,展开了一系列抗议爱国活动。傅斯年因在学生中素有威望被推选为学生代表和总指挥,参与火烧赵家 楼的行动。(念白同时,所有同学仿佛找到了目标,他们神色坚定地下场) (傅自舞台左侧上场) 傅 (往左一招手)同学们!上街! (其他同学自左侧上舞台) 傅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其他同学重复,加入众人齐读的录音)(同学们在他们念口号的同 时往舞台右侧移动) (同学们停顿) 方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同学们停顿) 梁 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同学们停顿) 许 严惩国贼,保卫主权! (同学们停顿) 傅 无论是谁要是敢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我们就跟他们血战到底! 爱国无罪,我们感到无上的光荣和自豪! (傅站在右侧舞台入口靠前处) 傅 同学们,冲啊!卖国贼,就在里面!冲进去! (几个卫兵从右侧出来阻拦,同学们高喊冲啊,冲下舞台,傅跟了下台)

  【第三幕】第三幕开场 时间:五四运动告一段落 念白 五四运动后人们太迷醉于各种主义,各种理论,甚至仅仅是 口号,而不肯脚踏实地地研究问题。傅斯年却专于治学,并帮同学纠正浮躁之风(傅斯年拿着一些文件垂头负手思索状,徘徊几步离开) 梁 五四运动真是大块人心,我们这群先进分子,定要远离哪些蒙昧封建思想 许 对呀,我们可不能有着市井小市民眼界,那样的话就真是有辱斯 文了 方 小许同学,你还谈斯文,我们现在谈的可是开放自由,我看你思想还没开化呢(得意的笑了笑) 许 我,怎么可能(不屑的样子)我可是天天研究国外的先进思想,未开化的怕是你自己吧 方 梁,你来评评理,许是不是睁眼说瞎话,我可是都不听国学历史课了,我劝你们也不要听了,还不如去讲讲先进思想,不如下午我们 就集体罢课去切磋思想吧 梁 有必要搞得这么大张旗鼓吗,嗯……容我想想…… (傅斯年听到争论声走来) 傅 你们在讨论什么呢 许 运动以来的新思想呀 方 要不要和我们下午一起去听听别的班级宣传讲座,下午实用课简直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傅 何以这么认为(提高声音),现在民主自由思想深入人心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确实要坚持巩固这些思想,但是,天天空想不务实,就想奔进新时代,无异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梁 话是这么说,但……唔……(支支吾吾的) 傅 (打断梁)作为当代青年学生的我们,理应有先进的思想觉悟, 但是脚踏实地更重要,不然那些理论就像空中阁楼、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及啊! 许 (蓦然醒悟)看来之前我们确实是太沉迷于各种主义了 傅 所以我们要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关注实际民生,提高自己真本领,自觉地在学校生活、团体生活中提高自己。 方 听傅君一言,胜读十年书啊,发现自己罢课行为是在可笑了 梁 我建议我们学习研究小组不空谈主义,着眼于解决问题 许、方、傅 我们同意 傅 走,去学习吧! 结束: 傅斯年,致力于民众的思想教育,深刻的认识到了中国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他积极作为,发挥自身力量,对近代教育、思想解放做出卓越贡献。生活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当如傅斯年,当如许许多 多的先辈,怀着赤忱的爱国之心,做一个有思想力的新青年。

  故事梗概

  话剧是关于五四运动期间大学生思想变化过程,前期在蔡元培改革倡导下,北大学习氛围自由开放。以傅斯年为代表的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指正老师错误,第一幕讲述同学之间对傅斯年纠错的行为感到认同与佩服。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学生们的爱国思想空前高涨。在蔡元培校长的演讲下,学生们志在报国,上街游行,以自己的力量表示对卖国贼行为的憎恶与对外国列强歧视中国行为的不满。五四运动告一段落,民主与科学思想在新文化的鼓动下深入人心,这时许多大学生却急功近利,专门研究什么主义,什么思想,不致力自己的专业学术研究,缺乏务实。第三幕讲述着同学们准备旷课去宣传所谓的先进自由思想,后来经傅斯年的劝说,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决定务实于自己的研究。全剧以五四运动前后大学生典型的思想变化,告诫当代大学生要务实学习, 善于思考,不贪名逐利,不随波逐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与规划。 人物简介: 傅斯年:北大学生,精通国学同时善于接受新思想,性格坚韧,热爱思考,有深度,有睿智,有原则,有理智,五四运动前期是一位具有领导风范的人,五四 运动后期积极帮助同学纠正学习浮躁之风。 蔡元培:有声望的北大校长,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方法先进,在职期间,造就一 大批优秀的老师学生,学术自由活跃,在五四运动时期帮助学生进行抗争。 学生梁:耿直清高,有思想,但后期对封建存在偏见。 学生方:喜欢议论校园事件,学术欠认真,为人冲动。 学生许:有担当大学生,后期比较迷茫 梁、方、许: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但后期思想偏激,浮躁,缺乏理性

  注:本剧本校园原创

  《傅斯年》读后感(四):【常识读书会】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傅斯年

  编者按

  12月6日,常识报刊亭邀请到四川大学郭书愚教授与彭志远同学与我们共同阅读《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期望能重拾这位曾被刻意遗忘的,立志“归骨于田横之岛”的史人。

  今天是傅斯年先生逝世六十五周年的日子,我们将主讲人彭志远同学的讲稿原文分享在此,愿诸君阅后有所得。

  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傅斯年——第十八期“常识读书会”讲稿 ▏彭志远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逝世,今年是他逝世的六十五周年。 要谈的书是王汎森《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王晓冰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首先说几句傅斯年:在中国大陆他曾经是一位被有意识地遗忘的人物,现在则已经“脱敏”,甚至被视作知识人的人格典范。在台湾也未能被充分讨论(尽管被史语所奉若神明)。现如今,两岸尚无一套完备的《傅斯年全集》。 然后再说王汎森的这本《傅斯年》。关于傅斯年的传记现在数量不少,王先生此书虽然写作较早,但仍然是这一领域不可多得的经典。个人总结此书的特点有三: (1)在“知人”方面,作者能够深刻地把握傅斯年思想中“一团矛盾”特质(第52~59页)。这同时也是那一代身处“过渡时代”(梁启超语)的知识人所共同的思想性格。傅斯年1929年对胡适说:“我们思想新信仰新;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转引自第58页)余英时先生指出:“一百多年来中国学人笔下所津津乐道的‘新’与‘旧’、‘进步’与‘落伍’、‘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中国’、‘革命’与‘反动’等等二分法都是经不起分析的。在实际生活中的‘人’本来就是‘一堆矛盾’(‘a bundle of contradictions’),愈是在变动剧烈的时代,愈是如此。” (2)在“论世”方面,作者有意识地按照余英时先生的指导,将傅斯年“放在整个时代思想、学术的脉络下来看”(中译本序第1页)。王先生在《导论》中说:“本研究试图将傅斯年的个案带到中国现代思想史中两个更广泛的主题上来:一是五四青年的文化反传统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是在中国建立一个学术社会中的成功与挫折。”(第10页)这方面创见尤其多。笔者在撰写学年论文时,即借鉴此书不少。 (3)在写作方面,作者自承是在普大读书时受到了劳伦·斯通(Lawrence Stone)关于叙事史复兴的影响,“故希望它是问题取向的,但同时也是可读的”(中译本序第2页)。翻译成中文之后可读性依然很强。但因为“下笔时比较含蓄,对当时心中所思考的一些问题并未尽情地叙出”(中译本序第3页)。不少重要的问题都一笔带过,很有深入发掘的价值。在我看来,本书最值得称道之处,是赋予傅斯年在学术史上一个恰当的位置。这一点,葛小佳先生在为此书的英文版所作的书评中有精到的评述(葛小佳《重建傅斯年学术与生命的历程》),这里不赘。下面主要想讨论两个问题:⑴傅斯年所体现的五四反传统主义;⑵傅斯年所体现的知识人与政治的关系。

  王汎森在书中以“五四青年”形容傅斯年(如第六章《一个五四青年的晚年》和结语《一个五四青年的失败》)。今年是新文化运动(1915年)一百周年,即百年以前,广义的“五四”即由此展开。美国历史学家托尼·朱特(Tony Judt)在《责任的重负》中指出,对法国大革命相互冲突的解释造成了二十世纪法国社会的分裂。那么造成中国今日知识界的分裂的恐怕就是对中国近代史上的“相互冲突的解释”。“五四”盖其中之一也。台湾1950、60年代的思想界是如同“新文化运动”的翻版。这里更希望关注的是傅斯年晚年的思想变化。王先生认为,在傅斯年的晚年,他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剧烈的变化。”(第218页)只是“他不能以任何系统的方式整体表述出这些相互缠绕的丰富思想”(第236页)便溘然长逝了。1946年,傅斯年在笔记中写到:“孟子,自由主义唯心论的祖师。”(“傅斯年档案”V-82,转引自第223页)1954年9月3日,胡适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九百年前范仲淹争自由的名言》。儒家与自由主义接榫的问题,之后余英时、张灏、林毓生都从此方向上努力。 最近正在读日本学者鹤见俊辅的《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鹤见俊辅认为,日本知识界在1931到1945年战争期间出现了所谓“转向”的情形(意即“在国家的强制下所产生的思想变化”)。1949年共产党革命成功,中国知识界也同样面临“转向”的问题。 罗志田在一篇评介湖南教育出版社《傅斯年全集》的文章中说:

傅斯年不仅历史眼光通达,他观察时事同样敏锐。早在1918年6月,他就不仅看出新俄之“兼并世界,将不在土地国权,而在思想”;更预见到“将来西伯利亚一带, 必多生出若干共和国”。当时恐怕极少人能这样的未卜先知,其能如此,即如他自己所说,“吾辈批评时事,犹之批评史事,岂容局于一时耶”。正因其眼光不局于一时,复有其一贯的种族文化视角,故能所见深远。

  这里引述的是傅斯年1919年1月1日发表在《新潮》上的《社会革命——俄国式的革命》一文。不过,当时还在北大读书的傅斯年受到李大钊的感召,尚以为“俄国革命的模式是全世界的希望,也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途径”(第28页)。这与他后来以苏联为“赤色帝国主义”,乃至认定“中共是苏联宰制中国的工具”(第179页),是迥然不同的。1947年在给胡适的信里就说:“我们与中共必成势不两立之势,自玄学至人生观,自理想至现实,无一同者。他们得势,中国必亡于苏联。”反苏也成为了傅斯年反G的一个重要原因。胡适1952年12月20日在傅孟真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会上演讲:

他是反G抗俄的大领袖。在思想上,无论在重庆、南京、台湾,他都是反G抗俄的大力量。他有一篇文章《自由与平等》,指出了苏联既没有自由,也没有平等;如果说苏联有经济的平等,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篇文章。第二篇文章《苏联究竟是一个什么国家?》第三篇文章《我们为什么要反G?》第四篇是《共产党的吸引力》。这四篇文章,是他在三十八年至三十九年他临死前写的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表现了反G抗俄的思想。譬如在《苏联究竟是一个什么国家?》这一篇中他说:“苏联乃是一个集人类文明中罪恶之大成的国家。”在《我们为什么反G?》一篇中说:“史大林真正集大成,集中古的近代的一切坏东西的大成。”在这一篇文中还提出三个目标,这在我个人是完全同意的。第一是:“我们为中国的文明传统,为世界的文明传统,不能不向苏共中共拼命反抗。”第二是:“我们为保持人类自尊性,不能不向苏共中共拼命反抗。”第三是:“我们为人在世界上活着有意思一个道理,不能不向苏共中共拼命反抗。”而这些思想,在孟真早年的时候就已经具有了。

  (字母更改非原文) 这一点,民族主义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莫勒(Alan Moller)称傅斯年为“好战的民族主义者”(bellicose nationalist),亦良有以也。1949年傅斯年在一封公开信中说:“我因为民族主义与人道主义,所以反G反苏。”

  本书题名“历史与政治”(history and politics),盖讨论傅斯年与中国近代政治的关系是该书的一个重要主题。 傅斯年创立的史语所的学术性格以不问政治闻名,1968年史语所四十周年所庆,沈刚伯应李济之邀在纪念会上演讲《史学与世变》,“很委婉地指出史语所的新史学与社会脱节”。然而傅斯年本人却是对政治有相当的热心。傅斯年在1942年给胡适的信里说:“(我)心地十分淡泊,欢喜田园舒服,在太平之世,必可以学问见长。只是凡遇到公家之事,每每过量热心,此种热心,确出于至诚,而绝非有所为。……我本以不满于政治社会,又看不出好路线来之故,而思遁入学问。偏又不能忘此生民,于是,在此门里门外跑来跑去,至于咆哮,出也出不远,进也住不久,此其所以一事无成也。”(第186页) 傅斯年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关系。参政、议政与中国知识人的边缘化。“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陶渊明《拟古(其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