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出世界》读后感摘抄

《误出世界》读后感摘抄

2020-11-2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误入世界 读后感 

  《误入世界》是一本由卡夫卡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误入世界》精选点评:

  ●死人河。我是不是也在舔舐。

  ●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卡夫卡 《误入世界》

  ●实在是...看不下去

  ●喜欢沉浸在这种悖谬中。。

  ●2012-03-27 亲爱的卡夫卡,我不想妥协的。。。可是。。。给我力量吧。

  ●Chenxi的推荐。但是读这种随笔短句式的理解,我更愿意去看圣经。卡夫卡的孤独转至对终极与存在哲学,更多是何等的一厢情愿。双子座的我,能理解一些"悖谬"。总之,卡夫卡给我一种勇敢的孤单。但其实,孤独不是唯一选择,只是多种可能性之一。

  ●没怎么看懂。

  ●读到90页,因心情浮躁先搁置。

  ●某次和某个面试官竟然聊了半天卡夫卡。

  ●不懂啊

  《误入世界》读后感(一):荒谬中的荒谬

  其实,卡夫卡的关键词绝对不是荒谬,因为荒谬的老大是萨特,萨特的墙把荒谬搞到了让人跳楼的地步。而卡夫卡,他是荒谬的始祖,却没有写出最彻底的荒谬来。

  这本书好玩的话很多,支离破碎,“亚当被逐出天堂后养的第一个动物是蛇”,这样的话大把大把的从里面蹦出来。

  不愧是卡夫卡啊,一贯的没逻辑,想到哪说到哪,而看到他说的话之后,会无比的兴奋,然后立刻把逻辑这玩意儿忘得一干二净。

  《误入世界》读后感(二):病友的交流

  哲学是晦涩难懂的。很多句子读了很多遍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还是坚持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读不懂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是本来原著就很难懂,第二个是翻译过来又有些走样,最后是主观原因:慧根不够。读完这本书,在内容层面想的不多,我却读出了卡夫卡的孤独。我在想,是不是孤独的人才会想这么多?他们想了太多,写出来却不被人理解,这是他们更加孤独。

  哲学虽然难懂,看了一大段话脑子却是空白需要重新来过。但如果把哲学当成是精神病友之间的交流就容易多了。

  模仿书中的悖谬手法,我也写了一个像绕口令一样的分手信:

  “我不喜欢喜欢你的我,也不喜欢不喜欢我的你。”看不懂?没关系,体会精神就够了。很多人和你交流并不需要你听懂,重要的是你在听就够了。

  《误入世界》读后感(三):错一生

  世界机会丛生,误入世界的人就越来越多。卡夫卡说,生活是一种持续的引开,它甚至不让你去想,它是从什么地方被引开的。大多的人都生活在别处,不知不觉,在不属于自己的地方度过一生。

  卡夫卡就是如此悲观的看待自己的处境,而且活着时的角色正是如此不尴不尬。但他比别人多一点知觉,就让他留下了让世界惊讶的洞察。

  作为一个渴望心灵自由的作家,卡夫卡在繁冗细节的保险公司工作,一干就是15年,直到病休,两年后去世。公司里的工作与他的文学创作矛盾尖锐,极其痛苦,但在办公室,卡夫卡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对待同事温和友善。

  卡夫卡没学会在自己认识的世界里面赖皮,肉体虽然还按照世界的秩序行进,但精神批判性早泛滥在内心:“这不是工作,这是腐烂,看不到让一个人感到充实的具有火一样的劲头和光彩,在折磨人的工场,我就是一个被判刑的人。”下了班呢?“我走进一座专门为我建立的监狱,而这监狱完全就像一普通民宅,没人把它看成监狱,因而就更加糟糕更加残酷,连越狱的企图都没有了。”

  比卡夫卡的世界略让人宽慰的是,虽然我们今天在真实的人生中极尽的妥协,但我们还能够在网络上极尽的刻薄,这消气的出口可以让我们比活了41岁的卡夫卡寿命更长一点。

  《误入世界》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做消极的事,正成为我们的义务;

  而积极的事,已经交给我们了。

  这头牲口夺过主人手中的皮鞭来鞭打自己,意在成为主人,它不知道,这只是一种幻想,是由主人皮鞭上的一个新结产生的。

  以往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我的提问得不到回答;今天我不能理解,我怎么竟会相信能够提问。但我根本就不曾相信过什么,我只是提问罢了。

  有人感到惊讶,他在永恒之路上走得如此和气轻松,其实他是在往下飞奔。

  道路是没有尽头的,无所谓减少,无所谓增加,但每个人都用自己儿戏般的尺码去丈量。“诚然,这一尺码的路你还得走完,它将使你不能忘怀。”

  人们尽可能少说谎,仅仅由于人们尽可能少说谎,而不是由于说谎的机会尽可能少。

  人类的主罪有二,其余皆来自于此:急躁和懒散;由于急躁,他们被逐出天堂;由于懒散,他们再也回不去。

  虚荣是丑恶的,本来它应该自杀,而他却仅仅自伤,于是成了“受伤的虚荣”。

  生命开端的两个任务:不断缩小你的圈子和再三检查你自己是否躲在你的圈子之外的什么地方。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并有义务发挥其独特性,但是他必须喜欢他的独特性。

  你在抱怨什么,孤独的灵魂?为何你振翅围着生命的屋子飞翔?为什么你不向属于你的远方张望,却在这儿为了你陌生的东西奋斗?

  我们处于午夜的静寂中,然而只需我们向东方或西方转过身去,我们经历的便是日出和日落。

  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只是彷徨而已。

  我像其他人一样会游泳,只是我的记性比别人好,就是忘不了以前的不会游泳。由于我不能忘记,会游泳对我来说无济于事,到头来我还是不会游泳。

  一个守卫!一个守卫!你在守卫什么?是谁派你来的?比那躺在石头底下,刚刚醒来的蛀强水虱,你只多一样东西,那就是你对你自己的厌恶。

  “你从来不从这口井的深处提水。”

  “什么水?什么井?”

  “是谁在问?”

  静默

  “是什么静默。”

  我的一生就是在抗拒结束生命的欲望中度过的。

  你必须用脑袋顶穿墙。顶穿它并不难,因为它是用一张薄薄的纸做的。困难的是,不要被已经画在墙上的告诉你应该怎么去顶的启示所迷惑。那会引诱你说出这样的话来:“我不是不停地在顶穿它吗?”

  他找到了阿基米德支点,却用来对付自己,显然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他才可以找到他。

  对于神圣东西的渴望,伴随而来的对亵污圣物的羞怯以及人所具有的正义感,这一切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一旦人违背这些东西,它们就在他身上顽强反抗。

  上帝、生活、真理——这些只是同一件事实的不同名字。

  儿子废黜父亲,因此上帝必须隐藏在黑暗中。因为人无法突入上帝,他就攻击包围着神性的黑暗。他把大火扔进寒冷的黑夜,但黑夜像橡皮那样富有弹性,它后退,但它继续延伸下去。消逝的只是人类精神的黑暗——水滴的光和影。

  人们以公正的名义做了多少不公正的事情?多少世人愚昧的事情在启蒙的旗帜下向前航行?没落多少次乔装成跃进?

  人们无法逃脱自己,这是命运。我们唯一可能做的是,在冷眼旁观中忘却命运在拿我们戏耍。

  《误入世界》读后感(五):勇者卡夫卡!

  读卡夫卡的《误入世界》的时候,刚好一个朋友打来电话,她听说我正在读书便问我读的什么,我告诉她我在读卡夫卡,她说她对这个名字很熟悉,也读过他的书,但对他这个人不是很了解。我说我也不是很了解,我只知道三点:一、他终身未娶,或者也可以说他没有娶成,他不只一次订过婚却一次都没有结;二、他是一个公司的小职员,他对他的工作深恶痛绝;三、他有肺病。朋友听完半晌,从嘴里蹦出一个词——“郁闷”。

  我不知道她郁闷什么。而当我放下电话之后我却突然很惊讶地发现我的潜意识在这段对话里的作用,我介绍的卡夫卡的三点,其实和我自己,是非常相像的!

  卡夫卡未娶,所以他的心里非常的寂寞,这种寂寞就转化为文字,出现在了他的小说和随笔当中。然而,由寂寞转化来的文字同样的寂寞,而在极致的卡夫卡这里,就寂寞得有些绝望。比如他的小说《在流放地》,主人公寂寞到连自己制造的机器都和他作对;再比如《城堡》,K一直都找不到一个可以帮助他的人。而我之所以可以感觉到他的寂寞,是因为我同样也未婚,同样也寂寞,同样也因寂寞而写文字,虽然我的小说里男主人公都会有爱情甚至婚姻,但是这只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转化而已。

  卡夫卡是公司的小职员,这一点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并不知道。而当我知道这一点的同时我就迅速地理解了本书前言中说的“公文履行的烦琐无意义令人感到悲哀、绝望和恐怖,这一切都无不使其心灵受到震撼,他也把它准确而又稍带变形地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比如《变形记》——引者)。办公室生活的相对平静与个人内心生活的激烈斗争,成为卡夫卡个人生存的奇特悖谬。”前言中接着说:“这种分离,甚至让现代的作家们也感到费解。”而我个人却感觉,这种分离一点都不费解。感到费解的人一定是本末倒置了,把“内心生活”当成“办公室生活”的果,他们觉得“办公室生活”是平静的所以“内心生活”也应该平静,其实这是极端错误的。卡夫卡的内心生活的不平静应该是与生俱来的。从或者意义上讲,卡夫卡和很多作家——比如海明威——都一样,内心都是火热的,而比之海明威他的不幸恰恰就在于他的生活太枯燥乏味了,如果他可以像后者那样可以任意消耗自身的激情,那么他就不会有那么多痛苦,也就不成其为卡夫卡了。我自己也是一个小职员,我没有工作之前写作都是率性而为,而到了单位里却整天要写一些公文,这些公文除了有形式上的必要之外可以说没有任何用处。有的时候我走在下班的路上望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甚至会想:街上这些行人的工作对社会都是有益的,唯独我的工作是没有任何好处的。于是心里的抵触和挣扎就很明显。问题就在于,我和卡夫卡一样,永远摆脱不了这些东西——原因可以参照《变形记》——永远成为不了海明威,所以内心的挣扎就越甚,于是也就越痛苦,就好像《城堡》里所写,一个人想进城堡却发现能行证只在城堡的里面。而且,办公室工作还有一点也可以杀人,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虚情假意,所以卡夫卡说:“说话,我们都得注意。”

  卡夫卡的身体不好,这也是他痛苦的源泉;而我,也同样在饮用这个源泉里的苦水。“客观情况或者我的身体状况总是一再打碎我的愿望,以此表明我的虚弱。”这是卡夫卡的“病根”,可能也是我的病根。于是在这个大前提下,卡夫卡似乎一生都处在“挣扎”的状态就不难理解了。而这种挣扎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有些可悲。我不知道卡夫卡自己是不是觉得自己可悲,我却很明确地在他的文字里读到了勇敢。“什么也没有赋予你,而是你自己就是这责任本身。”“不要为寻找障碍耗费时间,也许一个都不存在。”“不管怎样,我们现在在走。我们在运动,就是说,我们活着。”……这样的语言非勇者不能出。“彻底消灭恶只是荒唐的梦想……只能增加恶的力量。”这样的话却是非智者不能出,而且,如此清醒地承认恶的力量,没有些勇气也同样是做不到的。

  卡夫卡的勇气表现得最明显的就在于他对痛苦的直面,他说:“通过逃避痛苦的方式我反而加强了它。”于是,卡夫卡选择不逃避,他选择直面。当一个人在承受如此多的痛苦的时候,却仍然十分清醒地去面对痛苦、分析痛苦、揭示痛苦,从而更强有力地与痛苦做斗争,这样的做为,当然是勇敢的。

  勇者卡夫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