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独白:余杰自全集读后感精选

心灵独白:余杰自全集读后感精选

2020-11-24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心灵独白:余杰自选集 读后感 

  《心灵独白:余杰自选集》是一本由余杰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80,页数:349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灵独白:余杰自选集》精选点评:

  ●自恋自怜,自以为是

  ●让我快乐的是思考,让我激动的是看到别人心灵的花火

  ●很犀利,虽然现在来看偏激。但是鲁迅不偏激么?现在的文人太和谐没有风骨。

  ●很容易将作者和反动分子联系起来

  ●【2012】读了好多遍。

  ●看过《中国太监》后返来写评价,只觉得无望。若是全民已然浸入精神阉割和太监知识之中。纵然反反复复用笔杆子呐喊,也阻不了愈演愈烈的惨状。不知其意何在,莫不若夸父愚公?

  ●这个男人的书啊!陪我度过了整个迷惘,徬徨,无适的青春期……受益无穷!

  ●“诗是生命的倒刺” “每一只蝴蝶都是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的前身”

  ●早已经不喜欢这种杂文。也不喜欢余杰,不完全是因为文人相轻,他的确年轻并且没有深度。批评大学生捐款什么的还算中肯。喜欢这句话:真正喜欢喝酒的人,在喝酒之前就已经知道酒什么也改变不了,对酒并不抱什么希望,因此永远不醉。

  ●我的内心有一个余杰啊……

  《心灵独白:余杰自选集》读后感(一):不可全信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本书看看,看过了就好了,不可尽信。我个人觉得里面有些话作者太过偏激,太过个人偏见,比如对政治,对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一切自有他存在的道理,太过理想化,太过自我话,就会偏激,就会在思想上带有偏见,所以看看就好,看过、想过就好,可不要作为“圣经”去读!个人感觉

  《心灵独白:余杰自选集》读后感(二):不是书评

  刚进大学那会儿才第一次正式读余杰,躲在被窝里看着《香草山》的电子书,一边暗骂把我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军训僵硬的制度。读他的东西从来没什么距离感,就像是中文系一位衣着朴素的师兄,自己觉得大学就应该那么过,食堂廉价随时供应的饭菜、日复一日的泡馆读书、心里臆造一个美丽贤惠的姑娘陪我度过这艰难岁月。

  然后,发生很多事,过着微不足道的生活,日子舒畅且快活。再也不寂寞。断断续续,看小说、新闻,再也没读过余杰。

  后来,我另一个微博账号关注的一些人士发帖子说:他被打、出国。流浪者,这本书里的一篇随笔。

  有时候我想,这种样式也许真的过时了。如果我也看过同辈年轻人写的杂文,才会明白有些事情到底是怎样子的,才能滔滔不绝和别人辩论。

  永永远远的混沌、想不明白。

  《心灵独白:余杰自选集》读后感(三):我想跟余杰谈恋爱

  三个月过去了(一个月寒假因为游学而荒废了读书),终于在断断续续的阅读与情绪交织中读完了青年余杰著《心灵独白》,钱理群的序里谈到余杰的孤独感,余杰亦是异乡人。我曾说,读这本杂文集令人想和他谈恋爱,花重金买下的二手《香草山》已经在我的爱人手里。余杰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在作文写字时常常提到加缪,齐克果,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等文学家,他喜欢黑色阅读,他向往某些纯真的人类品质。余杰又是一位知识人,一位作家。他涉猎广泛,从海子,拜伦,雪莱,叶芝的诗歌到波普尔的学术作品,从苏联解冻文学到反乌托邦作品,在这本杂文集里应有尽有。他的思想是激进的,因而也是彻底的。他是反抗者,而张承志是革命者,他继承了加缪的事业。在我们这个时代,说话彻底是需要勇气的。尽管我一直在追求彻底,但我仍然被余杰的勇气震撼。余杰恢复了知识分子批判的传统,他要做夜莺,但他不想做唯一的夜莺,即使在彻底的批判之中,也能看到他所坚持的那些东西,譬如普世价值,譬如人道主义。青年余杰尽管在批判的时候也会走入绝对化的境地,但他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我在他的文字里经常能够寻找到深深的共鸣,咱们都是理想主义者,都是人道主义者,都是个人主义者,都是热爱智识,追求美德的人,也同样都是异乡人。异乡人团聚,便能经常感动到彼此了。在成为行动主义者之前,我还得首先成为知识人呀。

  《心灵独白:余杰自选集》读后感(四):沉默是一种消极的自由

  

①宽容和权力紧密相连:有权力的人享有被宽容的权利,没权力的人享有宽容的权利。

②什么是考试?福柯认为,考试是一种规范化的监视,一种能够导致定性、分类和惩罚的监视。它确立了一种关于个人的能见度,由此人们可以区分和判断每个人。考试把层级监视和技术与规范化裁决的方法结合起来。这就是在所有规训机制中,考试高度仪式化,在这里,权力的仪式、考试的形式、力量的部署、真理的确立都结合起来。学校变成一个不断考试的机构,有血有肉的个人变成成绩单上冷冰冰的数字,并置身于文件的网络中不能自拔。

③ 沉默是一种消极的自由。当这种自由都不存在的时候,思想者就大难临头了。

④渴望理解的往往都是弱者,相反,没有人能够理解强者。

⑤像小孩一样天真的Z与F,总喜欢把民众当做天真的小孩治理。

⑥人最大的有限性在于,他不能选择自己生活的时代,当我认识到这种有限性的时候,我更加痛苦。

⑦儿童喜欢独白,成人渴望交流。所以,成人比儿童更软弱,更缺乏自信。成长是一个丧失的过程。

⑧钱钟书是一位伟大的注释家,而非原创性的思想家。

⑨无论引起轰动的是政府或宗教的小册子,是小说或者是诗。切勿忘记,凡是写给笨蛋看的东西,总会吸引广大的读者。读好书的先决条件,不读坏书。

⑩中国的哲学偏向巩固和粉饰一个熟悉的传统世界,西方的哲学偏向于质疑旧世界和建构新世界。

十一:爱因斯坦说过:“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手段的完善和目标的混乱。”

十二:由于各人的际遇、环境和人生观不同,看起来好像成就差别很大,其实向远一点看,并没有什么差别。赤子之心必须保留,凡是能够做的和应当做的,好好去做吧。

十三:所谓讨论,就像夜晚的学生宿舍,各人说个人的梦话,却听不见对方在说什么。

十四:好人的定义就是,认认真真地活在虚伪里。

十五:旧梦是不能重温的,一重温梦就破碎了。重温旧梦,是人们所做的最煞风景的事情。

十六:有歌唱的权力的,往往并非夜莺,而是喜鹊。有写作的权力的,往往并非大师,而是御用文人。

十七:弱者的影子是善良。因为弱者没有作恶的条件。这与弱者的本性无关。

十八:主席的名言:“读书多的人,把国家搞不好,李后主、宋徽宗、明朝的皇帝都是好读书却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的人。”

十九:最肮脏的政治,需要最肮脏的心灵去周旋,孔子的徒子徒孙们缺的就是这一点。

二十:窃国者侯,窃钩者诛。

二十一:凡物多则生患。

二十二:毕业后进入形形色色的单位的大学生,大多要经历四个阶段:大有作为——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理想;难有作为——屡受挫折后的清醒认识;无所作为——理想破灭时的悲观论调;胡作非为——向仕途爬升的唯一途径。

二十三:漫步书店,我发现那些只有书的形式而不配叫做书的东西竟是如此之多。

二十四:人性中的首恶,莫过于对同类的残忍。知识分子最大的罪恶,便是用真理来解释残忍。

二十五:鲁迅说得好:“杀戮青年的,似乎到大概是青年。而且对于别个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更无顾惜。”

二十六:真正的历史在哪里呢?在零落的报刊里,在杂乱的日记里,在心灵的回声里,在文字及文字之外。

二十七:李敖说:“没在电视里看到蒋经国,就活像看了一段慢动作纪录片。”仅凭这一句话,李敖稳坐汉语写作的头把交椅。

  《心灵独白:余杰自选集》读后感(五):心灵独白

  心灵独白,在此处即是自说自话。

  我也有我的独白。

  有些人,时而大谈道理,故弄玄虚。

  时而破口大骂,不管不顾。

  对什么都难以自持的的指手画脚,

  尤其对政治,历史,文化及民生百相,

  评论起来严苛的像个历经世事,只看大局的城外人。

  在我看来,看似独立的见解,却难得系统的思想。

  书中光芒只常是一现,便轻易隐没在浮华人世间。

  许多当代学者著作,缜密有余,精彩不足。

  难起到警世名言之效用,更鲜有让当代知识人推崇的大手笔。

  对于读者,弱弱的光芒是别人洞察到的产物,

  它若能为自己的态度加上一笔,在以后的谈话或文章中引之作为佐证或加以过渡,

  也就算了不起了。

  只是腻了文字宴席,粗茶淡饭,鸿门小宴。

  剔除满目牢骚话,提炼能通感和理解的思想精髓后,

  再无慷慨激昂的心劲儿。

  我未必喜欢这样的书,但一定乐意去读。

  阅读的过程不但能带给我无限的乐趣,

  从中我学会了怀疑,判断,吸纳,颠覆。

  拥有这些能力比提高文化底蕴和修身养性等功效实际的多。

  气质可以模仿,思想却不能复制。

  这是我了解身处社会的一种途径,修正人生信条的一种方式。

  读后更清醒,实际上,也更孤独。

  谁说过,清醒的人纵使难快乐,

  却能在大灾难面前应对迅速,最终得以生存。

  没经受过检验的我,但愿如是。

  虽然我在嚼了数年口感并不好,也不对味儿的陈芝麻烂谷子后,

  得到了些许看不见摸不着的营养,仍是不带劲。

  想说的是,其实我的审美喜好趋向于更犀利的语言。

  我深知任何表达都有局限性,

  文字这个载体更能放大个人思想的狭隘。

  因而我更喜欢以戏谑的方式去解读世事,

  不点破,但回味无穷,背后的见解却辛辣呛人,毫不含糊。

  这与性格息息相关,野心也多少决定表达与传播的内容形式。

  这也是不会谁都能如李敖那样狂妄,“满口胡言”,

  正因其性格的张力,文才的突出,再加上自我表达的野心,

  才会直面大众咆哮他对政治的愤懑,对世事的不满。

  我相信他不但对当今社会,对传统文人都具有批判精神。

  我打心底敬佩一些文笔犀利的作家。

  余杰显然还不够给劲。

  但我同样感动于他们再三提醒读者应看重正在沦丧的,

  他们比老百姓都更怕消失殆尽的美好。

  我能体会牛蝇们的用心良苦,切切心念。

  看似句句无情的文字的背后其实藏匿了偌大的情感。

  仅仅是从余杰的北大情结就不难看到他们的共性:

  敏感多情,超人的责任心和正义感。

  看看我们周围,这样的人是否已越来越少?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能写出忧国忧民的字的人,

  我会为其重重鼓掌,未必为其叫好。

  因为我总会保留一种怀疑态度,永不停止。

  突然冒出个问题。

  大家对于当代“真正”做学问者的认识,

  是否还停留在自得于自说自话、所求甚少、

  像传统的文人难得幸福的这些个标签?

  有没有想过,对那些忙于传播、名为学者嗤之以鼻的知识人,

  是真的高洁么?

  正如你可以不齿于丹的学术漏洞,

  若你因上媒体,做讲座,常抛头露面而羞辱她,

  或暗暗有轻蔑、激愤情绪的时候,问过自己至于么?

  我只当谁都有权为自己做主而已。

  大多数知识人是些许强迫的。

  强迫每人都遵守束缚祖祖辈辈的传统,道德,理念,

  不管有没有必要,有没有道理。

  这似条件反射的反应,根深蒂固,让我汗颜。

  大多数人是盲目从众的。

  特别是提到民族感,传统道德时,

  那毫不思考,并无缘由的信任,让我咂舌。

  差异就在这儿。谈什么传统美德!

  这即是现代诸多名士与真正大家不可同日而语的原因。

  知识人,其实都是最渴望革新又是最受思维限制的。

  也没人比文人更在乎难得的道德,品质和气节了。

  但在某个角度上他们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自豪感的奴隶,

  文化糟糠的卫道士,随风倒的墙边草。

  就是因为过于迷信太多抛不开理还乱的道德理念,

  他们更容易迷失和执迷不悟。

  文人终究是文人,先别说文明的过时或者沦落,

  人人皆知警世名言具有时代性的,

  而此中包含的进步性只得交由时间去验证。

  各执的己见也许什么都不算。

  但我始终相信,人不能根除自己的劣根性,

  就没有进步性,也就无法真正为这个时代说话。

  每个时代都不乏歌功颂德者和“大放厥词者”。

  我是觉得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为唱反调的人叫好了。

  这真的是好事。

  只是,不一定人人都能跟对老大。

  甚至叫了半天好,问其缘由,说不出个所以然。

  我不觉得满笔美好的人敷衍趋势到哪里去,

  也不觉得得哪儿叮哪儿的牛蝇全叮在牛身上。

  存在皆有可能,但不一定有效用。

  说接受时,请务必先独立思考,让它合乎逻辑。

  而在我生活圈中的人们,思考已为罕见至极,更别提独立。

  并且,在他们眼里,思考即不实用的幼稚。

  我在他们那儿找不到理由坚持下去,就从自己的阅读中找。

  用余杰的一句话作结束语罢:

  在一个日暮穷途的时刻,最痛苦的是血气方刚的青年。

  什么都尝试过了,只剩下堕落;片刻的欢愉,并不能根除分崩离析的恐惧。

  蜘蛛们在网上徒劳的奔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