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设陷》不雅后感100字

《完满设陷》不雅后感100字

2020-11-11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完美设陷 观后感 

  《完美设陷》是一部由斯尔丹·戈卢博维奇执导,内博伊沙·格洛戈瓦茨 / 娜塔莎·妮可维奇 / 安妮卡·杜芭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完美设陷》精选点评:

  ●又名:《金钱陷阱》

  ●看了个德语配音的胶片版……这片Film Movement也出过。不太好去纠结它的合理性。有不错的地方,比如前一半翻[麦克白],马诺伊洛维奇扮演的那个角色等等;但是影片的逻辑基本也只有在这种美式类型片里才成立。能拍出后冷战东欧的社会现实,算不错了。

  ●一个关于挣扎抉择与被动救赎的故事,时间拖长了就把本来还不错的表演放大到有些乏味。

  ●好人的下场

  ●比较讨厌这部片子的镜头。

  ●很不错,虽然感觉这类电影是为得奖而拍的,但认真地探讨了一些人性矛盾和社会问题,节奏是慢,但不等于剧情缺乏张力,相反,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走向都挺牵动人心的。

  ●残酷现实才是隐藏于幕后的真正凶手。。。

  ●众所周知,利益使人盲从与迷失。诞生在东欧社会下的《金钱陷阱》让我们看到了贫富分化的终极恶果:人性与信仰的双重坍塌。多数生命和个体消逝在了一个阶级通往另一个阶级的路上,最后只留下一些无力的救赎和委屈自责的眼泪。这样的故事离我们并不遥远,近期的《杭州保姆纵火案》正是为我们鸣响的警钟。

  ●能把一个凶杀故事拍成这么乏味,这个导演不简单。 能把一部亢长无味的犯罪凶杀片评得这么高分儿,豆瓣的逼装得比真逼还像逼。

  ●好电影不一定会有乐趣,这电影流露出的真实甚至使其作为一部电影过于乏味,沉淀下来发现自己根本无需也不愿意对精彩分镜头或演员表现置评.这仅是世界每天都在上演的悲剧,每一点影象力量都将成为动力,为记录下时代的痕迹而存在.

  《完美设陷》观后感(一):卑贱的性命,作恶人的资本,你不是一个人

  Marija说,我去做家教了,他房子里每样东西都比Nemanja的生命值钱。卑微的生命只有在危机发生时才能体会到平时的自得其乐不过是镜花水月。我们一直强调金钱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没有金钱的生活就像没有地基的房屋,除了小点和别墅没什么区别,但上帝保佑,别发生,哪怕0.1级地震。

  人们说学好十年,学坏一天,但如果你是在马路上捡到十块钱没交公,晚上都会睡不着觉的人,那很遗憾的告诉你,你没有作恶人的天赋。Mladen杀人后,警察不抓,亲属不怪,但自己却坐立不安。Jelena说,如果说我遇到过一个好人的话,那这个人就是你。是呀,这年头没钱给孩子治病的大多数都是好人,坏人都忙着给三万欧的画框找幅画呢。

  为杀人而内疚整集的Mladen,被杀的干净利落,没有半点拖泥带水,这就是好人和坏人的区别。你是怎么做到活了大半辈子却连儿子手术费都拿不出的?我只是把别人用来杀人的时间用来内疚罢了。

  曾几何时,我认为爱一个人就要默默的付出,不求回报,甚至不应让他知道。但如今看来,其实爱就是分享,不仅是欢乐,还包括痛苦。Mladen一个人背负这沉重的枷锁,付出了更惨重的代价。家人就是相互支撑的,是你累了后的肩膀,是你哭泣时的胸膛。永远不要一个人去承担所有痛苦,不要害怕分担会带给别人伤害。因为看见你痛苦而不能帮助,才是对爱你的人的最大伤害。

  《完美设陷》观后感(二):你中了人生的陷阱吗?

  这个故事关于谋杀,而这场谋杀不是惊心动魄的,相反,很沉重。沉重是观众从里面看到了太多的社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所带来的无力感,或许很多人正处于这样的状态下,这样的故事每个国家每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上演。

  在影片中,小男孩始终都是穿着暗红色的衣服,从开头到结尾,或许在这里的红色代表着某种预示或者警报,因为整个影片都是要围绕小男孩来展开的,小男孩不发病,他父亲米尔登就不会因为三万欧元去谋杀。而整部影片的底色是沉郁的灰绿色,米尔登以及他的妻子,衣服的颜色以及所处的中心环境都是在一个暗色调中,这注定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在这个基调为灰色的影片里,只有小男孩以及那个小女孩穿红色的衣服,或许在另一层意义上,他们代表着更大的希望,又或许孩童是天真的,不需要考虑这些现实问题。在后面,米尔登与妻子吵架后,妻子要搬走,所用的行李箱是红色的,米尔登用来藏手枪的工具箱是红色的,显然,这里的红色预示的是危险。小男孩喜欢画五彩斑斓的蜡笔画,影片中同样多次出现的医院的休息室,也是以红色为背景的,右上角有一个红色的太阳,米尔登与妻子在这里所表现的情绪经常都是心烦意乱以及焦虑的,他们被笼罩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也无力反抗。同样一些有特殊隐喻的颜色比如那个欠了高利贷假装政客的男人的房子,里面的装潢都是黄色的,而进去拿枪的房间时,则又变成了本属于米尔登的灰绿色,所以,在这个时候,米尔登和他都是一类人,一样的无助,一样的卑微。结尾时,米尔登想找小女孩的母亲,希望他能够给自己救赎,她家里的所有颜色都是白色的,这里是男主坦白的地方,又或者,白色才是一切颜色的主色,才是最至高无上的,在这里,所有人都无处遁形。

  在影片中呈现得最为明显的阶层有三个,一个是主人公这一家为代表的普通平民家庭,一个是以擦车男孩为代表的底层人民,另外就是那些富有的所谓的有钱人。小男孩擦车时机灵地希望能得到一根香烟,一根香烟对于米尔登这个家庭来说算不了什么,米尔登做梦都筹不齐的三万欧元,对于那些富人来说,不过是一副没有画的装饰画框,不足一提。而更加难过的是,擦车的小男孩不觉得讨要一根香烟有何不妥之处,而米尔登,却是会因为登报求助而觉得没有尊严,是的,这或许也是我们这些人的感觉,明知不可企及,但同时又有一副傲骨,所以我们才会更加地感同深受吧。

  电影的故事很平常,但是讲述电影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确实可圈可点。比如一些特殊镜头的使用,比如在米尔登那个工厂的外面,一个长长的机械臂伸展着,上面是两排密密麻麻的乌鸦,暗示这里也曾热闹,在米尔登接到电话后,一个镜头切过去,那些乌鸦扑腾全部飞走了,表明有大事发生了。米尔登与妻子在雨中等红绿灯时,妻子与米尔登此时的内心世界是完全不同的,至少是都不了解的,此时镜头在后车窗拍的米尔登的后脑勺是清晰的,而妻子却是模糊的,在这里开始,妻子与米尔登开始拉开了距离。米尔登妻子搬走的时候,他在楼梯口向下望,这里一个仰拍,纯白的楼梯层一层一层的将他围困住。在送小女孩三万母亲去医院时,他和小女孩都在座椅上,小女孩友好地将耳机分享给他一半,但是中间地墙壁上,有一道白色地将他们隔开地瓷砖,这是阶级上的距离,同样也是米尔登精神上的。最后米尔登去找小女孩母亲时,地上的地毯边缘有很多十字架的几何图形,因为,现在米尔登寻求的是救赎。

  整部电影的节奏是非常的稳当的,所有的情节都张弛有度,演员的表演也很有张力,隐忍处亦能够带动观众的情绪;可以说,这是一部有现实意义及电影的艺术手段值得探讨并且优秀的影片。

  《完美设陷》观后感(三):东西方理解和剧情疑问

  Klopka(完美设陷)是一个关于被迫行凶的故事。

  男人和女人倾尽所有也负担不起儿子的医疗手术费,儿子的生命危在旦夕....贷款被拒,向传媒寻求帮助也得不到有效的回应,父亲被迫铤而走险,为了佣金而杀人.....实际上雇主已经破产,完成杀手的任务并不意味着能够得到救命钱。 但是穷途末路的父亲并不知情,他甚至瞒着妻子私自行动。同时,被他枪杀的黑道中人也留下了一双孤儿寡母...

  这个故事的“特色”是发生在东欧。

  如果对这个背景不知情,剧情就会显现出极大的漏洞。

  现实中,在西欧的大部分国家,公共医疗不把儿童手术费用纳入保险(尤其是收入低下的家庭)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吧?即使医保对不同的手术费用有限定,相信父母申请贷款也不会被拒绝。最俗套的情况下,我们会看到一个救助与被救助的温情而感恩的故事,一个家庭在慈善机构或者宗教机构的帮助下重获新生...等等

  这个故事理想的东方版本大概是这样的: 父母为孩子筹集手术费变卖家产、一无所有,孩子生命垂危,拖欠治疗费5位数以上,医院告急....于是好心人在媒体上寻求帮助,报刊和新闻电视节目给予高度关注,社会上的热心群众纷纷解囊相助....

  一个孩子牵动了成千上万人的心,地方知名企业家XX得知以后表示赞助全部医疗费用,于是各大媒体陆续转载, 新闻继续跟踪报道,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手术成功,皆大欢喜。

  行走在规范的制度和人际力量之间,在西欧和国内如果诞生《完美设陷》的剧情几乎是一种极端的态度。

  展示特定环境、特定国情、不健全制度下人们的生存状态,这是习惯了典型东西方视野的观众对剧情产生疑问的必然原因。

  ===============================================================

  另外一些我觉得剧情可以有所变通的地方是:

  男主人公拿不到钱,感到被骗,决心找他的雇主“算帐”。结果发现这个“雇主”已经破产,雇凶杀人其实仅仅为了自保。这场戏时可以注意到那个破产的恶棍还拥有可以“装相”的别墅和宝马E39...

  男主角既然救子心切,已经不择手段,这里何不继续逼迫这个混蛋去变卖不动产换钱?逼他去银行抵押贷款,或者逼他去二手市场卖车卖房,换3万欧元应该不成问题... 这个破产的凶手实际上横竖一死,看表演也是充分表达了他的穷途末路,现在他最畏惧的债主已经被消灭,仅守着那辆车和破败不堪的旧房貌似不值...有生命威胁的时候,很可能舍财保命....男主角完全应该利用这一点。 所以,很疑惑男主角在这幕戏里选择不了了之是一种什么心理。

  -----------------------------------------------------------------  

  另外一处,男主角在警局里已招供,虽然不被采信,相信在办案警察心理已经留下印象。警察继续调查此案,也就会调查受害人的家属,包括和受害者家庭有联系的人....而接下来的就是男主角被害,警察为这起凶杀立案时肯定会联想到他的招供。通过案发时间、现场的痕迹对比(都是有可能的),应该能确认他就是凶手。那么接下来调查男主角被害案时,恐怕所有线索都会指向那个黑道被害人的妻子....有点让人抽冷气。

  从警方的逻辑来看,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个女人雇凶除掉自己的丈夫,然后又不动声色的杀人灭口,而杀手的儿子正好在此时得到了一笔“佣金”作为手术费....这似乎是一个可能的推理。何况凶器还在女人手上... 警方所面对的将是动机充沛、证据不足....

  ------------------------------------------------------------------

  所以,我其实想说,如果从一个警察办案的角度来展开这个故事的话....还假设这警察是个年轻有为、想大展宏图的有志青年(热血正太),他的目标是“扫黑”,想掘出城市里涉黑团伙的内幕...他按照自己的惯性推理(阴谋论电影看多了),就会推断出上述结论,把那个黑道老婆定位为终极凶手。

  假如这个故事是从这部电影结束后倒叙展开,在调查和误会中一点点发掘出事实的真相...

  也许这个故事会更有力,也更有看头。 关于警界和黑社会之间的勾结也将成为展现社会的重要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