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佳丽读后感精选

官窑佳丽读后感精选

2020-11-26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官窑美人 读后感 

  《官窑美人》是一本由程庸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官窑美人》精选点评:

  ●作为小说而言,没什么出彩之处。作者的文学造诣和鉴赏文物的水平肯定是好的,只是想把一部小说写得精彩却需要一些天赋,如果把这种题材写成纪实作品可能反而好一些。

  ●比马亲王差远了...

  ●文字很优美,全篇不用“的”,很有海派风情,文物鉴赏方面也不生涩。。。

  ●语言学老师介绍的书,里面没有一个“的”字。但是我还是没看下去……好像不够悬疑

  ●因一个真真假假的修内司官窑贯耳瓶牵扯出的古玩街上的人情冷暖与身家性命。故事讲的还算可以,不过除了古玩知识外,作者对法律知识及叙事逻辑方面火候欠缺的有点多,尤其是结尾处庭审描写可谓是错误百出没一处符合常理。对主人公旧日大户人家气派及人格气质的莫名优越感让人不敢恭维。主人公不但全无涵养大气,反而在作者的笔下有些装模作样小家子气,开口闭口旧日洋房穿用高贵,却整日不学无术偏想着意外之财及吃老本,胸无点墨却装。与他所看不起的洪老板之流一般不二。对着女友吹嘘的旧日见闻翻来覆去也就这些,让人将其女友也看低一些。而主人公的母亲看似大气,心中所想却如市井小民,算盘打得精精的,所说与所为很是不同,还沾沾自喜。看似作者想写的是旧日没落贵族的平民生活,想模仿海派文风儒雅平和,实则一股市侩气,画虎不成反类犬。

  ●记得还是不错的,激起我对瓷器文物的兴趣。

  ●程庸的这本官窑美人,整本书都充满着古玩的味道,久久不能散去。李茗沁身在没落的古玩世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家里的收藏破坏的破坏,没收的没收。检验古玩的真假还真是没有一套书面上的方法, 很多都是靠专家的金睛火眼。红木家具、太师椅、梨花柜、官窑瓷器。釉色清澈者为佳,古玩这些的确是值得收藏,民间散落的一些珍品,大多数被卖给了老外。从文字渗透出来,作者也是位收藏家并且对古玩颇有研究。

  ●科普了。

  ●全书没有一个“的”字,乐死了这结局。

  ●这也好意思说自己是小说 流水账 骗子

  《官窑美人》读后感(一):不算好,但长一点小知识

  三个小时结束,不算好书,但流畅。我想起以前买书买CD都是看了再买的,不是不舍得这点钱,是不喜欢的东西我不太会纵容它在我眼中出现的。书还可以啦,就是不值得藏而已,以后可能会去单位图书馆借书吧。

  《官窑美人》读后感(二):不谈写作造诣,只谈古玩精髓!

  断断续续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

  当初也就是冲着上面丰富的古玩知识才买的。

  看完后果然受益匪浅,当然了,最大的受益

  就是了解了很多中国数千年的古玩历史。前

  几天无意在网上看到说,这本说居然通篇没

  有出现一个“的”字,起初不相信,回去重

  新翻看后,果然是!看来作者真是了得,文

  笔如此流畅,以至于我读完整本书都没有发

  现没用过“的”字!

  书中丰厚的古玩文物知识,精彩的收藏拍卖

  内幕,以及文物圈的世态人情,都表现的非

  常精彩。值得一看!

  《官窑美人》读后感(三):一个的字的噱头

  看这本书之前先看了序,后来又在网上找过书评,大多是关于全书无的的噱头。

  确实全书无的,可是没有少地,中国的语言中,很多字是相通的,不用这个字就用那个字,总有曲意知心意。

  面对古董,那些祖上就是富足人家的子弟经历过文革家破人亡之后总是心有不甘,偏偏政治动荡让他们失去原有的富足,失去本来名门大户的优越感。所以太多人想找回来,李茗沁也不例外。

  每个人对待古董的态度都是不同的,有人为了财,只不过是生财的一种途径。有人是爱惜文物,觉得家国天下自己都有责任。有的人却是为了一口气,最后归于平静之后,那些一陷泥潭不可拔的过去变得遥远起来,平淡无波的日子倒是可遇不可求的了。

  一件瓷器可以讲述古来风雨多情事,却也是恍花了今人眼,谁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得到的和失去的,谁知道哪个是对哪个是错。

  《官窑美人》读后感(四):命运的暗示?

  花了大概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官窑美人》。原来一直以为主角是李茗沁,看了大半才明白过来,敢情徐楣丽才是大角呀,一开始怎么就没想到书名呢?

  虽然小说中有不少文物知识,但是感觉来感觉去这些曾经的高雅或精致,都淹没在这个故事的一片浮杂喧嚣之中,色彩暗淡,毫无价值。看到更多的是粗鄙和贪婪。

  徐楣丽是偏执的,在她看来,她个人的一切,甚至人格,和这些曾经的美丽相比都不值一提。徐楣丽也是倔强的,面对她的对手——那些长期受贫穷无知迫害,如今又被赤裸欲望驱动的人们,她竟然还可以义无反顾。

  面对一个粗糙的社会。一个弱女子却要用抗争的手段保存一份细腻。我不敢想象她可能因此受到的伤害以及内心一直承受的煎熬。多少中国人会有她的这种勇气?

  小说最后,作者让那两个青花美人瓶碎了。是在暗示女主角最后的命运吗?还是在暗示中国瓷器,乃至中国灿烂文化的命运:在过去的辉煌和现实的无奈的夹缝中挣扎,面临最终消亡的宿命……

  因为这篇小说,我开始对一些研究香道的网站和文章感兴趣,刚刚在淘宝上买了铜香炉和薰香碳……

  《官窑美人》读后感(五):关于老上海,关于古董,关于美人迟暮。。。

  一本薄薄的书却看了好几天,书中的故事非常耐人寻味,据说作者程庸本身就是个收藏家,难怪书中有那么多关于收藏方面的知识和插图了,前段时间读了作家浮石的《红袖》和《青瓷》,都和古董收藏有关,再来看现在手头的这本书,觉得似乎更好看更有味道,书中主人公李茗沁误打误撞地入了古董买卖这一行,本来只是想玩玩,却因为这个工作结识了社会上各色人等,见识到了以前根本不能想象到的内幕,故事写的跌宕起伏,吸引人的不光光是里面涉及文物古董收藏鉴赏的深邃世界,还有老上海没落贵族的生活,几十年前的大资本家大老板,在文革中被抄家,几十年后,他们的后人是怎么样的呢,他们仍然是大户人家,拥有着大户人家的良好家教,仍然有着脱俗的气质。一开始以为只是主人公李茗沁为追查出家世收藏秘密的故事,却越读越有味道,也越读越扑朔迷离,与其说看起来是几个古董商男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倒不如说是女人们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女主人公徐楣丽真的就如书名所提是个官窑美人,但推究其本人来说,我想真的是有这样堪称完美的女子的,漂亮,有古典气质,有文化有学识,懂得人情世故,说话会看山水,她和男人在一起不是为了钱,她不缺钱,大户人家出身的她只是为了一门心思地要把自家以前的那些古董一件一件给找回来,且不论这个人的居心和目的好坏与否,那份执着和脱俗真的是如官窑瓷器那样濯清涟而不妖的,每次出场时总是优优雅雅地盘着如意发髻,穿着古典中装,说话沉稳不矫造,结尾的时候周律师说到香港去拜访徐楣丽时,徐为她燃香,

  先在一张方桌上搁置各种闻香工具,把一块炭烧透,放在铜制香炉中,盖上细香灰,如果香灰很薄,就直接把香料放在上面,等一会儿香味就出来了,如果香灰厚,那么就用铜竿在香灰中戳些孔眼,炭块接触到氧气,不至于缺氧而熄火,接着在香灰上搁上一块乾隆通宝铜钱,她说这叫隔火,铜钱又叫隔火板,当然,不一定非要放铜钱,瓷片,银叶,砂片,云母都可以。在隔火板上搁一小块香饼,或者直接放香料,也可以,过了一会,隔火板被烤热了,香饼缓缓地飘出了香味。徐楣丽说闻香很能代表中国文化,然而在大陆,几乎是绝迹。

  光是这些细致入微的描述,就能让人联想到这个女人是多么的精致,一颦一笑,巧笑嫣然,同样身为女人的我都忍不住要羡慕起她来。

  一边读着这本书,一边就想起我的奶奶以及我的那几位姨奶奶(奶奶的亲姐妹)来,几十年前,他们何尝不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尽管我对奶奶的印象很模糊,但从父辈的嘴中却知道奶奶家教极严,小时候看过几张姨奶奶回国探亲时的照片,老太太们虽然已经一头白发,但仍然腰杆挺直,穿着古色古香的旗袍配一挂珍珠项链,即使美貌不在,那份大家闺秀的气质却是抹不掉的。前段时间和一好友聊天,提到年纪大了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我的愿望是成为像我奶奶那样的优雅女人,即使年纪很大了,也要干净利落,穿上漂亮的旗袍,盘上低低的发髻,腰杆挺直注重对小辈的家教。一份很简单的期许,在读完这本书后又一次激荡着我的心灵。

  非常好看的一本书,因为其海派故事的背景,个人觉得上海人读起来会更容易找到共鸣,不过喜欢古董收藏方面的朋友,读一读也很长见识,很久没有什么书能让我发自肺腑地写那么多读后感了,关于书中其他人的生活,也很精彩,在此就不多作描述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读一下,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