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解释》的读后感年夜全

《过分解释》的读后感年夜全

2020-11-16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过度诠释 读后感 

  《过度诠释》是一本由李PP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160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度诠释》精选点评: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喜欢李PP的语言,常被逗得开怀大笑。只不过把这本书定为“差”,是因为狠狠地被李PP忽悠了一顿。因为,书里的文章,他的博客里,全都有!!!还我银子来!!!!

  ●5个小时极度不安稳的睡眠后翻完了这本书,愣是笑精神了……有些觉得不舒服的事情多想那么一点就可以变成自娱自乐的笑料,这样的生活态度真是一种境界。

  ●看了一半多才发现几篇可读性比较强的,小书而已,闲来消遣。

  ●不如专栏好看

  ●再无趣的生活一经调侃竟也变得有滋有味了起来~~

  ●还不错,这是一个爱思考的人

  ●喜欢时尚的人 和 不喜欢时尚的人 都能从里面找到笑点 和 沉默点:)

  ●在那个吵吵闹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媒体圈娱乐圈,有本这样的书很有趣。当然书中文章都来自作者博客。让我不能忘记的,人家姑姑可是刘索拉!

  ●第四颗星是因为洪晃。

  《过度诠释》读后感(一):三好生的小调侃

  看得出李PP想努力摆脱三好生范。可事实证明他就是个三好生,哪怕在嘲讽时也能嗅出标准三好生味。当三好生其实也挺不错,别挣扎了。

  有几篇文章不错,但汇编成书,总体就有些不太平衡。而且这个“过度”并感觉不到,深度吧还到不了“诠释”,充其量是个小调侃。其实,这风格也与三好生标件相匹配。

  适合单独摆在杂志里。杂志的时尚大杂烩之后再来点小调侃,刚刚好。我就是在《Timeout》上看到才对这本书感兴趣的。

  《过度诠释》读后感(二):聪明人都是刻薄的

  一个聪明的家伙去参加一个豪华晚宴。他一定不是那个在颁奖台上慷慨激昂的评审团主席,也不是在台下最前排眼中充满感动神色的嘉宾,更不是穿梭于其间做优雅状或热络状到处打招呼的社交名人……他不过是挑选出台子上最能入口的红酒,然后找个不引人注意但是又能纵观全场的角落,默默的看着红尘都市中时常发生的各种桥段。

  在一个聪明人眼里,只有严谨的道德和高智商是不够的。因为他知道,假如你妄图评论、批判、瞧不起某些事物,必须要先投入进去经历过这一切才够资格去评论、批判和瞧不起:只有有钱人说我讨厌金钱才有说服力不是吗,否则难免陷入以道德和气节来遮羞的酸腐嘴脸。所以,聪明人从来都是人群中的卧底,他们是看起来最正常的,但,他们的内心绝对是每日都充满了各种狂想和期望。所以,在我眼里,聪明人都是如菲茨杰拉德一样的卧底,假如你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你可能能体会我所说的那种破局而出的人生感悟——不过很遗憾的是,当下都市人群,宁可去看《了不起的比尔盖茨》。唉。

  所以,聪明人都是刻薄的,只不过有的已经懒得说,有的还不死心,总想再把自己发现的不靠谱事件诠释一二为来者鉴。就好像当年菲茨杰拉德干的事情一样,在“上流社会”中嘲笑那些伪装,李PP的《过度诠释》正是一个不甘心沉默的聪明人还想着记录、诠释、讽刺那些欢快而庸俗的大场面和小细节——这都是我们的都市生活中很高雅很拿捏的常见场景。而,写这样一本书是有风险的,它太能暴露作者的智商了。

  俗话说:事出反常即为妖。当大家都一本正经的在都市时尚舞台上狂欢,却有一个人默默的观察着这一些正经到具有喜剧感的荒谬片段;当大家都努力做一个正常而合格的都市群族的时候,却有一个人像《皇帝的新衣》里的孩子那样说出真相,并且是带着嘲讽的口气……那么,这本《过度诠释》也就是这个都市里的一本“妖孽之作”了。可是,这并没那么简单,这需要一眼就可以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也需要有几分尚未油滑的热血和理想主义精神,更主要的是,在枯燥无味的庸常生活里,在虚伪低效率的社交场合中,在压力繁重的办公室里,这个聪明人可以一直保持着嘲讽与自我嘲讽的精神,以刻薄的口气寻找生活的笑点和本质。

  在PARTY上,在办公室里,在马路边,在每个大小节日来临之前,你一定都迫不得已的做了些事情,希望可以跟“大家”保持一致,显得不那么各色而突出,但是却没留神陷入了更加zhuangbility的怪圈。好吧,有个聪明人很损的告诉你,这些都是不必要的都是很搞笑的。你听了这个话,开不开心呀?

  《过度诠释》读后感(三):交情书评

  字数有限没写出什么东西来……希望前辈还算满意^^

  就图一个乐儿

  李PP,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其人是谁。但混媒体圈子,尤其是时尚、生活类的,肯定和他有过接触。最近他出了本书,叫《过度诠释》。作为一位资深媒体前辈,按理说我这个小辈是没什么资格来写他的书评的。只是理由有二:一是作为同在一个集团下的工作伙伴,好歹一起在798大厂房里呆过一年;二是都是北京人,都贫。

  与李PP虽然同在厂房屋檐下共处过一段时日,但因为厂子太大了,办公区域也不挨着,接触并不多。唯一的一次,是约他写一个刘索拉的采访。由于深谙约稿作者的脾气秉性,我依旧提前不少时日通知了李PP,并像定时闹钟一样,每日进行“交稿善意提醒”。果不其然,到了最后一日,依旧没收到稿件。然而对于一个媒体人来讲,天不亮,就不算违约。人家答:“天亮等着收稿吧!”于是我心安理得地睡了。早起开邮箱,心想不知道这跨两个大版的五千字能不能写够。结果一看,洋洋洒洒快一万——那感觉就像你买了一斤栗子,又饶了小半斤瓜子儿似的。好吃吃不了,扔了很可惜。我在删除那些贫的精髓时一直很痛心,想这世间有多少好稿因为版面限制被编辑阉成了个废人啊。

  李PP能写,绝对是真的。不仅写写采访稿,以前还定期给我杂志写专栏。我们编辑排版的时候,多一眼都不愿意看自己的版,最爱看的就是李PP的“贫”。这不是捧臭脚,每次我把杂志带回家,我妈爸都会先翻李PP的专栏看。文化太艰涩,消费太遥远,吃喝太奢华——看北京人臭贫,谁不懂,谁不高兴啊!何况李PP贫的是生活,浓缩了吃喝玩乐职场情场多个方面。一篇文章读下来,老少咸宜,还得点头称快。

  这本《过度诠释》,里面就收录了不少以前他的专栏。把blog和专栏收集起来出书会被人骂有偷工减料之嫌,但我知道一个规律,就是能写生活小散的,基本出不来书。因为他们的思维太活跃,每天的生活点滴就能凝结成文。按照小说规规矩矩地走一起承转合,绝对没走几步自己就先把自己绊了。而且小说是一编的活计,写惯了专栏blog的人基本都讲大实话。故事里穿插着调侃评论,叙述里有的是深刻观点。私以为,与其写一本“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很假的都市小说,还不如关注身边事写出来让大家乐一乐。看李PP的文,爷爷咧嘴笑,怨妇都开心。

  整本看下来,我还有一点欣赏,就是李PP从不忆苦思甜。好些人写blog,整得跟回忆录似的:“我刚出生那会儿……”“记得我的初恋……”也是,现在不写估计等80就忘了。李PP唯一着笔墨的就是1990年亚运会那会儿的经历,站在路上翻背景牌儿的学生不许上厕所!最后,一名在开幕式当天闹肚子,一边拉稀一边坚持翻牌儿的同学荣立一等功;以他为中心纵横五行以内的同学因为坚韧的忍耐力荣立三等功。所以说,纯写自己的作者是无聊的,能以自己的经历召唤出那个时代的背景,以及能给人民群众带来欢乐的人,才是读者需要的。

  Time Out北京icier稿,转载烦注,谢。

  《过度诠释》读后感(四):转朱正琳发表在《读书》上的评:多带一只眼睛看时尚

  笔下的生活离我有点远。估算那个距离,大概相当于从我的居住地(北京城五环外)到市中心区(西单或王府井)那么远。这个距离的意义,当然不在于公里数,也许用房地产的差价倒更能说明问题一些。我还应该再补充一个数据:PP今年才30 出头,而我已经60开外。几个数据叠加在一起,这距离就意味着:PP在职场上奔走打拼之际,我正在公园里散步健身;PP在酒吧或各种“趴体(party)”出入之际,我已在黑甜乡里游荡;PP在自嘲“基本上的路数,是先谋生计,再贪得无厌”,我则在“反思”我们那个“物质极度匮乏”年代的“血色浪漫 ”。

  简单说,PP写下的生活,是一种我不太熟识的都市生活。作为一个“城里人”,我确实一直享有城市户口本,年轻时还享有购粮证和粮票、油票(不是汽油是菜油)、布票、棉花票、烟票、酒票、肥皂票、火柴票等等各种票证,但那与“都市生活”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待到近十余年都市生活方兴未艾时,我已然是个老家伙,紧赶慢赶也“融入”(是这个词吗?)不了啰,呵呵!所以,如果不是由于某种机缘,我是连PP的这些杂文都不太可能读到的。

  写都市生活,时尚自然是一大主题。时尚云者,如潮之来去,在都市生活中总有一种席卷之势,很少有人能完全不为所动。《诗经》上说:“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我想那是由于作者没有见识过现代都市生活的缘故。不过,卷入时尚也还有个卷深卷浅的分别。像我这种总是被卷到边缘的人,潮起潮落都只能慢半拍地跟着潮尾,也打湿了衣服打湿了鞋,但却始终未得一睹潮头之风光。PP就不同了。他是一位“海归”的“白领”,又供职于一家时尚类媒体公司,怎么着说也算得翻滚扑腾于潮头之辈。难得他一边翻滚扑腾,一边还观察记录,笔下带出来的信息鲜活生动,对于我就有点现场直播的意思了,很开眼界的。

  信手举几例说说。其一,低调现已成为一种时尚的姿态,“你真低调”差不多就成了一句骂人话了。乍看上去这低调的姿态好像是秉承了 “中国式谦虚”的传统,但其实却是高调推销的一种变异,而变异意味着进化。老实说,对于传统的低调我很熟悉,11岁那年我被评为市级优秀少先队员接受记者采访时,就知道说“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党和人民”(我真低调!)。后来高调推销自己的风气兴起来了,我打心眼里认为是一种进步,但至今也还没能完全适应。眼见得又出现了这种用低调姿态达到高调效果的更高境界,我当然只有望洋兴叹的份了。不过,据说技艺不纯熟者容易“拧巴”成“高低调综合症”,不学也罢。

  其二,“头脑风暴”是从美国一些公司传过来的时尚。在拟订一种方案之前,先让公司员工胡说一气,有点集思广益的意思。这事我原先也略知一二。但没想到的是,在有“慎言”传统的中国,“风暴后的头脑,绝对是重灾区”。当然,在美国的效果如何也可存疑。这倒让我想起,其实“头脑风暴”传入后还增添了另一层中国特色,那就是从外单位邀请一些“头脑”(在我们这里不是任何人都有资格做“头脑”的哦!)来“风暴”,本人就曾偶尔做过这种“头脑”。“风暴”完了我拿着红包扬长而去,时至今日方知竟让人家的头脑遭了灾。惭愧!

  其三,每年中秋节上演的“月饼环游记”(我有感而发胡编了一个名称),当然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时尚。这事本来也可想而知,但我对其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的规模却缺乏真切认识。尤其是环游的一个终点竟是其真正的起点――“月饼厂回收,明年再卖”,这确乎超出了我的想象。当然,我的想象力本来就很贫乏。

  这种种事情在PP笔下变得非常有趣,竟至于让我忘记了自己和他之间的那段距离。读到兴味盎然之际,忽然悟到:这个“一边翻滚扑腾,一遍观察记录”的PP,其实还一边在审视,仿佛他总多带了一只眼睛。所以,在他那随口就来的幽默和调侃中,总好像藏有一种冷峻――一种让人想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格局的冷峻。我猜想,正是这种审视缩短了他和我之间的距离,因为我觉得我懂这种审视。这个人世,你不加审视则罢,一旦加以审视,流行一时的价值自然就成了很表面的东西。想起有一回我的一位同龄人批评现在的“哈韩族”服饰“太傻”时,我曾为他们辩护说:“不比我们当年更傻。”我意指的是我们当年穿黄军装、戴黄军帽并且还系根武装带的“时尚”。当然,那也许只能被称为“类时尚”。我们当中还有一些人至今仍认为那是激情岁月的象征,所以“时尚”二字在他们看来简直就是一种侮辱。但不管怎么说吧,如今审视起来,那“激情”不也是一种很表面的东西?我们这是回过头去审视,而PP则是当下就在审视,这让我有点佩服。很想跟他套近乎,借苏格拉底的话把自己引为他的知音:“未经审视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但终因拿不准他会回我一句“您好高调”还是“您真低调”而作罢了。

  表面的东西一经审视,就总会显露出可笑的一面。这或许就是幽默的一个来源。PP妙语连珠一般的幽默常让我忍俊不禁,那确实证明我懂得了他的审视。但他的表达方式却又让我时时意识到他和我之间的距离。举例说,他有一篇文章写到,他去看京戏《谢瑶环》,发现田汉的剧本被改写了,原先死于刑场的谢瑶环如今在临刑前获救。到后台追问原因,回答是“领导让改的”,因为考虑“现在的大调子是和谐社会”。读到这里,我只觉惊诧莫名、义愤填膺。正愤懑着呢,却见PP轻轻淡淡地来了一句:“当前的安定团结,把唐朝的社会都给和谐了。真好。”我于是开怀大笑,而且一直笑着看他继续写“领导不让窦娥冤”,把窦娥也从刑场上解救下来。他的笔调是那样松弛。我感觉那松弛也很时尚,而且觉得这种时尚要比我们当年那种紧绷绷的时尚好。

  最让我想把自己引为PP的知己的,是PP对时尚类媒体的审视。在我看来,媒体那种紧跟在潮流的屁股后面却又一心想引领潮流的尴尬,让他表达得很是到位。在一篇文章中他用in和out这两个反复在时尚类媒体出现的英文词,概括了时尚编辑们的时尚观。“IN”代表流行起来了,“OUT”则代表已经过时了。“IN”的,一定要跟从;“OUT”的,就别再提了。如此这般地in out; in out; in out ……,让PP因此联想到下三路。我觉得他的这一联想再正当不过,不能归为“中国人的想象力唯在这一层容易发生飞跃”(鲁迅先生语)一类。我为老不尊,竟然因他的联想而也产生了一些不雅的联想。其间还想到在德国汉堡街头书摊上曾见到的一个贺卡。贺卡的画面写意地画了一对男女在做爱,旁边的德文题词是:ein mal, aus mal, das ist Leben.其中ein相当于 in , aus 相当于out ,mal是一个副词,意思为一次或一下。整个句子则可译为:进一下,出一下,这就是生活。也可译为:进进出出(或一进一出),这就是生活。这样一种直白的画面和文字,却显然构成了一种幽默,是不是因为它包含了一种“张力”(是这个词吗?)?而且,为什么一触及性,就容易出现这种构成幽默的张力呢?有学问的人会说:“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们暂且别去碰它。我在这里想说的只是,做贺卡的那个哥儿们很可能与PP想到一块去了!当然,他(或她?)的思路也许是反向的,是从下三路联想到了上三路。不过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下三路的直白常常会使上三路的花拳绣腿露怯。进门/出门,上车/下车,上班/下班,上岗/下岗,进场/退场,入围/出局???in/out,这就是生活,干嘛煞有介事地弄出那么多的“过度诠释”?PP说得好:“真是‘好严肃、好严肃’的垃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