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有种》典范读后感有感

《张元:有种》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1-12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张元:有种 读后感 

  《张元:有种》是一本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一石文化/编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世纪文景)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元:有种》精选点评:

  ●里面有个故事讲得很美。

  ●粘稠的岁月

  ●一个中午就看完,挺好。

  ●还可以,但是内容太少了

  ●所谓的异类,其实和每个人都是同类...

  ●草草地在书店瞄了几眼,想看金星小姐纪录片...

  ●图不错

  ●制作没的说

  ●正好今天张元还来了景德镇!可是我去了赣州

  ●拍摄主题有创意我也喜欢了解这些边缘人

  《张元:有种》读后感(一):从这到水落石出。

  张元还是很老实的。说自己一拿书本就瞌睡。他的文字表达确实很一般。所以这本书后面那一截乏善可陈。但我还算喜欢前面一部分。影象,叙说,以及他在前奏里表达的观点。年轻就是对的。我赞成。所罗列的那一小部分人,貌似有点流于表面,但我感觉得到未显的潜流。激烈,残酷又无聊无稽。一小部分人,何尝不是大部分人。那个帅和尚,说的道理让人很舒服。不过,去听了他做的音乐,还是蛮有落差。

  一生何妨激烈混乱,何妨寥落无声。前者是前半生,后面是后半生。横穿过来,就是自己的道路。每一路都不同,你也可以说,每一条路都一样。最后的水落石出,你想要的话,就会有。

  《张元:有种》读后感(二):封面的力量

  我承认,封面上的照片在瞬间击中了我的神经。那张疲惫破碎的脸,湿漉的皮肤暗涌数不清的红色痘痘,像有某些残酷、惨烈的东西被压抑着,蠢蠢欲动,即将喷薄而出,不管不顾。眼神是痛的,累的,无助,但倔强。这依然是张年轻的脸,疲惫破碎却有力量在瞬间击中我的神经。于是我停在书架前。

  装帧设计很棒。黑色调的封面比内页小半圈,露着书脊最上端一小块白色乳胶,像未完工或瑕疵品。照片基本是黑白调子的,而文字页用了粉红色的纸,就是那种印传单的很俗的纸,但用在这里很贴切。就像书里面记录的人物,其实都是些俗世小人物,但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角度,有惊艳的效果。

  张元和他的团队记录了一些80后北漂的故事,很简单直白的叙述,背后却有很复杂的情绪和思维,像微澜的水面下暗流涌动。我想起当年安顿的《绝对隐私》。没有哪个天才能比生活这个编剧更有想象力。喜欢李昕芸(张元2009年电影《达达》的女主角)和释道心(一个酷似谢霆锋并比小谢更有气场的和尚)的两组照片。书后的文字部分,就如张元自己所说,他不擅长文字,无味,不喜欢。

  《张元:有种》读后感(三):古怪精灵真《有种》

  2010年初春到北京SMI培训,刚好公司在望京,对面就是酒仙桥,心向往之久已,找了个下午去逛798。

  当时我还不知道尤伦斯,只是在外面看起来感觉是比较大的艺术馆,刚好碰见张元的摄影展《有种》,进去看了照片和这些80后的故事后,深深地被震撼了,有年纪轻轻遁入空门又北漂做音乐的释道心。有美丽帅气的拉拉乌云其其格和杨沫。有后来才听到《80后》的南无。有早就知道川震背后和背后的背后的赵颖。

  我看过张元的电影《儿子》和《广场》,那还是2000年在沈阳董冰峰主持的独立电影展映萧寒的嬉皮士酒吧里看的,之前大学里看了《北京杂种》和《东宫西宫》,后来看了《绿茶》和《看上去很美》,想看《金星小姐》。还没看过他的摄影,这次赶上了,但没赶上同名纪录片,因为错过了放映时间和见张元本人的机会。

  2012盛夏才有机会在上海书展期间世纪文景举办的座谈活动《当代:未完成的艺术》中看到张元本人。高大,语速慢,讲了两个汪建伟的故事后就赶回北京拍片了,剩下他想找的汪建伟,费大为和顾峥撑场子。

  终于在这个秋末看了关于张元的书《有种》(Unspoiled Brats)。书里尤伦斯馆长杰罗姆.桑斯的访谈中张元说他有阅读障碍,写作也非常慢,所以让张元写本书还真难为他。

  就书本身而言,这是本古怪精灵的书,设计大胆而张狂,大幅的摄影夹着小幅红色的宣传纸,纸上叙说着被摄者的故事和简历。书中大多数页面没有页码,有页码的地方提醒着你编者还算着页数,但完全搞不清在哪页会有页码。最后书里还夹了张该摄影展的门票,邀请去你的UCCA。

  翻开书看看这些边缘的颓废着的年轻人,合上书让我想起十六年前,十二年前,两年前...

  monsean 2012年12月8日 于上海

  《张元:有种》读后感(四):每一种人生都应该被尊重

  在图书馆无意间发现了这本书。它静静的躺在图书馆用来回收阅后书籍的小车上。封面上大大的“张元”二字吸引了我。而后就是它的标题,叫做:有种。书名的确秉承了张元的个性。

  其实只看过张元导演的一部电影,就是《东宫西宫》,但是对张元的其他电影都有所耳闻,知道这个导演所热爱的题材和角度。而这本书,也同样充满着张元味道。

  书的主体部分是张元给一些在北京生活的年轻人拍摄的个人摄影,同时配上文字讲述他们的故事。书中选取的人,有未婚已育的模特,有因为嗑药被集体抓进派出所的乐队,有在北京做音乐的和尚,有正在整容的男同性恋,有疯狂泡拉吧的女同性恋,有修摩托车的,有做过艺人保镖的……一句话,这些人,这些事,都是我波澜不惊四平八稳的生活中从未体验甚至从未想象过的。

  读完这本书,才猛然发现,活到现在,自己的人生似乎精确地像一个公式:读完小学上初中,一直成绩优异,然后顺利考上重点高中,顺利考上985大学念本科,再顺利地考上一个更好的985大学念研究生……所以,我的人生,我的目光所及,甚至我交际圈里的人,都从未有过诸如“在地下通道卖唱一天只挣了2块钱”、“在床上拒绝了一个男人然后被他用匕首架在脖子上”、“不顾家人的反对一定要从北方跑到南方去出家”……等等经历。

  但是这些都是张元喜欢的题材,于是他做了这样一个摄影集,并且还推出了电影(暂未观赏)。他喜欢把这些在北京苟延残喘、艰难生存的人放到聚光灯下,即所谓“边缘”题材。而他对这些人和事的态度,用它自己书中的话说就是“年轻永远是对的”。

  这本书直白的告诉我:除了我这样的普通小青年,除了像我这样公式一般活着的年轻人,还有许多人,他们的人生是那样的。他们嗑药,他们叛逆,他们每天和不同的男人女人上床,他们整容,他们做着很多离经叛道的事。可是那也是人生。可能它并不美好,也许它充满了无奈、沉重、压抑甚至血腥,也许它残酷,可使它还是那么真实地、广泛地存在着。

  每一条路,每一个选择,每一个离经叛道或者积极向上、勤勤恳恳,都是你的人生。其实,一个北大的博士生规规矩矩的一生,和一个在北京艰难生存的摇滚乐队的吉他手的浪荡一生,最后不都要成为历史的尘埃么?

  所以,什么才叫有种?

  就是你敢于直面自己的人生。不管是直面因为嗑药抓你的警察,还是直面出柜后的父母——甚至直面自己波澜不惊乏味的生活,都是有种。

  张元宣称,他一直以来都在传达一个价值观:每个人的人生都应该被尊重。不管你现在是在企业做高管,还是在监狱服刑。

  一本摄影集,却被我评论了以上胡说八道的内容……难道看完摄影集之后不该去分析分析摄影的构图、光线、角度、明暗、风格等等问题吗?

  可是管他呢,张元先生说:年轻永远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