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费》典范读后感有感

《耗费》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1-26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泯灭 读后感 

  《泯灭》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的297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0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泯灭》精选点评:

  ●如题。我看的时候一直期待结局会变好的,没想到就这么结束了。青春难道真的不能留下点什么痕迹么?又或者,文革比战争更可怕。

  ●时间太久忘了,高中日记上抄过一段

  ●前两章好看,后面二十年后的再见开始就开始烂尾

  ●二十年前看过初版的中篇,后来才看了这个扩充版的长篇,捏着鼻子看完差点没吐出来……据说男人从少年时奠定的友情坚不可摧,你瞧瞧这俩货的友情都是什么糟烂内核。又或者这根本就不是讲述纯真的友情如何泯灭,而是一开始俩王八蛋没有展示泯灭的机会而已=。=

  ●还不错。亮点不乏。稍嫌啰嗦。(梁晓声是省略号专业户?)

  ●很久没看梁晓声的小说了,这次是听完的。现实具体,也加入了很多思考,一如既往的好!和莫言等比,可能普世,描写弱些,或者传统些。

  ●从没读过这么烂的书

  ●历史就是男人女人金钱权利

  ● 贫民子弟发奋苦读的 段落还是相当不错。但是后来两个人的堕落---子卿狂热逐利、笑声偷嫂的情节以及大段的近乎冗长的辩护或者心理描写,实在是看的沉闷,也许是因为价值观的不一样吧。

  ●男人女人金钱权利嫉妒性欲。

  《泯灭》读后感(一):泯灭

  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读懂了这本书,反正我是被书中的故事给打动了,我也不是道为什么梁晓声会在书中用自己的名字作为书中主人公的名字,我也不知道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否有了一个新的看法,我只知道一个唯一的结果,那就是:它泰安服了我对这个世界爱情的看法!!我相信这个世界是有真爱的,但是我不在相信爱情是可以用真心换来的,有时候你的付出是不会有回报的,你的付出在别人眼里只是一种换取TA精神世界满足的一种途径而已·····你要明白的是,这个世界是很现实,很残酷的!!!这个世界缺少了太多的感恩。缺少了太多的不懂你的好。不敢想象的是一个缺少感恩的世界是多麽的可怕!!!另外就是:如果别人的世界中根本没有你,你是很难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的,哪怕你认为最不起眼的路人甲············

  《泯灭》读后感(二):开头很惊艳,越看越失望

  梁晓声的笔力其实是很厉害的,看过他的《盗靴》,从头看到尾都没停顿,很有种一气呵成的感觉。这本书的前面一部分,也就是子卿和晓声的童年与少年时期,也写得非常精彩。在贫苦的生活中,自强自爱各方面都很出众的少年,像泥土中的宝石一样熠熠生辉。

  但是!但是,后半部分实在太让人失望了!冗长的心理描述,大段大段的说教,而情节却很平庸,除了子卿妻子与母亲骇人的死亡方式,但这种死亡方式和前面的平淡情节太不搭了,有点像为了骇人而去骇人的感觉。

  最重要的缺点,就是子卿到“华哥”的转变太突然。文章中写道20几年兄弟两个没有联系,然后再见面时,倔强孤傲却自立自强的少年,怎么变成一身铜臭味的“华哥”了呢?怎么就像个种马一样不停地换女人了呢?要知道子卿当年可是为了鲍卫红打过架啊?怎么看,都看不出少年时的子卿是一个视女人为玩物的男人。

  当年那么孝顺的子卿,怎么又把老母亲视为麻烦与累赘了呢?连好好陪她说说话也不肯。那个整天吃臭豆腐就为了给老母亲寄钱的孝顺儿子哪里去了呢?

  还有晓声,20年后也变成了一个猥猥琐琐的中年男人了,一见面就去勾搭昔日好友的老婆。。。真是无语啊!

  好吧,好吧!人是会变的。是会变!但是梁先生没有交代清楚,究竟什么让这两个好兄弟变成了这样?这或许就是本书最大的败笔吧!

  《泯灭》读后感(三):人性本恶??

  扭曲过的人性才是最真实的

  偶得梁晓声的《泯灭》,再一次见证了现实中人性的阴暗面,但是也是因为有了泯灭,才有新的涅槃。

  在改革开放的时期,中华大地百废待兴。在“不管黑猫白猫,能够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号召下,太多的人开始下海,开始不择手段的追求金钱最大化。在这个时代下,许多下乡的知青们,也改变了初心,在时光的侵蚀下,渐渐的变了模样,也变了梦想。

  男人,是依旧是社会的主宰,是经济前进的生力军。在当时的时代下,子卿那样的是典型的男性代表。对于金钱,他可以付诸比他上学时百倍的努力,可以变成曾经挚友眼中不再曾经的那个人。因为,有了金钱,就可以拥有气派的住所,可以拥有娇美的女子,可以解决一切物质需要,将儿时的“脏街”甩开几十条街去。那时的金钱,是最实在的东西,是可以帮助男人实现一切欲望的手段和方式,而且是唯一的方式。女人,是每一个男人心底永远的向往,是最原始的一种发泄。就算是在虚伪的君子,即是在无人问津的环境下,依旧不知道会有怎么样的反应,只是平时表现的不是那么真实罢了。所以,有人说,最成功的男人就是喝着最烈的酒,X着最爱的人。

  其实,在这样的男人看来,一切物质都是对自己的奖赏,包括女人。通过奋斗得到的金钱,换来了美好的生活,满足了自己所思所想,这是金钱的使用价值,也是自己人生奋斗的价值。

  《泯灭》读后感(四):当“物欲至上”遭遇兄弟情谊

  

《泯灭》的结构和《年轮》很像,前半部分讲述翟子卿和“梁晓声”(本文提到的故事主人公是加引号的“梁晓声”,而提到作者本人时则不加引号)童年时期和知青时期共同经历的磨难,后半部分跨越到20年后,直接进入90年代,特别通过翟子卿表现了当时社会“物欲横流”的一面。

翟子卿和“梁晓声”是“发小”,一直将自己视为对方的“另一半”。翟子卿显然是两人中较为出色的那个,不仅聪慧过人而且毅力非凡。但是特殊的历史时期毁了他的大学梦,反而“梁晓声”在阴差阳错之下进入大学学习,后来还成为了翟子卿梦想成为的作家。20多年后,两人在一次酒局上偶然相遇,此时的翟子卿已经成为了坐拥百万身家的“大款”。他有一套自己的价值判断,金钱是他唯一的人生信仰,还不断给“梁晓声”洗脑,希望他“弃文从商”,和他一起做生意。梁晓声不能接受他的价值观,但是也难以抑制对他的嫉妒之心。与此同时,他和翟子卿的妻子发生了婚外情,两人在情感上互相依赖。时间又过了几年,当“梁晓声”再次回到故乡,却得知昔日好友因经商失败以及妻母去世的双重打击而发疯患精神病的消息。

《泯灭》的主题看似是两种价值观的对抗,其实只是对“物欲至上”或“拜金主义”这类价值观的反思而已。无论是作品中的“梁晓声”还是翟子卿的妻子吴妍,亦或隐含作者梁晓声都没能树立反驳“物欲至上”价值观的价值立场。事实上,这也是当时社会乃至今天都没能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失去政治信仰也没有宗教信仰根基的中国,除了金钱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信仰吗?而完全没有信仰,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受不了的。

个人认为,《泯灭》里对“梁晓声”内心的描写远比翟子卿那一部分要精彩,也重要的多,作者梁晓声其实是希望借此反思知识分子的使命,这又是一个非常宏大而且很难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作品里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困惑,但是没能做出尝试性回答。

故事里最具深刻的部分应该是对“兄弟情谊”的思考,特别是有过“知青情谊”的兄弟。梁晓声很少正面歌颂“知青情谊”,而认为它未必是一种健康的人际关系,甚至容易伤害人的正常情感,这点在《雪城》和《年轮》里也有反思,《泯灭》中更为深刻,直接和“同性恋”联系到了一起。还有结尾处“梁晓声”的发疯,也是对“你是我的另一半”这种变态关系的回应吧。这方面的思索真的很了不起。

如果说有什么令人无语之处的地方,那就是这个故事又把主角写死了......

  《泯灭》读后感(五):泯灭--金钱至上的时代

  我曾经读过梁晓声写的《年轮》,是写当年下乡知情在经历种种磨难,返城后人生的总总际遇和变化。《泯灭》的前半部分也在写那个时代的草根阶层,也是写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后每个人命运的改变。但同样是讲述当年那个“红色时代”以及信仰丧失的故事,《泯灭》显然对这种改变思考得更加深刻。作者将自己的名字和作家身份都赋予了小说中的主人公之一,也间接说明了对这部小说的偏爱和投入的感情之重,差不多有些个人自传的成分和意味了。

  晓声和子卿是生活在哈尔滨脏街的贫苦人家的孩子,他们都不是共和国的宠儿,也不曾在那场轰轰烈烈的红色运动中扮演了什么重要角色,但是无疑他们的命运跟其他千千万人一样被时代改变了。从小两个孩子就形影不离彼此都是对方的另外一半,子卿更加优秀有天赋更加坚韧,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毅力决心都更为优秀些,如果没有那场上山下乡,或许他会成为非常杰出的青年。为了争取上大学的机会,子卿给教育部写了封建议信,结果却被定性为破坏无产阶级教育路线,永生打入地狱不得录用,从此不知下落。晓声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大学,成为了颇有名气的作家。

  二十几年后,中国的历史车轮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时代。在某次应酬中两位亲如兄弟的朋友偶然重逢。子卿已经成为先富起来那批人中的大款,岁月可以改变太多太多,原来对于文学抱有极大热情的他,努力试图说服晓声弃文从商,两个人共同赚大钱。子卿将金钱至上的理论说的头头是道,甚至连最亲的母亲和孝心都被赚钱的欲望蒙蔽,向晓声灌输他的金钱和女人的理论。面对看似庸俗却颇有道理的金钱理论,晓声在抵制和挣扎中痛苦地徘徊,很意外很有缘地跟子卿的老婆有了婚外情。几年后,当他再次回到故乡,却意外听到子卿发疯失踪,母亲和老婆双双毙命的噩耗。

  如果单纯从情节来看,这是部关于当年那个特殊时代,关于两个草根阶层的兄弟,成长后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故事,或许其中还包含了婚外情的桥段。其实这些都仅仅是小说的表皮,从最根本的实质来看,小说是在反思80年代的改革开放,带给人们信仰和观念方面的巨大改变。曾经对文学和读书充满热情和坚韧的子卿,却彻底变成崇尚金钱依赖金钱的大款,这在当年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子卿代表的是在改革开放中迅速把握机遇富裕起来的一批人,他们曾经单纯过充满理想过,但当经济大潮来袭后彻底抛弃了原来的信仰,自身的精神和内心都依赖金钱的不停累积。子卿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和代表,他有很好的精神和气质,对于自己的生活状态和金钱信仰有独到完善的理论,而且就像小说中那样他可以说的头头是道,让晓声听了都觉得非常有道理。他讲的是符合社会实际却不会拿到台面上来讲的道理,如今我们的社会正是按照他的道理在运行,尽管很多人不承认或者不愿意提及。作者正是通过子卿把这层窗户纸捅破,把这些东西通过子卿的口将给所有人听,完成对那个时代变革以及时代里面人的变革的反思。

  好的作品必然是可以跨越年代地让读者感同身受,或者从小说的情景,或者从小说的人物,或者从小说的思想性中受益。今日中国,我们对物质和金钱的追逐并没有偃旗息鼓,而是比子卿那个时代还要激烈和白热化,而是我们都已经认可或默认这样的规则和理论。我们的理想都是为了让我们自己过上好日子,在社会中占据有利的资源和地位。我们同样为了赚钱会忽视掉很多我们曾经珍视或者应该珍视的东西。时代并没有比那个时代更好到那里,当然也没有坏到那里去。但是一代代的成长起来的青年,会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信仰到底是什么?我也不知道答案,但肯定不是物质享乐和无休止地积累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