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小崇奉读后感100字

一點小崇奉读后感100字

2020-11-14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一點小信仰 读后感 

  《一點小信仰》是一本由米奇·艾爾邦 / Mitch Albom著作,大塊文化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NT$260,页数:2009年10月,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點小信仰》精选点评:

  ●人类喜欢逃离上帝。

  ●我还是没有完全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看了书底页的那段文字“假如你相信有一个比自身更大的事物存在,你将会获得深刻而踏实的安慰。进入信仰的世界,你将发现,人们相像的地方远远多于相异之处。当我们软弱,痛苦,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愿我们学着放下自己,仰望上天,让上帝做出最好的安排。”隐约明白一些,是我们常说都听天由命,自有安排吗。话说,书里的一些小故事不错,值得回味。

  ●Simple in tune, in writing style. Deep in life significance. Mitch Albom writings are worth reading.

  ● 信仰不万能 ,但仍是人必要的精神支柱

  ●有人说,这个世界是可怕的,因为它拥有太多的苦难。但这个世界的可怕,却在于它拥有远比苦难更多的快乐,于是人们开始变得挑剔、贪婪、不满、憎恶、追求、直至绝望。其实,在自己的心中,埋下一颗信念的种子,然后收获知足、心怀感激、感激所有、感激爱,我们就会爱上希望,重新拥有整个世界的快乐。

  ●很漂亮的一本書,裝幀比陸版漂亮,內容譯得也很溫暖體貼~很幫助我積攢正向的力量~人還是該積極的活著~

  ●在上大学之前就买了,200多页的小册子,用了将近三年才看完

  ●宗教,一份信仰,心灵的慰藉;一种力量,寻找深处的自己;

  ●各種小溫暖

  ●“Faith is about doing. You are how you act, not just how you believe." -- Mitch Albom

  《一點小信仰》读后感(一):如果我也有信仰。。

  片段式的插叙方式少了阅读的快感,但是整个关于宗教、关于信仰的探究倒也看我看到了这种与上帝同行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真实镜头。。羡慕有信仰的安全感,好过在自我中挣扎。

  开始想,是不是我也该自己归属到某个宗教,从此得到平静。。但是,这么功利的想法,会不会有神明会接纳我?

  《一點小信仰》读后感(二):信仰之于个人

  如果要读这本书,我建议读它的英文原版,因为原版的文字真是太好了,是本书最出彩之处。

  书中穿插地讲述了两个人的故事,一个犹太教的拉比,一个基督教的牧师。那个拉比出生在一个传统的犹太家庭,受传统的教育,顺利地成为了犹太人的神职人员,并依靠自己的信仰走完一生。那个牧师却非常不幸,出生于一个破碎的黑人家庭,未得到任何良好教育,随后沦为边缘人,抢劫贩毒蹲监狱,再抢劫贩毒蹲监狱,然而最后却也因为信仰而彻底改变,成为了一个为帮助别人而活的人。

  在当今的中国,大家都在谈论信仰对于一个社会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而很少谈及它对于个人的作用。而这本书则很好地诠释了信仰对于个人的意义。人生如同大海中的航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你不够幸运,你的航程可能经历惊涛骇浪,自己被吹打得破烂不堪。即使你足够幸运,得以风平浪静外加无限美景,你毕竟还是一艘船,命运依然掌控在大海的手里。自己靠不住,大海也靠不住。能够去依靠的似乎只有信仰了。虽然信仰是那么的主观,那么的不可验证,但却能让人有走下去的信念。

  《一點小信仰》读后感(三):良善,从来未晚

  米奇的书很易读。用很浅白的语言表达出一个不算新鲜,却让你觉得有”叮“的感觉的故事。

  当你读到:“小孩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握紧拳头。因为他想要握住全世界。老人离开的时候,就是摊开手的,因为他已经懂得放手。”你恍然,原来,人生,就不是一个伸手触摸、得到或未能得到、最后都是放手的过程。

  当你读到,大法师说他小时候很穷。8岁那年,撞到一个装着苹果的大卡车,苹果掉了下来,他本来想去捡。但是住在5楼的邻居大声说:“不要!”你明白,有些东西,既然不是属于你的,你本就没剥夺的权利和自由。那是人,最基本的道德与良善。

  当你读到,那个400磅的享利曾经吸毒、贩毒、坐牢最后成为了一个牧师,一个怜悯所有无家可归、误入歧途的人,会把一个陌生、无家可归的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来住,会守着一个破旧的教堂,会打开教堂的门,让所有无家可归的人居住的人……那种感觉,像是看到了雨果先生《悲惨世界》里冉阿让,用最悲悯天人的胸怀关爱着众生。

  人——生,人。生。人的过去影响着现在,却从来不是束缚着现在。一个曾经犯过错的人,在幡然醒悟的那一刻,会用更炙热的心去赎罪,更虔诚的态度去忏悔和弥补曾经的过错。

  良善,从来未晚。

  良善人生,才是最完美的。

  《一點小信仰》读后感(四):Have a Little Faith

  我是个无神论者,这和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我的信念多来自自己和家庭,20岁前,也没有什么痛苦艰辛的经历需要一种超越现实的外在力量来支持,我相信个人内心的强大和人的自我修复能力。中学的时候对哲学产生了兴趣,发现若要真正研究哲学,必须同时了解神学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于是读了圣经,也接触了一些信徒,却始终认为哲学高于宗教。很多西方人觉得中国不像其他民族那种重视信仰。我认为中国人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我们太关注哲学了。哲学就是中国人的信仰,我们有儒学有道学,一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而且这种信仰和宗教比起来,更持久,更有效。

  我有一个不婚主义朋友,40多岁仍然单身,每天都在纵情狂欢中度过却也很开心。我非常好奇,问他到老了玩不动的时候身边没有妻儿该怎么办,该有多孤单。他说他还有上帝。我一边开玩笑说他那样的sinner竟然会选God而不是slut,一边不禁也在想信仰是多么神奇的心灵寄托,甚至可以超越爱情在人生中的分量。他劝我入教,说我是一个spiritual的人,基督教会是我很好的归宿,我告诉他我尊重基督教的教义,起码教人从善,唯一的障碍就是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他说不要认为那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神或人,把他当做一种力量。这句话的确震撼了我,上帝只不过是一种力量。但是我又试图用科学的观点反驳他,科学越发展,宗教的地位就会受到越大的挑战,人类的宗教信仰总是与科学的发展背道而驰。比如量子力学原理中的不确定原理,爱因斯坦极力反对,认为自然界各种事物都应有其确定的因果关系。一些现象人类无法解释,只好归因于某种神秘的力量,这是宗教产生的主要根源。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其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而当那些不确定因素随着人类科学和智慧的发展而解开后,这个上层建筑也会逐渐土崩瓦解。可同时我也不得不承认人的软弱独孤和无助,在我痛苦无法自愈的时候,我也希望有一种高于人类的力量帮助我解救我,这种信仰的渴望,在一个人越年长的时候就越强烈,或者越矛盾。因为长大之后,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做深刻的分析,对于自己信仰作重新审视。对我来说,信仰不是世袭的传统,不是外在的标签,是内心真正的需要和归属。书中说,it was not some tragic loss of faith. It was apathy. A lack of need.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尼采从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发出上帝已死的断喝,而林语堂写出了《从异教徒到基督徒》这本书。信仰是自己的选择,会随着我们的成长而改变。

  Have a Little Faith是一个女同朋友借给我看的,感谢她让我读到了买不起的英文原版。她同样是一个非常spiritual的信徒,为了真爱可以不惜一切,要知道这在她的世界里是件难事。我一直觉得自己内心够强大不需要信仰,结果是几年来的孤独和空虚,我不觉得这是坏事,但是也许有一天,当没有了爱情,至少还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