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典范读后感有感

《德伯家的苔丝》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0-24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德伯家的苔丝 读后感 

  《德伯家的苔丝》是一本由[英]托马斯·哈代 著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6-1-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伯家的苔丝》精选点评:

  ●长期以来一直对英国文学有兴趣。

  ●“可是,我却像魔鬼一样,一面相信,一面哆嗦,因为我突然停止了讲道,让位于你的一片痴情了。”

  ●海德格尔所谓的“被抛者”,这一次她是一个女人。

  ●世俗道德让人心痛

  ●这个女孩真的太惨了,看的我都哭了~~本来是借着看的,看完之后又买了一本

  ●剧情最后变化得有些猝不及防。但苔丝不是我的菜。

  ●这不是你的错啊,Tess

  ●一个纯洁、勇敢、坚强的女人

  ●断断续续读完

  ●大部分都是在这个月的地铁上读的,最后也是在地铁上读完。吴笛的译本不如郑大民、张谷若的译本,特别是在处理“乡下人”的语言上,“俺”这种极具中国地方色彩的词语读起来让人出戏,不自觉要把苔丝想成河南大姑娘。《苔丝》的故事,从高中算起,小说读过四个版本,也看过迷你剧,每次看所关注到的点都是不同的。以前可能会为苔丝的遭遇忧伤,后来更关注故事里的乡村、工业痕迹、宗教问题、道德价值等等,而这次再读特别受震动的,是“公正”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一头扎进自己命运里的苔丝,也是自己和他人共同维持的“骄傲”的牺牲品,最终在异教太阳神的光辉里得到宽恕与救赎。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一):一桩由牧师故事引发的悲惨人生

  哈代主要主题之一是质疑原型、类型和惯例,这些解析着人类的特征。 (主人公苔丝随着经历、处境、心情的不同而体现出的人生态度)

  天真的少女,被迫服从其无能的父母和一个无耻之徒的经济勒索;一个病婴自豪又愤怒的母亲;一个缄默却又富有魅力的女人,对一名牧师儿子的满腔热情颠覆其不结婚的决心;自我摧残的可怜受害者,遭受丈夫严苛的拒绝;最后成为女凶手。(每一个角色背后都能看到无数女性的缩影,古今中外比比皆是)

  “乡巴佬”是典型农民的谦逊昵称,关于乡巴佬的任何错误刻板印象在某种程度上来自教育机会的扩大、新技术改造的工作条件和传统工匠的取代,那时旧形式的租赁会失效。条件变了,身份也随之改变。(本小说中更多是农场主的角色,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粗鲁 野蛮 势力是大部分农场主的写照)

  奶厂老板克里克暗示那个搞大女孩肚子躲在搅拌机的混蛋的结局可能仅仅是暂时的,或许仅一天而已,因为没每个故事只不过是人生连续体上的一个个片段。(生活就是无数片段的连续和累计)

  牧师本意是宣扬正教文化和传统,在本书中却都是异象,先是被没落家族史引以狂傲的约翰·德贝菲尔爵士,宣扬布道的大字报,“改邪归正”的亚雷克·德伯维尔遇到苔丝后,放弃了宗教的信仰,贪图肉欲,让人觉得宗教的荒谬可笑。

  安琪·克莱尔 让一个女人在等待中信念渐失,所以千万别让你的女人对你失望,这是守护一个女人最重要的事情。

  盖世雄杰,何竟死亡!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二):短评写不下了只能写这里

  因为想看《苔丝》相关的电影和迷你剧,但出于习惯和对原著的尊重还是紧赶慢赶地先读完了原著。虽然因为匆忙没有比较过译本,但读下来感觉企鹅的这版翻译还是挺不错的。

  说回小说本身,因为苔丝的遭遇和她所处的世俗、宗教、女性贞操观都有关系,所以我想不同的读者对她的看法可能会差异很大,这不是我有资格评价的,所以我仅能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在我看来,苔丝短暂一生始终保持着心性上的善良正直勇敢以及最为可贵的纯洁性,她最终的结局完全是这两个男人联手逼她到绝境的,越往后读我的愤怒越发强烈!考虑到她所处的时代和她的出身学识,她的些许懦弱和被世俗观念所束缚不是她的错而是极其合理的情况,不能用我们现代独立女性的视角来要求她超越那个时代女性普遍观念,这是不公平的!美貌不是原罪,被诱奸成孕也不是她的过错,而且可贵的是在遭受这一切之后她还是能努力让自己重获生机,而那个卑鄙的亚雷克直到最后还要把自己罪孽的诱因怪罪到苔丝身上居然让苔丝起誓,简直是无耻至极!而安琪应该明知道在那个时代女性没有保护自己和谋生的能力,身为丈夫即便一时内心混乱也不能弃她于不顾啊,至少道义上应该尽力确保她的生活,一走了之后又没去确认她的近况,大为失职不说,考虑到他们之间原本浓厚的爱情这样也确实太狠心太绝情了,结果因为被生计逼迫让苔丝再度落入亚雷克的火坑里,而安琪这时才出现,这一系列的阴差阳错才导致最终苔丝对亚雷克以及自身命运的愤怒达到顶点,进而下手杀了他。苔丝的悲剧根本几乎是这两个男人联手造成的,虽然作者也许出于时代原因对于两位男主没有什么明显的评判之语,但我站在现在这个时代来讲,这两个男人一起杀了那个可怜无助的苔丝,而苔丝至死都保持着她坦然面对一切后果的那份勇敢!书里那些伪善的宗教和道德让我厌恶唾弃,而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这评价一点都没错!就心性品格而言这两个男人都配不上苔丝,就算瞎操心我也为她不值!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三):一个纯洁的女人——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一个纯洁的女人——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人们都说,哈代最著名的两部作品是《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而“哈代对苔丝的感情之强烈,也许超过了他塑造的所有其他作品中的人物(J·希利斯·米勒)”,所以我先读了这一本。哈代的小说跟他的诗歌一样朴实清亮,即使忧伤也只让人觉得惋惜、感叹,没有撕裂感。前一段时间读诗,先读波德莱尔的和兰波的,又读哈代的,那种感觉,就像回南天结束后到万里晴空。我带着歉意去见苔丝,她没有怪我的姗姗来迟(前些年就想看,却一直耽搁着),木心先生在《文学回忆录》里提起时,我一阵激动。 文中第四十九章提到“谁是有道德的人?说的贴切一点,谁是有道德的女人?一个人人格的美与丑,不在于达到的结果,而在于他的目的和冲动;对一个人的真实评价,不是只看他的历史,而是早看他的将来。”这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哈代通过这个故事想说的一个道理。故事中,主人公苔丝是一个出生在穷苦人家的姑娘,一方面有着显赫一时却早已没落的祖先留给她的姓——德伯维尔,一方面又被一个自称是他表哥的人诱奸。当时的人认为这个姑娘脏了,但哈代却是通过对她笔下这个姑娘的爱意来向维多利亚时代的虚伪宣战,由是,该书的副标题赫然写着“一个纯洁的女人”,另外他在书前说明里引用圣杰罗姆的话:“如果由于真理而受人攻击,那么,宁可受人攻击,也不能舍弃真理。”又引莎士比亚的话:“可怜的受伤的名字!我的胸膛将是一张供你养息的眠床。”我能体会到他对苔丝这个人物倾注了多少怜惜的感情,甚至可以说,他挺身而出,为这样不幸的姑娘们发声。苔丝的美,不来源于她那个高贵的姓(有人说,即使贵族的身份能给她带来影响,那也是艺术性的,而不是政治性的),也没有因为被诱奸而消失,她的美,是长在她骨子里的纯朴善良。她的感情纯粹而热烈,但终究对抗不过命运和现实,有人利用着她的善良,有人又以她的遭遇为把柄。文中有一句话“这家人从不占别人便宜,却老是让别人占便宜,这样哪能活得下去啊”,是那么让人痛心。苔丝在最后杀死了那个卑鄙无耻的人,她觉得,逃跑是没意义也没必要的,她认为保不准哪天这个今天与她一起跑的男人又会变心,整个社会都是这样,逃到哪里去,还不如趁在闭眼之前好好过几天日子,她很沉静,她一直是那么可爱,直到临死,她都是苔丝,她说:“我准备好了,走吧。”我不得不说,我愿意完全理解她,她的喜悦与悲痛、她的挣扎与抉择、甚至第二次选择和恶棍同居,我也理解,因为她是人,一个女人被逼到那种田地还有什么办法,她分明就是个活生生的女人。 合上书,我仿佛看见苔丝还在那个农场里干活,“在沾满白露的草地上,有着奶牛伏着过夜而留下的痕迹——在一片露水的海洋里,有着许多和奶牛身躯相等的由干爽青草构成的深绿色的岛屿。从每一个岛屿中延伸出一道蜿蜒的踪迹,这是奶牛起身之后到别处吃草时而留下的,顺着这条踪迹,追到尽头处,准能把牛找到,那时,当牛认出他们的时候,准会从鼻孔里呼哧呼哧地喷出一股股热气,在弥漫四处的雾气中,构成一团团更浓的雾气。于是他俩就把牛赶回到场院里,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就在原地坐下来挤奶”。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四):苔丝的命运悲剧

  正如苔丝家人在偏僻的山村里不厌其烦地以宿命论的观点所说的那样:‘这是命中注定的。’这就是事情的令人痛心之处。我们女主人公从此以后的身份,和以前那个跨出母亲的门槛,前往特兰岭养鸡场寻求好运的姑娘相比,中间已经划出了一道无法估量的社会鸿沟。

  苔丝的命运悲剧

  托马斯·哈代,英国世纪之交的伟大诗人,作家,其作品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也为新世纪英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其小说作品大致可分为“罗曼司与幻想”,“机敏与天真”,“性格与环境”三大类,其中以“性格与环境”最为著名。在该系列小说中,哈代以其故乡“多塞特郡”为背景,通过怀旧的情绪和悲伤的笔调,描绘了英国资本高速发展下,对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农村社会的巨大冲击及小农破产的悲惨命运。而《德伯家的苔丝》即为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小说中,女主人公苔丝是一个美丽,纯洁且善良的女子。在她最初出场之际,哈代便不吝将各种美好的词汇置于她的身上。如在这群身着白裙,满头秀发,跳着乡村舞蹈,又如小太阳般温暖的乡村女孩中间,她是唯一“充满灵性”且“能以一种鲜明装饰自夸的人”;她“周身洋溢着美丽的成年女子的气质”同时,又有着“十二岁时的情态和光泽”;她念过书,拥有智慧,同时也含情脉脉,端庄秀丽。她就如同那些生长在布莱克摩山谷中的阳光下的麦穗一样,是温暖且闪闪发亮的。

  然而,在哈代眼中,命运是无情,同时也不可捉摸的存在。

  那天晚上,苔丝的父亲德贝菲尔在归家途中遇到了一位牧师,后者称德贝菲尔为“约翰爵士”,并向他讲述了其名字的来历。之后,得知自己姓氏来历并为之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的德贝菲尔先生将此事大肆宣扬,并去到酒馆喝得酩酊大醉,最后使得家中送蜂蜜的活落到了苔丝的手中。可怜的苔丝又因为在送蜂蜜的途中不慎睡着,导致了家中唯一的老马“王子”的意外死亡。于是作为长女的她不得不一步步跨入命运为她设下的圈套。

  事实上苔丝的悲剧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结果。

  首先就苔丝本人来看,她是一个善良,勇于承担责任的天真且烂漫的少女。在家道落魄,不得不向所谓的“德伯”姓氏的人家求助之时,苔丝为照顾家中生计,独自一人赴特兰岭寻求帮助。而在遭受侮辱之后,她又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她爱自己的家人和孩子。苔丝愿意为自己的父母和弟弟妹妹们不断地委屈自己,愿意为自己遭受侮辱之后生下的孩子施以洗礼。她虽偶尔为自己作为一个“没有名字的孩子的母亲”而感到痛苦,却依旧“心神恬然地对待一切”。她就如同这片广袤地土地一般深沉地爱着周遭地一切。

  同时,苔丝也是一个勇于追求自我爱情的人。她虽出身乡土,但却又不同于乡土中那些得过且过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大多数的女人心中所想的是嫁给一个有钱的人家,或者攀附上一个有名望的贵族,甚至不惜委身于人成为他们的情人。但是苔丝却不同,她不喜欢亚雷,拒绝成为他的情妇,即使在遭受侮辱,名声受损之后,仍坚定自己的信念。而她对克莱尔的爱是义无反顾的,虽然在奶牛场做挤奶工时,她曾有过反复,但最终当克莱尔再度找到她的时候,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和他离开。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苔丝有着自身的犹豫不定和延宕的。她的延宕不同于哈姆雷特人文信念的倒塌,而是出自宗法观念束缚。苔丝对爱情的追求时常摇摆于人文信念下的女性独立和宗法制女性束缚之间。家庭的困顿需要她肩负起养育家人的责任,阻止了她对自我幸福的进一步追求,人文信念又告知她自我幸福同样重要;门当户对的社会观念影响着她对克莱尔的爱,而人文信念又使她深知无需顾虑于门第观念;社会的道德是她一度认为自己是个“罪人”,无法得到应有的爱情,进而在克莱尔一次又一次的追求中畏缩不前,自觉辜负与他。

  此外,乡土的宗法制度也时刻束缚着苔丝。苔丝的骄傲源自于她单纯的天性和作为自然女儿的率真(虽然她自己并没有感受到这一点),但同时因为乡土情节,她对自己遭受亚雷奸污后充满了道德罪恶感,认为自己时有罪的女人。因此在于克莱尔结婚之后,她过去作为乡土女儿的骄傲不再,反而变得无比卑微,生活毫无尊严可言。她听命于克莱尔,只为求得他的宽恕。她将他视为自己唯一的爱的存在,即使克莱尔在婚后第一天就要求分手,她也未作任何反抗,而是说到“你的这些条件我都同意,安琪,因为你最清楚我应该遭受什么样的惩罚。只不过……只不过不要超出我能承受的限度。”

  最后,对自我爱情的追求也使得她逐步失去自我独立的性格。他将克莱尔视为自己生命的全部,无论克莱尔做错了什么,或者试图将她抛弃,她都全身心地爱着克莱尔。但是这份爱在此时已经是盲目且失去理性的东西,因为其中包含了对克莱尔富有知识的无限崇拜,渴望灵魂自我救赎的无限企盼。她将克莱尔视为拯救自己生命的唯一稻草,且再也不转身求助于自身的抗争,就仿佛是一个真正的有罪的人祈求着基督的救赎。

  于是爱情冲昏了她原本理性,骄傲,独立的头脑,也最终使她丧失了自我——可以说,这一以苔丝为代表的女性所拥有的特质——对爱情无限度的追求和对男性的依附,是其最终走向灭亡的关键内因。爱情死了,于是苔丝也死了。能让她重新燃起生命欲望的唯有爱情,只是那时已经迟了,她感到自己已经活够了,所以投降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其简单地认为这是苔丝本身自我地过错。她的犹豫,延宕处处体现着为人着想的质朴与诚实,于是它成了苔丝作为乡土的女儿的特质,也成了她悲剧命运的组成部分,因为“上帝不在天堂,世上一切遭殃”。

  因此,从上述看来在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自我因素的多重影响下,成为了苔丝自我悲剧发生的重要因素。

  其次,亚雷对苔丝的侮辱。

  就亚雷而言,他是一个浪荡的资本家的儿子,且从不掩饰自己对美色和淫欲的追求。在他第一次见到苔丝之时起便语言轻浮,称其为“我的美人儿”。之后,在带领苔丝介绍庄园时,举止轻佻,硬是要亲手将草莓送入她的口中,甚至模仿自己的母亲给苔丝写信,“邀请”她来庄园务农,进而一步步地,有预谋地将苔丝这一不谙世事的少女引入自己地圈套,将其奸污。

  此时的亚雷是一个拥有大量资产且言行不端的资本家,他对苔丝是没有任何爱可言的,在亚雷眼中,苔丝只是他发泄自己欲望,满足自己情欲的猎物。他表里不一,言行相悖,口中说着的是对苔丝的爱,实际却仅仅是贪图她的美色。

  之后,在亚雷成为牧师,并再次见到苔丝之后,他依旧不改自己的习性,甚至变得越发狡猾。他将自身的罪恶归结于时苔丝的美色对他的诱惑,称其为“荡妇”,是“造成他堕落的凶手”。他利用自己的花言巧语和道德羞辱一步步地瓦解苔丝因道德产生的自我罪恶而塑造起的防御的高墙。他为得到苔丝变得越发不择手段和虚伪无耻,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接近感情受伤的苔丝,向她献殷勤,资助她的家庭,欺骗她克莱尔永远不会再回来。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再次得到和占有苔丝。于是宗教成了亚雷用于羞辱苔丝和伪装自己的工具,道德成了他欺骗和愚弄苔丝的手段。

  因此亚雷不属于苔丝所在的乡土,而是英国资本高速发展下的代表。他以各种方式占有乡土(购买德伯家的姓氏),摧残乡土文化和生活(对苔丝及其他女子的奸污)。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亚雷是资本对乡土的入侵的象征,同时也是造成苔丝延宕和不幸悲剧的直接凶手。

  再者是克莱尔对苔丝心灵的摧残

  克莱尔是爱苔丝的,至少最初和最后是这样的。作为一个牧师的儿子,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却又反叛于知识分子。他在一定程度上拒绝等级观念和阶级偏见,拒绝父母为他安排的门当户对的婚姻,而选择了去到乡村学习务农。当他正式见到苔丝时,他将其称之为“阿耳忒弥斯”,“得墨特尔”,他在她身上看到了他所期望的乡土的纯洁与美丽,进而对她进行不断地追求,甚至渴望娶她为妻。

  但是克莱尔也并不属于乡土。当他得知苔丝被奸污的过往后,心中的女神形象倒塌了。受社会偏见观念及男权意识的影响,他无法接受这一事实,进而由过去对苔丝的热烈爱情和崇拜转变为了冷酷和无情,对苔丝下定决心后的热烈的爱情置若罔闻,称苔丝为“无知无识的农村妇女”。他将自己过去成天挂在口中的对门第观念的鄙夷抛之脑后,转而将苔丝的不幸解释为是她“腐朽的世家”所带来的痛苦,指责她时“没落贵族的遗孕”。甚至认为现在的苔丝与过去自己所爱的那个苔丝并非同一个人——这一点直指男权社会下的女性贞操观问题。

  因此事实上克莱尔对苔丝,对乡土的爱仅仅是建立在看到资本社会问题后所自我构建出来的对乡土的美好幻想。他对乡土的付出从本质上来看不过是一场与乡土的交易:“我本以为(任何男人都会这么想的),我放弃了全部野心,不去娶有社会地位,有财产,有学识的女人,那么我要得到的女人,毫无疑问,不仅妩媚动人,而且冰清玉洁。”

  而对于自身的道德方面,他可以无视自己曾与不同女人的放荡生活,却无法宽恕苔丝年幼无知时所遭受的不幸;他幻想着自然和乡土的美好,但自心底都与乡土有着巨大的,无法跨越的阶级和认知的鸿沟。所以当他得知苔丝的过往后,幻想破灭了,他也选择了离开。

  虽然最后克莱尔在远赴异国之后又选择了回到故土,找寻苔丝,但对苔丝心灵上的摧残却是难以磨灭的。如果亚雷杀死的仅仅是苔丝的“处女之身”,那克莱尔则是亲手将刀子插进了苔丝的灵魂。

  难以捉摸的命运

  哈代的作品中,除了社会环境,人物行为导致人物最终的悲剧结局之外,命运也是一个无法绕过的主题。

  在小说中,作者多次暗示了一种冥冥之中的命运的作用。如苔丝最初离家去到特兰岭时,她的母亲曾出现了一种不好的预感,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所作的这一决定;又如苔丝从特兰岭回家途中,被亚雷所则送的玫瑰花刺破了手指;苔丝结婚之日在午后打鸣的公鸡等等,这一系列的情形都预示着苔丝悲剧性的命运。而这一切也正如小说第一部分结尾所述一般“正如苔丝家人在偏僻的山村里不厌其烦地以宿命论的观点所说的那样:‘这是命中注定的。’这就是事情的令人痛心之处。我们女主人公从此以后的身份,和以前那个跨出母亲的门槛,前往特兰岭养鸡场寻求好运的姑娘相比,中间已经划出了一道无法估量的社会鸿沟。”

  于是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早已命中注定。

  故,苔丝所展示的不仅是一个“纯洁的女人”的悲惨命运,同时也是乡土社会受到入侵,摧残,直至崩塌的真实写照。哈代将自身最深切的情感都注入了苔丝这一大自然的女儿的身上,可在资本入侵,宗法束缚,道德伪善等作用下,乡土社会和乡土人物都无可避免地一步步地走上了毁灭的道路,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命运齿轮转动下发生的的某种不可避免地必然结果。对此,哈代感到无所适从,只能假装镇定地站起来,抖一抖身子,平静地说到:“我准备好了,我们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