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年夜决议》读后感100字

《百万年夜决议》读后感100字

2020-11-27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百万大决定 读后感 

  《百万大决定》是一本由(美)詹姆斯.索诺维尔基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192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00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万大决定》精选点评:

  ●名字翻译很糟糕,原名只是中规中矩的the wisdom of crowds而已。我忘了我之前在哪里知道这本书的,但很巧,读到一半时,发现Coursera上Model thinking的课程讲到decision making正好也推荐了这本书。本书的前大半部分都是在讲群体智慧的优势:在保证群体里个体多样性和运用知识的独立性情况下,一个群体的决策会优于个体。后半本则提及了群体决策的劣势:比如群体迷思和群体极化。作者明显是倾向于群体优势高于劣势的,并最终认为高效率的民主完全是可以实现的。这一推论并不可靠,我不否认群体决策的优势,但我十分怀疑保证民主高效的几条前提是否真的能实现。

  ●我脑洞大开了……带给我更多的是对个人独立性的思考,但是对管理来说,该是很有用。

  ●碎片的智慧火花,老美做实验很有趣

  ●群体的智慧也需要考虑到挑选人群基本的素质和能力,多样性的基础如果都是傻子,作出的选择也不可能是明智的,作者这个方面有意识忽略了。

  ●用来阐述一个俗语--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

  ●故事不错

  ●看看

  ●跟乌合之众差距甚远

  ●很理论的一本书,可惜翻译的太差了,而且整本书都是试图证明群体策略的有效性,并且反驳一些常见的群里策略失效的观点,我觉得没啥必要。

  ●群体的智慧是伟大的,但是群体智慧是需要多样性和分权化作为前提的,并不是三个臭皮匠就一定能够赛过一个诸葛亮,只有群体之间的成员都协调好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发挥自身的优势,才是一个高度有效的智慧群体。

  《百万大决定》读后感(一):一本关于群体智慧的科普读物

  这本书的标准译名应该是《群体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而不是出版商为了吸引眼球而设计的什么《百万大决定》。作者通过不胜枚举的诸多心理学、社会学实验,试图证明群体智慧在人类世界中的许多关键作用,以及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蚂蚁是低等生物,但蚁群却每每展现出非常惊人的集体智力。那么,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其自组织构造而成的群体智慧也往往发挥出非常巨大的作用。我的看法是,这种群体智慧其实并非生物学上的某种特殊构造,而根本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数学结构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就好比人工智能领域的数字神经网络,简单的数学结构就可以表现出极大的智慧潜力和高度的自适应性。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兴起的Web2.0现象,其本质也在于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将群体的智慧进行聚合、集中、放大,并期望籍此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未有产生特别有代表性的盈利模式。可见人类目前对群体智慧的理解和应用还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

  不过,本书的缺点在于仅仅提出了一些概念和案例,却并未形成系统性的研究体系,更缺少一些技术层面的分析和推演。这可能是作者的专业局限,也是畅销书的普遍局限。

  《百万大决定》读后感(二):阅读笔记

  1. 群体决策的质量在很多时候超过群体中的大多数个人的决策质量,甚至超过“专家”的决策质量。多种不同信息和观点的对抗和互补是群体决策的优势。问题是如何很好地利用群体的智慧。

  2. 提高群体决策质量的方法:

  1) 多样性。提高个体的数量和类型;确保少数人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

  2) 独立性。确保个人不会轻易附和其他人的观点。方法如:使决策结果与个人利益(广义的利益)相关、同时(或在短时间内)匿名投票。

  3) 分权/民主。确保个人的权利和地位。

  4) 汇集。汇集群体中个人的信息和智慧的方式。如投票。

  以上两点是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基本赞同。

  3. 难点:

  1) 当群体成员较多时,群体决策的效率问题。

  2) 如何平衡沟通与独立性之间的矛盾。即如何使群体成员在参考别人意见的同时,又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3) 如何在汇集信息、观点的同时又不汇集权力,即确保分权/民主。

  4) 企业中如何更好地调动和利用普通员工的群体智慧。

  这些难点在这本小书里没有讲清楚,估计也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不过应该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4. 群体决策汇集的是个人的信息和智慧,而集权专制汇集的是权力。信息和智慧可以共享,不会因为分享的人多而减少;而权力是专属的,政府/上级有了,民众/下级就没有。

  5. 对于政治领域的群体决策(民主),除了这本书里的那种理性分析之外,还有以下理由:

  1) 天赋人权。

  2) 历史的反面教训。

  6. 觉得这本书翻译得较差。大多数时候,我像在吃不干净的饭,时不时就被沙子磕一下牙,没有阅读的流畅感。相当多的句子不知所云,而我不认为那是原文或我的理解力的问题。

  《百万大决定》读后感(三):《百万大决定》:群体的智慧、盲目与毁灭

  以下个人观感,主要是对个人独立性的关注,以及脑洞。

  倘若按照一定的规则将群体组织起来,获得有效的结果,并以某种方式分析,那么,在存在确定答案的情况下,群体所得出的结论将是可能状况的最优解。

  以上是我对此书的总结,书中对每个关键词都佐以了理论阐释和实验及观测论证,这里只谈我对理论的看法,欲深入了解,自行看书。

  一定的规则在一开始就给出了:多样化、独立性、分权。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由于个人视角的关系,我倾向于将“独立性”作为规则的核心,大致上有这些影响因素:

  1.群体——内部的趋同与极化

  a.如果一个群体本身就缺乏成员思想的多样性,即同化群体,群体则更容易趋同,而越趋同成员就越依赖群体,更加排斥其他见解,更加坚信群体的正确性。

  .权威与高压管理:当群体意见的协调通过此方式实现时,无论群体成员思想是否多样,都会选择服从权威的言论,并导致权威者出现“证实偏见”,即无意于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

  c.群体极化与群体暴动:当群体较封闭团结且存在煽动者时,群体讨论会更容易走向极端,即使提出新的信息也会被曲解以符合旧有信息或现存的结论,最终产生极端结果。

  题外话:虽然是决策问题,但莫名让人想起那部德国电影《浪潮》,这部电影是基于“现代社会法西斯还会重演吗”这个问题的演绎,本身给人的思索很多,电影之外,也不得不佩服德国人对法西斯历史的反思,毕竟原型故事其实发生在美国……跑题了,推荐观看【。】

  2.从众——信息喷流

  a.前提:人们认为公众信息比私有信息更有价值,将“别人”作为决策因素。

  .引发:偶然地,有“吃螃蟹的人”首先做出了决策。

  c.结果:由于别人这么做了,人们基于这个理由也做出了决策,而大家都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他们掌握的信息和知识之上的,形成滚雪球的从众效应。

  d.激化:当市场中的每个人都拥有同一条信息的时候,这条信息被夸大的问题将变得更加严重。(这条不属于信息喷流,但前提是一致的,人们将公众信息看得更有价值,从而导致群体决策失去理性)

  3.群体协调——社会性

  tips:看起来和从众差不多其实是有区别的呢(*′?`*)这条让我们恢复一下对人类的自信!

  在上述1.b.提到了群体协调的一种实现方式“权威与高压管理”,书中还提及了另两种方式“共同文化”和“规范和习俗”,通过行为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实验(最后通牒游戏、公共利益实验、独裁者游戏)证实了人类具有“强互惠主义”性质,个体实际上是不会只考虑自己利益的。

  实验的结论是:文明的市场化程度越高,亲社会性的水平越高。(即越倾向于追求公平)

  那么倘若以上条件充分满足时,可以做到什么呢?

  放眼当下,我看到了两个视角下的完美决策:

  1.小群体的决策,即微观的、短期的决策,这里引用原文(当然上文已引用了不少但太碎了)

  我们也许不是独立自主的决策者,但我们必须得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如果一个群体拥有明确的议程,并且领导者能够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确保每一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那么他们所得到的决策往往是更好的。

  2.大群体的决策,即人类宏观长期的决策,民主的高阶实现形式。

  书中提及了康得赛特理论,实现条件为“公平、充足信息、独立、存在答案”,可以看到与群体决策有效的规则“多样化、独立性、分权”的相似处。

  然而,从书中引用的两个例子中,我[/删除]的脑洞又大开了[/删除]看到了未知地带的可能。

  第一个例子是寻找失事潜水艇,群体成员仅有的信息是潜水艇失事前最后发出的位置,对航速、深度、方向都一无所知,但每个人通过给出自己认为的某一方面的数据,并作出对这个数据可信度的概率评估,将这些数据和概率汇总,依靠贝叶斯公式,最终得出的数据极为接近发现地。

  第二个例子是拥堵车辆的协调问题,每一个车主实际都在做个人决策,从而导致群体效率的极度低下。个人认为,信息的高度集中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亦看到过自动驾驶汽车的设想。

  这两个例子,首先是社会科学与数学的结合不仅可以作用在预测和决策上,而且极度完美,高于人类个体的智慧,其次一个良好运转的独立收集信息并采取分析的机制能够避免个人决策的低效。

  那么,我有理由认为,未来的脑内芯片(未知)+大数据(已经存在)+量子计算机(实验室已研制成功)就能实现寂然无声的完美预测和决策。

  甚至不需要AI达到强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