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导读后感100字

爱的教导读后感100字

2020-11-11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爱的教育 读后感 

  《爱的教育》是一本由[意]德·亚米契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的教育》精选点评:

  ●上小学的时候读过的书,如今读起来是另一番感受。记了笔记。要是小时候有耐心好好读的话,就少走了好些弯路。

  ●就像译者在序言中所说的,书中叙述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

  ●最初的童年阅读时代

  ●很适合小学生的书

  ●很适合父母读的一本书,解答了该如何去教育一个孩子,永远不会过时的教育理念

  ●人文主义和爱国情怀 适合青少年看

  ●人都应是诗人。农夫、渔夫、工人、船员、机械师,无论做何职业,如果其心非诗人之心,不能开出美的人生之花来。人这东西,只劳动是不够的,他追求的是无限的东西。海更易把人诱入无限。海渺渺无边,始终摇动着,这就够引诱人了。只要熟视着海,那手不能触目不能见的无限之感,就会把我们捉住。这心情是人所憧憬的。因为人有着超越斯世、追恋永远无限的世界的心。人不能满足于现在,对于无限,有着憧憬与畏惧敬虔之念。换句话说,人不能满足于一生,想求人以上的价值。这价值就成了理想,成了宗教,使人心归依。身体精神都染了病的人,快去做五六年农夫吧。人的堕落,与物的腐败一样。物虽腐败,只要置诸土中,就能分解成清洁的植物的养料。人亦然,虽已堕落,只要与土亲近,就成清洁健全的人。

  ●小学时的睡前读物

  ●推荐给班上孩子们读的书,我也和他们一起再次阅读。希望孩子们能从中获得一点爱的滋养吧,哪怕只是一点点也好。

  ●…小时候读了好多遍,印象深刻

  《爱的教育》读后感(一):教育是双向的

  书里的世界其实挺理想主义的,比如烟囱人的孩子掉了钱,路过的女孩儿们就会每人凑点钱甚至叫高年级的来帮忙资助,小孩掷雪球砸伤了老人的眼睛却没有受到任何追究,这在现实中可能真是上辈子积了福了。孩子的世界是被阳光照耀的,周围的人都是引导者。为什么会有坏小孩出现,大概没人会否认,小孩身上的坏大部分都是从身边的人习来的。我们是成年人,经历过社会的洗礼,内心没有那么的光明通透,但作为教育者我必须让自己成为一个小太阳。我之所以喜欢教练这份职业,是因为在整个过程中,我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者,孩子的心性单纯,容易受影响,所以我需要将正能量带给他们,将经验传授给他们,更像是书中第二部分里安利柯舅父一样的存在。队员们有着不同的模样,独特的性格,他们是我现在浮躁生活中能让我觉得踏实的人,是我的快乐源泉。找到每个人不一样的雕琢方法,是件很有趣的事。在了解每个人的性情之后打造一支富有凝聚力的团队是相当不容易的,带队伍就是带人心。当他们取得成绩时,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我原本以为自己是个还不够成熟的自私鬼,可我却发现我竟然愿意真心为他们付出,为他们取得的进步而感到开心,贴心的小队员也总会带给我多多少少的感动,哪怕只是成为能够陪伴他们走过一段人生路的过客,我也是心甘情愿的。最希望的应该和书中安利柯的老师一样,希望当他们长大后,还能记得我吧。我愿意成为他们的太阳,而他们就是我的小彩虹呀!

  《爱的教育》读后感(二):直击内心 感触颇多

  

与其说是童书,不如说是教育家长的。只有做父母的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才能教育出内心纯粹的孩子吧!

读这本书的过程,好像在不知不觉间,脑海中便浮现出安利柯生活、学习的种种场景,甚至很多时候,自己仿佛化身安利柯,感受到他的细心、爱心,有时自己又好像变身成了安利柯的父母,在教育安利柯的同时,我的内心也深有感触。

书中一个个安利柯日常学习生活的小故事、小片段,让我这个5岁孩子的妈妈,又回到了小时候,在工作了多年之后,好像发现原来自己的初心还在,单纯也好、傻也罢,那就是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完全丢失本我。而我也愿意一直云淡风轻、与世无争的活着,毕竟生活是自己的,自己感觉开心才最重要。

安利柯也让我想到了我的5岁的女儿,她真的如阳光般灿烂,时常教我如何做人如何说话,我的坏脾气也慢慢的,似乎有一点改进。

书的最后,安利柯舅舅写的信,我感觉内容太多太繁杂,我没有仔细看了。但整本书还是很温暖的,让我意识到,无论哪个年代的父母,也无论什么条件的父母,只要是用心爱孩子的,都会想要给孩子最好的,当然物质条件只是一方面,更多的则是教给孩子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要爱自己、爱他人,有爱在心中,应该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我希望我不仅是向女儿学习,更要让自己多汲取养分,陪伴女儿更好地成长!希望她也能始终保持赤子之心,做个纯粹的、快乐的人!

  《爱的教育》读后感(三):爱的教育

  特别好的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采取日记+书信+对话式的大幅说教夹带小幅叙事体,明明是灌溉式的说教却心甘情愿被教导,因为是爱,是道德,是价值,是人之与世界的存在,小孩能懂,大人也需学习和滋养。全书到处是亮点,忍不住要记下笔记。

  【老师的坦诚和真诚】:与孩子袒露心声,感人肺腑,让学生互助互爱不排外,言辞犀利却句句在理,上升到意大利三色旗的高度,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播上高尚爱国的种子。 【老师对于穷苦的理解】:碰到穷苦同学给予帮助,看到穷困中的孩子仍然坚韧不拔的学习,价值更大,如果不爱学习,全世界的文明都将停止前进的步伐;穷苦孩子学习用功给予极高赞美,警示当下的生活感到知足且做到足够努力;赠送礼物,让他们欢喜,礼物即使黄金打造内镶宝石,与他们的努力相比也很轻微。 【父母对于贫富的引导】:因为财产和阶级的高下来分人,是一种鄙贱的心情,应该对劳动者以崇敬,对于他们的劳力和牺牲表示尊敬,不应着眼于财产和阶级的高下。 【老师对于亲人逝去的劝慰】:非超越不可的悲哀,不能被悲哀反噬成柔弱悲屈,生命法则需要依从,灵魂不灭,爱不散,带着逝去的母亲的爱,要刚毅要勇敢,要去忧愁和失望奋斗。 【父母和舅父对于身体健康和生活实践的引导】:为了调养身体,如果过于辛劳不注意劳逸结合,伤害身体,跟懒惰懈怠无异,后送到舅父家寄养,舅父说,学校的先生教的是一些不可不走的路,但是怎么走还是需要通过自己的脚去走,要关注同道中的人,逆向的人,也要关注路两旁的风景,以及远望山那头的地平线,另觉知此事要躬行,要正反思考,要远近结合,低头拉车抬头看路。 【舅父对于植物根系的引导】:琐碎的事情,也可以利用起来思考,同样的植物,不同的环境,生长的情况大不一样,就像教育一样;一样的植物,换了环境也会保持一定的天性,就像善良的基因也可以一代代相传来抵抗环境。有些植物的根很发达,因为根又深又发达,人也需要有强大的根系,吸取知识和情感,否则浅薄的思想和轻浮的感情很难抵御人生困惑而一蹶不振。 【舅父对于最好的哲学引导】:身体,感情,思想,三者缺一不可且平均协调,就像有帆有舵的船才能快乐的迎风行驶,需要增进健康,把心弄好,修养思想。人要认清自己的位置,不眼高手低,不附庸风雅,不做不属于自己位置的虚无妄想,不看高自己不看低别人,做好自己的天职,劳动和务实能让身体和精神的毒液排尽,劳动后的大快朵颐和安然入睡能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感。

  人要有希望之花,让生命充满诗意,也要结成熟之国,吸纳宇宙精华实现自己的计划,终而复始,才能拥有欢喜,强健的身体和快乐的觉悟。

  《爱的教育》读后感(四):爱的教育

  摘自《中华读书报》 作者:董驹翔

  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有夏丏尊先生写的“译者序言”,夏先生有一段话过去没有太注意,也未多想,近日再读时却深深地触动了我。夏先生是这样说的:

  “学校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去走马灯似地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 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 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这段话夏先生写于1924年,在80多年之后今日读起来,联想到当前我国教育的现状,不仅使我们为之切肤,甚至吃惊,也为其喻之贴切深刻而感叹。

  此书原名为《考莱》(Coure),译者夏丏尊先生认为若译《考莱》不能表达书的内容,所以他“以己意改为《爱的教育》”。正是倾注于小学生安利柯身上的情与爱,以及孩子对这情这爱的感悟,使夏先生感动了。他说在读此书的日译本时,“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和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书后附有章锡深的“校毕赘言”,也说及此书的感人:“在校对的时候,也流了不少次的泪。”正是亚米契斯用他那朴实的笔触描绘出了小学生安利柯眼中的和他感悟到了的正义、爱心和良知,而且是那么生动、具体和真诚,所以也必感人至深,致使读着这些看似平常和琐碎的故事时,也就有了一种力量让我们不能不流泪,而这泪,也正恰如夏丏尊先生所言“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

  亚米契斯写出的和安利柯感悟到的情与爱,使我想到海伦?凯勒和她的恩师莎莉文小姐。1887年3月3日,对这位未来世界上最著名的并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的盲聋哑女作家来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一天她的老师安妮?曼斯菲尔德?莎莉文来到了她的身边。后来海伦?凯勒在她的第一部书《我生活的故事》中说,正是莎莉文小姐的到来“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由此她得以在爱中成长,并渐渐地改变了她的生活,使她在日后的艰难人生旅途中,能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毕业,不仅成人,而且成才,成为有成就的并努力为残疾人造福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这一切正是从爱开始的。所以也就不难明白,海伦?凯勒说她若能有三天光明,第一天她要看的就是“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而这其中之第一人就是她的这位终生老师,“我想长时间地盯视着我亲爱的老师”,“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毅力和她那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海伦?凯勒深深地懂得,“虽然我的眼前是一片黑暗,但因为老师带给我的爱心与希望,使我踏入了思想的光明世界”,“我的身体虽然不自由,但我的心是自由的”。

  我们丝毫不奇怪为什么《爱的教育》自出版一百年来,《我生活的故事》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出版几十年来,会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用不同的书名和多种版本一再印刷出版,无疑,其中最深层的原因就是人们在今日仍然在呼唤着教育中的情与爱。由此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自己教育中的成功与失败呢?反思我们的教育中少了些什么,又多了些什么?在我们的学校里和教师那里,在整个教育中,是否有足够的情与爱呢?在21世纪的今日,我们是否还应该反复读读《爱的教育》、《我生活的故事》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类的书,再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呢?