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飞侠彼患上·潘读后感锦集

小飞侠彼患上·潘读后感锦集

2020-11-11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小飞侠彼得·潘 读后感 

  《小飞侠彼得·潘》是一本由巴里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172图书,本书定价:7.00元,页数:201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飞侠彼得·潘》精选点评:

  ●其实我不喜欢彼得潘也不喜欢温蒂

  ●彼得是会飞的,温迪也是会飞的,所有的孩子都曾会飞,只是他们都要伤心地长成一个庞然的大人……

  ●彼得潘的永无岛

  ●还有“彼得潘在肯辛顿公园”这个前传,原来孩子都是鸟变来的,哈!

  ●超超超喜欢。要看英文版。

  ●小时候最喜欢的书,还买了续作

  ●没感觉好。

  ●永远不长大。。。

  ●可爱又伤心的故事

  ●妈妈,我爱你

  《小飞侠彼得·潘》读后感(一):没看懂

  说实话,本书我并没有看明白,是一部童话吗?还是一部狂想曲?我知道彼得潘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渴望与孩子们交流,但是孩子们却不能不长大,所以彼得潘只能不断的与一代代的孩子的孩子进行游戏,想说明什么?人们都一颗不愿长大的心,还是提醒人不能不长大要面对现实?

  《小飞侠彼得·潘》读后感(二):拒绝长大没错。但是自私的有点极端

  1:虽然想象力不错

  2:虽然与成人世界保持一定距离没错

  但是我总感觉有点偏激的不明所以了。

  相比之下,还是喜欢小王子。所以觉得较差

  有的书是好书没毒,有的书虽好但是有毒。有的书一般并且有毒。这本书属于第三类。

  当然还有又差,毒性又强的书,满地都是

  《小飞侠彼得·潘》读后感(三):彼得潘也有悲伤

  现在已经是2020年7月21日深夜。

  几个小时前,一时兴起,我翻看了旧时的读书笔记,里面有从《小飞侠彼得潘》摘录下来的几段字句。说起来,这本标签为童话故事的书,我约摸是在大二大三才看的,如今也近十年了。我在乡村里的童年,似乎并没有童话。虽然是迟到的童年读物,但看过后,对于这本书,一直很是喜欢,个人而言,喜欢更甚于《小王子》。当时我没料想到,童话读到后面,会有悲伤。

  “右手第二条路,一直向前,直到天亮”,彼得潘,温迪和仙子们,沸沸扬扬,由此去往“永无岛”奇幻而荒诞的童话世界。故事欢跃地进行着,新奇的历险,就像是孩童们在游乐园玩耍了一圈,然后不约而同的开始吵着嚷着要妈妈要回家,除了彼得潘,这个“永远也不想长成大人”,要“老是做个小孩”,“老是玩”。

  然而,在温迪回家的前夜,“彼得潘没睡,他在甲板上来回踱步;最后,倒在长汤姆大炮旁睡着了。那夜,他做了许多梦,在梦中哭了很久,温迪紧紧地搂着他。”

  温迪回到家与家人团聚的场面,彼得潘在窗外张望。“这时候没人来观赏,只有一个陌生的小男孩,从窗外向里张望。他的乐事数也数不清,那是别的孩子永远也得不到的。但是只有这一种快乐:他隔窗看到的那种快乐,他却被关在了外面永远也得不到”

  最后,温迪们都选择了回家,选择了长大;只有彼得潘永远长不大。

  《小飞侠彼得·潘》读后感(四):从《小飞侠彼得?潘》中观照到的教育问题

  近段时间,杨永信电疗网瘾青少年的事件风风火火,上一周的《暴走大事件》节目中有这么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不需要经过考试就觉得太可怕了。读了《彼得潘》,感觉杨永信真像那个胡克船长,网络世界恰恰似青少年的永无乡,而那个离经叛道的彼得潘在哪里。电疗真的合适吗?那些忍心把孩子送到戒网所的父母,担当了多少教育责任?

  彼得潘离开家的原因,书里是这样写的——“因为我听见父亲母亲在谈论,”彼得潘低声解释说,“我将来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说到这里,他大大激动起来。“我永远也不愿长大成人,”他激愤地说,“我要老是做个小孩,老是玩。所以我就逃到了肯辛顿公园,和仙子们住在一起,很久很久了。”

  父母过早灌输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给孩童,在现代教育来看,是不正确的。孩童该是以玩乐为主,父母无权剥夺他们的童趣,不应该自作主张安排孩子的未来。当下可是连幼儿园都不能教拼音的时代了。想想自己,即使到了现在的年纪,也是很讨厌父母当着我的面说“养儿防老”这种话的。真的听起来太丑陋了,太功利化了。

  彼得潘试图回到家里,而他透过窗子看到床上有了其他小孩,他觉得母亲忘了他了,不爱他了。小孩子啊,嫉妒心极强,渴望得到所有的爱,这也是家里有几个小孩的父母该注意的问题。

  温迪的爸爸试图成为孩子们的榜样,渴望得到孩子们的敬慕,而方式却多少有些不妥。比如有一次达林先生将苦口的药替作牛奶逼迫狗保姆娜娜割掉——“颜色倒是像牛奶,不过孩子们没有爸爸的那种幽默感,他们用责怪的眼光看着他把药倒进娜娜的盆里。”达林先生试图戏弄娜娜,自以为会让孩子们觉得有趣,实际上孩子们觉得他这么做十分残忍。还有一次达林先生虐待娜娜的描写——“他决心要看看谁是家里的主人。命令不能把娜娜唤出狗舍,他就用甜言蜜语引诱她出来,然后粗暴地抓住她,硬把她拖出育儿室。他觉得挺惭愧,可他还是那么做了。这都是因为他生性太重感情,渴望得到孩子们的敬慕。”然而他搞错了孩童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会敬慕的到底是什么。

  温迪离开永无乡回到家里和父母亲团聚时,书里写道——“不过,这时候没人来观赏,只有一个陌生的小男孩,从窗外向里张望。他的乐事数也数不清,那是别的孩子永远得不到的。但是,只有一种快乐,他隔窗看到的那种快乐,他却被关在了外面,永远也得不到。”虽然彼得潘顽劣、固执,有时候还很残忍,而他内心也是善良的,更是勇敢的。他讨厌的是那些不爱孩子的大人,是会伤害孩子的恶人。彼得性格的成因,与家庭关系脱不开干系。

  为人父母的时候才能更理解父母的苦心,温迪最后决定回家,不仅因为她始终相信爸爸妈妈是爱她的,不会关上窗子,也是因为他在永无乡给孩子们当妈妈的时候,成长了不少,懂得了责任,也理解了爸爸妈妈。彼得最后放弃阻止温迪回家,打开之前被他关上的窗子,是因为他看到达林太太一直在掉眼泪,他相信了达林太太对孩子们是有真诚的爱的。彼得多少是被感动了,但他还不愿长大,是因为他始终没有得到那种爱,他始终不肯原谅大人。

  孩子一出生虽说没有绝对的善,但也不会有绝对的恶的吧。善恶是成人提出的观念,善恶自然是关系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社会的影响。

  这部小说更像是写给大人,尤其是为人父母者看的,用以唤醒他们的童心,用以呼吁他们关爱孩子,引导他们爱的教育。里面有些打打杀杀的场景叙述,真的适合小孩子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