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奇》读后感锦集

《马奇》读后感锦集

2020-11-2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马奇 读后感 

  《马奇》是一本由(美)杰拉尔丁·布鲁克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3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奇》精选点评:

  ●战争和人性的丰富性

  ●电影拍前传是因为情节结束在主角死亡或星球毁灭,但系列电影又是如此赚钱,诱惑难挡。 但对于小说这种情况就太罕见了。每位作家估计都很不喜欢被人诟病为拾人牙慧,就算那部作品多么的经典。比如红楼梦前传?听上去极象蹩脚的盗版色情书籍。 但这部作品却恰好是这样的奇怪小说。 它是那个著名小说《小妇人》的前传。写四个小女人的父亲、母亲,父亲情人的故事。 但故事很精彩。为此获得了Pulitzer Prize的肯定。 这本小说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它一分为二。前一部分是通过小妇人的父亲的嘴讲述,后一部分通过小妇人的母亲的嘴讲述。你可以看到同一个故事在两个人的心里是如何呈现它完全不同的面貌。你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心灵如何揣度,并得到完全不同的自以为是的结论。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我们的巨大心血,在于别人是嗤之以鼻的垃圾,但他们却因为怕伤害我们,假装得兴高采烈,而我们又从这个假相里得到安慰和鼓励。这是多可怕的真相啊!幸好我们每个人都早学会了自欺欺人。 这本书描写了发生在那场在美国人民记忆里远比二次大站更深刻的战争-南北战争里的故事。不过对于中国人,这场战争显得遥远陌生而微不足道。不对在于其中可以瞥到美国曾经的赤贫,黑人恐怖的奴隶地位,以及为改变这一切的人所作出的高尚的举动。 任何时候看到某些为别人的自由奉献自己时,还是会为此感动。

  ●《小妇人》真可谓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完美的面纱,最庞大的压抑标记。布鲁克斯捕捉到了此书中一个普通读者不会在意的空白——消失在家庭帘幕后的一家之主马奇先生,在圣诞节前夕神秘的重新登场——挖掘了小说道德假面背后可怖的历史暗河和地下都市。Iser说,在一本书的不确定点上可以建造一座新的不确定的大厦,《马奇》正是通过对史料/传记/虚构文学界限的颠覆,重新审视了南北战争时期的罪与恕——这是奥尔科特时代的女作家无法言说之物。

  ●很细腻的文字。看前面的“丈夫”在讲述时,会觉得这个丈夫心思太细腻了,女作家应该要粗放一些。到后面以妻子的口吻讲述时,才发现原来这才是女作家本人真正的底色~

  ●借了两个月了。。。没看完..

  ●灵感来自小妇人。硬币的反面吧。南北战争时期一个聪明独立、思想进步而不偏激的男人;在战争中努力生存下来并给将死之人带来慰藉的随军神父;一个对所有生命一视同仁的善良教师;一个对家人格外温柔的父亲。

  ●读了一半,还行,就是自己不大喜欢有关战争的题材

  ●MARCH

  ●和P&P类似,战争在小妇人里只是一个模糊的背景,这本同人想从爸爸的角度呈现战争前景本来也没什么,一定要让马奇家赞助布朗,收容地下铁道还让贝思直面捕奴公务员,就太刻意蹭热点了。

  ●此前并没有读过《小妇人》,但总在进图书馆的最显眼处,看到这本名叫《马奇》的书,于是乎我决定拿起这本书,一看究竟。看完简介之后,这本书是讲美国农奴战争的。刚好最近的一部昆丁的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也是讲得南北战争,于是他们共同的时代背景,让后略读完了这本书。

  《马奇》读后感(一):无意中撞到好书

  即使像我这样飞速地随便地翻,也会很快发现这是本好书。而此前它已经躺在橱底数个月了……

  虽然此书与《小妇人》联系密切,不过单独读来不会有什么障碍,仍旧完整。

  具体内容不评了,只想说作者真是个极为擅长描写的人,无论什么场景什么人物经她写来便直扑眼前,果然是资深记者的范儿。于是虽然此书讲述的历史是如此遥远陌生,可深入进去却是如此容易。

  小说采用了一个头重脚轻的两段式奇特结构,而结果证明并没有极不平衡的感觉发生,一段充满苦难的旅程和一个留存了希望的结尾,相得益彰。

  《马奇》读后感(二):它不是《小妇人》

  它不是《小妇人》,这是我在最前面说的一句话。

  这本书的作者说灵感来自于经典名著《小妇人》但是作者给予了这本书新的内涵和灵魂。如果说《小妇人》只是将内战作为一个大大的,模模糊糊的背景来处理的,那么作者就站在了马奇先生这个在《小妇人》中篇幅不多(第一部)的父亲的角度上描绘出了一幅思考内战的壮观的画卷。

  在本书中,还有一个写得很出彩的角色就是马奇夫人,在《小妇人》中,我们只是通过马奇夫人给乔的信中得知了马奇夫人曾经一度像乔一样性子急燥,但是具体的却没有提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和蔼可亲的母亲的形象,在本书中,作者则着力描写了马奇夫人作为一个妻子的角色所表现出的那种特有的气质,比如她的猜忌,她的疑心,以及最后的宽容和谅解,对于马奇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这都是在《小妇人》中无法觅到的。

  总体来说,《小妇人》是站在女孩子们的立场上写的一部关于成长的书,而《马奇》是站在承认立场上的更多理性的思考,更多感性的认识。

  《马奇》读后感(三):March——没有人是完美的

  It breathes new life into the historical fiction genre.

  书的封面写着——这是一本基于历史体裁创作的小说

  如果读这本,我劝各位请跳过前言!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经常发现一些翻译者误导我们

  且不说它们翻译的质量如何,但是这个前言真的很烂,有点误导读者的感觉,译者真的明白作者要说什么吗,只怕这本书都被翻成他自己的书了。当我阅读完这本书时,第一反应就是不爽,接着就是极度不爽,前言对书的评论实在...唉!

  回到正题上来,本书大部分写的是以主角March的第一身份写的,你可以看到一个骄傲、单纯、富有爱心、不通世故的年轻人,经过克莱蒙特庄园的变故后,成为一个富有、专注于解放奴隶的事业、激进主义或者说过于理想化的青年人,随着战争的爆发,最终他被战争折磨的苦不堪言。

  最后几章节作者将第一身份给了March夫人,似乎是为了与March的想法作对比。从March夫人的视角,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自以为是、完全理想化的人。也许是我对March夫人的印象太过于完美,在她以第一身份出现后,强烈的失望,特别是当她希望自己丈夫早点死去,虽然一闪而过,但是确实让人伤心,以及她对他的埋怨。

  我只有说,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

  在作者的后记上说道,她的母亲向她推荐这本书,但是她劝作者不要完全相信书里说的事情。“现实生活中没有像玛米那样的好妇人”。

  无论怎么说,这本书确实尤其价值,它对战争对人的伤害描写确实显示出作者极其富有想象力。

  当然那首怀特的诗,确实让我感动很深,它是奥尔科特写的由一位不知名的病人谱成了曲。

  最后以贝丝的歌声结束这段评论吧

  “低下者不必怕摔倒

  卑微者永远不骄傲”

  《马奇》读后感(四):刻画现实的《马奇》,脱离现实的马奇

  从没看过《小妇人》,在书店里拿起这本已经被翻看得略显残旧的《马奇》也只是无意间。我相信,好的番外,是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故事存在、并让大家在不看原本的情况下读明白的,于是,便毫不犹豫地购买。

  马奇先生的善良是不容置疑的。他收留逃亡的黑人、即便被布朗骗了,为了让布朗不坐牢,他仍旧把剩余的钱交给布朗,在布朗死后,他还去看了当年布朗战斗的地方,并在那里救了即将被非礼的姑娘……一个个的善举让他在邻里间倍受欢迎,所以,当马奇家非常窘困的时候,邻居就一个个地来帮忙。然而,作为深爱丈夫,并且也非常善良的玛米,却不得不选择共同“承担”丈夫近乎理想主义的善良。

  我非常喜欢《马奇》的写作技巧。书的前半部都是以马奇先生的口吻叙述的,在马奇先生看来,玛米支持丈夫将所有的钱捐给布朗,支持他帮助偏激的布朗,支持他参军,甚至觉得如果他不这样,玛米会看不起他,觉得他对不起他们共同的信仰。于是,他不仅支持了偏执成狂的布朗还以40岁的高龄参军,两件事情的结果都是灾难性的,前者让他们的生活彻底破产,后者让马奇险些丧命。除此之外,很多事情都能体现马奇先生超级幼稚的理想。他信奉上帝,认为上帝不喜欢他杀人,于是,他一方面拒绝接过泽西的枪,一方面却完全不顾泽西的阻挡,在不该妄动的时候冲出去,结果使得已经获得自由的泽西重新变为了奴隶。他认为黑奴可怜,就只听信黑奴的话,根本不相信黑人也和白人一样,有好坏之分。泽克的话,他偷主人的猪完全是为了喂孩子,因为孩子和猪一样,都是主人的财产,这么胡扯的话,他居然信了,当坎宁试图解释,告诉他泽克的孩子已经20岁了,好吃懒做并且支持游击队时,他却一点都听不进去,直到泽克害死托米勒的那一刻,他依然认为泽克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坎宁对他太残忍了。可在马奇先生看来,玛米爱他,正是因为他的理想,而她的的理想,甚至比他更为理想。于是,正当我一方面觉得马奇先生是个空有理想,却缺乏判断力,又非常无能的人的时候,另一方面,我觉得也只有玛米这样比他更理想化的人嫁给他,生活才是可以继续的。然而就在这时,书的笔锋一转,事实由玛米来叙述了。原来,无论是无条件的支持布朗,还是参军,玛米的内心都是反对的,只是,由于爱丈夫、爱家,玛米才不得已做出了支持的姿态,她勤俭持家,甚至吃不饱饭,为了照顾因为参军而重病的丈夫,她住进贫民窟。当事实由玛米第二次叙述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在一个自比圣人的马奇先生身边生活,吞下他一次次错误导致的苦果,忽略它精神出轨的事实,一切的一切有多艰难。

  尽管是旁观者,战争却让玛米有着诸多的改变。曾经她脾气暴躁,她和艾默生先生争吵,和马奇的婶婶争吵,甚至十几年没有来往。而当丈夫要参军时,她却不得已背着丈夫从婶婶那里借钱,要知道,这样做,面对婶婶的刻薄,她需要付出多少尊严。在丈夫重病时,她更是不得不对很多事情忍让着。而战争的亲历者,马奇先生即便到了最后,依然是十分的理想----希望能够继续服役,挽救更多人。亏得天使化身的格蕾丝出手阻拦,否则,不定多少无辜的人又会因为他的天真而丧命。

  不仅小说的构架非常好,而且《马奇》一书的人物塑造也非常成功。格蕾丝是善良的化身;同样完美的还有泽西,沉默不多言,却处处为别人着想;表面上看,坎宁先生是个势利的商人,可正是他,面对威逼,宁死不肯说出马奇的所在地,也是他,在看到马奇的身体有好转的时候喜不自胜,同样是他,一早就看出了泽克的无耻和不可信任。如果不是马奇的自以为是,让泽克死在那口枯井里,恐怕很多事情都可以避免。还有完全被侧面描写,却也跃然纸上的乔和婶婶,她们一个聪明自立,另一个虽然说话难听,但却永远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用自己刻薄的方式帮助着马奇一家,她同样是善良的。

  在战争的背景下,对人物和家庭进行了深度的刻画和描述,《马奇》以书是非常成功的。作为普利策奖的获奖作品,《马奇》确实是很有亮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