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式探听》典范读后感有感

《观赏式探听》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1-20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欣赏式探询 读后感 

  《欣赏式探询》是一本由[美]大卫?L?库珀瑞德(David L. Cooperride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00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007.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欣赏式探询》精选点评:

  ●有待进一步研究,理论变为实践,是一个漫长且要落地的过程。

  ● 1. 好概念烂笔头,这本书写的确实无聊,但是概念确实很有帮助。我们一些列的workshop设计其实都是基于这个理论,比如:图画历史,沟通技巧等。 2. 如果大家熟悉罗森塔尔实验就应该知道人们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自我认知良好,行动的积极性也就越来越高。 3. 这是一套基于科学研究的员工参与共创未来的好方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人们只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认为事事无奇,另一种则是认为事事皆奇迹。”

  ●问题解决型变革总是充满痛苦,无法产生新的、光明的愿景,并且伴随着习惯性防卫的心理;而欣赏式探询则以激发、梦想、希望为导向,呼唤出心底的梦想。

  ●坑。

  ●上过课后再看就很有感受,巅峰访谈访的其实是高峰体验,从过去中提取养分,联结到未来,背后的假设其实和人本主义的很像,应是基于人本主义发展而来的。

  ●知道”欣赏式探寻“=AI=appreciative inquiry就可以了,全书只是原则性阐述

  ●偏理论,废话也挺多。

  ●刚好公司正在变革期,这个方法让我触动很大,让我了解了AI,希望未来可以在公司内部应用。扣一分是因为只要看推荐序就好,集中了此书80%的内容。

  ●教练技术

  ●AI的入门读物,积极心理学在组织中的使用理论,有积极意义,但实践任重而道远。

  《欣赏式探询》读后感(一):概念很好,只是废话太多

  quot;欣赏式探询"原本是心理治疗过程中的手段,有人运用到了企业管理咨询当中,强调组织的沟通有效性,简单明了的概念却被作者不知所云的反复唠叨,没什么举例说明,这书翻翻就行.

  《欣赏式探询》读后感(二):好概念,烂文笔,缺乏具体,深刻的例子

  笔记

  1 AI对待变革管理是由内而外,它非常坦率地主张组织的核心不是解决问题;相反,每个组织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某一方面需求或应对某种挑战而设立的。

  2 AI 欣赏和珍视现有最美好的事物———预想可能出现的景象——对应有状态的对话——基本假设:组织是值得大家深情投入的神奇之旅

  3 AI的4D循环

  发现 discover 是什么使生命生机盎然? 肯定

  梦想 dream 我们期待发生什么? 预想结果

  设计 design 理想的状况是什么? 共同构建

  实现 destiny 如何授权、学习与调整? 维持

  《欣赏式探询》读后感(三):当今最热门的变革管理方法、受到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安南的赞誉

  我特别赞赏欣赏式探询这一方法,并感谢你们将其引入联合国。如果没有这一方法,将很难(甚至不可能)使如此众多的商业、社群和政府领导人建设性参与到联合国的运作中来。

  ——科菲?安南(Kofi Annan),联合国前任秘书长

  欣赏式探询正在掀起组织发展领域的一场革命。

  ——罗伯特?奎因(Robert Quinn),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 资深管理学教授

  欣赏式探询是提升成功循环的过程,而非仅仅修正错误。它能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帮助人们获得自我实现感,而非陷入充满忧郁与阴暗的宿命的泥潭。

  ——罗伯?崔比(Rob Treeby)英国石油-阿莫克(BP AMOCO)公司

  我们将“欣赏式探询”的概念引入到我们发起的“Roadway突破性领导力”项目中来。公司高层领导对于应用这一创新性方法来解决我们面临的一些最紧迫的问题,表现得非常积极。结果也令人惊异,使人们找到了实现自己心仪的未来的路线图。

  ——吉姆?斯塔雷(Jim Staley),Roadway快运公司总裁

  我很荣幸有机会运用欣赏式探询(AI)方法。、两年多的时间里士气大幅提高,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团队合作明显增强——同样具有说服力的是,销售额与利润率也明显高出组织其他部门。同时,一种相互欣赏的风气在组织内部也蔚然成风。

  ——吉姆?贾斯塔夫逊(Jim Gustafson),ELECTRICjob.com副总裁、总经理

  欣赏式探询正帮助我们成为“突破性组织”。一年以后,利润增长了200%,矿工率降低了75%。欣赏式探询能触及个人的精神层面,形成自组织、自适应的集体,从而最终激发人性的愉悦。我希望大家都能和我们一起体验这种美丽。

  ——罗德里格?罗瑞思(Rodrigo Loures)巴西纽崔门托食品(Nutrimental Foods)公司CEO

  《欣赏式探询》读后感(四):短板还是长板?

  若干年前,曾有一个“木桶理论”风靡大江南北——假如你家有个木桶刚好被做得每块板参差不齐,那么这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所以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不得不盯住甚至努力发掘出自己最弱的一点,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也就是《欣赏式探询》一开头所批评的“解决问题的导向”。

  若干年后,又有一个“斜木桶理论”蹿红网络上下——你家木桶还是每块板参差不齐(这家无良木桶制造商为什么还没有倒闭?),但是你可以把木桶弄倾斜了装水啊,哇塞,这下子最长那块板决定该木桶能装多少水了。

  直立或者倾斜,木桶还是那个木桶。如果仅仅用变换视角的理由来解释,或者理解为互联网时代外包、合作的升级,也有一定说服力,但是不能回答一个根本的问题:盯住问题,或是盯住优势,对这个木桶的所有者来说,究竟会有多大的区别?

  这个问题正是本书的立足点所在。欣赏式探询,本身是一种将解决问题导向,转化为探询优势导向的思维方式。这本书认为,人类系统朝着他们内心深处最关切和最经常探询的方向成长,当探询的手段和目的正相关时,这种倾向最为强烈而持久。也就是说,假如个人或组织致力于解决问题,那么很有可能会经历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弥补、不断发现更多问题的恶性循环。为了打破这个循环,一种积极的思路就是,发掘自身处于巅峰状态的诀窍,确定“我们过去与现在最为成功的要素”,复制、放大这些因素,然后利用肯定自我的能力,推动良性循环。

  作者几乎是在用近乎诗意的方式来描述了欣赏式探询的美德,比如“人类组织不像一台机器,更像一本打开的书,组织成员一起撰写书中的故事”,比如“构建并维持变革的动能需要大量正面的作用和社会联系—诸如希望、激动、振奋、关爱、友情、对共同目标的认同、对共同创造一些有价值事物的喜悦等”。他认为,欣赏式探询之所以优于问题导向,是因为它激发或释放了个人和组织的潜能,有了这种体验,持续的转变就会发生。

  其实,欣赏式探询最强大的理论支柱来自于本书一开头就引用的心理学实验。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选取了几个班,煞有介事地对这些班的学生进行智力测验,然后把一份名单通知有关教师,宣称名单上的这些学生被鉴定为“最有发展前途者”,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名单中所列的学生有些在老师的意料之中,有些却不然,甚至是水平较差的学生。对此,罗森塔尔解释说:“请注意,我讲的是发展,而非现在的情况。”鉴于罗森塔尔是知名的心理学家,又似乎有智力测验的依据,老师对这份名单深信不疑。其实,这份名单是随意拟订的,根本没有依据智力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他俩又来到这所学校,对这些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出现了奇迹:凡被列人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对于这种现象,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借用皮格马利翁塑造了少女雕像并使之复活的希腊神话,将其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这就是盯住问题还是优势,两种相反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最根本的区别。自我认知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当心理预期不同的时候,结果也会截然不同。在不被重视和激励、甚至充满负面评价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受到负面信息的左右,对自己做出比较低的评价,从而表现得更为消极,结果也变得越来越差;而在充满信任和赞赏的环境中,人们则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自我认知良好,行动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最终做出更好的成绩。

  就像那个评论画作的老梗。画家将自己的一幅画公开展示,第一天请大家在认为画得不好的地方画上圈,结果整张画全部画满了圈;第二天还是展示同一副画,请大家在认为画得特别好的地方画上圈,结果整张画又一次全部画满了圈。

  这就是自我认知的差异,也是欣赏式探询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