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Driven Innovation》读后感1000字

《Design Driven Innovation》读后感1000字

2020-11-14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Design Driven Innovation 读后感 

  《Design Driven Innovation》是一本由Roberto Verganti著作,Harvard Business Pres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35.0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Design Driven Innovation》精选点评:

  ●strategy, process, capability

  ●罗伯特的研究员克劳迪和亚历山大给上的课,回来正在回顾码文,作为没接触过管理和周详商业学习的设计生,压力真是大,书中大部分觉得是意大利品牌例子,下面还有人说大多数没听说过,OK!听惯了UCD还没明白什么是UCD的时候,DESIGN DRIVEN是很有魔力的,所以才足以造就ALESSI ARTEMITE她们的独有魅力。。。书读起来确实冗长,罗伯特也反反复复把观点提来提取的,设计驱动---市场牵引----技术推动的模型还是很妙的!继续码字!

  ●这个书值得一说,有意思。先说一个读书读到一个小小full circle: 最近刚好对Mondrian有强烈兴趣,人物作品介绍看了3本,love abstract art and all, 但是就是不懂,为什么这个人这么有名!DDI(本书)里面恰好给回答了!

  ●“市场?哪个市场?我们从来不看市场需求,我们只向人们提出建议。”Artemide总裁。 主要说设计驱动的市场经济模式,如何将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与创新技术建立起一个联系。举例道诸如apple,wii的技术创新,一再强调不应该跟着市场,客户去走。因为人们是后知后觉的,他们只需要享受设计师带来的创造即可。所以设计人跟技术人之间需要一起给予人们一个新的建议。第二部分说如何使用设计驱动的过程。举出的方法会比较有意思。 对于设计策划有兴趣 可以一看。

  ●Swatch的故事特别精彩

  ●有观点,但是后面执行方面不是特别给力。四星半吧

  ●立意很好,观点偏颇,理论扯淡

  ●Radical Innovation VS Incremental Innovation

  ●写的非常好的一本书。深刻理解出了innovation!很有启发

  ●radical innovation不可能通过consumer来传达出的,去一步步细化完善自己去 fit 消费者的现有行为习惯,这种永远是incremental,要想有市场前瞻性,就像persuasive technology research,直接去影响并给他们建立一种新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去适应产品,“大跨步创新从而让他们对产品产生新的感情”,风险和难度必然也大很多。

  《Design Driven Innovation》读后感(一):The meaning of Abstract art

  quot;Without the research on reduction and simplification by abstract artists,who deard to challenge dominant assumptions about aesthetic language accepted for centuries? computers would have Victorian decoration."

  《Design Driven Innovation》读后感(二):改变和引导人们购买商品的时候寻求的意义

  这本书的结构让我想起另外一本“how to read a book”

  相似之处在于,都是不断的重复,你现在读到哪里了,你前面刚刚读过了什么,你下面要读的是什么。基本每个大的章节前面都有,甚至比较小的节都有。

  本来条理清晰是好事,这个技巧在做演讲的时候可能很好用,但是这是一本书,读者自然可以自己去refer目录,而且留一些东西让读者自己思考,自己在脑子里面画图勾画结构不是更好吗?

  所以读起来是颇沉闷冗长的,好的地方其实不少,就是经常被这些结构的提示给催眠了。how to read a book的风格是因为那是本很老的书吧,现在的书好像采用这样写法的不常见了。

  另外就是这本书分了很多很多小节,近乎sound bites,这个又是符合现代人attention span太短不读长文的写法。所以合并起来,感觉有点奇怪。

  总体说,什么叫设计推动创新,就是说创新人们使用某东西的时候涉及的含义。比如ipod改变了人们听和买音乐的方式,wii改变了玩游戏的方式从少年运动拇指变成全家人运动全身,等等。

  不面向用户逐渐完美细节,而是大跨步式改变人们使用某东西的时候产生的感情,这的确是个新鲜的想法。

  不是特别清楚这样的书对除了比较well established的大型企业之外的人有多少用。书里大部分详细点的例子都是欧洲企业,实话说,一个都没有听过,产品一样都没有见过,实在缺乏viseral feeling,所以也是读的不是太有趣吧。虽然作者认为他举例包含了小公司和niche market,但是我很难想象没有已经建立品牌效应的人能找到高手于之合作搞这么大喘气的活动。这里高手的定义,是对事物的意义有深刻理解并且有能力提出完全崭新概念的人。作者举例也说了很多公司也是找尚未成名的人加以培养,好吧,去培养这些人难道不需要一个已经相对脚跟稳的环境和伯乐么?

  另外是本书把很多貌似不太相关的方面都能联系起来,比如开创abstract art的Mondrian做的事情跟做计算机有什么联系呢?他们都在做研究,exploring new possibilities, recombining others’ findings (artists leverage the work of their predecessors just as scientists leverage existing theories), experimenting, collecting feedback from various avenues, identifying promising results, sharing them with other researchers, exploiting their discoveries. In other words, research.

  《Design Driven Innovation》读后感(三):乔布斯是怎么想到ipad的

  你来到一个了房间里,你忽然发现自己被浸泡在一种靛蓝色与紫色的环境中。灯光的边际在墙上渐渐地变成淡蓝色,温柔地流动这、闪烁着。在这美丽的氛围当中,你感到惬意,感到晕眩乃至激动。你以为这是晚霞,可是打开窗户你却发现这是彻底的黑夜。你忽然发现了这光亮的源头,它在房间的角落。你走进一看,却是一件奇怪的半透明装置。。。这就是意大利著名设计公司Artemde所推出的一款著名的照明系统。是的,你为它的设计而感到惊讶,你不禁想要问:

  他是怎么被想出来的?

  我们很多人,面对这样怪异而激动人心的设计作品时,或许都闪现过这样的疑问。但是,我们找到答案了吗?有些人说:这些惊人的设计创意,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日常经验,必然是拥有天才设计师的妙手偶得。而有些人则说,当我们运用理性而深入的市场与用户调研技术,将市场与用户的需求准确把握,就可以顺利得到满足他们需求的方式。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在这本《design-driven innovation(设计主导的创新)》当中,作者给了我们第三种答案:不,两种都不是!这些设计,绝不是某个天才灵光一现的偶然产品,事实上,那种疯狂而没有任何理由的设计作品无法保证商业成功,没有公司会冒险推出;那么市场调研呢?“市场调研?什么市场调研!我们从来不需要看市场需求!”Ernesto Gismondi,Artemde的主席如是说。

  那么真正的路径是什么?在长达十余年的研究中,Roberto Vergant实地深入了解分析了意大利设计系统为中心的一批激进设计公司,以及他们进行这一类形式激进却在商业上极其成功的设计流程。最终发现,尽管不进行任何市场调研,这些公司同样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设计研究,但是这种研究,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用户研究”(customer research)---比如焦点小组,用户访谈,市场调研等,而是所谓的“人的研究”(human research)---关于人的社会学,心理学,乃至哲学研究。这样一种研究,其目的在于抓住人们内心最深处赋予产品的意义(meaning)。因此,所谓的第三条路径,就是发掘人内心最本质的诉求,从而建立全新的产品意义,最终以此为基础建构形式的建构。

  这套理论的核心哲学是:任何产品,都有其背后的“意义”。当我们所购买一件商品,我们所进行的就是寻找能够满足内心“需求”(need)的“意义”(meaning)的活动。这种“意义”可以是功能性的(满足功能需求),可以是美学性的(满足审美愉悦),也可以是情感性的(满足情感需要)等等。秉承Design-driven innovation设计哲学的产品设计,出发点就在于了解人们内心的价值诉求,以及其对产品所赋予的意义,在此基础之上,或许是依据既有意义设计满足诉求的新产品,也可能是重新创造满足价值诉求的新的产品意义。这是有别于传统的产品开发模式---市场主导的创新(market-driven innovation)和技术主导的创新(technology-driven innovation)的本质不同。

  这一种产品意义主导的设计路径,并不总是独立存在,在实践中上,它常常也和技术创新结合。但是与传统的技术主导创新(technology-driven innovation)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产品意义开发先行,尔后寻求相匹配的新技术应用。

  在成功运用这一种路径的企业里,最著名的产品自然当属是乔布斯的苹果产品。我们中一些人在面对苹果产品的时候都有这样的经验:一开始觉得它无论形态还是操作都无比怪异,IPOD容量太大、IPHONE老是担心划伤表面、IPAD好像是电脑却居然连外接USB都没有。。。我们觉得自己拿这样的东西美丽却毫无用处。但是渐渐的,当你碰到一些问题时忽然明白,原来苹果产品早就意识到你会那么多需要。这些问题的发现,当然不是来自市场分析,正如乔布斯所说:“汽车发明前,如果你问一个用户他想要什么交通工具,他只会说,一匹更快的马。”这也不是乔布斯每天对着镜子问:“你想要什么?”的结果。苹果的设计策略,在于他们始终深入挖掘者外来用户世界可能的景象,以及这种景象当中,人的价值观如何变化?人会有哪些需求?又有哪些产品的就意义将不复存?抑或者而转化为新的意义?当这样科幻小说般的未来图景得以描绘之后,基于新发掘的产品意义,再由此向技术团队索求可能的新技术,它的结果可以是itunes可以是ipad,可以是其他任何形式。

  此外,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美妙而空泛的理论建设中。如果你想知道design-driven innovation到底是怎么操作的,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就为你更加详尽描绘了如何进行design-driven innovation的完整流程。而在这之后,甚至毫无保留地传授了如何在你的公司当中建立design-driven 实验室!而对于刚刚开始由山寨与仿制向自主创新开始转型的中国设计行业来说,或许design-driven innovation的理论还显得有些超前,立刻进行实务执行或许并不现实。但是,对于体系陈旧而不完整的中国设计理论界,对于甚至无法得知和欣赏产品设计真正美妙内涵的广大设计受众,依然有着不少值得参考的意义。

  《Design Driven Innovation》读后感(四):设计驱动创新

  苹果公司的一位市场经理曾将市场调查描述为这样一个过程,基本就是“史蒂夫·乔布斯每天清晨对着镜子,追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一说法听上去荒谬而且不合逻辑,它似乎违背了“以用户为中心”的那套创新的主流理论。我们似乎一直被那些分析师轮番轰炸,告诉我们公司要有远见,仔细观察用户来试图理解他们的需求。

  这本名为《设计驱动创新》一书中的核心观点,就是告知我们,即使一间公司远离用户,甚至对市场不闻不问,仍然可以做到充分洞察人们的内心需求。

  这个所谓的乔布斯审视自身的“镜子”并非是能够预言未来的神奇发明。它是一面“管理者个人文化之镜”,反映出管理者自身对于人们的行为的理解,以及对于价值观、习俗、信仰和热情将如何演变的未来洞察,从而判断公司自身随之如何变化。这种文化特质往往是通过经年累月的社会探索中的体会,以及个人和公司之间不断交往所构建而得。

  管理者无需成为文化人类学者,或是假装成为宗教领袖或布道者。文化是人性中最珍贵的天赋之一,人皆有之。

  然而,这种天赋往往不易察觉。形形色色的管理学不仅帮不上什么忙,反而总是暗示人们要将其抑制和隐藏。专家们建议的创新工具、分析筛检模型、修正程序,是典型的文化中立甚至于反文化。当创新完全成为了技巧本身(比方说它试图优化某种已存在的特征),这些方法可能奏效。然而,当一间公司期待对某项产品的意义进行彻底革新,尝试为消费者提供购买它的新理由时,这些缺失文化色彩的方法就令人遗憾地失灵了。

  在“设计驱动的创新”中,我分析了一些公司如何将那些革命性的理念变为广受欢迎的成功生意,尽管一些同行之前认为它们非常无聊或是古怪。我想了解的是,为何一些管理者比其他人更善于判断出某些革命性创意背后令人称奇的商业价值?需要做哪些准备,才能让自己创造和捕捉到这样的机会?

  这本书中的每章故事后都会有一个更微妙的观点。我访问的很多管理者透露出两种特质的奇特融合:他们相信文化是日常生活和商业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对现有管理理论毫不在意。

  我建议,你可以通过激发个人和公司内外同事的个人文化,将其引向创造经济价值的过程。如果它们能够得以合理激发和分享,这种资产将成为推动你成为一个公司领导者的必要因素,这样你就不会惧怕对镜自观,并能看到常人未曾察觉的部分。这并非因为你富有创造力,也并非因为你是个预言家,你只是个商人。

  当管理者想到设计和设计师,往往有两种看法:传统概念往往停留于样式,他们让这些设计师搞出些漂亮物件。新近流行的一种则是以用户中心来设计。设计师具备一种接近用户的奇特能力,理解他们的需求,随之创造性地诞生出不计其数的创意。这两种方式都被描述为企业从竞争中胜出的工具。一些分析师称,设计会改变一切。

  这一讯息无疑会引起共鸣。没有一间公司敢于发布没有任何风格、此前也未分析用户需求的产品。设计正迎来它最好的时期,特别是在这种经济低迷的时刻。

  然而,一如既往,成功会招致更大挑战。当这些做法流行于每一间公司,它们就会失掉差异性力量。它们是被动的,没有特别之处。有趣的是,曾经推动设计的论调如今开始背叛它。

  商业中的这一现象并不是新鲜事。20年前整体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理论就是如此。上世纪80年代末,公司将质量置于命脉:每个公司都接纳了TDM的法则,还设立了专管质量的经理,都持有一个六西格玛和控制图。20年后,质量已经不是公司文化中最关键的,当然它是首要的。每个公司还会有专管质量的经营者,但质量再也不被认为是一种差异化的手段。

  然而,设计师有时会忘记或被动地忘记了创新过程中的第三种角度。尽管一些公司在一个又一个项目中使用了风格化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但在遇到先锋性项目时则会寻找一种特殊专业人员:激进研究者。这些人通过对社会、文化和技术的演变进行一种更广泛深入的探索,来挖掘全新的产品意义。这些追逐意义研发的专家,可能是其他公司的管理层、学者、技术提供者、科学家、艺术家,当然还有设计师。然而有趣的是,设计师往往会走到另一条路上。

  如果为了让设计更容易被那些接受传统管理教育的高层所接受,设计可能会变成一种不断修正、可预见的、强制性的过程。设计师就会面临丧失前瞻性研究的风险。他们一直很享受被人当作典型创意人才的代表。但是创意和研究关系不大——创意需要的是无数换代观点的迅速形成(点子越多越好),研究需要的是瞄准一个目标进行无尽挖掘(越深入活跃越好);创意欣赏一个全新视角,研究看重的是知识和专业性。创意建立在多样化和丰富性的基础上,研究则聚焦于一个特定想象去挑战既成范式;创意不带文化色彩,只要可以解决问题,对意义的研究则是带有倾向性而且建立在研究者自身价值观之上。为了模拟商业语言,设计似乎要遵循着管理者习惯的模式:重视方法超过设计者的个人理解,因此失去善用个人文化这一珍贵资产的能力。

  当然,“设计驱动型创新”并未质疑以用户中为心设计、形式和创意的本质价值,这些对于渐进式创新尤为重要。然而,突破性创新需要的是人们独特的态度和技能——而这些因素往往稀缺。正如城市研究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所提到的,当超过30%的人口成为创意阶层,并不存在创意供不应求的现象。我想,供不应求的恰是这些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者,他们有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因此正在从事一些从自身价值观和判断出发的突破性项目。既然设计师已经能够高效地实现创意和以用户为中心,接下来,他们应该迎来基于自身独特文化背景的全新挑战——成为激进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