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上海》读后感精选

《走出上海》读后感精选

2020-10-24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走出上海 读后感 

  《走出上海》是一本由叶月瑜 / 冯筱才 / 傅葆石 / 刘辉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76.00,页数:4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上海》精选点评:

  ●刘辉,<探究民国时期地域电影和都市文化的关系:从广州报纸出发>、罗娟,<早期电影史料汇编与考证:以民国时期广州报纸为例>。数据库:http://digital.lib.hkbu.edu.hk/chinesefilms/?lang=。

  ●写得蛮不错的,史料完备,可以成为进一步找文献的依据。

  ●这种东西……不应该出书的啊……要不是看在研究辛苦的份儿上……真想一星。

  ●材料堆砌

  ●2017.3.27

  ●上海之外的民国电影风景。

  ●基于香港《华字日报》、广州的《广州民国日报》《越华报》《公评报》、杭州《东南日报》《浙江商报》、天津《益世报》《北方时报》所做的突破上海范围的电影史研究

  《走出上海》读后感(一):旧报纸中的声光影

  《走出上海》读书笔记

  叶月瑜 冯筱才 刘辉[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350,000字 490页

  旧报纸中的声光影

  本书很专业,阅读需谨慎。

  一直以来,中国电影史都是以上海为中心来讲述的,这本书,则是以香港、广州、杭州、天津这四座城市的早期影业生态出发,采集分析报纸这种媒介来构建了一种新的电影史观。

  全书主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六篇研究论文,第二部分是选编的新史料。选编的新史料部分是1900-1940年当时的八份报纸中与电影相关的文献资料。

  《走出上海》读后感(二):早期电影的发展

  如今电影的发展已日趋成熟,无论是拍摄技术、后期制作,还是影片宣传方式都在不断的完善,甚至在各大中小城市均设有电影院,但是谈到二十世纪初期国内的电影发展,更多的人首先想到的还是乱世中不减繁华的上海滩。

  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诞生地”或者说是“起源地”,一直以来是早期华语电影史研究的核心,而本书则突破华语电影史论之“上海中心”的主流论述,扩大了“早期”这个时间轴的长度,并且扩大了狭义的影戏范畴。从地域上来说,跨出上海,走进了香港、广州、杭州和天津等城市;从时间上来说,由民国回溯至晚清,研究电影在中国第一个二十年的光景,并将以民族为本的电影史论连结到全球经济、科技与物流的节点上。

  本书专业性较强,前半部分为研究论文,后半部分则为史料选编。研究论文能够有助于电影方面的专业人士对国内电影的早期发展进行深入了解,并为研究分析早期电影史的后人提供了有效的专业性辅助资料。史料选编部分主要是以时间为序,选编了香港、广州、杭州和天津等城市早期的各类报纸中关于电影方面的资料信息,并且在必要部分附上原报纸的影印图像,使得内容更加的条理清晰、简单易懂,这不仅为其他研究早期电影的人提供了详尽的史料,更方便初步学习者对早期电影史进一步了解。

  美国学者罗伯特·艾伦和道格拉斯·戈梅里曾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在地方电影史的研究中,地方志、地方报纸、电影行业报纸、名录、照片、档案、采访和影像资料等均可作为研究史料。然而,对于中国的民国电影地方史而言,由于早期受到战争的破坏、政治的干预、贫困的制约等因素影响,使得学界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异常困难。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从地方报纸、行业报纸以及档案等资料中收集史料,不再局限于以往有限的资料,因此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围都得以扩展,这对于国内早期电影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读过本书,通过另一个视角了解到在我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香港、广州、杭州、天津等城市的早期影业生态状况,了解到电影领域诸多专业知识,收获颇丰!

  《走出上海》读后感(三):读早期电影发展

  上海早期电影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是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也是华语电影的根脉所系。在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上,上海电影曾创造过辉煌的文化成就,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进步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上海是中国电影的摇篮,数以百计的电影艺术家,他们才华横溢,胸怀大志,像来自四方的川流,涌入上海,在上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们接纳西方文化,以自己的智慧,绽开千姿百态的花朵。他们以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又灵巧多变,正与上海的海派文化的开放、宽容、灵活、多样、变化的特征相一致。因此,从20年代到20年代之前在上海拍摄的电影,也可称为“海派电影”。

  上海电影的发展史即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缩影,受历史因素与地域因素的影响,上海发展电影事业具有独特的优势。从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发展史中可以发现,上海电影受海派电影影响是必然的,而产生特有的美学特征也是必然的。上海大都市的影响下,上海电影凸显其都市性特征是城市的影响、人文的影响以及环境的影响;娱乐性是电影艺术的另一特性,具有娱乐性的电影才能更好地被大众接受;另外,地域优势发挥的作用,很好地为上海电影发挥其创造性提供了便利条件。

  本书中,分别以华语电影系谱与早期香港电影、探究民国时期地域电影和都市文化的关系、1930 年代浙江省电影教育运动、香港早期电影从玩意、实业到文化、以民国时期广州报纸为例、香港的早期电影院几大角度来续写上海早期电影甚至是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而上海电影具有海派文化的特点:开放性、创新性、扬弃性、多元性、商业性。开放性:上海作为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通商港口,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海电影拥有接受西方先进电影文化的影响的优势,将西方文化作为己用,融合进上海电影中。这是一种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的精神。创新性:上海电影在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和吸纳西方影响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创造出不同特色的电影类型片。扬弃性:在上海的被动开放时期,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泥沙俱下,某些殖民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但上海海派文化以及电影工作者将精华与糟粕加以区别对待,保留精华,去其糟粕。多元性:上海电影的综合性令人惊叹,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相容并存,多种题材例如滑稽片、武侠片、古装片、文艺片、儿童片、动画片、爱情片百花齐放。

  商业性:上海电影对国内外市场的行情较有敏感性,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强,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士也比较有商业头脑。

  上海电影以其独特的历史结构创建了别具一格的上海电影文化美学特 征――都市性、娱乐性与创新性,这是上海电影产业在国内一段时间内占据领导位置的历史原因,也是上海电影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动下,电影产业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发展,上海电影自身存在的部分缺陷也逐渐凸显,想在数字核心技术下继续独占鳌头,就需要从城市机制、电影艺术内容、优秀电影人、与其他产业相融合等方面入手,提高电影行业的竞争力。

  虽然本书的内容有些生涩难以理解,不过看过这本书之后收获颇丰。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