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深的简约读后感锦集

高深的简约读后感锦集

2020-11-26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深奥的简洁 读后感 

  《深奥的简洁》是一本由John Gribbin著作,商周出版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60.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奥的简洁》精选点评:

  ●研究混沌的书读起来感受也是一片混沌,说实话,单看关键字感觉探讨的东西都好深奥,然而这一领域目前的研究也还是很浅的吧。。

  ●虽然还是有些地方不甚明了,但那么高深的东西能被解释的这么简单,太牛逼了

  ●该说的都说了

  ●有几个很厉害的模型

  ●芒格推荐的一本小书,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棒-----综合了混沌、复杂系统等一些东东,但读完却没什么感觉。

  ●我们并不特殊,存在不但合理,而且可以复现。

  ●以前看的一些介绍分型、混沌的书多采用演绎法,强调即使看似十分简单的函数通过迭代也会产生非常复杂的图案和难以预测的结果,让人望而生畏。本书却采用归纳法,强调即使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比如生命和地震也有可能是通过相似的方式迭代产生。我还不太明白为何众多自反馈系统会遵循同样的幂次定律。本书拓宽了我对生命和地球生态系统的理解。至少以后不再会有热寂和温室效应恐惧症了。遗憾的是我下载的版本脱页太多,后1/3看得断断续续的。

  ●相较里面的高中理科知识,思维切入点和所引发的哲学思考更有价值

  ●=。=就看到深奥了|||

  ●比较烧脑的科普类书,探讨的是复杂科学,关于熵、分形、混沌……在复杂现象也可能来自于简单的规则,和不断演化,而关键是我们要发现复杂背后的简单,一种深奥的简洁。在平衡与不平衡、在简单与混沌的边缘生命得以寻求到存在的空间和时间,而所有这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某种意义上我们生活在某个巧合所得以诞生的缝隙中,我们只是万物演变中的一瞬。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一):复杂表现背后的简洁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复杂系统背后可能存在非常简单的规律,不要被复杂的表象吓到。如果两句话概括,混沌存在任何可能性,不要试图预测未来。如果用三句话来概括,不要被复杂的表象迷惑,要用科学的太对面对问题,并试图用科学规律去解决他。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二):生命之渺小,生命之伟大

  深刻的认识自己有你身边的世界,超赞!书的纸张特别舒服。。明显比我刚买的《抗得住,世界就是你的》印刷好很多很多倍,拿在手里很舒服。你是怎么来的!这本书就告诉你了!一直有个疑问,生命多种多样,人类是依据什么寻找外星生命的呢?找动物还是植物。。。看完才恍然大悟。

  简单的举例,深入的探讨。看这书顺便练习了下繁体字!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三):夸学科的魅力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楊福健(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137953 我不曾想过能有这样一本书,将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化学、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串联在一起,来解释世界的深层规则:深奥的简洁。 Zero:混沌(简单理解:无法预测、复杂、表示看不懂) One:第一章通过描绘引力、电力、磁力(都是平方反比)、熵公式(都很简洁),引出第一章的主题——“混沌(看似复杂的宇宙)中的有序(立足于简洁的公式)”;接着阐述引力无法解决“三体”问题,同时指出熵公式要求我们必须将概率与不确定性纳入考量。最后得出了一个不易接受的事实:事物会从有序(简洁的公式)重返混沌(无法预测)。 Two:第二章解释了为什么会“从有序重返混沌”,原因有四:1.“不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初始状态测不准;2.即便初始状态测准了,但由于数的局限性,导致无法表达结果;3.初始状态对系统的最终结果影响极大。因为以上三点,导致系统无法被预测。举个运算例子:设初始状态为a,运算规则为:a的一亿次方。若a分别取2和2.00000000000001,得到的结果差距极大(这揭示了数的局限性)。最后一个原因:4.无解析解。举个等式例子:(X+Y)=2,此时无法求解出X或Y(三体问题产生的根本——无解析解)。这四个原因中第1个原因揭示了物理的局限性(量子的不确定性),后3个原因揭示了数学系统的局限性(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Three:第三章讲解如何从“有序衍生混沌(复杂)”,用一个式子来描述就是:“简单的规则(自相似)+随机重复(迭代/反馈)=复杂(优雅的结果)”。 举个函数例子:2.9997(1-x)x【简单的规则】,随机取一个介于0与1之间的x,代入函数计算,然后将结果再代入计算,不断重复足够多次【随机重复】,最终结果都会停在0.66【优雅的结果】。 Four:第四章运用“简单的规则+重复=复杂(混沌的边际)”来讲解生物体的斑点与条纹是如何形成的:不断进行(重复)的化学反应【X+Y→A+B】(简单的规则)促进与抑制色素的形成(其中A为黑色素又是化学反应催化剂、B为黄色素又是化学反应抑制剂),过程中A与B不断竞争,最后在不同区域分布,产生稳定的图案(优雅的结果:斑点与条纹)。 Five:第五章则在“简单的规则+重复=复杂”这一公式的基础上,论述了该公式导致了一个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数学法则:“幂次律”(两个变量取对数后,成线性关系)。以上面斑点条纹为例:将一定尺寸范围内的斑点条纹,与该尺寸下的斑点条纹数,取对数后画在坐标轴上,会发现它们成线性关系(此时的斜率也叫做“分形纬度”),而之所以会存在线性关系,是因为斑点条纹形成的背后蕴藏着简单的规则(X+Y→A+B),而这个简单的规则(化学反应式)代表着信息,因此,事物呈现出幂次律规则的原因是背后隐藏着信息(简单的规则),这样的信息又称做“1/f杂扰”。令人诧异的是在地震、市场经济、物种灭绝(生命)、塞车……中全都发现了幂次律现象。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在这些复杂的现象背后存在着简单的规则,由此分别开始了异常精彩的跨学科讨论。 Last:第六、七章基于“深奥的简洁”探讨了最后的主题——生命。在这两章的讨论中糅合了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化学、历史学、地理学。我明白两件事:1.就算达尔文的科学地位不超过爱因斯坦,那也绝不应该低于爱因斯坦。2.我是白痴。 最后,终于不用再熬夜到一两点了,我解脱了。 (记2019.04.12)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四):简洁规律迭代出复杂世界

  一句话概括:我们在周遭世界—甚至在生命世界中—所见到的复杂行为只是“从深奥的简洁中所浮现出的复杂表象”。

  作者简介: 约翰·葛瑞本(John Gribbin),是剑桥大学天文物理学博士,也是著名专业科学作家。目前著作超过五十本,包括《寻找薛定谔猫》、《大爆炸探索》与《时间史漫画》(与凯特·查理渥斯合作)。

  全文脉络:

  前言:蕴含于复杂中的简洁

  1、为什么科学能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原子行为和星球内部的运行方式,而难以描述人类的行为?因为人类比比较复杂。一个原子或水分子结构比人类简单,因为其中只有少许内在结构;一个星球也比人类简单,因为重力把所有结构都压垮了。

  2、如何用最精炼的语言解构混沌与复杂?混沌和复杂所探讨的一切,只是建立于两个简单的概念—系统对初始状态的敏感以及反馈。

  第一章 混沌中的有序

  这章讲科学使人类,逐渐从只了解混沌,到了解混沌中的简洁(用科学简化复杂的现实世界),再了解简洁中的混沌(数学系统本身不能简化的问题,亦称NP完全问题)。

  自从十七世纪的科学革命以来,人们用科学的方法逐步的开始了解世界。当古希腊人所构建的世界观被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所取代,一部分以往无法回答的问题的到了完美的解决,宇宙像个有秩序的地方,让不可捉摸的神没有立足的地方。但由于数学上的问题,诸如“三体”之类的问题并无法得解。庞加莱证明三体问题(更不用说N体问题)通常无法以我们熟悉的近似技巧求解,而遵循牛顿定理和重力定理看似简单的运行轨道,都可能产生混乱而无法预测的行为。

  在原子分子尺度,要预测人们生活周围的事物性质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所有粒子间的交互作用复杂到无法分析,并表现出混乱的情形。但当不计其数的分子互相作用后,这些混乱消失了,或者说它们被均摊了,所以简单法则带来的秩序就又出现了。

  第二章 重返混沌

  我们完全无法预测未来。比如我们反向进行数值运算行星轨道,将无法的到初始点,轨迹计算不可逆。这是因为无理数的原因,大多数数字是无理数。对于一个对初始值极敏感的系统,无论我们选择使用(无理数)的多少位数开始,系统的未来都可能如洛仑兹所发现的,必须高度依赖于我们没有纳入的那一位。

  这章对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论证了机械式的宇宙的不可能性。

  第三章 有序衍生混沌

  21世纪的科学家及我们正在讨论的“混沌”,和古时候人所指或是日常生活上的混乱不同。那种混乱是安全随机而且根本无法预测的,而我们所说的混沌是全然有序的、决定式的,原则上可依因果关系预测其每一个阶段,只是实际预测的细节赶不上真实事件发生的速度。而这章讲的就是,如何从决定式的存在演变为混沌的过程。

  碎形可以被描述为具有中间维度,直线是一维体,平面是二维体,但正如每两个有理数中间存在无穷多的数字一样,直线和平面之间也应该可以存在中间的、非整数维度的实体。碎形与混沌存在着深层的联系(分形就是在几何领域中,简单变成混沌的过程)。这章涉及到的分形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有机会下次做此类学科的读书笔记。

  第四章 混沌的边际

  这章主要讲在混沌的边际发生的有趣的现象。

  无中生有——乔登对所有物体进行计算后发现,如果质量集中于一点,对应重力场所具有的负能量将恰好抵消它的正质能能量,换而言之,正如伽莫夫对爱因斯坦所说,一个星球可以无中生有(这个让我浮现连篇,顺着这个思路就是说,宇宙从无到有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由简单的DNA到复杂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1952年,图灵发表了一篇论文,内容描述均匀混合的不同化学物质,可能因内部扩散作用而自发地打破原来的平衡。在形态发育和进化生物学中,有时微小的作用会产生微小的改变,有时微小的作用会产生很大的改变,原则上这些都可经由涉及简单化学反应的图形形成模型来理解。上述发现可以说明哺乳动物斑点来源。同样情况,为什么我们这么复杂的生物特征都可包涵在简单的DNA中。

  第五章:地震、物种灭绝和突变

  幂次律:事件发生的概率等于1除以其尺寸的某个指数。物种灭绝、城市人口、地震发生、海岸新碎形、股市震荡。。。都遵循这个法则(这个差不多是我在本书中看到的最震撼我的发现了,这个规律充分的显现出了复杂现象表面下的规律。)

  第六章 生命的真相

  第七章 远方的生命

  最后两章,作者为了不辜负本书的标题,开始试图说明生命到底是怎么来的。作者引用的科学研究很多,也非常的恰当,对于之前没有接触过相关领域的人来说,会是相当震撼的体验。

  读后感:

  这本书很是让我惊喜!我在这本书中收获的东西真是太多太多,为之改变的方面也太多太多。下面我简单说一下给我的的整体收获:

  这本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复杂的世界是被用简洁的规律迭代出来的。而这一句话背后所隐藏了许多东西,包括前提假设原因推论等等都有必要思考一下。

  比如,世界上有很多复杂的问题诸如混沌问题如何用简洁推导出来?就像作者在前言里讲到的,混沌的产生条件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就是系统对初始状态的敏感以及反馈。再比如说这个简洁的规律是什么?我认为就是科学所追求的东西。再再比如,那句话的前提是基于两个形而上学的假设——因果论与整体统一性,承认那句话的同时,也就承认了因果论与整体统一性(不过这点是现代科学基本都承认的前提)。那句话的一个推论,就是这个世界没有实无限只有潜无限,因为一切事物都是被迭代出来的,那么微元的迭代的速度基于广义相对论是有上限的,因此世界上没有实无限只有潜无限。

  “复杂的世界是被用简洁的规律迭代出来的”,这句话都可以当一句格言了。格言的美妙之处,就是用有限的容量传递出相当多的有用的信息,从这个角度看,牛顿三定律可以当格言,洛仑兹变换公式可以当格言,麦克斯韦方程也可以当格言。。。格言之美,就如诗。科学之美,亦如格言。

  (这篇读后感写的不甚理想,配不上这本有趣的书,下次有机会会修改)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五):不完全读书笔记

  虽说是科普读物,但我还是没完全看懂,真遗憾。没法像读《自私的基因》时那样时常拍案叫绝,但多少有所得,针对我自认为理解了的点做了一些笔记。

  ------------------------------------------------------------------------------------

  第一章 混沌中的秩序

  这一章为简述科学发展史,讲人类如何利用科学物理方法探究规律和秩序,以及这些规律的局限性。比如三体问题,两体间的作用和相对运动轨迹可用经典力学定律来计算和预测,但三体间的作用却无法确定。

  第二章 重返混沌

  有时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将造成最终现象的极大改变。前者的小误差,会带来后者的极大错误。预测将成为不可能的事,我们面对的是偶发现象。

  今天气象学家进行数值模拟时,他们并不是把观察到的数据原封不动的代入预测计算,而是通常会用几组不同的数据作为计算的初始值,看看测得的误差与不确定性是否造成重大影响(是否存在蝴蝶效应)。如果所有算出的预测结果大致相同,就可判定预测的结果大致值得信赖。但有时几组些微不同的初始数据得出大相径庭的“预测”,则所有的预测都不可靠。

  以地球这样的星球而言,每次我们稍微更动初始条件加以运算,得出的轨道也大同小异,在真实空间或相空间中占据相似区域,以人类的时间尺度而言,它不会跳出这个固定区域。这是某个受限的混沌。以赌盘中旋转的弹珠做类比,它在盘内以近乎混沌的方式弹跳,但都局限于轮盘内部的轨道。

  行星自转,因为太阳重力的影响,它们自转时会摇晃(像陀螺),自转的周期和摇晃的周期可能引发共振,引起星球倾角的瞬间不规则变化(顺便提下,地球倾角23°是造成四季的原因)。因为有月亮扮演稳定器的角色,该角度才没有太大变化。但最终月亮将因潮汐作用而逐渐远离地球,影响力减弱,那么地球倾角也将会产生混沌变化,造成四季混乱等。

  第三章 秩序衍生混沌

  二十一世纪科学家及我们讨论的“混沌”与古代这一词义所指大有不同。我们所说的混沌并非完全随机无法预测的,而是全然有序决定式的。原则上可依因果关系预测其每一阶段,只是实际预测的细节赶不上真实事件发生的速度。

  以周期加倍的方式达到混沌的例子很多,在由简单通往混沌的过程中,它们都产生了有趣的变化。分形的意义在于,只需些随机性与简单的迂回规则就可以创造出所有的复杂度。

  关于碎形的维度:直线取1/3再放大3倍得到与原来一样的直线,维度为1。正方形边长取1/3,需放大3^2倍得到一样的正方形,维度为2。立方体边长取1/3,需放大3^3倍,维度为3。所以一个维度介于1-2之间的分形,比如1.26,则比较接近直线而非平面。

  问题的关键在于复杂是如何由简洁产生的?

  第四章 混沌的边际

  古典热动力学建立在一个矛盾之上。“动力”一词描述系统改变的方式,而像“熵”值却是由假定固定平衡的系统计算出来的。

  平衡没什么意思,因为什么都没发生。但事物是如何趋于平衡,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生物最接近平衡状态的是死亡,相似的,死很无趣,但如何死的有趣得多,这正是推理小说畅销的先决条件。

  一下个问题:像人类这样有秩序的系统,如何能够从宇宙大爆炸之后几乎单调无序的状态中发生?

  宇宙最重要的特性是它正持续扩张,这种扩张是由群体间的空间本身的伸展造成的,不是因星体在空间运动。如果星体现在越离越远,很明显它们在过去比较接近,如果回溯得够久,所有的东西都该结成一团,这就是宇宙大爆炸。运用相对论加上对现在宇宙扩张速度的测算,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大爆炸距今约140亿年。

  研究盒子里的气体时相互重力作用被忽略,最大熵值发生在气体在盒内均匀散步的平衡态。而太空中重力场参与下的情况大不相同,重力可将物质聚成一块,创造更多的秩序而同时降低熵。重力场的负能量使熵可以以这种方式被吞噬,这解释了为什么宇宙现今并不处于热力平衡状态。

  图灵扩散反应,认为扩散作用可能创造出原先不存在的图案,这与一般人的直觉相反(认为扩散将混合而打破图案)。这涉及催化。比如A物质是一种催化剂,它能促进更多的A生成,同时生成更多的B物质(抑制剂)。在B浓度足够大的地方,会促使更少的A和B生成。这种震荡式的动态平衡令时间的箭头不停的前后翻转。这是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因为没有最高熵值的稳定态出现。有趣的情况都发生在混沌边缘。

  图灵式机制成功解释了哺乳动物皮毛上斑点与条纹的产生,涉及穿过这些胚胎表面的波动。当图灵过程展开时,胚胎表面太大或太小都无法形成任何图案,从大自然也可以观察到极大或极小的哺乳动物没有表面图案。从小到大,最先形成的是宽条纹,然后细条纹,再斑点,最后是大斑块,再大则都混成一色。与成年后体形大小无关,重要的是图灵过程发生时胚胎的大小与形状。比如两种体形相似的斑马,前者有较少较宽的条纹,考量其生长过程前者的图案在胚胎形成21被决定,后者则是35天。

  第五章 地震物种灭绝与突现

  “复杂系统”并不等同于难以解释,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套相当简单的处理规则。重要的是规则,这就是蕴含于复杂中的简洁。

  地震——混沌边缘的耗散系统。地震发生的次数和强度取对数关系是一条直线(反比),这就是芮氏规则。相对于1000次的五级地震,大约会发生100次六级地震,10次七级地震。

  幂次律存在于许多自然界产生的碎形中,比如将石块相撞击的碎片收集起来,按重量分组统计数目,可看到其符合幂次律。太空中的陨石撞击同理。甚至连城市人口亦遵从幂次律。还有股市震荡行为。大灭绝出现的次数和强度(造成物种消失的程度)。

  大灭绝出现的原因不都是由太空来的撞击造成,任何诱因都有可能。并且一次重大事件的引发不需要一次重大诱因,任何尺度的诱因皆可导致。这就是所谓的复杂系统,并且处于混沌边缘,任何尺度的灭绝可能由任何尺度的诱因导致。

  著名的“沙堆模型”,接近临界状态的沙堆,每一粒新的沙子加入可能巧妙的平衡于沙堆上,也可能诱发一次大规模沙崩,或一系列小沙崩。

  第六章 生命的真相

  达尔文式演化:1)子女和父母相似,特征代代相传;2)复制遗传并非完美,每个个体间都有少许差异;3)适者生存,不以任何标准来衡量谁比较适合生存,而以是否存活繁殖来论断真正的赢家。

  ESS稳定策略的形成。有趣的是一个看似稳定的生存环境其实不断地在改变,之所以能保持平衡是因为各组件为了赶上其他组件变化的脚步都进化得够快。这被称为“红后效应”(red queen effect)源自《镜中奇缘》中的一个角色red queen“她必须拼命奔跑,才能够停留在原地。”例如,苍蝇和青蛙这对天敌的基因进化过程。生态网络中的共同演化进程(一种物种改变时所有物种跟着改变),自然将复杂的生态系统导向有趣的自我组织临界区域,位于混沌边缘的相转移状态。

  同一物种在往两个不同竞争优势的方向上进化时,可能最终发展成为不同物种。但对于单一进化方向来说是有限的,比如嘴细长的鸟容易从缝隙中觅食,但太细长就易折断。事实上,进化的方向一开始就是条死胡同。假设某物种进化到小丘的顶端,邻近有一座更高的山峰(进化上更具优势的状态),该物种是无法跨越山谷登上相邻山峰的,因为必须先朝比现在更差(更不适应)的状态进化。

  由于红后效应不同物种间的交互作用,相对优势不是绝对的静止的,如同景观上相对山峰的高度不断在改变。在进化的景观上不存在任何物种的“最佳位置”。唯一能做的就是抓住机会,向更好的位置移动。即使现在看来是好的,却在几代之后会变得糟糕也无妨。

  研究化石的结论表明“灭绝是随机的”,物种并不随着存在时间的长短而变得更好或更差,虽然发生进化,但求生的困难一直都相同。我们知道在个体层面发生着达尔文的优胜劣汰,但在群体物种间的生存互动却存在“间断平衡”模式,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红后效应物种各自占据其生态位置,直到被短时间(甚至是瞬间)内许多物种灭绝而另一些演化出新物种的戏剧性改变所打断。

  第七章 远方的生命

  盖娅假说,将地球视为一个自我调节系统,地表的生命组织主控调节,以令大气保持固定的组成。

  如果没有生命的干预,大气中的氧将在一千万年内(约占地球生命的0.2%)被锁在稳定的化合物中,如硝酸盐、二氧化碳、水等。

  雏菊世界的简单模型展现了一个小回馈是如何允许生命调节一个星球的温度。如地球变太冷不适于生命繁茂,植被减少二氧化碳会累积增加温室效应而引起全球升温。

  这章主要探讨太空生命的可能性,没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