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甚么也没瞥见》读后感锦集

《咱们甚么也没瞥见》读后感锦集

2020-11-26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我们什么也没看见 读后感 

  《我们什么也没看见》是一本由Daniel Arasse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63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7年6月,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什么也没看见》精选点评:

  ●四天读完 做了读书笔记 但还是觉得有很多没有理解的地方 特别是《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这一篇 最着迷的是《天使报喜》和《宫娥》

  ●绝对值得一读!强力推荐!!

  ●陷入图像志漩涡里的艺术史研究,就像是每一天说着与昨日同样的话,重复着一样的举止,从而失去活力。阿拉斯在唤醒我们,要回到画面中,看着画再来评价,不要被风格、主义偷走了认知。

  ●需要一定的艺术史功底,总的来说还是很有趣的一本书

  ●很有意思的解读

  ●挺有趣的法国佬式思维的艺术评述

  ●我们从一幅画里都能看出些什么,献上我的膝盖。

  ●2009.3.14

  ●见与知的辩证。

  ●饶有趣味的艺术批评。阿拉斯阐释的画作都极负盛名,以至于他不得不承认像《宫娥》这种画,自福柯的《词与物》开始,已经产生了一种近乎岩层堆叠般的阐释。所以,这本书应该着眼的,不是阿拉斯加展现出的批评想象力——固然,箱中女人和蜗牛的隐喻等批评都很精彩——而是他对阐释行为本身充满自反精神的怀疑,当阐释者反思自己的阐释行为时,理解的深度才能被纵向推进。世界是语言性的,一如贡布里希所言,绘画只能用语言而非绘画本身来解读,那么只要使用充满隐喻色彩的语言,阿拉斯拒绝阐释的努力就会落空,他仍然需要依赖最有隐喻空间的载体。在书中,我们能看到阿拉斯自省的焦虑,他会不断自嘲那些玄妙的批评术语与黑话,也会不安于层层递进的意义挖掘。我们什么也没看见,不仅仅实指书中神秘性、神圣性的不可见,也指阐释本身指向虚空的意义焦虑。

  《我们什么也没看见》读后感(一):读画家要告诉你的内容

  文字内容很精彩,对绘画的解读真切动人,不象有些人的艺术评论似乎弄得很学术,其实只在展示自己而非倾听。

  遗憾书图片处理不好。彩图太小,无法看清细节。文章中的细节图往往没插对位置,无法与文字相应。

  《我们什么也没看见》读后感(二):值得一读

  1.可能是对西方美术不了解的缘故,完全改变了我对西方美术的看法

  2.相当显浅易懂,当然,如果能有西方神学知识背景会更好

  3.谜一样的画面,我们的国画有吗?

  4.画家的怀疑精神,也让我想中国的怀疑精神都在哪里?

  4.还有最后君权问题,及其表达,引入了哲学的分析,相当吸引

  《我们什么也没看见》读后感(三):各行其道

  我是一个不会画画的人,是否会看画,因为没人能给出一个详细地“看画”标准,所以姑且自娱。这本书放在案上翻阅数时,从后往前,从前至后,颠倒了顺序,我爱怎么看就怎么看。之所以这样,正是因为,我是一个不懂画画的人,所以我只管挑选吸引我的段落,不必拘泥于章法。

  而我想说的也正是:其实作者在写此书的时候,脑子里之所以冒出这样的概念和想法,也是因为,他是不拘泥于常理的人。名画又如何,并不是非恭敬地膜拜不可。

  可贵的就是这样一种思维素质。我们有必要时时养成不被习惯势力所侵蚀,回归生命的本性。

  而一切灵动之物,大都不符常理。

  有时若你觉得不幸福,那一定,是你的思维到达不了幸福之处。

  《我们什么也没看见》。思考,才是关键。

  2008-01-06 16:12:07   

  《我们什么也没看见》读后感(四):翻译

  英文版 : In general, the theoretical analyses of the painting hardly take into account their own historical position.

  中文版翻译: 一般而言,作品的理论分析很容易远离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

  context: Their answer, as you know, is that they despise anachronism. They are not entirely wrong. In general, the theoretical analyses of the painting hardly take into account their own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you, too, are usually bothered by anachronism;

  《我们什么也没看见》读后感(五):这种读画的方式似乎缺乏乐趣

  选择这本书的原因1、名字很吸引人2、评分不错3、据说是艺术评论的入门书

  然而真正进入阅读的时候却略有失望,不是因为这本书的推理、内容或者说是观点另我不满,说实话这是一本好书。可是如此诙谐的书名之后始终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理论推理。如果没有专业的知识背景,必然像我一样读完之后只能停留在一知半解。好吧!我主观的不喜欢这种专业的推理。最重要的原因是:这种专业的推理非常容易取代我们看一幅画作的主观感受。仿佛我们不是在欣赏一幅画作而是在解密一幅画作。这样便不知不觉的剥夺了我们看画内心的感觉。当这样一位专业人士用一种相对专业的方式,解读一幅作品的时候,我们这些老百姓便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点头称赞,那么观看变的多么没有乐趣,而仅仅是理性的思考。

  除此了这种主观排斥外,这本书的确带来了收获,它教会了我另一种阅读的方式。书读的少,感觉在作者的论述中,有多种学科的交叉,比如心理学之类。

  呵呵,读吧,读吧,像我这种基础薄弱的同志,应该继续加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