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猫艺术课读后感100字

肥猫艺术课读后感100字

2020-10-24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肥猫艺术课 读后感 

  《肥猫艺术课》是一本由[俄罗斯] 斯韦特拉娜·彼得罗娃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肥猫艺术课》精选点评:

  ●文字太自以为是,比较乏味。图片都很有意思~~

  ●猫奴会喜欢的一本书吧...但是我只是想单纯的看有解说的世界名画啊。但是从人家可以轻松的用猫奴的角度来调戏世界名画,又觉得人家彼得堡人素养还是比较高,而且发挥了毛国人民脑回清奇的特点...

  ●翻译的有点过了

  ●如不是超喜欢猫的或者对名画超熟悉的,这本书真的不是好书,直接把真画与ps版本搞混了!

  ●豆瓣评论异常客观了

  ●彼得罗娃脑洞很大,当时拿到还是惊艳了一下的。不过个人觉得书就不必要了。如果是为了长知识,文字得全部重写。如果是为了找名画,原文留着就可以了,激起兴趣也好有个去处。她的个人网站上这些东西都有。

  ●挺有意思,但是不用每幅画都要强调这才是真迹吧……而且猫猫们很多动作差不多

  ●可爱!!!

  ●反正我是不太理解为什么会出成书啦……网上看看图不就完了,为什么要煞有介事地编成故事似的- -

  ●竟然被科普了……有几幅还去找了原图看

  《肥猫艺术课》读后感(一):咱虽然肥,但咱有文化懂艺术啊!

  文/Gomou

  《肥猫艺术课》读后感(二):无比艰辛的找画过程

  不过脑子地翻完全书不到一小时,想要找全书中的原画却得起码几天功夫。而且本书完全没有为找到原画提供便利条件。

  明明是国外画作集,为什么非得把画家的名字翻译成汉语呢?如果是众人皆知的(达芬奇、维米尔)还无所谓,有些画家,例如 Bartholomeus van der Helst,根本就没有统一认可的中文译名,找画的时候还得根据中文翻译猜测英文是什么,既不方便又有可能有歧义。何必呢?

  更令人发指的是,书中还有张冠李戴的情况。《十七世纪荷兰静物画》第一幅 Breakfast with a Crab(1648)是 Willem Claesz. Heda的作品,而不是书中所讲 Karel Dujardin。这是大忌吧!

  William Blake的作品 The Great Red Dragon and the Woman Clothed with the Sun(1805)

  下一幅让人摸不着头脑,找了半天完全没有

  仔细观察,才发现竟然是把上一幅图颠倒,再做出激光。真是让我瞠目结舌,还能这样!

  起码从这一幅画,我觉得作者只是在利用经典画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博眼球。如果对原作有半分尊重的话,起码应该在旁边注明这幅做了很大程度的变形。

  《肥猫艺术课》读后感(三):不是颠覆,而是致敬

  过去对画是一无所知的白纸状态,看过《小顾聊绘画》系列之后,慢慢地对一些名画有了认识,也产生了喜爱。不得不感慨,艺术是需要大量积累的……

  当我看到这本画册时,竟然忍俊不禁地笑了,那些熟悉的名画上多了一只憨态可掬的肥猫。

  这只叫查拉图斯特拉的“橘猫”,除了吃、喝、睡,最爱拍照,经常往垫上一站,摆出各种pose,超享受镜头下的喵生。

  它的铲屎官果断用相机记录下来,然后PS进各种名画。2011年无意间将其po在网上,竟然引起众多“猫爱好者”的欢迎,于是作者给每一幅画配上黑色幽默的短文,集结成册出版上市了。

  这本橘猫艺术史从古代岩画开始,到百事可乐广告画结束,橘猫走进史前艺术和中世纪宗教画,在文艺复兴里旋转跳跃,17世纪的尼德兰、西班牙、英国、法国绘画也没放过,橘猫无处不在,连浮世绘里都有他。

  作者将PS后的画作戏称为真迹,而将那些众人皆知、历史留名的画作当成是仿制品、赝品,不知达芬奇、维米尔、提香这些大师作何感受,但确实有很多艺术领域的卫道夫会对作者的做法加以抨击。

  我看了书中序言里的创作动机后,对她这种做法产生了一些理解。母亲离世时嘱咐女儿好好照顾留下的橘猫,而它又常常在女儿的画作旁摆出各种姿势,于是电光石火间产生了灵感。我想,历史上的诸多名画,都有各种各样的复制品与仿制品,甚至为了商业目的进行以假乱真。而这本书的作者用自己不同的创作方式来记录一只猫的一生,并非为了谋取利益,动机是纯粹的。至于“戏称”此乃真迹,也不失为一种幽默调侃的表达,我想读者不至于会误解拥有一只突兀肥猫的画作才是真迹吧。那么应该被嘲笑的不是作者,而是读者的智商。

  这书很适合猫奴+艺术史爱好者看,看之前最好能对世界名画有一定的认识(我首推《小顾聊绘画》系列啦),看书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搜搜原画,先看原画的神秘与细节,再看橘猫的搞笑演绎,保你乐呵半天。

  《肥猫艺术课》读后感(四):肥猫之迷因

  即便没有读过这本《肥猫艺术课》,我相信也有不少人已经看过查喵在名画上动人的身姿了,它在蒙娜丽莎的臂弯里、在通天塔的上方、在倒牛奶的女仆身旁……

  而了解了肥猫的主人,艺术家Svetlana Alexievich的创作过程之后,倒是认为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这么一句话:

  “法国艺术史学家Agathe Lichtensztejn曾经提出过一个术语,可以用来指代肥猫艺术系列作品的体裁——现成品迷因(ready-meme)。其实就是现成品(ready-made)的艺术升级版,数字时代的现成品艺术。”

  这里面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个是迷因meme的传播,在肥猫艺术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另一个则是现成品。

  meme这个词是道金森在《自私的基因》当中提出的。道金森认为基因不能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尤其是在文化的演变方面。因此他定义了另一种复制体,一个“文化传播的单位”,他相信这种复制体会通过模仿,在“脑与脑之间”传播。他将这一单位命名为“迷因”,来自希腊语中的“模拟”一词(mimene)。

  vetlana Alexievich在被朋友提醒之前,根本不知道她创作的肥猫艺术图在互联网上传播得到处都是。互联网最受欢迎的迷因之一莫过于萌猫,这传播类似于病毒,迅速而成功地深入人心。而我再审视其与普通萌猫的不同之处,在于当萌猫披上艺术的外衣,它又隐喻着大众文化对传统艺术的反叛。如此一来,艺术不再高不可及,而互联网文化似乎也不再缺乏营养。

  坦白说来,一开始我对于此类『现成品』是抗拒的,因为它似乎带有某种不怀好意的顺手牵羊,画是名画,猫是美猫,怎样组合都不会出错。

  但意义在于Svetlana Alexievich所说:这个会被疯狂复制的网络迷因(Internet Meme) 不仅可以传播知识,还能激发人们对更多知识的好奇心。

  具体来看,肥猫艺术往往并没有给出对应的原作,但正是如此而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也许有很大部分的迷因传播者以看猫为乐趣,但也必然有认真读图去寻找原作的人。例如在《自由引导人民》里,肥猫取代了自由女神的位置,这时让读者回想原作当中的自由女神,是否都能在脑海中构想出自由女神的神情和衣着。女神略带有情欲的画面,改成肥猫之后那气息便荡然无存了。

  再回到现成品的概念,现成品始祖杜尚所做的小便池或蒙娜丽莎,签个名、画上胡须,并未做其他的再创作。

  数字时代的现成品有了更大的空间,Svetlana Alexievich除了给查喵摄影之外,还要找寻到最适合的姿势角度,调整色调,以匹配相应的名画。

  乍看之下,肥猫与名画的结合,可能让我们想到劳申伯格的混合艺术,剪贴之后粘贴到相应的区域,再喷绘细化拼贴。确实,对外展出作品时,Svetlana Alexievich会把电子版打印在真正的画布上。印好之后,她会用画笔做一些手动加工,在画布上补充丰富纹理的胶和油彩,其中甚至包括原画创作时用到的昂贵颜料,比如青金石制成的蓝色颜料,在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仆》中有大量应用。如此苦功夫,是难以看到的。

  结合到ready-meme上,我们还是会又扭捏又不忍抗拒,不忍抗拒的是它那强大的文化吸引力,便捷轻松的愉悦感,扭捏恐怕只是对最后一寸”纯”艺术的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