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楼序跋》的读后感年夜全

《念楼序跋》的读后感年夜全

2020-11-11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念楼序跋 读后感 

  《念楼序跋》是一本由钟叔河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念楼序跋》精选点评:

  ●读完这本更觉得钟先生是个有趣的人了。不过全书最喜欢的可能是这句,“从写这篇哀启到此刻,又过了七个月二十天,这日子真长”。

  ●关注钟先生很久了,当年兄长寄我钟先生《走向世界》一书,恰逢辗转搬家换住处,遗憾丢失,近期会再入手该书。

  ●钟老先生作为编辑与出版人,绝对是一流的,写作他自认为是业余爱好,但我读来很是喜欢。书中不少“婉而多讽”的高级黑,会心之处,忍不住在旁边写上“呵呵”。

  ●我真的很喜欢钟叔河先生的文笔风格

  ●我差一点是要填5星的。。定了个铁板钉钉似的诚实的调子,既坦白又朴素,写什么都是通透的了。比几年前看沈昌文的书更有感觉。少一星只是不把它当文学看。。。因为想去见见这个从文字看全无迂腐气的老爷子,开始做功课。不迟吧。

  ●顺便发现了不少好玩的书

  ●听说钟叔何老先生是从几天前豆瓣推荐《念楼学短》起。《念楼学短》还未及拜读,前日在图书馆刚还好看到了这本《念楼序跋》,于是借来先睹为快。读了几篇后,才知钟公原来家学渊源颇深,作为资深编辑,更是学富五车,博览群书,使后生晚辈敬佩不已。 《念楼序跋》顾名思义,是钟先生为出版书籍所写的序跋。我爱看书必先看序跋,有时觉得序跋甚至精彩过正文。《念楼序跋》含百篇序跋,我只是走马观花,取感兴趣的文章一览。印象深处书是作者父亲勉励自己的一段话,摘录片语于此。“人不可不立志。我碌碌无为,比同学少年,武如xxx,文如xxx,做学问如xxx,都不啻云泥。此固由于资质有差别,境遇有不同,最重要的还是自己不发愤。汝当以我为戒,立志做一门学问,即使做出点点成绩,也比耍嘴皮子,扎花架子有意义,庶不致庸庸碌碌虚度一生”

  ●文字很好啊

  ●20160405购买。 感兴趣的不多。

  ●钟叔河的文章,文字、见地都不差;但因为与知堂相近,使得不能不做一番比较,这时就差了一筹。 这本书是钟叔河字的文集,有他为自编的书写的序言,也有读其他书写的读后,读完有一种十分开阔的感觉。受益良多。

  《念楼序跋》读后感(一):他的书以后还会陆续收来读。

  钟叔河先生是本土非常优秀的图书编辑,有才识,有卓见,编书著书无数,所以有此集是必然的事。所选文章皆平淡朴实,文中观点也颇正,谈人说事全无老文人的迂腐与卖弄更是难得。他的书以后还会陆续收来读。

  《念楼序跋》读后感(二):婉而多讽

  一本序跋爱不释手翻了数遍,一个爱读书的人总是爱做这样的无用的事。看完书后,给我的感觉是之后应该多读一下周作人的作品。作为标榜热爱文学的青年,连周作人的作品都没有读过,总觉得愧对自己。另外,《走向世界》这本书被提及多次,那时清朝末年的一批士大夫经历千年之未有的大变局后走出国门后的观察和认知,惭愧的是,一百多年后,我还是没有很多机会走出国门感受不同,这本书留待以后再读吧。

  和王小波一样,钟老也提到了欧几里得讲授几何时,他的弟子问学了几何之后有什么好处?当时他让奴隶拿了两角钱给这个学生,说“他是要用学到的东西得到好处的”。通过这个例子来说明教育不必讲求实用。照此说来,文科类的知识大多都不实用,我最近看了不少书和书评,于我的生活又何用呢?

  《念楼序跋》读后感(三):写得好,读得爽

  这本书是朋友韦泱兄来探望我时送我的,有钟先生的签名,所以读时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钟先生是著名的编辑家、出版家,他八十年代编辑的《走向世界丛书》其意义是深远的,至今为人赞赏,钟先生的这本序跋文集文字朴实、简洁、沉凝,富有趣味,洞察深邃。读书中的《〈林屋山民送米图卷子〉的前言和后记》、《读朱正〈一九五七年的夏季〉》、《几人垂泪忆当时》、《读杨振宁〈曙光集〉》诸篇,忍不住击节。《读杨振宁〈曙光集〉》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杨氏父子‘有生应感国恩宏’的拳拳之心,无人能够怀疑。他们怀着这样的感恩之心,自不忘随时随地为‘今天’作宣传,讲好话。但即便是好心讲好话,亦需尊重事实,不悖常理,而不应当宣传过当,说过头话。自己不爱惜羽毛倒还罢了,使得看者觉得肉麻,为之可惜,又何苦呢。”说得多好!

  《念楼序跋》读后感(四):老学人的序跋情怀:文短情长——读《念楼序跋》

  自负笈来昌后,表哥的书房就成了我最喜欢折腾的地方,翻来捣去,日子长了,几乎哪本书在哪,他自己都不知道时,还得特意打个电话来问我。后来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流沙河、钟叔河两位老先生每次给我表哥张国功寄赠他们大著之时,总是喜欢寄上两册:一册为钤印签名本,一册为全新样书。于是,我就不免心生“歹意”,索取那本全新样书,留下钤印签名本。钟叔河《念楼序跋》便是其中一册。只是因平日赋闲在家,以书评为生,卖文买书之余,出版社也逐渐地赠书频繁,一册未完,又来一堆。甚至一册刚搁下,一大包又来了。这就导致先前来的一些书或许就成了压箱底的牺牲品了,钟叔河先生的《念楼序跋》便遭此恶劫。昨晚因赶约稿需查资料,又捣腾起那几堆书来了。翻来覆去,书堆的叠加次序必定打乱重新洗牌了。写完约稿,准备睡下时,随意拿起床头的一册,便是《年楼序跋》。因最近懒觉较多,索性随意翻阅起来,不料一发不可收拾,终至“不知东方之既白”。

  其实,说来好笑,连自己对学人序跋的关注,也是受到表哥的濡染,他的书房堆叠着无数学人的序跋、书信、日记和年谱。最初对于序跋的关注,完全源自年幼无知的猎奇心理,希冀从序跋中谈及作者的逸闻趣事。正如阅读《念楼序跋》一样,因为知晓老一辈学人喜欢在序跋中穿插作者的逸闻趣事或者序跋作者与书籍作者的交游经历,便希望从中可以了解一些作者的生活、学术或为人等情怀,作为文本之外对作者的理解。反观过来,通过钟叔河从往事中择取出来的逸闻趣事,不仅具有史料价值,亦可反观钟叔河先生的人生经历和情怀。不仅仅逸闻趣事,序跋中的那些对文本的分析、评价和忠告,都是序跋作者自身的为文态度,如钟叔河写给原《书屋》主编周实的信中,不仅对汪国真和余秋雨从读者群的角度斥道:“居然风靡一时,群奉为圭臬,则读者水平可以想见,可为太息也”;还谈及了自己对为文的看法:“窃意文当以思想见解为主,文笔实为馀事。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但这须先有值得‘行’又能够‘行’的思想见解,而出之以含蓄有味的文字,则相得益彰。若途以摭拾古人洋人文字为能,纵使‘做’得出汪国真式的诗、余秋雨式的文,亦不足道”。当然,还有其他序跋文字,也有多次异议时下某些学者的矫揉造作之态。一方面,这指陈了当下文学界学术界的一些弊端,一方面也反映了钟叔河先生自身的阅读取向和行文标准。譬如,在《读金性尧〈炉边诗话〉》中,钟叔河先生写道:“婉而多讽,金先生于此足以当之矣。以‘妾妇之道’去侍奉‘所天’,本是自况香草美人的中国旧式文人的一种习惯。”在这里,熟悉钟叔河先生文字风格的人,便可知道,对金性尧文字所下评价的前一句话,不正是他自己的写作风格吗?而后面一句,真不知掌掴了多少自恋文人的嘴脸。

  再者,有些书籍因为修订再版等原因,序跋也会不断增加或者删改。通过这些序跋文章,可以回头看看岁月的痕迹,也可以理解作者各个时期的心态。尤其是钟叔河先生这群老学人,他们的经历如同丁东先生在整理出版《顾准日记》时写下“编后记”标题——“思想使人受难 受难使人思想”,在经历过二十世纪下半世纪的凄风苦雨后,人生的遭际化为行文的老练,序跋集子,文短情长,春秋笔法煞是好看。在《〈笼中鸟集〉自序》中,钟叔河先生便写道:“先圣昔贤有的话确实讲得好,如孟德斯鸠临终所云,‘帝力之大正如吾力之为微’,我便很是喜欢,但如要引用或发挥,则须经过自己咀嚼品尝,把几十年的辛酸苦辣与相调和,结果便是从自家炉锅中舀出来的了。”讥讽之语,让人拍案叫绝,却又无从学得到手,真真让人叹服。

  说到写文章,深受文字狱禁锢的中国文人,从王朝文字狱到当代反右文革,甚至时下,都心悸有余而不免又想挥手告别,告别不得,只好以书生意气激扬文字:“美的文章写不出,愤怒的文章又不敢写,事实固然如此,但毕竟也有不自量力和按捺不住的时候,也写过一点职业和学术以外的东西。如若说这些东西亦偶有可取,即是写出来的都是自己的话。”(《〈笼中鸟集〉自序》)钟叔河先生笔耕不辍,编辑出版也尽心尽力,如钟叔河的《周作人散文全编》“编者序言”都已写好,出版却几经周转方得有幸面世。在“编者序言”中,钟叔河先生便写下了自己的坚定信念:“今年印不了,来年总会印;今生印不了,来生总会印。“挖墈寻蛇打”似的在文人中寻斗争对象,对与人奋斗感到其乐无穷的人,总不会生生不息、永远一言九鼎的。”而最后的那句“此文历时十载始最后改定……”让人看着都感到一股辛酸弥漫纸页,更别说作为编撰者的钟叔河先生了。岁月洗练出来的文字,总是给人一种思想的张力,但在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所禁锢的环境里,我们也能看到老学人的无奈与愤懑,读来令人歔欷无已。

  当然,作为知名的编辑大家,钟叔河先生在这本序跋集子中也收录了关于一些“编余剩墨”,作为人生思考的边角料。对于钟叔河先生,我想谁都无法忘却上世纪风行一时的“走向世界”丛书。该套丛书的主编钟叔河先生在“拨乱反正”的时代风雨中寻找,从故纸堆中寻觅“走向世界”的幽微通道,贯穿了主编思考“中国怎么样实现现代化”、期望能以“走向世界”的视野,冲破争取民主、自由道路上的重重障碍这一自觉而前瞻的先进理念,它重新接续了晚清知识分子接触现代科学文化与政治思想的行程。除去《走向世界丛书》对中国“走向世界”的时代关怀之外,到希望通过编辑出版《曾国藩家书》“帮助现代读者了解现代前中国政治社会和伦理道德”,到从《曾国藩与弟书》中“认真研究和剖析”“旧中国实行专制统治的帝王将相,以及为其制礼作乐、出谋划策的形形色色的‘士师’们的政治谋略和政治权术”,到通过《人人袖珍文库》的阅读“多得到一点人类文明各方面的知识”……这种时刻具备时代关怀和历史使命的编撰出版工作,犹如一匹志在千里的伏枥老骥,艰难地从荆棘丛林中为时代中人开辟一条宽坦大道,带领着国民一步步地走向日出的地平线。关于钟叔河先生的编撰关怀,他在《理雅各译《四书》》中已经表态了:“我以为,图书出版虽然不可能不充当一块宣传阵地,但和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剧场、歌厅等别的宣传阵地相比,总要有点不同,就是总要多一点文化气,多一点历史感。”

  钟叔河那一辈的老学人,国朝并未兑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终于都经历过“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燃烟卷觉新凉”的牛鬼蛇神时代,疾风骤雨式的文坛运动和思想改造瓦解了多少老学人的春秋佳日。待得风消雨歇时,扫落满地落花,怆然与怆然最终成为他们宿命性的人生承受。故而,笔端所书写的文字,也多少带着“风雨凄凄以至如晦”的沧桑感,序跋亦复如此。因为学识的修养和时代的伤痕,他们在文字上也显得多少有点“吝啬”了,总是可以在极简的篇幅里诉说出最真挚、最沉重的那份情感。所以,老一辈学人的序跋文章,弗如时下作家们的“自序”、“后跋”或书评等文章那般如滔滔洪水,泛滥成长篇大论,不仅使得自己写得累,也让读者看得慌,既没有营养,还浪费纸张。这不,如我等二十出头的后学,不知天高地厚,一不小心就将这篇拙劣文章唠叨成了长文,面对桌前的这本《念楼序跋》,实在惭愧得紧。

  对于序跋的价值所在,其实钟叔河先生自己已经在选编《凤凰丛书》时说得非常清楚了,就是那套丛书的选择标准——“史的价值和文的趣味”。作为生长在一个善于遗忘的国度,政治威权善于开动国家机器进行文字删节,作为生活在当代史中的我们,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辑,或是读者,都需要有着一份存史意识。这种存史意识的塑造,除了作为历史底稿的新闻报道、传承给后代的文史著作,或者历史人物的日记书信之外,我想还要添加序跋这一体裁的文字来给历史一些交代,正如钟叔河先生在这本《念楼序跋》“自序”所写的那般:“七十七篇自序,记叙了我写这些书、编这些书的心路,记叙了我这些年来的生命。”尤其是老一辈学人的序跋,文字中弥漫的沧桑感是其他序跋所无法渗透的。在阅读他们的序跋之时,除去理解老学人序跋的趣味之外,还应该重视他们在序跋中偶尔穿插的历史记忆和交游经历,完全可以作为历史的底稿,作为历史的注脚,补充着历史的空白和担负着时代的使命。

  2012年3月23日4: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