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美学史-(高低卷)(插图典藏本)读后感精选

东方美学史-(高低卷)(插图典藏本)读后感精选

2020-11-27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西方美学史-(上下卷)(插图典藏本) 读后感 

  《西方美学史-(上下卷)(插图典藏本)》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的16开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438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美学史-(上下卷)(插图典藏本)》精选点评:

  ●很喜欢,但是不太能读懂。

  ●终究是哲学史。。

  ●实在是太红太专了啊!!!

  ●有点看不懂,陶冶个情操

  ●很不错的~主旨和层次感很强~

  ●里面经常出现的鉴定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标准让我有点遭不住。。。

  ●我很喜欢

  ●看得我有点晕

  ●放弃了下,以后再读吧

  ●终于读完一遍惹 这个版本虽然看起来土土的但有配图和艺术史挂钩 挺不错

  《西方美学史-(上下卷)(插图典藏本)》读后感(一):喜欢它~~~也喜欢他~~

  惜字如金,精练!

  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一感觉

  抱着粗览美学的“动机”,我从书架上取下它

  读书,对于我来说,常常是囫囵吞枣,求量不求质。

  我认为读书多了,自然看到所有书里的联系,比钻研一本,收获会更大。

  所以常常对一本书进行标注的时候,大多是概括总结。

  而这一本,我的总结总是不能表述清楚作者的内涵

  那种“词不达意”的感觉令我很沮丧。

  不过也正因如此,我一反常态的把这本书读了两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

  当然,读第二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嘿嘿,是我没记住各个时代美学家、哲学家那拗口的名字!

  其实,对书的喜爱,正引证了对作者的崇拜

  朱光潜,和南怀瑾,是我了解的学术研究者中,比较务实(手里有金刚钻)的两位。

  所以,俩人的书,我认为,看看挺好的

  《西方美学史-(上下卷)(插图典藏本)》读后感(二):向往已久的书——对您的想象

  一个老者,静静地坐在长椅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

  人来人往,没有人注意到坐在路边长椅上的老人。

  老人就这样坐着,在晨风里,在夕阳下。没有人知道老人在想什么,没有人知道老人在关注着什么。老人的眼神里充满平静,

  风烛残年的人,无关荣辱,没有什么值得在乎。风吹干了你的皮肤,吹走了你的青春。

  你为世界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

  ——以上是我对您的想象。

  对《西方美学史》这本书向往已久。却没有刻意的寻找。

  学校的图书馆里没有。曾经在中央美术学院的书店里见到简易本,薄薄的小册子,有点儿灰尘,没有购买的欲望。去厦门市图书馆,一个偶然,在特别推荐的书架上,见到了这本书的下卷。欣喜,激动。

  下卷主要讲述了18世纪至20世纪初西方的美学发展史。

  (未完待续)

  《西方美学史-(上下卷)(插图典藏本)》读后感(三):没有读完的读后感

  对朱光潜以及这本《西方美学史》早有耳闻,但从未拜读过。书是某位忘年交叔叔送的,回来后翻了一下目录,觉得可以做工具书使用。找出了熟悉的学者的介绍看了一下,从所处时代到学者背景和著作,极其的著作解析都很全面,其中分析《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美的解析和定位的论述部分,作为康德的迷妹有些许不同意见。其实这书我到现在都没有看完,准确的说是,没有拿出对一部著作的尊重,从开篇逐一阅读至结尾。直到昨天晚上我还是准备拿它代替百度的词条索引,有想看的学者著作时,在这书里找介绍大致了解一下其背景。写这书的读后感,其实觉得某叔叔是不是要回北京请我喝酒啦,万一聊天的时候一问,那我多尴尬。

  昨晚写的时候完全是把此书作为了经济学的工具,从Armani专门研究达文西画作的团队和Hermès买下诸多名画并对其颜色进行电脑调配试色,以及诸多高订礼服的每季设计灵感来源入手,分析了所谓“美””不过是政治经济之下,市场经济之上的,相似时代的重复“美”。以及“美即是金钱”。然后罗列出各个不同画作的政治背景和经济环境,并且跟踪它们是如何在时代发展中变得价值连城让人追捧,每个时代的政治、市场及经济环境和当下该画作的价格及热度的关系。同理,还从八音到各个流派到现在流行音乐市场,以及对建筑(吹牛逼了,其实是楼盘)嗯,就是对热点楼盘以及知名设计师酒店它们的外部设计和里面的设计理念入手。从绘画到音乐最后到楼盘,都是用数据作为主心骨,直到为了直观,差点儿就绘个图表出来,才回过神来,觉得自己面目可憎。开了瓶酒,一喝,之前写的全部删除。今儿重新写读后感。

  朱光潜在序论里说:美学由文艺批评,哲学和自然学科的附庸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

  全书由三部分组成:一,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二,十七八世纪和启蒙运动:三,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按照先后顺序对美学大师、典型人物、以及美学流派进行了分析。每一篇都是按时代,人物,著作,思想的教材体,选取的都是该流派当中代表性强,影响深远的公认经典型权威人物,并把重点摆在文艺理论的几个关键问题上。唯遗憾这书写于那个动荡的年代,掺杂插播了太多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我准备认真的拜读一遍这本书,从开篇介绍的第一位学者的书开始慢慢啃。既然要入哲学的坑(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是哲学出身),要就必须先摸透其附属学科。毕竟柏拉图以及其门徒亚里斯多德、康德、黑格尔、这些著名的美学家都是哲学家。另外,柏拉图在《理想国》里大篇幅讨论了美学对文艺及其政治的影响,作者也在书中说道“决不能把美学思想和文艺创作实践割裂开来,而悬空地孤立地研究抽象理论,那就成为空头美学家了’’

  艺术共分为六大门类:文学、绘画、建筑、雕刻、音乐、戏剧。想对某一时代的文艺理解并延伸到现在所处时代的文艺经济都离不开对美学思想的理解。关于艺术补充一下,我一直认为心理学和社会学是文艺的支柱。

  大部分人都认为美学是感性思维或形象思维,是和逻辑学相对立的,我更倾向认为理性分析是帮助更好的进行感性认识,看看黑格尔的《美学》和《逻辑学》就明白了。

  昨晚的读书笔记风格虽然职业病的世俗气太重,让我羞愧,尽管已经删除,但内心还是坚持美学和经济学的密不可分性。(我真讨厌)

  西方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克罗齐把“”美学“”和“”经济学“”称为两门世俗的科学,他说: “美学和经济学这两门非常明显的现代科学,皆在协调心灵和感觉,把心灵从外部自然的恶梦中解放出来,把主体的客体心灵化,把善同恶的斗争内心化,它们排除了超验的东西并显现了绝对的内在性,它们是卓越的两门世俗科学”

  转一段话,额,其实是学科介绍——审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社会调查,采用多样化的准确有效的调查方法,了解经济活动中人们的愿望。体察人们的审美需求,加以分析和归纳,从中寻找出规律性,上升为理论,在实践中运用并予以检验,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它研究美的规律在经济领域中运行时涉及数量关系仍然要用数学计算和模型方法,把研究对象量化和具体化。使之可以测控和描述。

  最后跟随作者的调调,来两句马克思的话做结尾——“知识经济时代是强调技术创新的时代。技术创新最终要落实到物体的塑造上,不懂得美的规律,创新是难以想象的。” “人的社会认识(就是哲学、宗教、政治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学说)也反映社会的经济制度”

  我读的是这个版本 豆瓣里没有这本 但……内容应该都一样

  《西方美学史-(上下卷)(插图典藏本)》读后感(四):整体

  1. 看戏是受教育,它是雅典公民的一种宗教和政治的任务。所以文艺在希腊人生活里远比在后来两千多年中都较重要。

  2. 美学在西方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部门。

  3. 希腊文艺在公元前5世纪 伯里克斯时代达到顶峰,传统思想统治转变为自由批判,文艺时代转变为哲学时代。三个原因:一 生产发展,自然科学带动哲学。二 工商业发展,新兴阶级争夺政权,促成批判辩论风气。希腊思想的对象由自然现象转变到社会问题。三 贸易战争,外来文化刺激。

  4. 希腊美学发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从自然科学的观点看美学问题,多是数学家,认为数的原则统治着世界的一切现象。认为美就是和谐。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这是希腊辩证思想的最早萌芽。推广到建筑、雕刻及其他艺术,探求什么样的数量比例才会产生美的效果,例如发现黄金分割,认为圆形最美。这种偏重形式的讨论是后来美学里形式主义的萌芽。注意艺术对人的影响:听着性格偏柔,刚的乐调可以是他心情由柔变刚。艺术可以改变人的性格性情,所以产生教育的作用。

  5. 赫拉克利特进步了一大步:他明确“差异的东西会相会合,从不同的因素产生最美的和谐,一切都起于斗争”侧重和谐就是侧重平衡和静止,侧重斗争就是侧重变化和发展,所以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量关系加以绝对化和固定化,而赫拉克利则强调世界的不断变化和更新。这对于美学有重大意义:美就不是绝对永恒的东西。赫拉克利说过“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还是丑的。”这就是美标准相对性的一句最简短形象化的说明。

  6. 德谟克利特“音乐并不产生于需要,而是产生于正在发展的奢侈”第一,他开始从社会发展看艺术的起源。第二,他这个看法多少含有近代席勒河斯宾塞的“余力说”萌芽。依这种余力说:人在满足直接生活需要而有余力时,才进行自由艺术活动,创作出多少是超功利的美的作品。

  7. 苏格拉底,衡量美的标准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阿斯木斯评论苏格拉底的观点“美不能离开目的性,即不能离开事物在显得有价值时它所处的关系,不能离开事物对实现人的愿望它要达到的目的的适宜性。”

  8. 苏格拉底以石匠的身份学过雕刻,所以对艺术创造有切身体会,他主张画家画像,雕刻家雕像都不应只描绘细节,而应“现出生命”表现出心灵状态“,他还说艺术不应该奴隶地描摹自然,而应在自然中选择出一些要素去构成美的整体。因此,他认为艺术家刻画出来的人物可以比原来的人物更美。

  9. 柏拉图:床有三种,第一是床之所以为床的idea(不依存于人的意识存在),第二是木匠依据床的idea制造出来的个别的床,第三是画家模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

  灵感的来源,一种解释是神灵凭附到诗人或艺术家的身上,使他处于迷狂状态,把灵感疏松给他,暗中操纵着他去创作。第二种解释是不朽的灵魂从前生带来的回忆。

  10. 亚里士多德,艺术的逼真并不是毕肖现象的浮面的真实,而是揭示现象内部所含的普遍性与必然性,因此他的前提不妨是假设或虚构的,在历史事实上不可能的,但在假定这前提下,如果所写的都近清近理,令人看到就起逼真的幻觉,这就尽了艺术的能事。假定a发生,b就发生,人们会产生错误的推理:b存在,a就存在。因此,a不存在的时候,把b真实的写出,人们就会错误的感知a是存在的。

  11. 节奏和音调不过是些声音,为什么能表现道德品质而色香味去不能呢?

  12. 文艺的目的是什么?快感?教益?还是快感兼教益?

  13. 古典主义,在罗马时期开始形成,它广泛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十七八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何以在罗马时期形成呢?民族间关系复杂斗争激烈,迫使他们倾力于军事、交通、贸易、政治、法律、税收以及农业、水利、建筑之类的实际工作。没有余力也没有需要在哲学和文艺方面开辟一个新的天地。在罗马本土和罗马统治地区,希腊语是广泛流行的,利用原有的统一的文化作为思想上征服被统一的各民族的工具,是有利的。罗马文化对希腊文化的继承来看,符合文化由成熟转向衰退的规律,原始的旺盛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内容已不存在,人们醉心的是艺术的形式的完美乃至前纤巧。希腊文艺落到罗马人手里,文雅化了,精致化了,但也肤浅化了,公式化了。

  14. 中世纪在艺术上最大的成就要算建筑。这些建筑由早期的罗马式发展成为11世纪以后的哥特式,达到西方建筑的高峰。随着大教寺建筑的发展,一些相关的艺术如雕刻、壁画、版画、着色玻璃、镶嵌图案等也都逐渐繁荣起来,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光辉灿烂的艺术打下了基础。

  15. 他们对宗教并不存多大的幻想,所以他们的作品在精神和风格上能超越宗教所限定的范围,表现出对现世美好事物的爱好。

  16. 民间世俗文学的作者大半是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人民,不知道有希腊史诗和悲剧,也不知道有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所以他们不受古典传统中陈腐规则的束缚,在作品中能自由表现自己思想情感。18世纪后期,文艺界对于新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和娇柔造作的风格感到厌倦,掀起了一场反抗运动,叫做浪漫运动。这个运动就是回头像中世纪民间文艺学习,要求情感和想象对自由表现的运动。

  17. 浪漫这个词就是从中世纪传奇故事诗roman来的。

  18. 中世纪官方语言是拉丁语,民间文学大半是用本地方言创作,口头流传,它是西方近代各国民族文学的起源。

  19. 如果古人比我们伟大,学他们的步伐也跟不上他们,如果我们比他们伟大,我们放慢步伐来迁就他们,不就显得蹒跚可笑吗?文风是应该随着时代变迁的。

  20. 卡斯特尔维特罗认为美感的来源不外两种:一种是题材的新奇,另一种是处理的手法上显出的难能多技巧。

  21. 洛克认为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

  22. 霍布斯 人性本恶论。

  23. 哈奇生认为,德行起于荣辱感,而荣辱感起于自私。道德家谴责的恶劣行为也是社会所必需的,肯花钱过骄奢淫逸生活的人越多,对货物的要求就越多,就业者就越多而工资就越高,因此社会就越繁荣。

  24. 哈奇生是一个目的论者,他认为动物的身体结构美是我们发生快感,是由于这种结构适应该动物的“必需和便利”,符合他的本质决定的目的。

  25. 同情(sympathy)在西文里原义不等于怜悯,而是设身处地分享旁人的情感乃至分享旁物的被人假想为有的情感或活动。

  26. 休谟认为人和人之间在敏感上生来就有很大差别,但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学习来提高。

  27. 休谟对作品的评判提出两条原则:一条是要把作品摆到特殊历史情景中去看,“每一部艺术作品,如果要产生应有的心理效果,必须从一定到观点去看它,如果读者所处的情景不符合那作品本来需要情景,他们就不能充分的欣赏它。另一条是要了解作品的目的”它的好坏程度就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达到这个目的。

  28.康德认为崇高感是一种自我尊严和精神胜利的感觉。

  29. 博克认为崇高的对象都有一个共同性,即恐怖性,凡是可恐怖的也就是崇高的。崇高对象的感性性质主要是:体积巨大的、晦暗、力量、空无、无限、壮丽、突然性等等。

  30. 博克在论文第一部分结尾写下这样的体会:一个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许看的不对,却为旁人扫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错误也终于为真理的事业服务。

  31. 一般来说,一个民族愈文明,愈彬彬有礼,它的风俗习惯也就愈没有诗意,一切都由于温和化而软弱起来了。诗需要的是一种巨大的粗旷的野蛮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