怙恃祸患论读后感锦集

怙恃祸患论读后感锦集

2020-11-10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父母祸害论 读后感 

  《父母祸害论》是一本由巴山人著作,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母祸害论》精选点评:

  ●啰嗦

  ●什么都没讲出来,基本都是空喊的口号

  ●鸡汤文,毫无理论,几乎全部是说教

  ●木有神马是木有原因滴!真的脚得老叭最该看这本书了!!啊!!!其实我脾气坏是因为小时候的愤怒太多啊!!!

  ●

  ●其实copy了很多美国的那本畅销书《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还没看完。被说是抄袭尚待考究。目前觉得本书是不错的。让我重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残缺并找到根源,自我改进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今后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

  ●本来应该是本很能引发的思考和共鸣的书,不过看了一大半,感觉作者的水平还是不行。anyway,我想作者已经尽力了。

  《父母祸害论》读后感(一):这本书说白了就是看了《少有人走的路123》《中毒的父母》《母爱的羁绊》后的一个大汇总!

  这本书典型的噱头书。书名响亮亮,其实内容就是《少有人走的路123》《中毒的父母》《母爱的羁绊》这三本书的大汇总。可以这么说,当你看了这五本书然后加上现实例子你也是拼本书出来!!!!!!!!!!!!!!!!!!!!!!!!!!!!!!!!!!!!!!!!!!!!!!

  《父母祸害论》读后感(二):心中的疑惑终于解开

  以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妈妈,她为什么经常叫我宝宝,经常跟长辈姐妹当我面提起我孩童的事情,说我越大越不乖,要是还是小时候多好玩。甚至还像我撒娇。而我却异常反感,反感到要因此生气反目。

  原来,很多家长把对孩子的爱当做养宠物来宠爱。希望他听话,希望他乖,所以潜意识希望他永远长不大。无意识的造成的孩子的悲剧,难以融入社会,不能独立自理,只能做妈妈的乖小孩。

  我妈妈受的教育不多,因此“祸害”了我不少,现在年纪也很大了,我还是要她改变。为她好,可是她却不承认对我犯下的种种“罪行”,其实要改变的第一步,就是先承认错误。可是她还是选择逃避,还是在说我哪里错了。连正视我的眼睛也没有。视乎根本不想把我说的当一回事。真让我真的很难过……被忽视的感觉

  《父母祸害论》读后感(三):无关祸害

  相较于书名《父母祸害论》,我更喜欢书名下面的副标题——父母要懂得爱的心理学,虽然看上去更加“主流”了一点,更加“心灵鸡汤”了一点,可是更贴切。

  国内的出版物总是喜欢起一些惊悚的标题,总想在一堆书里面突然能让人吓一跳,例如这本,其实说的就是父母在孩子童年时期的一些行为会给孩子留下一些心灵上的烙印,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也就是说,这本书的真正受众应该是父母,但是我估计看了书名之后还想去翻的父母不会很多。另外,全书都是作者对生活和教育的体悟,不得不承认作者是个很敏锐的人,不过书中的理论没有足够的论据支持,称为“论”似乎也不太妥。综上所述,起一些扎眼的书名我不反对,因为是基于市场的考量,可是这个难以让父母接受的书名却反而有可能导致这本书的市场反应不好。

  扯完不相干的,说说内容。作者“不清算过去,就没有未来”的观点我很赞赏,大家对父母的感情五味杂陈,一来对于他们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们无以为报,二来我们却对他们长期以来做出的我们最受不了的事情无法原谅,以至于到长大了,大家开始麻木,却不自知,还心想:“父母不都是这样的么”,“都这么大了,我这不也挺好的么,算了吧”。相信很多人在某些方面都不愿成为父母那个样子,可是慢慢成长起来,发现自己就是父母的影子,我认为作者在这方面帮大家理清了思路。什么是爱,什么不是爱,作者的思路很清晰,以至于对我的恋爱观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稍有耐心的父母,在看书的时候,都会发现作者的语言运用还是比较得当的,这样的语言和论述很容易卸除读者由书名引起的对抗情绪,所以慢慢看都会看进去。不过,作者似乎想要警醒世人的心情太迫切,以至于用了太多的感叹号,让人有种马景涛附身的感觉。

  所以看到最后,你会发现,这本书其实和它的书名没多大关系,说了半天祸害,其实真正讲的是爱和心灵成长。其实关于爱和心灵成长的书,市场上已经有很多了,不过把这两个课题放在父母与儿女关系这个框架内来探讨,应该是第一次,这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没有想过这些问题的人拿来读一读,应该是能够产生一些震撼的。

  需要提一下的是,不要以为看了这本书,就能够真正正视自己,毕竟,就像作者所说的,剥离不良的自己,从而达到心灵的成长,这个过程无法回避,却相当的漫长而痛苦,甚至有时候自己会觉得“有违伦理”,作者在书中只是给你指引了方向,并没有给你具体的方法,所以,在心灵成长这条孤独的道路上还要自己边跌跤边摸索。

  .s.本书还没出版,我看的是样书。

  《父母祸害论》读后感(四):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有的时候,我会陷入一种哲学上的牛角尖。如果凡事有因必有果,那么每天我们在人类身上所感受到的自私,残酷,贪婪这些邪恶的果子,究竟是谁种下的?作为一个非基督徒的我,不可能将责任简单的交给上帝和撒旦,那么交给谁?这就是一个问题。

  而这本书似乎在努力地解释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的身上那些人类的弱点,也许就来自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我们的父母。

  这种推论也许看上去大逆不道。有一个接近于社会公理的说法,即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和最伟大的。但是这种所谓的社会公理很遗憾并不具备数学公理那种不证自明的明晰和清澈,有的时候,一条社会公理的存在,也许仅仅是因为我们害怕刺破一个童话,看见残酷的现实。但是,如果这个现实本身就是残酷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长大,那么拿走这种童话般的迷思,就是我们真正成长的第一步。

  由于血缘的关系,每一个父母都会与孩子陷入一种深刻的情感联系。但是这种情感联系仅仅是一种出于本能的关照,而并不能直接引申为爱。如果把父母对于子女的本能般的关照就看做一种爱,那么这种爱也必然没有过多的价值。

  那么问题回到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领域?什么是爱。

  虽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尽可以继续争论个几千年,但是有一些东西肯定不是爱。作者正是在书中不惜笔墨对那些不是爱却拿着爱的名义大行其道的信念逐一的进行批驳。也许当我们读完这本书,我们会感觉到,爱,居然是一件如此困难的事情。的确如此,如果爱很简单,那么爱还会有那么神圣吗?更多的时候,父母对自己的一些“爱”,只是自爱的一种映照,甚至是逃避自己缺陷的一种托词。如果毫不留情面的说,在我们灵魂深处那些黑暗的影子,也许就是我们上一代的心灵所投射下来的。

  就像我所敬重的一位心理学家拉康所认为的那样,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都是外部世界的投影。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外部世界就是父母。进而言之,父母由于产下这个孩子,而无意中对这个孩子扮演了一种上帝的角色,但是遗憾的是,大部分的上帝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神圣和艰难,没有付出与之相符合的付出和思考。有缺陷的上帝所培养出的将是有缺陷的孩子,哪怕这个孩子在我们父母所谓的“爱”的关照下,养的人高马大,身强体壮。

  真正对孩子的爱,出自一种平等的信念:把孩子当做一个人去对待,而不是当做自己的私有物品去对待。那么对于一个人的爱,就应当是完善他,实现他,将他自身作为自身的目的。而我们很多的父母做的恰恰相反,是把孩子当做完善自己,实现自己,把自己的目标当做孩子的目标的一种虚妄中。而结果只能是,孩子和父母都没有真正的实现自己,只留下了伤痕累累的代际关系和一颗不完整的心,将人类的弱点一代代的传播下去。这样的上帝是失职的。而如果这就是爱,那么这里的爱也只能是父母对自己的畸形的爱,而不是对孩子的爱。

  《父母祸害论》将会是一剂苦口的良药,让那些即将拥有孩子,或者已经拥有孩子的人,敬畏自己的角色,因为成为一个人的上帝这件事情是神圣的。但是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浅薄的育儿经,而是关于爱的一个探讨,而正在阅读这本书的你我,也许就是那个或多或少被一些所谓的爱所伤害的了孩子,而我们已经长大,我们的心中,也许已经留下了黑色的影子。那么,我们今天在反思自己的父母,或者是了解自己的父母,就是一种反省,而这种反省所意欲的,应当是宽恕,宽恕自己的父母,也宽恕自己内心由此产下的黑暗。而我们的下一代的明天,应该在真正的爱中沐浴,成为比我们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