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读后感锦集

《冰河》读后感锦集

2020-10-23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冰河 读后感 

  《冰河》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8.00,页数:2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冰河》精选点评:

  ●腰封疑惑

  ●感觉融合了余秋雨自己的经历。竟然感觉有点周星驰的风格。

  ●各种隐喻 但是却落了俗套

  ●余秋雨先生的这本小说的走向完完全全是意料之中。故事极其戏剧化,标准的港式喜剧电影。

  ●寓意很有趣

  ●然而两个版本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大师手笔

  ●这个故事 荒诞离奇却又现实。 真如一开头所讲,将艺术化的东西披上通俗类的外套。故事主题深刻,其他一再次之,故事情节值得一看,人物塑造偏脸谱化。然还是有读完故事,想看现场演出的诉求。

  ●一个类花木兰的故事,情节设置较巧妙。书在外国图书馆读的,当时感觉有种浓浓的中国风。老者出场时还以为是隐藏的好手,导致最后觉得这个人物有点突兀。3.7星吧向下取整。

  ●一个俗套的故事下面的各种隐喻。

  《冰河》读后感(一):冰河与破冰者

  接触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要追溯到遥远的高中时期,很为书中所透露出的沉痛所动容,却是头一次阅读他的小说,却有一种不同的感受。

  父亲进京赶考二十年不归、母亲去世的女子孟河,为了寻找父亲,赶上了赴京赶考的学子船,也遇到了同样进京赶考的金河、老丈,不料遭遇寒潮,船被冰封江中,想要救人的金河却屡次被众考生误解,但他依然为了做出了破冰的壮举,最终船安全抵达,金河却被冻僵了一双手,孟河深受感动,也痛恨书生们的冷酷,遂做出了冒名顶替参加科举考试,戏弄眼前考生、科举制度甚至整个“冰封的朝廷”的举动。之后的过程颇有“女驸马”的风范,最终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作者塑造的几位人物都非常有趣,金河开朗乐天,不拘泥于恩仇,力挽狂澜,老丈洞察世事,豁达善良,而最有趣的当属孟河,这个姑娘不倔强无执念,她乐于发现这个世间的善良,经过这一次旅程之后,她也原谅了世间的丑恶,藉由与金河老丈的接触,发现了更加真实的自我,看他们一路走来,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开阔,读者也许会发现,如果放下一些执念与欲望,其实人生就会有更宽广的道路可走。

  这是一本有别于一般小说的作品,故事虽然设置在古代,却充满了现代的思维,这是一则关于讽喻的寓言。作者运用了超现实的手法带来一场寒潮,令猥琐的人性、寡陋的社会制度在灾难面前表露无遗,冰封船只的一幕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既为一众书生不知所谓愚蠢恶毒的面目感到厌恶,也为金河所展现的简单快乐无畏心底无私而感到震撼,而催生出这些考生的到底是科举考试,还是当时的社会制度?金河救众人于危难之后,老丈与孟河感慨于世事如眼前冰河一般,这“冰封的朝廷”不值得去报考报效,实是作者沉痛的企盼,因为这一船拉着的不就是朝廷的未来么,如果他们展现的是如此的风貌格局,那么这个世代的未来可想而知,作者设置的另一条线则是孟河的父亲,他赶考二十年杳无音讯,是背叛了自己的妻子儿女与良知的坏人,而这样的人却能够居于庙堂之高,不能不说是更深的讽喻,这究竟是时代之痛,还是体制之殇?而作者最终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解决的方案,反倒在人物的命运安排中,体会到一种无奈与淡然。

  但是最终,作者还是留给我们一线希望,在一船“冰封的朝廷”之中,总会有勇敢的破冰者,真正的浩气永远不会被埋没,即使希望微小如火苗,但是他们却是社会向前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冰河》读后感(二):来自一个时代的思索

  《冰河》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故事,剧本,剧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同时也注重细节的刻画,整个故事情节读来还是挺感动的,值得一读。由于缺乏对戏剧的热情,我没有花太多时间仔细品读剧本部分。以余老师的戏剧功底,此部分定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希望有幸读到的读者不要错过。

  故事发生在一个乡村的闹市里,闹市正在举办“淑女乡试”活动,才女孟河脱颖而出。孟河的父亲在二十年前赴京赶考,之后音信全无。留下母亲居住在一个小山村,生活异常艰辛,孟河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出身书香世家,也是一大才女。从小母亲教孟河琴棋书画。不幸的是一个月前,孟河的母亲突发重疾,与世长辞。“淑女乡试”活动后,孟河郝媒婆看重,郝媒婆便为孟河张罗了一出“月下选夫秀”。独自生活在山村的孟河,无依无靠,她感觉自己的父亲应该尚在人间。思前想后,与其在这群迂腐的秀才中选夫,何不进京寻找父亲。于是孟河女扮男装,带着母亲留下的父亲的画像,随赴京赶考的船队出发了。

  在船上,孟河认识了一位曾经十七次进京赶考的老丈和一位与众不同的船工的儿子金河。船行到半道,冷风四起,乌云翻滚,金河凭经验判断,一个时辰之后,河流要结冰了,船舶会被封死。一旦结冰,这无疑是个致命的大灾难。金河提议“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划桨,赶在河水结冰前到达最近的岸上”。可是一群麻木、迂腐、文弱、胆小的书生,一个个都在发表自己所谓的“演说”。没有一个人响应金河的提议。一个时辰后,并已经结上了。这下子,船上哭天喊地的迂腐书生们,本性尽露。镇定自诺的金河,凭借经验想到唯有凿冰开河,才能拯救整船人的性命。而最终,唯有老丈和孟河协助金河一斧一斧地开始凿冰,由船夫撑舵,船终于一点一点慢慢移动了,船上的哭喊声立刻完全停止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落井下石的嘀咕声:“要不要一到鲨市就报官?”古代书生的阴暗,丑恶的嘴脸在此展现的淋漓尽致。

  船到岸了,可是金河的手却残废了。孟河被金河的壮举深深打动,于是决定代替金河参加科举考试,并一举夺得夺得头魁。而恰巧,考试中的孟河被公主相中,本打算要选作驸马。孟河对公主坦言相告,公主深明大义,被正义感染,决定帮助孟河,金河洗脱罪名,并共赴朝堂协助孟河认父。在朝堂上,孟河的话,句句扎入大臣们的心。孟河也亮出了父亲的画像,但却无一人主动上前认领。孟河也认清了现实,她并不祈求父亲的认可,但至少她替母亲向父亲传递了心声,并深深地震撼到了这些官员们。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孟河和金河走到了一起。在随老丈一起离开京城之际,临行来送他们的官轿多达数十条,整个上演了一场“官场现形记“。最后他们乘坐的船只也恰巧是当时来的时候的那条船。两位船夫称他们为“救命恩人”。还将金河凿冰的斧子用红绸系着,悬挂在船头,船板上还贴着一小块铜牌,刻着”冰斧“二字。以此印证了一场生命的奇迹,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美好的一面。

  《冰河》读后感(三):至简至真,至清至明

  王尔德说:“人们想知晓一切,却无视那些最应该知道的东西。”

  这是一个模糊了时间和空间的故事,重要的转折与关键时刻也被淡化了,作者刻意回避那些沉重的东西,只讲一个女孩子是如何在寻找爸爸的过程中遇到真心人、交到真朋友的。

  天灾之下,猜忌声中,能凭直觉去相信一个人,依的是智慧,肯陪他寒天破冰,靠的是勇气和承担,就连后来倚他的名号上京赶考,也凭着一腔至纯的正气:他是个好人,我该为好人做点什么。

  孟河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女孩子,她遇到的公主也是敢说敢闹、有办法有想法的好女孩,她看重的金河更是一个好上加好的男子,一路走来纵时有无奈,可天理昭彰,人心自见,委屈能讲到大殿上去,谈情说理都有人听,最后留在身边的还是最合心意、最谈得来的人——

  宛若比梦还美的人间童话,一则大团圆收尾的传统剧。

  现在少有这样单纯的小说,要找如此清爽的故事大概得翻翻很老的书,现在许多故事都讲究跌宕起伏、千回百转,似乎恶人总嫌弃他还不够恶,好人还琢磨着他不够惨,仿佛只有这样才是世间百态,才能反映世态炎凉,可世间之事,恐怕并不只有“痛”字最清晰动人:

  孟河生性聪颖,从小便敏感过人,她一直未见父亲,长年看母亲为记忆画像,想必内心也早朦胧地描绘出一则画像,在河边老者点破的话,虽让她错愕、但却不是令人无望的结果,其后选择继续上路,有为母亲找寻负心人的理由,但更重要的是:她一直想知道自己是谁。

  国人总有一个很传统的想法:不知其子视其父。

  因此,她的远行并非只是一次探寻的历险,而是一次寻找自我的旅程。

  我是谁?这是一个亘古哲学难题,本身就足以发人深省遐思,若再用驳杂的情节来烘托和诠释,恐怕容易变成一则“买椟还珠”的笑话。

  所以作者使用白描,寥寥数笔先写岸上、船上各考生的音容,又写他们对金河及破冰的反应,这时孟河还半讥半愤地想,最后一定要看看这些人考到什么位置,不久便是开榜,那些音容均榜上有名,作者于是不再过多描绘大殿上的官员,同理通理,这手法看似轻巧,实则高明。

  他甚至还大胆地故意略过了孟河应试的前后,略过她见丞相的过程,略过了公主和皇帝的真实对话,这些被戏剧性地隐藏起来,仿佛其冲击和影响力还不及那一面冰河。

  确实。在明镜一样的冰河前头,每个人都照见了众人,也照见自己,有志同的人,这很好,也有不敢苟同的人,这更好,由此更加知道自己是谁,也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是谁——

  在那场人性的破冰之路上,孟河从一个“女儿”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女子,再往后的一切不过是她认清自我后的选择,她选她认同的金河,选她相信的公主,正如金河和老者选择放弃科举,很多人守在固寨这个“乌托邦”……

  当一个人知道他是谁的时候,便能准确地判断和应对周遭,外界的荒诞与荒凉也就显得不再那么猖獗有力。

  余秋雨老师说这是他写的第一本小说,但我想这一定不是他第一次述说自我探寻的故事,而这化繁为简的尝试也使读者如我,在流畅清新的传奇中,依稀看到了自己的心。

  这是阅读给予的最好的礼物,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东西。

  《冰河》读后感(四):偶遇一个不太走心的余秋雨

  因为作者是余秋雨,于是便迫不及待的阅读起来。封面很沉稳,内容却浮躁异常。

  故事讲述了一个美貌又富有才华的少女孟河在村里两位年迈的“诰命夫人”举办的选秀大会上脱颖而出,众相捧月之际又恰逢众书生将要进京赶考之时。孟河借着赶考书生包下的船,剪去长发女扮男装踏上“寻父”之路,途中遇到了那个在她门前嘲笑前来提亲却连孟河面都没见到的苦命书生们的俊朗船夫金河,金河也是进京赶考路过此地。二人同众书生一同乘船敢往京城,不料途中偶遇罕见的寒潮,金河凭借多年经验预测一个时辰内河面结冰,船体寸步难行,众人都将面临被困死于这冰天雪地的境况中。又岂料众书生虽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却是一个个荒唐的伪君子,质疑和责骂金河,而后又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孤立无援,不知如何是好。用余先生的话来讲:

  “感知灾难是一种能力,在这方面,文人特别低能。但是,文人又最容易被感染。”

  实属讽刺,鞭辟入里却又意味深长。

  此刻一长者站出来替金河解围,金河、长者、孟河三人协力,凿冰开路,当一行众人踏出鬼门关后,却无人问及和关心金河几近冻残的双手以及再无法握笔考取功名的前程,匆匆离去,头也不回。长者送金河寻医,孟河一心进京替金河考取功名。故事的结局便是,孟河用金河的名字考取了状元,与公主结缘成为挚友,虽属欺君之罪但念在真情可歌可泣,便被皇帝宽恕,换回女儿装扮与金河相约再度碰面,携手相看泪眼,厮守共伴余生。

  现在来谈一谈我的感悟,初一那年第一次读到余秋雨老师的散文,柔美却不粘腻,大气不失空灵,一个忧国忧民、博古通今、文采斐然的知识分子的浩然格局使我印象极为深刻,赞不绝口。但对于余老师的首部长篇爱情小说而言,却只用“失望”二字来形容便足以。平心而论,余老师的这部作品绝算不上是上乘之作,其走心程度可见一斑。情节琐碎无趣,对白苍白生硬,其中现代口语式的对白更是让我不知所措。与此同时,主人公的爱情线又来的太过仓促造作,没有严丝合缝的推进感,书中的人物形象既不饱满又略显俗套,缺斤少两,徒有其表,确是空壳一副。一篇令人憧憬的爱情故事硬是塞给人一种说教的意味,升华过高,不免使人产生错愕感和厌恶感。

  故事与说教的结合是很难把握尺度的,一味的说教只会失去原本生动的故事性。余老师在序文中不断的为他久久不能登上舞台的妻子直言,又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自身的作品和地位。此去经年,当年如饥似渴般地阅读余老师作品的人们都已经长大,而余老师却止步不前,这一次长篇小说的尝试,不如说是一次中篇小说的失败转型。余老师的人文关怀,竟被凸显的如此浮夸,浅薄。不知余老师是否还记得他自己在序文中写的最后一句话,

  “真正的艺术,永远不是自卫的剑戟。”

  有一句话,不知当问不当问,作为一代“公知”,一代影响深远的文化宗师,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虽然答案是未知的,但我还是愿意相信余老师有朝一日能够再续文化苦旅之精神,也必定仍是我等后辈之楷模。

  而这篇感悟,我想引用余老师在序言中所写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同时也送还给他老人家。

  “斯特林堡(J.A.Strindberg)说,好作品是成人的童话,因此未必要有凶杀和毒药。成人为什么还要有童话?莱因哈特(Max Reinhardt)回答道,为了唤醒复生的奇妙。

  唤醒复生的奇妙?那就免不了,还要表现唤醒前的昏睡、梦魇、潦倒。

  但是很多艺术家总是过于急躁,留下了潦倒,遗失了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