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蔷薇读后感100字

金蔷薇读后感100字

2020-11-27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金蔷薇 读后感 

  《金蔷薇》是一本由康.巴乌斯托夫斯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62,页数:2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蔷薇》精选点评:

  ●让人流泪的感动~~~~~~~~~~关于写作,关于爱~~~~~~~~~~~~~

  ●这本书激起了我对俄罗斯文学的兴趣。

  ●道出了创作的真意!!!看得我心尖一颤啊!!!经典!!!

  ●美!

  ●怀念

  ●I512/1809=4

  ●很久以前读肖复兴的书知道的。找来读,没有失望。

  ●真是柔软美好,简直不像俄罗斯文学。

  ●第二遍读了,在俄罗斯待了几个月,比从前有更多的感触。为什么比起戴璁的少了几段呢?

  ●原来是教人写作的书

  《金蔷薇》读后感(一):金蔷薇

  作品是一本文学创作杂文集,简单来说就是教人如何写文章成为作家的书。只不过作者把较为枯燥的理论用故事、自身经历、传说甚至寓言等形式表现出来,读来倒有些意思。当然作家能否教出来不得知,但有些观点和技巧还是不错的。   我看过作者的《一生的故事》,委实精彩。而此书开篇以“珍贵的尘土”中金蔷薇为标题,意义深远。而后通过一篇篇文章来阐述着创作的各个重要因素,比如说多观察,注意词语,注重细节等等。颇有些意思,加上作者的表现手法相当有趣,通过故事等娓娓而谈,就算我们一般读者也可以当成杂文集来欣赏。

  《金蔷薇》读后感(二):谈写作——读《金蔷薇》有感

  文/兰舟酱

  《金蔷薇》里读到这样一句,感触颇深:“福楼拜是一个痛苦的人,他写的那样慢,他自己绝望地说:‘写出这样的东西来,真应该打自己的嘴巴。’”

  很多次,我能体会到和他相似的绝望,每当为自己凭空编造的浅薄而花哨的句子洋洋得意时,总有另一个更加郑重、诚恳而痛苦的声音提醒着我:这不是你体验过的生活!这不是你想要表达的生活!

  当这种声音变得微弱的时候,我感到恐慌,因为我清楚知道,提起笔,写下的句子轻飘飘没有重量,这是一件危险的事。《芒果街上的小屋》这本书中的文章篇幅都很短小,文中的故事都是通过一个小女孩说给读者听的,像小诗一样,句子都很短,跳跃灵动,仿佛长了蝴蝶翅膀似的,翩翩地快要飞起来。可是,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觉得有一个沉重的东西把它们拉在纸面上,让它们有重量,让它们寓意深刻。

  写这本书的女作者说:“我把它写在纸上,然后心里的幽灵就不那么痛了。”

  为什么写作对于她是必须的?为什么她有那么多可写的内容?

  《金蔷薇》的作者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书中给出了我认同的答案:“我所能说的简直少得太可怜了。”懂得这一点之后,他一度放弃了写作,用十年功夫“浪游俄罗斯”,更换各种职业,结识不同的人。“我只是生活了。”他骄傲的说。

  “应当给予你内心世界以自由,应该给它打开一道闸门,你会吃惊的发现,在你的意识里,关着远远多于你所预料的思想、感情和诗的力量。”康·巴乌斯托夫斯基这样写。我想,可能只有踏实的生活是建造内心世界的基础。有了丰富的内心世界,一个人才能自由自在地写出诚恳的作品来。

  《金蔷薇》读后感(三):栽在梦中的金蔷薇

  难忘这些天来与康·巴乌斯托夫斯基一起熔铸金蔷薇度过的夜晚,蔷薇入梦,野野地开着幸福的奇葩。我总能笑着合眼,回想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

  对文学的纯粹性理解,善良唯美的本性,诗人气质,童话理想,浪漫主义的细研,艺术上的深潜,“巴式风格”的蔓延总能在不经意间打开你内心深处的幸福匣子。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我们接触到的现实主义作家都是在一种巨大的精神压力和令人窒息的苦难空气笼罩下,以反抗挣扎或愤怒的姿态完成自己的灵魂突围。而巴氏却有自己与生俱来的打算:只以诗的环境作为生活的寄托和依靠,不放过春天亲吻树木的那一瞬间。

  金蔷薇,是一种美和心智的享受(笑,我建议在劳改所里每人发一本~)从来不会有压抑之感,就连故事里的伤感和哀痛,也是美的。《心上的刻痕》里那位孤独的老妇人在已荒草丛生的花园里依在年轻时亲手栽种的菩提树上悲咽的时候,我感受到一种深刻地哀伤,是关于生和死、青春和残年、哺育与背弃的,可它仍是这样美,悲情背后一种含蓄的美,可这比理性的悲哀记忆还要强烈。

  与安徒生一样痴爱童话与森林的,巴氏可以说是为数不多中的一个。他们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秉性都那么相像,他们的才华都属于一种法人与善良的天赋,对世界的同情、对苍生的关爱、对自然的体恤以及喷薄而出的激情和美德。于是安徒生便成了他笔下最钟爱、描述最多、最传神的主人公。《夜行的驿车》(我的初一时单独出来看过的,原来是来自金蔷薇),车厢里弥漫的温情,为了想象而被埋藏的誓言,或许也只有巴氏才能如能自如深入地走进这位童话大师的内心世界。

  《金蔷薇》读后感(四):《金蔷薇》——给全人类的祝福

  《金蔷薇》可能不算是很流行的本子。记得最初,在书店角落偶然看见,竟觉得这书名满是老气,避而远之。高中得以了解,是因为补充教材里出现了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那之后才发现它竟是那样抒情。《珍贵的尘土》让我立刻爱上了这本书。我投身它的怀抱,仿佛投身一个美的灵魂。那时的我甚至没有过多察觉到谈论文学创作的内容。关于美、关于自然、关于人类心中最美好的情愫的散文篇章,就是我对它最初的印象。

  随着阅读慢慢深入,我发现《金蔷薇》关于创作的观点,深得我心。那时正是常常要练习写作的日子,我创作的经历常常在书中得到印证。如书中《闪电》阐释灵感:“灵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挥着手,而是如犍牛般竭尽全力工作时的心理状态。”我深以为然。在沉静而漫长的思考里灵感才会闪现。但领悟的一瞬,是无比美妙的。很多个沉浸在写作的夜晚,在微弱的台灯光线下、或在静寥的夜空里长久地凝视,文思泉涌之后把习作反反复复诵读。有时是优美的韵律,有时是深刻的洞见,有时是能让自己都惊喜连连的想象。灵感是全身心智慧和心血的汇集,是无价的珍宝。《一束假花》则告诫我避免一味追求华丽辞藻而言之无物。这样的共鸣有很多。

  而今,距上次翻阅《金蔷薇》时隔已有一年。自己,却跨入了计算机专业,与文学渐行渐远,不再是高中时候心无旁骛的少年。再读《金蔷薇》,共鸣仍在,却竟也生出厌烦之感。最大的厌烦,恐怕就在于太多关于创作方法的内容了。素材怎样积累、细节如何选取,这些对我都无关紧要了。但曾几何时,我正捏笔锁眉推敲字句,托腮于桌前构思行文,怀揣作家梦孜孜不倦地钻研文艺鉴赏的丛书。

  生命里最适宜品味《金蔷薇》的时光很近,但就在刚刚已经永远过去了吧。

  连同岁月,少了了几分沉醉,多了一分思考。

  打开《金蔷薇》读完《珍贵的尘土》的一瞬,我就以为这开篇的首章是《金蔷薇》的灵魂。今天我依然这么认为。而比之“金蔷薇”关于文学创作的比喻,这个故事本身更打动人心。柔情洋溢在字里行间。清洁工沙梅的感情仿佛经过作者的温热,汩汩流到了我的心田。这份柔情不甚细腻优美,但却无比质朴真实,没有浮华的外表,而有金蔷薇般的质地。它唤醒内心深处热忱的心肠,使人在感动中猛然领悟并相信,世界上真正有价值的正如同这一份爱意和温情。而且很多细节,如宝石细小却耀眼。大海是油腻的,粗糙的大兵用来为小女孩梳头的梳子是铁质的,记忆里有模糊不清的水洼、有晦暗的金蔷薇闪烁的光芒、还有宛如长久地放在紫罗兰花篮里的发带……这些细小之处,把故事勾勒清晰、填充饱满。铁梳,就正映衬着大兵的柔情。晦暗的金蔷薇的光芒,似乎是暗淡记忆里昭示幸福的错觉,强烈得不可磨灭。而气味消散的紫罗兰香发带,诉说着美好回忆的消逝和永存。这些内涵深蕴的意象,让人置身其中、久久回味。

  《碑铭》把基调放在冬天的波罗的海,那里死寂、黑暗,笼罩着逼仄的孤独。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讲述作家的使命,显得肃穆和苍凉。在课堂上,才明白在苏联文学被政治胁迫的年代里,这样的一位作家、一部作品,是多么独特。巴乌斯托夫斯基说,作家从事着让他感到痛苦但却美妙的劳动。因为他们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和人民与时代的召唤。索尔仁尼琴对巴乌斯托夫斯基是不以为然的。他用近乎拙勇的方式表明自己和政府的对立,流放也在所不惜。但通过《碑铭》,我看到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信念里也树立着一座坚强的碑铭,时刻敦促和鼓舞他去担负起不可逃避的使命,如同文中诉说的德克尔、梵高和普里什文一样,为之坚持、穷尽一生。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的良心,而巴乌斯托夫斯基就是俄罗斯文学的清风暖流,在盲目火热的歌颂之外,吹拂焦躁的心田,在政治压抑的寒冬之中,为人民带去温暖。索尔仁尼琴的文学,最终写给历史、写给后世,而巴乌斯托夫斯基的文学,写给美、写给文艺、写给那个时代惶恐和麻木的人民。索尔仁尼琴揭露阴暗的丑恶、发出愤怒的呐喊,而巴乌斯托夫斯基则仿佛面带着会心的微笑,为善良和美点亮火把,唤醒瑰丽的想象,展现自然的富饶,给人慰藉和信心。索尔仁尼琴有誓死捍卫的原则,巴乌斯托夫斯基也有终身不放弃的使命。

  尽管从某种角度,《金蔷薇》是局限的。它忽略社会现实的矛盾、沉浸在发现美、创造美的理想主义的世界里,缺乏所谓战斗力,因而在这个日渐浮躁、功利和复杂的社会里飘摇不定。比如我,曾经在安稳的高中时代可以把精神世界寄托其中的少年,再也不会把它作为精神世界的全部追求了。但是它在那里,成为精神核心的一个部分。它陪伴过青春里文学的梦,诉说着人心中最美的情愫,保留孩童般天真的想象,标志着诗人、作家这一职业光荣的使命。这些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即便有时会被埋没。

  也许,我很少会再打开《金蔷薇》这本书。也许,再打开时,也只会翻开第一页,仅仅重温《珍贵的尘土》这短短的一篇故事而已,不再继续翻阅。但我能肯定,这本薄薄的书,会一直在书架上。因为,这本书的存在,就意味着有一些纯粹的事物没有被放弃。

  在我心里,《金蔷薇》就像永恒的祝福,祝福着全人类的幸福。

  《金蔷薇》读后感(五):记忆俄罗斯

  想起米兰昆德拉曾说过的,“从来就没有捷克斯洛伐克,只有捷克和斯洛伐克”,同样,从来就没有苏联,只有俄罗斯及其他民族。关于俄罗斯,关于它的民族、艺术与宗教,直到今天,我依然无法从理论上加以把握。没甚么可遗憾的。因为“俄罗斯”三个字是对它自己最好的注解,也是唯一的注解。我所能写出的,终于也只能是那些如朋友间交往点滴式的东西。

  1992年,在一档名为《旋转舞台》的电视节目里,我第一次完整地听到了俄罗斯歌曲。第一次体会到俄罗斯式的深沉厚重的爱与恨,同样,第一次把“喀秋莎站在那高高的山顶上”的形象刻入心里。那是一个没有mp3的年代,家里有台盒式录音机已经足以让人羡慕,节目重播时,我和姐姐就用爸爸那台“熊猫”录下了它。多年以后,当我第一次听到朴树的《白桦林》时,竟然有生理上的不适。纵然有一千个反对者站在面前,我仍然想说,《白桦林》亵渎了俄罗斯歌曲,赝品只能是赝品,仿制的情境与情感让人难以接受。所以,我固执地反对朋友在KTV里点这首歌。我对俄罗斯电影知之甚少,但同样是一段电视节目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一档电影专题片,编导们走进俄罗斯,前去寻访90后的俄罗斯电影。节目中介绍了一部关于父女之间产生矛盾但最终走向和解的电影。我不清楚为什么这部电视片会让我如此动容。俄罗斯的冬天永远漫长而寒冷,造就了它的人民的乐观与坚韧。我必须用“人民”而不是“人们”。他们走过了一段不知能不能称为“遗憾”的革命旅程,他们曾拥有“一块红布”背后的激情和压抑、热血和阴冷。现在,一切都结束了。这个西方眼中的异类,这个永远不能归入东方的孩子,如今能和世界和解吗,就像电影中的父亲和女儿,还是像《老人与海》中的古巴渔夫与命运?

  时光永远向前。2002年冬天,我恋上了娜塔莎。我真的不关心《战争与和平》中的历史哲学,我只关心那些美好的人们。谁能将恢宏的史诗气质与细腻的细节呈现完美地结合起来,只有曹雪芹,还有,列夫-托尔斯泰。你永远能感知到他笔下人物情绪上的每一次细小波动,他们是那样真实而丰满。即使最滑稽的一个,他的灵魂与内心也同样丰富。托翁笔下流淌的,是对俄罗斯的爱。当临死的安德烈上校躺在草丛中,仰望俄罗斯的天空时,他感受到的甚至不是痛苦,而是那种把身体和灵魂全部交给俄罗斯大地的冲动。我终于要说到你了。美好的娜塔莎,美好的基蒂。在寒冷的冬天的夜里,是你们在温暖着俄罗斯。俄罗斯少女是世界文学之林中最美好的一组形象。当她们最初面对爱情时,似乎总是幼稚的、迷茫的、轻浮的,她们会错误地迷恋上别人,因而有誓言和背叛。但因为这份错误的真诚,没有人会不肯原谅她们。老托尔斯泰是爱她们的,待得她们成熟时,总会有一份平淡却踏实的感情归宿。她们的情感炽热而单纯,她们的梦幻色彩让人着迷。当娜塔莎在某个冬夜,走到屋顶看月光时,当基蒂与列文在纸牌桌上以字传情时,我发现了一种的浪漫,无声的,真正的浪漫。安娜?对不起,我仍旧只是喜欢聪明而简单的女子。女儿是耽于迷思的,男儿是习惯深思的。我一直在想,中国现代文学最缺乏的到底是什么?也许就是那种使人精神向上攀升的力量吧。鲁迅先生则是唯一的例外。俄罗斯文学是惯于探索人性之深的。不同于中国男人,俄罗斯的男儿们偏偏喜欢去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特别是托斯陀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人物。《卡拉马佐夫》中说,在今天的俄罗斯,所有的年青人都在谈论一个问题,究竟有没有上帝。这是感动我的一句话。《死屋手记》的精彩处,似乎也全在用人的灵魂的无限冲破了监狱狭窄空间的有限。在列文身上,我又每每发现自己的影子——喜欢思考却又迷恋于“男耕女织”的简单生活。

  大部头的长篇小说总让人望而却步。我在14岁那年受姐姐影响一度成为文学少年,每日流连于校阅览室,读文学名著,做小说摘要。自己还仿芥川龙之介《尾生的信》做了篇短篇小说,记得小说开头颇有武侠小说味道,讲某寺某日一方丈正打坐念经,忽有小和尚来报,言说云云,现在已全忘了。关于这段“文少”经历还有很多故事,就留给喜欢的人对面来听吧。那时也曾为《战争与和平》等长篇的威名所慑,在书店外国文学书架前静立,只是静立。而当我真的在某个春节来临前的日子里,大着胆子读开来时,竟发现原来一部长篇的思想表达并不必然要牺牲掉可读性。老托尔斯泰的作品是最具代表性的,它当然是深沉厚重的,但同时也是吸引人的。不是情节跌宕,不是词藻华美,是什么呢?我读莫言总倾倒于他文字的光泽,仿佛涂抹了一层油脂,发散着荤气,托尔斯泰不是,有光泽的不是文字,而是生活。就是那种可以触摸的生活的质感,皮肤般弹性十足的质感,血肉般鲜活、丰盈的质感。正是这种质感使小说中对形而上的追求不致于空洞,使你的阅读不致于乏味。那年,当我用四个晚上的时间,赶在除夕前夜里读完《战争与和平》时,心里给了它这样的评语:毫无疑问,这是古典小说的最高峰,面对它,怎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过份。很没有个性的评价,但我就是这么想的。

  读蒲宁《轻盈的气息》是一次奇特而难忘的经历:很短的小说,讲了一个不甚“健康”的女孩的际遇起伏,故事结束时只感觉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正在这时留心到小说的题目——“轻盈的气息”,一时间顿有戚戚之感,对,我要找的就是这五个字。这真是一篇奇妙的小说,不合日常道德规范的人和事在蒲宁笔下竟变得如此圣洁,原本沉重的故事却散发出“轻盈的气息”。

  不能不提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初次结缘是在读高三的1997年,从一期《高中生阅读》上读到的《夜行的驿车》。“美”,是唯一能曲尽其妙的词汇。一辆独行的驿车,两个邂逅的人儿,一个夜晚铸就的刻骨铭心,多少载的欲爱不能。此后的很多年里,我一直把它珍藏在心底,不愿轻易触碰。02年,我从北方来到这座小城读书。从图书馆借来的第一本书正是这本《金蔷薇》,李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81版。虽然书名副标题为“创作经验谈”,但我相信喜欢它的人从来都是把它当作最美的散文来读的。至于我,喜欢它什么呢?故事的传奇凄美?语言的清新自然?是,又不全是。许是作家的真诚吧,在人生和自然中不断寻找和表现美丽、善良的真诚!后来读到刘小枫《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重温<金蔷薇>》,不懂,管它呢,他有他的,我有我的《金蔷薇》。俄罗斯人就是这样为我们奉献了如许多的伟大作品,营养了一辈又一辈中国人。当然还有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把俺的心都揉碎了。

  拉拉杂杂说了很多,就用一首《小路》结束吧。

  《小路》

  鲍捷尔科夫词

  伊凡诺夫曲

  伏夫译配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

  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

  阵阵雪花掩盖了他的足迹,没有脚步也听不到歌声。

  在那一片宽广银色的原野上,只有一条小路孤零零。

  他在冒着枪林弹雨的危险,实在叫我心中挂牵。

  我要变成一只伶俐的小鸟,一直飞到爱人的身边。

  在这大雪纷纷飞舞的早晨,战斗还在残酷的进行。

  我要勇敢地为他包扎伤口,从那炮火中救他出来。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我的小路伸向远方。

  请你带领我吧我的小路啊,跟着爱人到遥远的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