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失落下个林mm读后感锦集

天上失落下个林mm读后感锦集

2020-11-0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读后感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一本由王文娟著作,39.00元出版的313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精选点评:

  ●surprisingly还蛮有意思的

  ●永怀赤子之心,越剧黄金时期演员们倒是更加努力刻苦啊,一场又一场的演出磨练出来的,王文娟老师塑造的人物形象真的多样化,她不仅是林妹妹也是孟丽君 春香 鲤鱼精 杨开慧 ……

  ●你那么美,你说的都对!

  ●文风质朴自然,气韵沉郁隽永。书中近两百幅配图,很多都是首次披露的第一手资料,图文并茂地立体呈现了一代越剧艺术大师的艺术追求和人生缩影。

  ●没看过,找来看看

  ●王文娟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越剧演员,这本自传语言朴实真切,娓娓道来,越剧人生的传奇。

  ●没有什么时光荏苒,也没有什么人生艰辛,努力生活就很好

  ●这是我真正意义上“读”完的一本书,病房,榻边,许多个午后,我就这样为外婆读完了这本书。王文娟是我们全家都喜爱的老艺术家,记忆里全家一起看她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和《孟丽君》,惊艳于她浑身散发的墨香灵秀,想不到有朝一日可以和外婆共同捧读她的自传,不时停下谈论她的坎坷,她的情路,她的事业,但觉人生妙哉。

  ●好多天前杀了个书头,看到兼祧那段就觉得自己该做正事了,于是撂在一旁,今天下午终于杀完全书。老王对于林黛玉和孟丽君,仅越剧表现部分而言,其理解真是非常非常精到的——从这个评价来讲,自然是不把越剧正经当传统戏曲了。关于追鱼和红楼梦两部电影的拍摄,从演员的视角来解读,也很有可观之处。至于从舞台版孟丽君到电视剧孟丽君,中间加入了对于原弹词的理解,这个确实没想到——仍然要唾弃电视剧版的化妆一百遍。快结尾处关于红楼团的改革始末之前确实不知,想到上海越剧传习所的成立,老王所谓“要我改,我还不能改”的评价可谓的论。

  ●周总理考王文娟林黛玉诗词,对答入流或许不算什么。但是每场演出之后召开讨论会总结经验,讨论为什么会演出延迟几分钟很让人感慨。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读后感(一):我只是个看戏的和看书的。

  得知王老要签售的消息是很早之前,却一直犹豫着,观望着,直到临近日才下定决心奔赴上海。

  她们这一辈的现场我是无缘得见的,唯有从影像资料及其弟子身上窥得一些遗风。我并不算王老以及王派的忠实粉,却对其弟子王志萍和王派所演的红楼梦感兴趣,由此及彼,寻根溯源,还是要回到流派老祖宗身上,毕竟,是王文娟本人的性格精神,以及唱腔韵味让人物和其弟子有了生动呈现和风格打底。

  签售现场的状况用人山人海,人头攒动,人声鼎沸,人潮涌动来形容是绝不为过的。上海戏迷的热情让我这个从宁波奔来的年轻戏迷汗颜,横跨老中青三代的戏迷将台子围了一圈还多,大妈大爷们人手至少一本书,兴奋且期待的说着,王老当年演的戏,多么好,多么赞,说她人到暮年,越来越有气质了,她的弟子谁谁谁,演的很像她。我静静听着,觉得自己错过很多,也无法体会一个时代的痴迷和感受。抬起头,远远看到台上的老太太和我喜欢的女子的侧面,也觉得很幸福。

  最后只签到了一本,王老有些疲惫,手也发抖,依旧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我借签名之时,微微打量她和两个弟子,单美人是第一次见,如王老所言,她文静内敛,而王志萍却是活泼外向的。门下弟子各自传承一脉特色,也是不错的。

  然后说说书。先对题目吐个槽,实在没有新意。之前买过本徐进的创作集也是这个题目,而今再见,没有任何感官刺激。但内里确实用心,目录便是由王派剧目的唱词写成,比如第一章童年岁月,便是乳燕离却旧时巢。既对应了本人境况也不脱离王派本身,真是妙心。

  王老本人的经历其实也算女子越剧发展的一个缩影,家境败落,为了生计而去学戏,用功刻苦的一点点站稳脚跟,成名成角,享受荣誉。面对各方势力,战争威胁,政治斗争,离开舞台,重返舞台,传授弟子,渐渐退隐。这其中多的是如人饮水那样的冷暖自知,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古代的梨园的风雅闲适,檀板金樽。

  解放之前,唱戏是为了生计,而解放之后却成了事业,是投入身心热血的工作。我佩服这群女子,她们有格调,有风骨,有志气,把一个乡下小调渐渐打磨至今,成为有着江南秀气,性灵抒情的剧种。作为越剧的个体,王老是有觉悟和追求的女子,现在的红楼团,就是当年她和徐玉兰先生一起开辟的女子越剧团体,是现在很多戏迷钟爱追随的团体。

  另外,书中也写到了她和孙道临的感情生活。从恋爱,到结婚生子,再到生活细节,演艺事业,孙给了她许多支持和意见,能够清晰准确的判定和发现王的特质和优缺点,并为她导过一些越剧。夫妻更是知己,也是难得吧。

  王老晚年很少露面,除了一些重大仪式和徒子徒孙们的重要演出,我看过她闲暇之余画的画,虽然不算大好,但依然看得出老人的心境和艺术追求,她的起步不高,却在越剧百年里为自己挣得不可磨灭的一段历史,传下耳熟能详的一支流派,让我们这些后辈对她的戏和传人产生兴趣引起共鸣。她在文章中写道:对人对事永怀一颗赤子之心。这赤子之心大概就是奥妙所在。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读后感(二):我的外婆王文娟

  我的外婆王文娟

  朱凯佳

  筹备了六年,外婆的传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终于如愿出版。书中记叙了外婆越剧生涯的点点滴滴,时而流淌着辛酸,时而又夹杂着温馨与希望。这是一本朴实无华的书,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那么的流畅亲切。外婆用她那朴实的语言将那过去的故事娓娓道来……

  从小我便知道外婆是位与众不同的人,她是大明星,走到哪儿都似乎被一层无形的光环笼罩。然而,这大明星的头衔并没有造成她与人们相处时的隔阂。外婆从不穿戴夸张或是珠光宝气,一双磨破的黑皮鞋穿了好多年也舍不得扔掉,总是说,“旧的鞋子穿得舒服啊!扔了可惜。”她也从不冷漠对人,或是拒他人于千里之外, 有时走在路上被认出,她也是亲切地一笑,用充满绍兴口音的上海话说道:“侬好,侬好……是伐?侬也喜欢越剧啊。”她是位没有架子的艺术家,永远那么自然,永远那么平易近人。

  褪去那明星的光环,她转身变成一位“唠叨”的外婆。我也在她不经意间记下她那专属的“王氏唠叨用语”。比如吃饭时,她一定会不停地为别人夹菜,说“侬多吃一点哦!再吃一点!”即使碗中的菜已堆积如山,她还是会皱着眉头说:“你吃得太少了!身体会不好的!”这时的应对办法就只有笑而不语,然后将这些“赏赐”统统吃下。“穿衣”也永远在她的监视范围内。冬天,即使在充满暖气的室内,她仍是看不得家中任何人身上的衣服少于两件,她会片刻不停地在家中穿梭,从这个屋到那个屋,检查我们的穿衣。往往是对我“唐僧”一番,然后神奇般地变出一件外套强制我穿上。外婆就是这样,用她那“王氏超级关心法”弄得我浑身不自在,然后扬长而去。

  外婆虽然唠叨,却是不折不扣的好学老人。关心国家时事永远是她的首要任务,此外她十分喜爱翻阅报刊书籍,连青少年看的《小故事大道理》《论语心得》也都是她的最爱。每每念到好词好句,便会用便条纸摘录下来,然后贴在电话簿内,有空时翻开念念,温故而知新。除了学术类的书,古龙、金庸的武侠小说她也常常会读得津津有味,然后骄傲地对我说:“我已经念完第四本了,现在来拿第五本。”八十六岁高龄的她,还仍然心心念念地想要学习电脑,也经常将我教她的二十六个字母翻来覆去地念。写书期间,她也参考了不少读物,总是后悔自己学问太少,写不出含义深刻的语句,也经常不知要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才是最确切的。记得有一次她拿了一盘瓜子准备边吃边写,结果一个小时过去后,瓜子是吃完了,字却没挤出来半个。每当这时,她会焦急地说道:“可恨我念书太少,如果你外公还在,肯定能够给我很多建议!”

  读完外婆的传记后,内心似乎有些被震撼到。我从不知道原来外婆的过去是如此的坎坷,也不知道外公外婆之间的情史是如此的美好,“十八相送”那么浪漫。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包含着她的真诚。正如书中写道,“他们说,并没有期待一本辞藻华丽的作品,只希望能够看到一份坦诚的回忆……”的确如此,外婆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诚恳地写在作文纸上,传记的手稿上布满着密密麻麻的修改。这就是我的外婆,台上的她光彩照人,台下的她更是无与伦比。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读后感(三):歌尽桃花扇底风

  文/连城

  观戏剧史,越剧绝对是最让人感慨的一种。中国古来就惯用男旦,越剧却爱清一色女角,小生老生武生,没有哪一样是柔弱的江南女子演不了的。描眉勾画中,旋舞水袖外,小生更显俊朗,老生愈发清俊,武生则是无限的风流飘逸,哪一样不是中国传统审美里最为动人的一类呢!

  生于江南的人,大多不爱那高亢激昂的京剧,而偏爱这土生土长的越剧。京剧中有着一股不可弯折的硬气,而越剧中则含着一股似水不息的柔情。历经山崩海裂,阿鼻地狱,越剧似涓涓细流,从缝隙间,从空气中,化成溪水,化作浮云,待到风平浪静之时,她又重新汇聚,继续谱写新的传奇。

  昆曲在众文人的呼告声中复兴了,越剧因为贴近民众一直蓬勃不息。徐玉兰、王文娟、尹桂芳们的前赴,赵志刚、王君安、茅威涛们的后继,越剧从未消失。

  手边两本书,竟都是越剧名伶的自传。《我在人世间——越剧皇帝尹桂芳的舞台伴侣李金凤自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这两位名伶,一位是李金凤,一位是王文娟。一种戏剧,两种人生,有着相似的情怀。

  《我在人世间》是李金凤的私人讲述,行文质朴,仿佛闲谈,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叙述年代从李金凤15岁在舞台上表演起到八十年代她转做文职结束。15岁到三四十岁,差不多是一个女人最美的时光。这个眼角带笑的江南女子,在最美丽的时光演了越剧中最美丽的旦角:黛玉、婵娟、崔莺莺、谢云霞……

  李金凤15岁时第一次见到尹桂芳,文中写“客厅门口一位身着淡茄色旗袍,脚着拖鞋。似烫非烫齐肩短发,悠闲静雅地从客厅门口经过”,这幅情景,若能见着,想必是一位散淡中透露着气定神闲的女人。这股气韵,名媛学不来,交际花学不来,只有那在越剧戏台上演遍才子佳人在戏台下历经风霜变迁的女人,才会有。正如王文娟在《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中所言,“台上演戏要复杂些,台下做人要简单点。”人生参悟至此。

  上扬的眼尾,淡扫的蛾眉,弯弯的眼睛总含着笑意,那是越剧中江南女子的典型形象。粉墨登场,环佩叮当,婉转的身段,在geming的年代,是多么难得的一抹艳丽风景。两本书中都有大量的剧照生活照,或黑白或彩色,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差不多是一个时代文化的记忆。

  谁都有旧时光,不是么?

  李金凤的舞台生涯并不长,短短二十余年,演尽了人生悲喜。李金凤年轻扮相靓丽,当年尹桂芳与竺水招分手后,一直没有好的搭档,直到李金凤的出现,两人结下了深厚的舞台情缘。18岁,李金凤临危受命,演出越剧《红楼梦》中的林黛玉。“18岁的李金凤演出林黛玉,她能懂林黛玉么?”尔后,演出非常成功,成为一时美谈。如今已到花甲的李金凤一直念念不忘的美好回忆,这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文娟的林黛玉,最众所周知的,是越剧电影《红楼梦》。这也是传播度最高最广为人知的一部越剧了。其扮演的林黛玉,透着“通透脱俗的灵逸之气,诗书浸润的墨香清气”。贾宝玉扮演者徐玉兰的唱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不知道传唱了多少年。

  对王文娟来说,林黛玉是她艺术生涯中遇到的最难塑造同时也是塑造得最出彩的一个角色,林黛玉这个形象,将其艺术生命推向了臻至华章。

  细碎往事,一桩一件。本以为名伶的往事,都该像越剧中那般传奇。但生活终归是生活,它没有太多美好脱俗的想象,洗尽铅华,露出的本尊一如我们的母亲,年轻时候也曾风华绝代过,年老之后会在你耳边絮叨……

  荒诞岁月时,李金凤才25岁,相比不少人苦大仇深的叙述,她却十分温和。只记得别人对她的好。王文娟则在书中所言,“人生犹如一杯茶,茶叶在沸水中沉沉浮浮;而流逝的时光就像沸水,在它的冲刷和激荡下,每个人的生命才最终散发出属于自己的清香。”或许是那温雅的越剧,给了她们这份慈悲的胸襟。

  岁月往矣,如今的李金凤王文娟早已年华老去。越剧“小百花”继续盛放,美丽的容颜不败。歌已尽?歌未尽。唯有这一纸故事,告诉世人曾经的芳华。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2-08/18/content_365489.htm?div=-1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读后感(四):2012上海书展,我们一起追过的王文娟老师

  亲爱的王文娟老师,永远的林妹妹记忆

  ——2012上海书展,我们一起追过的文娟老师

  陈蕾

  雍容优雅,随性随和,86岁出版了处女作自传《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用软毛笔,换硬钢笔,一个半小时签售了1200本,创第九届上海书展最高纪录……这是2012上海书展上,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老师和她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在夏日里的惊艳亮相。

  如今,整整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作为《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责任编辑,王文娟老师与上海文艺出版社、与上海书展结缘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

  “林妹妹”花落上海文艺出版社,源于2011年秋天我们与王小鹰老师的一次闲谈。那次小鹰老师随口提起,她的好友、王派弟子单仰萍,告诉她一个“内部”消息,王文娟老师写了好几年的一部自传,快要完成了……于是,“内部”消息马上改变了性质,变得“局部”外向,而王文娟老师那摞正在白纸上慢慢书写的文稿进度,成了上海文艺出版社领导常常来追问的一个话题:什么时候可以完稿……涉及与领导人合影的照片要抓紧专项报批……编辑工作必须加快进度……2012上海书展正翘首以待……

  2012年4月6日和5月8日,我的信箱先后收到了王文娟老师的粉丝根据王老师亲笔手稿录入的前五章和后六章电子档;

  5月20日,在武康大楼王文娟老师家,一个编辑、两个作者(文娟老师和小鹰老师,前者书写了正文,后者书写了跋)、四个粉丝围着一台电脑,从几千张照片中初步挑选了数百张待用;

  7月2日,王文娟与孙道临老师结婚50周年的日子,我在微博上发了一组这对神仙眷侣几十年来一路携手走来的美照,并预告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新书消息,被“书香上海”、“上海书展您会看”、“朱颜如许”、“台州黄悦”等书展专博、戏迷名博转发后,瞬间引来无数转发、感慨与期待;

  7月10日,前往照排公司与负责此书排版的小姑娘重新调整全书照片格局,并星夜将校样赶送王老师家;

  8月初,王文娟老师被确定为上海书展开幕嘉宾。开始文娟老师很是犹豫:“啊唷,书展开幕应该请学者、专家去比较合适,我80多岁才写了第一本书,怎么好去当书展开幕嘉宾啊……”后经编辑和几个经常游走于文娟老师家的戏迷朋友多方解释,著名艺术家终于答应与著名学者同台亮相,并认真准备了5分钟发言……

  8月15日上午9点,2012上海书展正式开幕。王文娟老师与裘锡圭、苏童、于丹等学者、作家一起,在延安西路1000号上海书展大厅首次亮相。文娟老师那关于“我与《红楼梦》”、“读书与诗意的人生”的嘉宾发言,那带有绍兴方言、更有越剧念白意味的软糯普通话,把人们的记忆一下子与越剧电影《红楼梦》所代表的那段美好贯通了。开幕仪式结束,文娟老师被蜂拥而至的粉丝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团团围住了,激动的问候,热切的关心,拿出手机请旁边的人帮忙拍照,签名,签名,不断地签名,还有金发碧眼的老外举着Ipad跟踪拍摄……因文娟老师9:40要去艺术人文频道“读书有道”接受采访,工作人员不得不求助了书展保安,才得以突围。当文娟老师与主持人夏磊在透明演播间录节目的时候,玻璃隔断外站满了追随而来的粉丝们,虽然听不见里面的声音,但并不影响他们举着摄像机、照相机、手机,眼也不眨地拍下了文娟老师做节目的全程花絮,并立即通过微博向场外的粉丝通风报信……而当文娟老师从“读书有道”出来,要去参加上海热线的节目录制,2个保安,4个工作人员,又开道,又断后,层层保护,才保证了重重突围……

  开幕式这天“林妹妹”被狂热的老中青粉丝们围追堵截的火爆场面,使书展组委会迅速调整了19日签售活动的预案。增加工作人员,售书与签书的地方分离,每位读者只能签一本,为保证更多的读者签到名,1小时后将签售地点移至旁边的西二厅……

  正式的签售定在8月19日。从15号开始,已经有戏迷们不断地到上海文艺出版社展台踩点了,买书,交流,确定19号那天的粉丝团策划……据上海文艺出版社专门负责接送文娟老师的金师傅揭露,有一位专程从荷兰赶来的老外,会用洋泾浜汉语哼几句越剧,此人已来文艺社展位踩过几次点,周围一大帮戏迷。开幕式那天,就是他举着个Ipad追逐王老师。看来,文娟老师的国际影响力也十分巨大啊!

  8月19日下午4点,《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签售开始。其实从下午1点开始,已经有粉丝们在中央大厅逡巡、等候了。3:50,文娟老师准时出现在现场,立时引起了山呼海啸般的热烈欢呼,“王老师,想说爱你爱不完!”的横幅打开了, 印有文娟老师剧照的牌子举起来了,不管是文娟老师本人还是现场的读者和工作人员,都浸淫在一种巨大的暖意与感动中……

  主席台上,王文娟、王志萍、单仰萍、王小鹰老师一字排开,每人身边一位负责翻书的工作人员,每一本书上都认真地签上了文娟老师和三位友情助签人士的名字,盖上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首发专用章。现场气氛热烈,秩序井然。文娟老师当时已86岁高龄,考虑到老人的身体,书展组委会曾征求她的意见,是否用签售章代替签名?但文娟老师拒绝了:“我第一次出书,而且人家那么热的天赶来了,怎么能不给签呢。我可以签,我要自己签。”

  原定的一小时签售时间很快到了,还有长长的队伍等着签名。于是签售换到西二厅继续进行……不得不说,文娟老师的戏迷是高素质的,是真正热爱和疼爱文娟老师的。大家一方面希望自己能签到名,另一方面也担心文娟老师的身体。很多现场戏迷是带着更多场外戏迷的期待来的,有的买了好几本书准备为朋友代签;但当组委会为保证现场读者签到书,规定每人限签一本时,大家都表示了认同,而那些必须为朋友代签的,就母女、朋友一起出动,每人排了n次队,“合理合法”地得到了珍贵的签名本……当最后一本书签完,当文娟老师在工作人员搀扶下走出西二厅,意想不到的场面出现了,外面签完书的戏迷们全都没有走,大家自动夹道列队,热泪盈眶地鼓掌,百感交集地感谢……

  现场还有许多令人感动的花絮。当时是王文娟、王志萍、单仰萍、王小鹰四位老师轮流在每一本书上签名,再由工作人员盖上漂亮的签售纪念章;有一对从南京赶来的母女买了4本书,排了两次队,签书时却因人多,丢失了一本。此时嘉宾们即将离场,售书的摊位也没了踪影,母亲急得快哭出来了。这时出版社工作人员从展位上调来一本书,未收分文递给这位母亲;另一位工作人员则向文娟老师说明情况,终于让她们签上了名……那对南京母女所不知道的是,离场时,一位上海读者满怀愧意地等在出口,说自己不小心多拿了一本书,一定要等到失主……

  由热爱所引发出来的理解和彼此关爱,让人感动。有什么样的艺术家,就有什么样的戏迷。这也是整个编辑、出版和活动过程,戏迷们给我印象深刻的一点。

  王文娟老师,大家心中永远的林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