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圣典读后感精选

拍照圣典读后感精选

2020-11-20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摄影圣典 读后感 

  《摄影圣典》是一本由安娜·H·霍伊著作,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399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2007-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摄影圣典》精选点评:

  ●封面的确是渣,哈哈哈

  ●摄影史

  ●比封面看上去靠谱得多

  ●1839年,摄影诞生——它观察生活,却又改变世界~蛋疼的人看到了鸡蛋,却又想知道母鸡是如何下蛋的:这是本摄影历史书,从蹒跚学步的画意摄影,到何为艺术的摄影分离,再到改变世界的决定性瞬间,走过170多年的历程,一张张经典照片,或黑白或彩色,或清晰或模糊。。。文字太多,略读,可能是由于要介绍的人太多,对每个人都均匀着墨,不适合门外汉,分类也是比较奇怪的~纪实摄影、新闻摄影果然才是我的爱啊——玛格南图片社!

  ●封面看起来挺土的,但是一本好书,可以作为摄影史的入门导论

  ●西方摄影史

  ●这是真正的摄影史尤其是摄影人物史,看得我眼花缭乱~~

  ●太包罗万象,图片偏少。

  ●启蒙

  ●千万别被这么LOW的封面迷惑,叫圣典一点也不为过

  《摄影圣典》读后感(一):值得看的摄影书

  受教颇深,刚开始确实觉得文字太多,习惯看图说话了,不过耐心看下来,文字的冲击力一样很大,很多摄影理念的阐述,摄影流派形成的前因后果,看许多文字后会反省自己拍摄乐趣的来源,会反省自己为什么要拍摄,好书好文章值得仔细阅读。

  《摄影圣典》读后感(二):摄影史中不可错过的佳作

  书名有点误导人,其实本书就是一本摄影史。在这个范畴是一本十分好的书。

  装帧、印刷,无可挑剔。

  翻译也不错,读来较流畅,无明显翻译腔。

  缺点:

  1、专有名词,如人名,在同一页的正文和图片说明里竟然就不一样了,不知谁统的稿;

  2、原书经常有“参见某某页”的说明,这个页数指的是原版,翻译过来后页码都变了,要么就在边缘标明原书页码(很多书是这样做的),要么把参见的页数改为翻译后的页码(这个其实费劲些但也不是太难),应该是二者必居其一吧,本书中文版的编辑都没做,让读者望着那时时见到的“参见”发晕。

  整体来说,瑕不掩瑜,好书。

  《摄影圣典》读后感(三):有关摄影的轶事和历史

  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摄影圣典》,很厚的一本书,在首都图书馆借阅来后,花了不短的时间才读完。虽然是和摄影有关系,但绝对是一本简明却又详尽的摄影史书籍。不是很有耐心的人,粗一翻看,或许会觉得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纷繁复杂的感觉迎面袭来。

  但仔细看看,一些轶事贯穿在摄影历史里。让人感慨,我觉得这种趣味感,在人文摄影关于摄影抓拍的内容方面很是凸出。

  比如书中谈到摄影界的“抓拍鼻祖”萨洛蒙:

  “抓拍鼻祖”萨洛蒙擅长用小型相机“儿玛诺”和徕卡,凭借现场光,抓拍或偷拍毫无心理准备的政治家和社会名流,以此获得真实生动的报道。为了不引起被摄对象的注意,萨洛蒙还发明了一套伪装术:把相机藏在帽子或手提包里,用暗藏的快门线开启快门等。通过这些方法,他拍摄到了一般新闻记者无法拍到的镜头,成为当时欧洲最著名的摄影记者。1931年,萨洛蒙把拍摄的170幅名人照片编辑出版,名为《名人在毫无防备时刻》。

  纳粹掌权时,萨洛蒙全家逃到了波兰,但没能逃得更远,当时有人回忆说:谁都知道希特勒会入侵波兰,但这位摄影师“不想错过即将到来的重大事件的任何一个阶段,这一回他和历史的车轮靠得太近了”……

  最后,萨洛蒙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

  有一些人,就那样记录着历史,希望历史也能记录下他们。

  另外,幸运的布勒松:

  布勒松1940-1943年被关在德国监狱里,越狱3次才逃出,后加入法国抵抗组织。1946-1947年间,他到美国旅行,愉快地发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举办他的“遗作回顾展”(馆方相信他已经死于战争)。

  《摄影圣典》读后感(四):自我深入摄影

  一位法国的摄影师Elliott Erwitt 曾经说过“摄影是一门观察的艺术,它是关于日常中发现的有趣的东西,它和你看到的以及看的方式有关。”其实还有很多著名的摄影师说过不同的他们对摄影不同的理解。像Diane Arbus认为摄影一个秘密,它告诉你越多,你能知道的越少。几乎每一个摄影大师都有他们各自认识的摄影,而摄影到底是什么呢,可能它是一种纪录历史,或者它就是一种艺术的传达方式。

  根据维基百科说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影像记录的过程,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介质曝光的过程。既然说白了就是一种技术,一种人类向前发展的一种科学技术,就像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摄影就是人类通过暗箱观察的世界,然后用不同的材质,和化学方法把真实的眼见的景象保存出来。随着时间推移,就是有一帮闲人,把摄影技术研究越来越成熟,越来越透彻,越来越为人所用,来纪录影像。

  早期的摄影师有不少是画家出身,在文艺复兴的鼎盛时代,以达芬奇为首,寻找表现一点透视。摄影就是辅助绘画的工具,或者说从摄影诞生的时候,艺术家就一直在借鉴摄影,德加画的芭蕾舞女就是模仿摄影师拍下的裸体模特的日常身姿。不难理解,绘画是自我运用感觉系统,感知外界信息,再把信息在大脑汇总,然后通过手用工具表现出来,而这种信息过滤过程中本来就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所以每个人画同一个物品时候,在所有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肯定会出现不同的画作。这就非常说明了为什么画家们都有自己的个人风格,看到这是达芬奇的画,而不是拉斐尔的画。而摄影本来就是一个相对于绘画追求客观的东西,会把眼睛真实看到的东西比较完整表现出来,所有早期的摄影是建筑或者是静物。

  工业革命的来袭,所以大众艺术的普及,几乎没有人愿意等上一两年等一张画作,而是更加钟情于一两分钟产生的照片。时间的缩短,效率的提高,大众化的生产开始四处推广。人们开始买相机,纪录他们的生活,而专门的影楼肖像摄影也从此产生,某种程度上来讲,影楼的扩张的确是对人像画家的打击,所以很多画家也开始从事了摄影工作。本来就是画家,所以他们更加中意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摄影,他们会参考伦勃朗的用光,把摄影拍的像油画一样迷人。我想为什么摄影从一种纪录历史的技术转变成为一种艺术,因为都是一群感情丰富的艺术家在用这种技术。所以说摄影不仅是纪录历史,而是一种艺术,因为它被艺术家所应用。

  第一张摄影作品是法国摄影师约瑟夫尼埃在1827年拍摄的,是一张风景的摄影,后来摄影技术的逐步发展,逐渐成熟。摄影技术产生于西方。看看欧洲版图,那平旷辽阔的土地,摄影的普及得到了得天独厚的遍地使用的局面,不全都是在欧洲。不过也会横过大西洋传播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反正都是在西方人手里传来传去。德国的摄影师桑德,美国的摄影师Diane Arbus, 法国摄影师Elliott Erwitt等等。为什么都是在欧洲,因为世界工业革命都在那里。真的是技术推动人类发展,技术催产出艺术家。就像曼雷,挑战了刻板的真实摄影绘画手工艺,发明了实物投影法,利用影子在纸上成像。

  摄影的作用。在战争期间的摄影,是一种历史的证据。在各种全球范围的掠夺战争中,它所带来的惨痛代价不单单深深烙印在了人们心里,更是留在历史的青河之中,统治者会使用恐吓态度迫使群众不承认战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赤裸裸的摄影证据加深我们对反战情绪的不满,谴责和控告无情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

  摄影在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美国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拍下了金斯峡谷的自然风光,然后给罗斯福总统看到后就把它列为国家公园。摄影师海因揭露工厂农场使用童工,后来美国出台了禁止雇用14岁以下的儿童的法律。这些人性的观察,是整个社会意识的觉醒。

  摄影技术的发展,催生出许许多多的著名的摄影师,他们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追求的方向,然而我身为一个亚洲人,东方人,应该会用东方人的眼光去使用西方人的技术。同时已经有很多东方的艺术家去运用摄影这种技术去观察他们认为的摄影,例如说荒木经惟,蜷川实花,筱山纪信,松田美由纪,我很喜欢他们观察事物的方式,细腻,温柔,就算是蜷川实花的大胆用色也丝毫不流失东方人对自然真实流露的本质,可以看得出日本人崇尚自然,对自然的热爱,一个伟大的民族。特别是日本摄影师森山大道是把日本城市化和美国化的黑暗进行揭露,是一个擅长捉拍的东京街头摄影师。

  摄影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表达艺术家,人们内心的情感。或者说摄影本来就是一种技术,关键是摄影背后的人,背后的人故事,个人经历,个人的观察角度。不认识的人荒木经惟的人看到他的摄影作品觉得他是个色情老头,其实不然,荒木是一个很爱他的妻子的男人,很尊重女性的男人,是他妻子的离世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同时也给了他巨大的艺术创作的思潮涌动。筱山纪信拍的少女,有点年幼的性感,然而都住着一个不懂事的清澈的灵魂,就像他自己一样。就像国家地理摄影师威廉阿尔伯特阿拉德在拍摄牛仔的这个主题上,表现了牛仔的孤独艰苦,老去。就像莎丽曼喜欢拍自己的小孩,虽然遭到保守派抨击。到底摄影是拍什么,摄的是像,然而更像摄的是人心,是摄影者的心境。

  摄影的确是革新了人类的观察世界的方法。上到天空的航拍俯拍,下到地面的野拍水拍,技术不停革新,拍的照片呈现出来也更加丰富多彩。就像不停提升的快门速度把果汁滴到牛奶上,运动中的人怎么拍,显微镜下,红外线下,各种方法把我们可以看到的世界越来越广阔。不止是把一瞬即逝的光景捕捉成功,就像是摄影作品胜利之吻,一瞬间的定格,一瞬间的决定。现代人回望历史的最佳方法,同时通过创作来推进未来。摄影是一种观察的方式,是相机背后人的心境。他不仅是纪录历史,也是一种艺术。

  陈子君 VCD13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