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屋檐下(夏衍代表作)/中国古代文学百家》典范读后感有感

《上海屋檐下(夏衍代表作)/中国古代文学百家》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1-2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上海屋檐下(夏衍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百家 读后感 

  《上海屋檐下(夏衍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是一本由夏衍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94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海屋檐下(夏衍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百家》精选点评:

  ●上海一個普通屋簷下,幾個家庭發生的日常瑣事。“在世間,本就是各人下雪,各有各自的隱晦與皎潔”,在我看來,這句話比“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更有概括性。「隱晦」在於,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苦痛與不安,「皎潔」在,每個人又都有各自的原則與執著,每個家庭當然也是如此。 幾個家庭之間難以互相之間融洽相處、彼此理解,家庭內部其實也是一樣。趙振宇的樂天知命和其妻子的市儈刻薄、葆珍的天真爛漫和楊彩玉的隱忍細膩、桂芬的痛苦矛盾和黃家楣的一事無成…生活不是表演,這些事情每天每天都在現實中發生著。夏衍的戲劇最成功之處就是剝離了戲劇性,展現了“真實”。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但其實,我也是噪音的一部分。

  ●2019#010 同一個屋簷下,五戶人平淡無奇,一地雞毛的日子…過去如此,現在亦如此,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錢是多麽的重要鴨!啊(」゜ロ゜)」

  ●上海小弄堂,每一个亭子间里不同的房客,不同的故事。

  ●中国戏剧

  ●没有用的字,先生说,就要废掉。。。这句话太狠了

  ●山东某大学的教授 黄万华说,中国现代戏剧,万家宝是第一,“包身工”是第二。我想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现代戏剧,第一个肯定是《雷雨》第二肯定是《茶馆》。“赛亲孙”的《屈原》据说也不错。

  ●读《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与《芳草天涯》,充满知识分子的温情,于悲苦乱世中写尽含泪的微笑与善意的批评。

  ●2017.12.5-12.7 北京 《上海的屋檐下》人于困顿之际的悲哀与坚强被夏衍挖掘得极为深刻,鸡毛蒜皮的琐屑使得生活成为消耗品,不由为上海小市民斤斤计较,针锋相对,欲言还休叹惋。《法西斯细菌》中刻画的国破家亡之际为学术献身的医学家令人敬佩,可还是落了夏衍“学问需为革命”的思想影响。其报告文学写的苍劲催人泪下,散文极亢进激昂,颇有战斗力。记得一篇“女人,你的名字是强者”,驳了莎士比亚,很显一代革命文学家的气魄。私以为,剧本最佳,报告文学次之,煌煌杂文显真言。他是个很有力量的人呐。

  ●现当代戏剧文学艺术作品中,夏衍老师的《上海屋檐下》是必须值得一提的作品,也是我最早接触的戏剧作品之一。然而,尽管已然读过三遍,仍然觉得这部戏剧很普通。特色是有的,将三个不同家庭置于一个舞台之内,表现不同出身的人在相同弄堂里面的爱恨纠葛。然而,人物表现得既不突出,情感传达得也不理想,仅仅觉得是及格的作品吧。

  ●久远的补标 现实主义巨作

  《上海屋檐下(夏衍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百家》读后感(一):夏公的作品,不错。但这本校印质量一般

  此书以“上海屋檐下”冠名,内容实际上远远不仅如此,而是包含了《自由魂》《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四个话剧作品,还有《包身工》《广州在轰炸中》等报告文学作品和《乐水》等散文。话剧作品属于重读。当年还读过他的剧本《赛金花》,时间过久了,都忘了。这几个剧本也是,只记得大致情节,但细节都忘了。读了一遍,感觉夏衍的话剧作品水准很高,开创了一条道路,特别是《上海屋檐下》《芳草天涯》两剧,把时代悲欢融入琐碎的家庭悲欢中,别具一格。《乐水》一文颇有见解,吾师陈坚将其书斋名定为“乐水轩”,将文集名确定为“乐水轩文存”,是受此文的影响。吾师研究夏衍数十年,潜移默化,对夏公是佩服的。这个版本时有错漏,校印质量有待提高。个人评定星级:★★★★☆。(2019/5/7 6:45阅毕)

  《上海屋檐下(夏衍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百家》读后感(二):四部戏剧

  《自由魂》主要刻画秋瑾这一人物形象,整片戏剧简洁有力,但人物过于纯粹简单,完全服务于革命话语。从序幕秋瑾在知县面前维护农民权益,她刚刚出场我便发现一个问题,很明显秋瑾之所以能保护住这位农民是因为他的丈夫王廷钧和知县相识,而不是因为秋瑾。之后秋瑾离开家庭游学日本回国参与革命,都十分果断,十分有勇气,但缺乏智慧。可能作者主要想要表现的便是秋瑾这种大义凛然的精神吧。

  《上海屋檐下》是夏衍的最佳剧本。采用人物群相,但每个人人物刻画都十分立体。并且整体氛围的营造也令人感到压抑。林志成、杨采玉、匡复三者之间的纠葛关系,黄家楣、桂芬、黄父三者之间的关系,施小宝、小天津、施小宝的丈夫(未出场)的关系,赵振宇以及其妻,唯一一个独立体李陵碑。

  《法西斯细菌》这部剧本主要刻画了俞实夫这位科学家的形象。从专注于科学,忠实于自己的事业,甚至在日本人的研究所工作,想通过科学帮助全人类的进步。但现实步步紧逼,不得不使俞实夫转变了自己的想法,没有和平的环境,科学无法安稳的继续。从东京到上海到香港到桂林,一路逃难经历,内忧外患,特别是亲眼目睹钱裕的死亡,使得俞实夫更加清醒。这部剧的主题我还是认同的,科学没有错误,为人类做贡献也没有错误,但如果你的国家已经四分五裂,没有一个和平的环境,科学似乎也是虚无的。

  《芳草天涯》这部剧不是很好。如果作者想要刻画女学生小云和教授尚志恢之间的感情冲突,就应该侧重一点。但作者却没有。在《法西斯细菌》时,我就想这部剧好像小说啊。到了《芳草天涯》,我想他就是小说吧。很多描写完全是小说的描写,不适合于戏剧啊。

  《上海屋檐下(夏衍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百家》读后感(三):战争阴影下的弄堂:夏衍《上海屋檐下》读后

  现代戏剧,最好的是万家宝的《雷雨》,《雷雨》有所有悲剧的元素,既是哈姆莱特式的悲剧(力有不逮),又是俄狄浦斯式的(命运弄人)。其次是舒庆春的《茶馆》,以小见大,写出近代中国的悲怆。夏衍的《上海屋檐下》与两者不在一个等级。

  《上海屋檐下》是上海亭子间里的生活的剪影,时间是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写于一九三七年四月,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日本野心昭然,战云密布。这里面并没有突出这一主题。而是极力描写市民在乱世将近挣扎求生的故事。戏剧中采用了速写的手法,到是很像报告文学之类。戏剧冲突有,但是表现力并不强,个人认为其优点在于对真实环境的攀状。本剧并没有沦为革命先行,口号第一,工农万岁,鞭苔黑暗,打倒帝国主义,万恶的旧社会等等一类僵化的意识形态活报剧。写的小人物,生动、鲜活。因此,本戏,看得。

  戏剧的主要冲突:匡复、彩玉与林志成的三角关系。匡复与林志成是朋友,青年时林志成因思想罪入了国民党的监狱,入监前把妻女托给林志成。八年后,匡复出狱后发现妻子彩玉与好友结婚。三个人,都是知识分子。彩玉当年是另一个子君,是逃婚出来,是追求自由新式恋爱。物事人非,追求真理的激情与勇气被岁月与牢狱消磨。彩玉则陷于贫穷的逼迫下苟且,理想照进现实的残酷。虽然这样,在一番挣扎后,他们部分的找回了初心。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国民党放了一批思想犯,匡复大概就是其中之一吧。匡复从青年革命者变成了一个中年革命者,一度颓废而又重新振作。展示人的一种精神:虽然挣扎的活着,但是不向命运妥协气概。这种真实的现实主义与《荷花淀》那种几个妇救会中年妇女就把有正规军的炮艇打沉的横店式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根本不同。

  但历史没有那么复杂,“你有开慧,我还有黄敬呢!”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上海屋檐下(夏衍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百家》读后感(四):他们将要做出些什么样的事——谈夏衍的三幕话剧《自由魂》

  以秋瑾为题材和主要角色的文艺作品,我以为夏衍的《自由魂》是最好的。

  在这短短的三幕话剧的篇首,夏衍引用德国剧作家莱辛在《汉堡演剧评论》中的一段话概述他此次创作的要旨:

  有一种没有根底的见解,以为演剧的职能只在保留伟人的面影,但这只是历史的任务,而不是演剧分内的事情。我们在舞台上应该学习的,不是这人或那人做了些什么,而是在具有一定性格的个别的人物,被安置在特殊的环境里面,他们将要做出些什么样的事。

  在阅读整部作品后,有一种触动直击胸口。而夏衍的文字却是平静而充满思辨的。革命者的热血并未被涂上油漆般浓烈却呆板的色彩,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真切。

  关于秋瑾,自从她慷慨就义,后人都以崇敬的心与眼看待她生前的所作所为。第一个书写她的人大概是鲁迅,只是他为她改了名字,在短篇《药》中用曲笔表达了他对革命者的敬意。那个流血的夏瑜尚未唤醒民族的魂魄,他的牺牲还需等待时代的觉醒。第一个以秋瑾为原型而创作这一段历史题材故事的,也许就是夏衍。与几十年后的两部以《秋瑾》为名的电影作品相比,夏衍所塑造的鉴湖女侠多面而立体,而他自身的革命者身份又使他看待革命阵营的眼光有别于生长在和平年代的编剧。也许可以说,夏衍的《自由魂》是以革命者的眼光来回看前辈,从而审视革命的性质与革命者的责任和担当。

  今人谈到革命,早已五味杂陈,讳莫如深。但夏衍在1936年的上海创作这部剧时,时代赋予革命的意义远别于今日。自清末始,革命的浪潮已然在中华大地上拍打无数惊涛骇浪,可谓死的死散的散,到抗战爆发前夕,处于一个短暂的低谷期。也许早从1927年始,革命一词的含义就已出现较大的分化与差异,社会上对革命一词的普遍看法不再如从前那样较具备统一性。夏衍早年参加国民党,后秘密加入共产党,在创作《自由魂》时,他的心情和感想一定不同于一般创作者。而作为革命阵营中的老资格,他所观察到和接触到的又使他注意到这一阵营中存在的复杂性,也许是理工系出身的缘故,尽管夏衍常年从事文艺创作,但他的文字所表露的思想和情感却是理性的。

  《自由魂》篇幅很短,只有三幕,分别以1900年、1903年和1907年为时间节点,讲述秋瑾生命中三个不同阶段。1900年时,正直庚子之乱,秋瑾还是一个年轻的少妇,与丈夫一同避难南下,回到绍兴老家。通过乡民、县官和秋瑾夫妇的人物对话,1900年的中国民间百态已经活现于眼前。民众的愚昧无知,教会势力的为非作歹,官府的腐败无能,义和团的凶狠愚弱都从几方面言谈的碰撞中自然地表达出来。此时的秋瑾单纯而充满正义感。她鄙视官府的无能,为百姓的愚昧感到痛心。然而她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满腔不平。但我们已可以感到,她所观察到的现实百态已经深深刺痛了她的心灵,她的人生也会因此而有所改变。当剧情发展到1903年,已回到北京过着衣食无忧之生活的秋瑾不再满足于看报纸发牢骚,而是下定决心到日本去求学,甚至做好了离婚的打算。这一时期的秋瑾,有一腔热血,但夏衍通过挚友吴兰石的语言,表达了对秋瑾的担忧。她是一个多年在富裕家庭里养尊处优的少奶奶,虽然年届三十,但并不真正了解这个世界。而她性情上的冲动并不能看做改变中国命运的良药,尽管丈夫王廷均显得迂腐而懦弱,但夏衍却并未一味贬低或嘲弄他,他对秋瑾提出的规劝是出于对现实的考量而得出的。他有他的立场也有他的局限性,但并不代表他的话都是错误的。

  革命者不是圣人,称号无法代表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品性与人性。对于秋瑾性格上的弱点,夏衍毫不客气,借吴兰石之口加以指出

  非但不知道隐藏,还好像唯恐旁人不知道她是革命党,讲话不肯让人,为了一点儿小事情是人家过不去!

  鲁迅曾在东京听过秋瑾的演讲,据说他并不十分热衷于慷慨激昂的革命,并曾因此受到过秋瑾的责骂。我们当然不应该要求每个人都以同样的方式与社会做抗争,有人用身躯,有人用笔端。秋瑾去国前夕拜访过吕碧城,曾力邀吕一同赴日。但吕碧城并没有与秋瑾同行,而是留在国内以文章为女权和女子教育事业谋求良策与发展空间。某种角度看,吕碧城与鲁迅选择了同样的战斗方式,尽管他们的斗争方向并不一致。秋瑾是革命先驱,也是少有的女性革命先行者,行为令人敬佩,但却也并非完人。咄咄逼人是她性格上的缺点,而不够谨慎的性格特征或许就是她革命失败的某一条导火索。夏衍并不因为她是可歌可泣的革命者就粉饰她的人性,故意将她塑造成高大全式的人物。秋瑾的单纯和鲁莽是她性格中不可改变的成分,但她的热情与爽朗又恰是那些负面成分所折射出的另一重光彩。后者使她革命者的形象更为光辉,但前者却让她是一个难得的,活生生的人。

  关于革命党人的责任,夏衍在1907年的那场决定秋瑾生死的起义中做了探讨。秋瑾的同志是程毅,两人最后双双为革命而牺牲,可谓侠肝义胆。但他们又是不同的两种人。秋瑾热烈,程毅理性。秋瑾求死,程毅惜生。在秋瑾看来,“杀身成仁,是革命党的本色。”而程毅的看法是“孤注一掷也决不是革命党的光荣。”当秋瑾希望以死来承担革命失败的责任时,程毅反问:“死,能够减轻责任吗?”我疑心夏衍将自己融入了程毅,以理性的认知穿越时光,回到他出生的时代,走近这位壮怀激烈的同乡女杰,向她提出自己对革命的一些看法和认知,做一场想象中的对话。显然,夏衍珍惜每一个人的生命,革命并不是一味求死,并不只有杀身成仁那么简单。因为革命不是戏剧,不是为了英雄的出场而演给别人看的。革命者有他们的目的和使命,而要完成这些,需要鲜活而强有力的生命。革命者当然应该歌颂,但革命者首先是人,不做无谓的牺牲,也不做无谓的英雄。

  当程毅在衙门受酷刑而不改初衷,坚决保护同志,不禁想到话剧完稿几十年后的夏衍,在那样一个年代,因不肯诬陷他人而被从台上踢下,摔断腿。夏衍曾经将心灵化作程毅,在那一刻,他的身躯是另一个程毅,只可惜已没有秋瑾并肩。

  回到莱辛的那句引言,夏衍写秋瑾,不是为了记录她的丰功伟绩,那是历史的事。作为戏剧创作者,夏衍想要追寻那个艰苦年代里秋瑾的选择,也许通过秋瑾在特殊的环境里将要做出些什么样的事来思考自己在另一个特殊环境里应该或即将做出什么事,也在为同行者们思考大家将要做什么事。这也许是夏衍在1936年的初衷。至于一切的后续与影响,还是留给历史评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