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读后感锦集

远征读后感锦集

2020-11-16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远征 读后感 

  《远征》是一本由金满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311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008/1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远征》精选点评:

  ●悲壮、宏大(我的评语) 未成年人最好不要读(因为很真实,当中有许多少儿不宜)

  ●金满的书哪一本不是经典。

  ●有些土味,毕竟是2008年的小说了,可以理解,5星致敬中国远征军的英雄们!

  ●好

  ●真的写出了远征军的惨烈,真是把读者拉进了缅甸战场,看着自己熟悉的人物牺牲,恨不得亲自提枪上场!两个晚上一口气读完,但是笔者把主角岳昆仑写的过于神话了

  ●有点初中学生的天真想象。基本功也有点不足。还有点《士兵突击》的影子。

  ●故事还是很好看,可惜没卖起来

  ●Very brilliant military novel except the plot about 春子

  ●为国而战

  ●一将功成万骨枯。。面对尸首覆盖的战场,谁又是赢家,谁又是败者。。。

  《远征》读后感(一):因为对手而强大——评《远征》

  弟兄们,向前走!

  弟兄们,向前走!

  五千年历史的责任,

  已落在我们的肩头,

  日本强盗要灭亡我们的国家,

  奴役我们的民族。

  我们不愿做亡国奴,

  只有誓死奋斗,

  只有誓死奋斗!……

  这是1942年3月,国民党第5军、第6军、第66军等10万中国大军沿滇缅公路入缅斗志昂扬地高唱的战歌《战场行》,这首歌是200师少将师长、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谱写的,戴安澜将军也是在这个战场上为国捐躯,小说《远征》就是描述这段曾经悲壮发生的又被无情尘封的历史,正如该书介绍中所说:六十年前有一支了不起的中国军队,他们牺牲得了不起,失败得了不起,胜利得更加了不起。这支鲜为人知的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了中国军队的头一回主动出击,实现了战略大反攻,并且是在境外作战,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将侵略者赶出了国门。可是也许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不知道这支军队的名字——中国远征军。

  对于战争题材的小说,我看的很少,主要是紧张残酷的战争场面与血腥的描述很容易刺激我“脆弱的神经”,不过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都接触过很多关于抗战的文化作品,虽然看到我八路军战士奋勇杀敌、打得小鬼子落花流水屁滚尿流的场面很过瘾,但说句不敬的话,有时也难免产生疑惑,日军如果只是凭借武器先进的孬包软蛋,那么我们的大好河山怎么就迅速的被他们占领了呢?是不是也间接的说明当时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更逊一筹么!好在最近几年的军文一反这种态势,敌人的强大与凶残更多的体现在战斗力上,《远征》就是一例,日军玩命进攻与拼死负隅顽抗的场面比比皆是,既有战术又不怕死,或许这样的赞誉不该放在我们民族的仇敌身上,但,正是与这样的对手过招,才能显出我军牺牲的伟大、胜利的伟大,我们民族精神的伟大!我们的远征军因为对手而更显强大!

  从作者介绍中可以看出,《远征》的作者金满是一位网络作家。如今的军文很热,网络上也比比皆是,因此描写真实战争的小说如果要在过江之鲫、粗制滥造的浊流席卷下突围而出,达到写实的境界,首先要克服的是无所突破和萝卜快了不洗泥。所谓无所突破,就是墨守成规,创作方法呆板,叙述策略陈旧;而萝卜快了不洗泥,是如今网络写作的通病,因为这些作者每日有若干字的“任务”,而且要进更新以保证点击率,以花哨的语言、离奇的情节掩饰其浅陋。而《远征》的作者给我们气象一新的感觉,扎实的文字功底、收放自如的战争场面驾驭能力,形成了真实、厚重、大气、惨烈的风格。笔下人物众多、但表现的个性鲜明、酣畅淋漓,通过塑造一群铁血男儿,全景式描写中国远征军的战争情景和鲜活个体,大气而不乏精致,类似《诗议》所云:“义贯众象,而无定质”。小说作者在强手如云的网络作家中脱颖而出,从另一个侧面也显示了因为对手而强大。

  《远征》读后感(二):热血!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读《远征》,你会感觉到热血在体内奔流,激情在心中激荡。在整个阅读过程当中,你都会为一种强烈的感情所控制:时而为英勇的国军战士振臂欢呼、时而为岳昆仑的精准枪法拍手叫好、时而为英军的背信弃义咬牙切齿、时而为日军的残暴罪行怒火中烧,时而为战士的壮烈牺牲扼腕叹息。总之,读此书的时候你是不能平静的,因为那是一段不平静的历史,因为那是一群不能平静的人。

  岳昆仑,一个普普通通的猎手,在去圩是卖皮货,而被国军抓了壮丁,从此,这世界上少了一个优秀的猎手,多了一个来自地狱的修罗。他从一个第一次战斗一枪没放的新兵,成为了一个杀敌无算的优秀狙击手。他的周围,是一群土包子兵,他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从不把自己当成英雄,“理想”“信念”这些语汇他们可能听都没有听过,他们当中有的甚至一身的臭毛病,满嘴的脏话满脑子最庸俗的想法,但他们却是最优秀的战士,他们都不怕死,他们勇于冲锋和杀敌。因为他们都怀有对侵略者强烈的仇恨,因为他们都怀有对战友的深厚情谊。也因为,他们都是中国人,他们都是中国的男人!

  打开这本书的时候,你会感觉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盒子,你看到的都是冲锋、呐喊、厮杀、狙击。现在,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这本静静地躺在我身边的书里,但是却好像还有千军万马在里面拼杀,好像还可以听得到铮铮刀声。我好像还可以看到岳昆仑、大刀、段剑锋、哨牙、周简、田永贵这些人的样子。是的,这些人物形象都很鲜活,他们都是那么的实实在在。

  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紧张得让人窒息的节奏,体现出了作者的功力。然而此书也有一些小漏洞,比如牛牯裤裆里的银元已经给了春子了,后来又给了岳昆仑一次,另外还有一些情节显得比较生硬。有些地方多少可以看出电影《集结号》和《决战中的较量》的痕迹。然而瑕不掩瑜,此书终究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我想,此书之所以吸引人,除了作家本身的功力之外,书的内容也是一大看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作战的远征军很多人有所耳闻,实际上却知之甚少,如今有一本直接描写该段历史和其中英雄的书,我想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感兴趣。如果是想带着了解那段历史的想法去看此书,我想一样会有很大的收获,小说中的描写和对历史的交待也还是可圈可点的。

  只是,为什么这段历史和这些英雄,被埋没了这么久呢?

  《远征》读后感(三):国难见民魂

  国民党军队远赴缅甸作战是二战的缩影,同时也是二战的转折点。这支鲜为人知的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了中国军队第一次主动出击。第一次出军缅甸,中国军队就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可是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不知道这支军队的名字——中国远征军。远征军在印缅战场上的行动,是中、英、法、美、俄等国向法西斯展开战略大反攻的开始。《远征》(新华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以国军赴缅做战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抗战时期远征军的众生相。

  一九四一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频繁的作战致使兵源短缺,因此“抓壮丁”成为国民党军队补充军员的手段之一。《远征》一书中的主人公岳昆仑便因身体较好而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

  在旧中国,和岳昆仑一样的老百姓都深受封建统治者提倡的儒家思想的小我意识影响。“修身”为首,“齐家”次之,至于“治国平天下”那是最不重要的事。这种“先管好自己”的市井小民思想是旧社会时期的中国人民的普遍价值观。对于做为平头百姓的岳昆仑来说,只想安分守已地打猎为生,并不想当兵打仗保卫祖国,他可没有什么经国之志。如果说他还有“志”的话,那“志”也只是攒上足够多的钱后,娶个媳妇传宗接代过安稳小日子。

  丈无无国何以为家?国难当头,岳昆仑娶媳妇过安稳小日子的平凡理想随着他在街上卖兽皮时被抓壮丁而破灭。他成为一名士兵,虽数次逃跑却都以失败告终。从此,他的命运,他的志向被迫与国家安危捆在了一起。

  国难见民魂,岳昆仑随着200师入缅作战——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主动出击。为掩护远征军主力会师,岳昆仑追随戴安澜与200师官兵死守同古,然而援军迟迟未至,供给断绝,200师陷入困境。岳昆仑的排长和兄弟相继死在日军的炮火之下,开始对战争还很抵触的他,眼看着同被抓为壮丁的同胞兄弟一个个倒在他面前。巨大的悲愤让他懂得,停止战争的唯一办法就是作战。曾经连通敌缅人都不忍伤害的岳昆仑终于在同胞鲜血的洗刷中萌发了大我意识,成为一名真正的士兵,一台顶极的杀敌机器。

  几度对决,岳昆仑终于击毙日军特种部队大队长藤原山郎。然而,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的远征军竟然不得不以难民身份到印度避难。这个天大的讽刺,折射出的是国弱兵贱的悲哀。然民魂不灭,正是无数像岳昆仑一样的劳动人民组成的乌合之众,打败了装备精良的的日军,加速了二战结束的进程。

  《远征》——一个士兵所经历的印缅血战,为我们构筑了整个印缅战争的全息图景。做为引线人的岳昆仑,是众多被逼参军的远征军队员的缩影。特殊年代的特殊社会现象都被作者精巧地浓缩在了岳昆仑身上。从而印证了任何个人都不可能不被社会环境左右,而《远征》则把老百姓的命运与时代背景关联性之紧密体现到了极致。

  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因为《远征》,历史的多了一种存在方式。然而慷慨赴死易,从容负重难。英雄赴死,已经了却生前身后事。作者负重难,要在历史的翰海中寻找他们留下的痕迹谈何容易。为了真实还原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中国军队牺牲之惨重和功郧之卓越,作者金满查阅了数百万字的历史资料,终于使小说成功地把真实历史和情节发展融为一个整体。同时塑造了诸多形像鲜明的人物,读来令人热血腾。合上卷本良久,仍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情。

  《远征》读后感(四):越差的书越易出版

  去年这时候,我看了根据柏杨小说改编的电影《异域》,讲的是一群被国家和党遗忘的士兵,辗转于云南缅甸和不同的敌人--共产党、当地武装、山贼、土匪等--战斗的故事,电影看的我很震撼,后来我站在HK的书店里翻了柏杨的小说,至少主题上和电影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反战。

  从电影和小说里,都能看到创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站在众生--而不是某国某民--的角度来揭露战争的残酷,我喜欢这样的故事和电影,这也是我成年后对战争的看法。

  在我6-15岁期间,是个尚武的小男孩儿,那时候,你只要随便拽一个穿着肥大的仿制军装带着邹巴巴软塌塌的军帽的小混蛋过来问他:你长大了干什么?答案不会是科学家、Bill Gates、李嘉诚,而是标准的:我要当解放军。和这个理想配套的玩具是木制铁制的手枪和捉特务的游戏。

  往事不堪回忆,回忆总令人伤感,看到《远征》这本书,想到的却是《烈火金刚》《亮剑》这样的电影和小说,《亮剑》之前,军事小说总是不厌其烦的描述战略战术,《亮剑》标志着我党革命战士终于被还原历史真相--也可以很『土匪』,也可以骂娘,其后的小说,就都是这个路数了。这篇也一样,令我不爽的也正在于此,本来,描写远征军的小说,可以提供许多历史真实,毕竟这段历史至今仍然称得上『鲜为人知』--甚至,究竟是我党打的还是国民党打的,至今仍语焉不详。

  可是这本《远征》不提供这个解释,因此也就失去了其作为战争文学的独特性,它以一个被抓壮丁的山里青年岳昆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串起了一堆不同地区,不同领导者,不同打法儿的战争,这些战争面容模糊,和历史上的缅甸远征军的战役完全不搭,封面上宣传『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则简直是在闹笑话。这话根本不是说给远征军的,所以从史实的角度看,这本书相当业余--甚至有胡扯的嫌疑。至于语言则完全是《亮剑》的翻版,塑造的那些人物也太过于脸谱化,我们已经在《亮剑》和《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看了太多这样的满嘴脏话打仗不要命的楞头青,当然,据作者说,这是爱国心使然。

  假爱国心之名,宣扬战争至上,是这本书令我反感的另一个原因,书中频频出现『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这样的字眼,令我恍惚间以为自己行差踏错,进了强国论坛,频频出现的场景还有那些我们在电影电视里见惯的生死抉择:要去炸碉堡了,必须有人牺牲,这时,董存瑞同学站出来,大义凛然的从容赴死,还要喊上一句:为了新中国。

  和这个充满了浓郁的『后现代主义之感的革命化场景唯一不同之处是,赴死前,大家会轮流敬烟给这位大哥---这已经算是有点人味儿,不那么脸谱了,如果你看过《阿甘正传》,你一定还记得在越南作战的阿甘同学,带着的钢盔,正面竖着一包骆驼烟,侧面是一个Zippo打火机---这是远征军的标配,令人欣慰的是,时隔二十年,我们的文学作品里,终于给配上了香烟,虽然Zippo打火机因为过于小资儿,始终没有在本书出现,不能不令人遗憾不已。

  我知道有人会喜欢这本书,甚至喜欢的发疯,假如15岁前我认字儿够多,足以认出『廖耀湘』、『杜聿明』这样的人名,足以认出『腊戍』这样的地名儿,我一定会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如此的崇尚武力、渲染仇恨、激发民族情感。

  但如今我已经直奔三十二去,不再为了这样的词句发疯,虽然我推测,作者永远年轻,永远富有激情,写作时一定很High,说不定还兴奋了~~,但我还是忍不住的想鄙视二十一世纪仍旧崇尚武力第一的民族狂热主义者。

  简单说,从这本书里,既无法获得知识(关于赴缅甸远征军的历史真实)也无法获得乐趣---你尽可以把这些情节和故事套在『中印边境战』、『自卫还击战]、『抗美援朝』、『国共内战』等等战争中,只需要换一下敌人和地名儿,一切的描写和故事,都陈旧的千篇一律,最后作者声称,欲知后事如何,请看《远征II》,我当场吐血倒地,人事不省~~

  像这样故事情节停留在《烈火金刚》层级,人物塑造停留在《亮剑》(甚至不如)层级的小说,也就是凑个数,此外意义不大,如果你想获得知识,可以看一看芭芭拉塔奇曼写的《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或者看一看《滇缅公路》,或者不想看书可以照着这本书的封面推荐语去看看凤凰卫视的记录片《中国远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